吳老伯門前菜園里的一塊石頭不見了。"
吳老伯幾天吃不下飯,生悶氣。兒子大楞埋怨:“不就是一塊石頭嗎,值得您這樣著急?”
吳老伯眼睛泛紅:“這不是一般的石頭。如果不找到,我就是死了,也對不起你太爺爺和王團長啊!”
吳老伯終于肯說話,大楞長舒一口氣。從記事起,他就見那塊刻著字的石頭一直孤零零地豎在菜園里。吳老伯幾乎每天圍著石頭轉幾圈,摸摸石頭,說說話。
聽得多了,五六歲的大楞往石頭邊上一站,小嘴一張就背出石頭的故事。
1946年6月,國民黨30萬大軍包圍鄂豫邊區。解放軍某團奉命突圍。這就是著名的“中原突圍”。在與敵軍的激戰中,王風山團長身受重傷。戰士們用擔架抬著他,趕往縣城醫治。途中,路遇太爺爺吳興發。太爺爺帶他們抄近路,擺脫了敵人的追擊。行至吳家村,王團長從昏迷中醒來,留下最后一句話:“俺想,回陜西,看俺娘……”王團長犧牲了,就安葬在吳家菜園里。
1949年后,太爺爺揣著王團長警衛員留下的字條,按照上面模模糊糊的地址,從公社找到縣里,還去了陜西,但是沒找到王團長的親人。太爺爺去世了,吳老伯接力尋親,也是無望而歸。字條上的字跡漸漸模糊,吳老伯就弄來一塊大青石,請人鑿刻“尋親石”三個大字,又刻上王團長名字和字條上的地址,然后把石頭立在墓前。吳老伯發誓要遵照王團長的遺愿把他的英靈送回老家陜西。
眼下,見爹為了一塊石頭不吃不喝,大楞只得四下打聽石頭的下落。矛頭直指小五家。大楞恍然大悟,對啊,三十多歲的小五,有田不種,有工不做,總干些偷雞摸狗的不法勾當。村里人每每路遇小五,一個個像見到鬼一樣躲得遠遠的。也就吳老伯肯正眼瞅他。
小五家到了。此時,小五正在吃飯,一瓶老酒,一只烤鴨,他吃得有滋有味。大楞上前,二話不講,一巴掌打掉烤鴨,罵道:“我爹對你不薄,你哪次沒錢沒米,不是我爹幫你?你為什么要偷我家的尋親石?”
“我最近手頭緊……”小五躲閃著大楞的目光。
大楞掏出二百塊錢,往小五手中一拍:“快說,你把尋親石賣到哪里去了?”
小五接過了錢,飯也不吃了,說:“哥,我帶你去找。”小五帶著大楞直奔縣城的來順餐館。
老板來順,也是吳家村的人。他看到大楞和小五進來,又是遞煙又是端茶,熱情招待。大楞根本不買賬,冷冷地問:“尋親石在哪里?來順你這個白眼狼,你每次回家,我娘都是大包小包的家鄉菜把你的小車后備箱塞滿。你干嗎伙同小五偷我家尋親石?
來順賠笑說:“大楞哥,你不要總把人往壞處想。我是想,縣城畢竟人來人往,把尋親石放在這里,指不定緣分到了,就有王團長家鄉的人看到……”
大楞說:“瞎胡鬧,我爹為這塊石頭絕食了!”
來順說:“怎么會這樣?我賠些錢給你爹,行吧?”
大楞說:“來順,這不是錢不錢的問題。幫王團長找到親人,就是我爹解不開的心結。”
大楞說完話,眼神定定地瞅著來順:“這塊石頭代表咱吳家幾代人的擁軍情結,你把石頭整塊搬走,不聲不響搬到縣城,叫他怎么過?不說那么多了,能不能先讓我看看那塊石頭?”
來順帶著兩人往屋內走,指著一個玻璃罩:“石頭在那呢。”
石頭立在一個玻璃罩里面,彩燈閃爍之下,“尋親石”三個紅色大字剛勁有力,下面一行正楷字:陜西王風山團長。字跡還涂了金粉,閃閃發光。
來順說:“我這也是為了更好地給烈士尋親。要不然,唉,不多說了。”
來順指向旁邊的一塊大理石。大楞上前一看,原來上面刻著王團長與吳家人的故事。來順還打開手機,點開一個尋親網,尋親石的圖片赫然在目。
大楞好半天才回過神來,輕輕地給了來順一拳:“俺娘的那些蔬菜,還真沒白給你!”
來順說:“上次回村,我見吳老伯在石頭旁走來走去,聽他又說起尋親故事,我尋思著怎樣才能盡快找到烈士親人,擔心吳老伯不同意我的做法,就偷偷把石頭給搬了過來,原想等尋到親人再告訴你們,沒想到你這么快就尋了過來。”
這時,來順手機上蹦出一條網友發來的消息——陜西某縣某村,有個王鳳山,1937年參加八路軍,后轉戰到湖北,加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
“怪不得尋不到親,咱把名字給記錯了。”來順劃拉著手機說,“王團長原名叫王鳳山,不叫王風山。”
大楞眼睛一亮:“我去告訴我爹,然后咱去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