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當前,圖書館正處于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分類編目工作正面臨新的挑戰。作為圖書館基礎業務,分類編目工作通過對文獻資源進行系統化組織和標準化描述,建立完整的目錄體系,不僅能夠精準呈現館藏資源的特征與狀態,還能依托管理系統實現文獻的精準定位與高效檢索,從而顯著提升館藏資源利用率。同時,規范的分類編目工作還能為文獻檢索系統的維護提供有力支撐,更好地滿足讀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目前的圖書館分類編目工作中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保障圖書館轉型發展的順利推進,必須著力提升分類編目工作質量。本文系統梳理圖書館分類編目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以期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二、分類編目在圖書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目錄組織體系
科學規范的分類編目工作對圖書館目錄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若分類編目存在誤差或標準不統一,則可能導致目錄數據混亂,既影響讀者的檢索效率,造成文獻漏檢,也會降低目錄的使用價值,最終影響圖書館整體服務效能。采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進行文獻標引,能夠建立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的目錄。這種標準化的分類方式將同一學科的文獻資源歸入相應的分類號下,不僅便于讀者通過主題詞或分類號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文獻,也為館員的目錄維護工作提供了便利。[1]
(二)規范文獻信息組織體系
科學開展分類編目工作能夠為圖書館文獻資源組織提供標準化框架。通過對文獻的主題內容、學科屬性及載體特征進行系統分析和規范標引,并嚴格遵循分類規則進行組織整理,可為文獻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奠定基礎。以“人工智能在醫學診斷中的應用”主題文獻為例,在分類編目過程中需同時標引TP18(人工智能理論)和R44(診斷學)兩項分類號,并規范使用“人工智能”“醫學診斷”等主題詞。[2]
(三)優化文獻排架管理工作
分類編目質量直接影響到圖書館文獻排架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規范的分類編目工作能夠依據分類號建立系統化的文獻排架體系,實現館藏資源的有序組織。當讀者獲取文獻分類號后,即可通過排架規則快速定位目標文獻的位置,顯著提升文獻獲取效率。同時,這種標準化的排架方式也為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日常管理工作,如新書上架、舊書下架、架位調整等,提供了明確的操作依據。以G大類(文化、科學、教育、體育)文獻為例,其下分二級類目(如G2:信息與知識傳播)、三級類目(如G25:圖書館學、圖書館事業)等層級,按照這種層級進行系統排列有效節約了文獻查找時間,大幅提升了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3]
(四)助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建設
在圖書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分類編目工作對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作為圖書館管理系統的基礎數據,規范化的分類編目數據直接影響數據的交換和共享。建立標準化的分類編目體系,能夠確保與自動化管理系統實現無縫對接,為系統運行的可靠性、高效性提供數據保障。具體體現在,一方面,聯機公共檢索目錄(OPAC)的檢索效能取決于分類數據的準確性,讀者可依據主題詞、分類號等多種信息進行檢索,系統將自動按既定規則對檢索結果進行有序呈現;另一方面,標準化的編目數據更便于實現館際資源共享與數據交換,為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升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隨著信息技術與圖書館業務的深度融合,高質量的分類編目工作將持續推動圖書館自動化水平的提升。
三、圖書館分類編目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分類標準不統一
當前圖書館分類編目工作普遍存在標準不統一的現象。盡管《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作為國內權威分類標準被廣泛采用,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諸多差異,具體如下:第一,不同類型圖書館常根據自身館藏特點對分類體系進行調整,如醫學專業圖書館常在R類(醫藥、衛生)下增設細目,而綜合性圖書館則傾向于采用較寬泛的分類方式,這種差異導致館際數據難以互通。第二,面對數字資源的海量涌現,各館對電子文獻的歸類標準不一(如統一歸入G255.75電子出版物或按主題分類)。第三,部分編目人員未能及時學習更新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導致分類實踐與現行標準存在偏差。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讀者的跨館檢索體驗,造成文獻漏檢,也制約著館藏資源的有效利用。[4]
(二)工作流程規范化建設不足
當前圖書館分類編目工作普遍存在流程管理不規范的現象,嚴重影響工作質量與效率。規范的分類編目工作應嚴格遵循“查重—著錄—標引—審核”的標準流程,但部分圖書館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流程執行不到位。編目人員時常跳過查重環節直接進行分類標引,導致同種文獻重復編目。第二,著錄環節操作不規范。常出現漏錄ISBN、出版年等關鍵書目信息的情況,影響對文獻屬性的準確判斷。第三,質量管控機制缺失,多數圖書館未建立分級審核機制,僅依靠編目人員自行校對,致使分類錯誤難以被及時發現和糾正。例如,將環境保護法律類文獻誤分至D922.6(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類目而未經復核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種流程管理的混亂不僅降低了編目數據的可靠性,也對后續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持續性影響。[5]建立標準化、可追溯的工作流程體系已成為提升分類編目質量的迫切需求。
(三)著錄質量不達標
當前分類編目工作中存在的著錄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編目人員對《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掌握不夠深入,特別是對交替類目的使用規則和復分方法理解不準確,導致同類文獻出現分類不一致的情況。第二,由于專業素養不足,編目人員在主題標引時難以準確、全面提取文獻的信息,直接影響檢索結果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第三,面對新興技術的發展,部分編目人員僅停留在理論認知層面,未能將新技術有效應用于編目實踐,造成同一文獻的不同載體版本在聯機目錄中缺乏有效關聯。這些著錄問題不僅降低了分類編目數據的質量,也影響了圖書館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
四、提升圖書館分類編目工作質量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標準化分類體系
為提升分類編目工作質量,圖書館的首要任務是構建系統化、標準化的分類規范體系。具體實施路徑如下:第一,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為基準,制定詳細的分類實施細則,針對不同類型文獻確立差異化分類原則。例如,電子資源優先按主題分類,同時在載體形態項明確標注“電子版”標識,與紙質資源有效區分。第二,建立跨學科文獻分類規范,如將“人工智能醫學應用”類文獻統一歸入R類目,并配套編制分類案例手冊。第三,健全類目調整備案機制,要求各圖書館在更新分類體系時應經專業審核,確保整體分類系統的兼容性。[6]第四,實施分類標準動態更新機制,定期發布分類指南增補本,及時納入新興學科類目。以元宇宙主題文獻為例,可參照國際分類標準制定臨時分類方案,同時向編委會提交正式修訂建議,推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持續完善。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實現分類標準體系的科學化、規范化發展。
(二)建構標準化作業流程
在流程標準化建設方面,應建立嚴格的作業規范。第一,強化查重環節,通過對接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WorldCat等權威書目數據庫,確保文獻標識的唯一性。第二,規范分類標引流程,要求編目人員依據題名、摘要等文獻特征,參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使用手冊進行學科歸類。第三,完善著錄標準,制定包含ISBN、出版年等必填信息的標準化模板;對缺失信息的文獻,可通過萬方、知網等學術平臺進行數據補全。[7]通過建立這樣完善的流程管控體系,可有效提升分類編目工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
(三)完善人員分工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編目人員分工體系是提升分類編目質量的重要保障。第一,應針對不同規模圖書館的特點,采取差異化分工方案。大型圖書館宜采用學科專業化分工模式,設立信息技術、醫學等學科編目組,選配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編目人員;中小型圖書館則可按文獻載體類型劃分工作小組,如設立電子資源組、紙質文獻組等,明確界定各組的職責范圍。第二,應建立常態化的輪崗交流機制,通過定期組織跨組業務研討、案例分享等活動,促進編目人員業務能力的全面提升。這種專業化分工與協同發展相結合的模式,既能確保編目工作的專業性,又能增強團隊協作效能,為分類編目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提供保障。
(四)構建多層次質量管控體系
建立系統化、智能化的質量管控機制是確保分類編目工作質量的關鍵舉措。建議采用以下質量控制方案:第一,建立分級審核機制。實施編目人員自審、學科專家復審、質量專員終審的三級審核機制。初審重點核查基礎著錄項的完整性;復審著重把控跨學科文獻分類的準確性;終審采取隨機抽樣方式(每月抽取不少于5%的編目數據)進行全面質量評估,合格數據方可入庫。[8]第二,應用智能校驗系統。開發AI輔助分類系統,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自動分析題名、摘要等元數據,智能推薦分類號;建立格式校驗模塊,檢測日期、ISBN校驗碼等關鍵信息;部署區塊鏈溯源系統,完整記錄編目數據的創建、修改過程,使問題可追溯、責任可認定。第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定期編制質量分析報告,按錯誤類型(主題標引缺失、分類偏差等)統計問題數據,并針對高頻錯誤領域開展專項培訓與業務指導,形成“問題發現—分析改進—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9]
(五)組織編目人員參加專業培訓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分類編目隊伍,有助于分類編目工作系統、規范開展,提升館藏資源利用率,為讀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圖書館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建立系統、動態的編目人員培訓體系,依托技能培訓、分層課程設計等方式,多措并舉提高圖書館分類編目人員業務能力。第一,針對圖書館新入職的編目人員,開展專門的分類編目訓練,重點講解《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架構、著錄規則以及系統操作實務等內容,實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模擬相結合的方式,重點培養編目人員的專業素養;培訓后組織考核活動,考核后即可進入實操環節。第二,針對已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編目人員,重點組織主題標引以及跨學科圖書分類技巧培訓活動,邀請專家學者現場授課,并引入真實案例,有針對性地強化編目人員的跨學科文獻處理能力。[10]第三,還可以建立圖書館編目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分類編目技能實踐和評估活動。具體而言,可以根據分類編目要求,設計復雜主題標引、新型文獻分類等場景,編目人員要在規定時間內為文獻資源分配分類號、標引主題詞,最后經由專家學者綜合審核評分,優秀案例資源即可納入培訓教材。第四,實行師徒結對人才培養模式,由工作經驗豐富的導師指導新入職的編目人員,向其傳授工作技巧和實踐經驗,幫助新入職的編目人員快速勝任工作,優化編目人才隊伍結構。第五,專業培訓后應及時組織量化評估,將評估結果與人員薪酬待遇、崗位晉升掛鉤,激勵編目人員積極參加專業培訓,從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分類編目人才隊伍。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圖書館轉型發展進程持續加快,為了提升整體服務質量,圖書館管理人員應提高對分類編目的重視程度,持續完善配套工作體系,并組織編目人員定期參加專業培訓活動,從而提高編目人員專業意識和工作能力,嚴格遵循編目流程開展工作,以切實提升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陳金建.中學圖書館分類編目中常見的問
題及對策[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4,53(07):
158-160.
[2]梅月.基于人工智能的圖書館自動分類編目系統設計研究[J].圖書館界,2025(02):88-94.
[3]劉亞娜.智慧圖書館圖書采分編自動化技術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5,23(03):254-256.
[4]田許穗.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圖書優化
采訪及編目工作標準化研究[J].參花,2024(16):
143-145.
[5]邱曄.公共圖書館圖書采訪質量提升與編目優化對策研究[J].參花,2024(04):131-133.
[6]袁洪騰.新時期下圖書館編目員的未來發展方向[J].黑龍江畫報,2023(23):87-89.
[7]吳卓.高校圖書館文獻編目工作的實踐與認識[J].許昌學院學報,2022,41(05):152-156.
[8]管勝波,王瑞勇.圖書自動編目功能的設計與實現[J].科技資訊,2022,20(03):202-204.
[9]聶衛.圖書館文獻分類編目的發展趨勢[J].城市情報,2022(18):34-36.
[10]張捷.芻議圖書分類編目常見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絲路視野,2022(15):50-52.
(作者簡介:李玉霞,女,本科,伊犁師范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編目)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