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博物館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館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利用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特別是如何發揮文物藏品的獨特媒介屬性,創新教育活動的媒介形式,進一步拓展博物館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值得深入探討。文章運用媒介偏向理論,以大同市博物館為案例,重點分析了文物資源與社會教育活動在媒介屬性、傳播特點等方面的內在關聯,從利用時間偏向型媒介的故事化講述功能、抓住節慶時間節點從經典文物中提煉文化元素、利用媒介互動性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活力等方面提煉出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以期為行業深化文博融合、推動形成全民參與的文化傳播格局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媒介偏向;文物利用;社會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2.022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博物館作為承載和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文化機構,在塑造公眾歷史觀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日益凸顯的獨特作用。利用豐富的文物資源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成為當前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發揮博物館文物資源的社會教育功能尚需進一步探索實踐路徑。加拿大學者哈羅德·伊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論為審視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該理論指出,凡是能夠負載信息的物質都是媒介,任何特定的傳播媒介在時間和空間上均有其偏向性。博物館館藏文物作為承載歷史文化信息的物質載體,具有鮮明的時間偏向屬性,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則兼具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媒介偏向?;诿浇槠蚶碚摲治霾┪镳^文物利用與社會教育活動的融合實踐,對于拓展博物館服務功能、提升博物館文化傳播效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大同市博物館為例,在梳理該館歷史沿革與館藏特色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其在媒介偏向視域下,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創新社會教育活動形式,豐富文化體驗內涵,激發傳統技藝活力,以期為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文物利用與社會教育相融合、協同發展提供有益啟示。
1 博物館與媒介偏向理論
1.1 時間偏向與空間偏向
媒介偏向理論主張任何傳播媒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時間偏向或空間偏向屬性,這種屬性差異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組織形態、知識體系和文明進程①。所謂時間偏向,是指媒介更適于信息在時間維度上的縱向傳承。具有時間偏向特征的媒介,如口述傳統、手抄本等,其物質屬性相對“笨重”、耐久,傳播距離有限,但有助于鞏固社會組織的延續性,維系傳統??臻g偏向則意味著媒介更有利于信息在空間上的橫向擴散。具有空間偏向特點的媒介,如輕質印刷品、廣播等,輕便易于傳輸,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強調即時性和靈活性,可能催生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社會趨勢。伊尼斯指出,媒介的時空屬性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形態。時間偏向型媒介所負載的文化內容,歷史感強,重視延續性和穩定性;空間偏向型媒介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強調瞬時性和個性化,更易受商業化和世俗化浪潮的影響。在不同歷史時期,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此消彼長,呈現此長彼消的循環回旋,在特定社會語境中,時空偏向可能交叉混合,呈現媒介形態的復合性。
1.2 博物館文物的媒介屬性
博物館文物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歷史變遷的物證,具有明顯的時間媒介偏向特征。文物多為歷史的物化遺存,其年代之久遠決定了其作為傳播媒介所承載的歷史信息之豐富,其多是孤本或稀有之物,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賦予其獨特的文化權威感和神圣感。文物的物質屬性相對穩定,一般存在于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大眾接觸和感知文物的途徑相對單一,因而其具有強烈的在場性,以及被觀眾觀看后產生的儀式感。同時,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具有相對的確定性和嚴肅性,不易被隨意篡改,且隨著時間流逝愈發彰顯其珍貴價值,從而成為跨越時間維度,傳承文明、供后人憑吊緬懷的重要載體。因此,從時間偏向的視角審視,博物館文物作為獨特的傳播媒介,在鏈接過去與當下、傳承歷史文化記憶、塑造社會集體認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②。信息時代,文物信息從物理空間向信息空間延伸,其傳播路徑日益多元,時空限制逐步消解,信息呈現方式更加豐富立體,觀眾可通過多感官互動接受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對文物的認知理解也更加直觀。數字人文環境下,機構與大眾、專家與觀眾之間圍繞文物的交流互動更加頻繁,文物記憶話語的生產趨于扁平化。以上變化昭示著,在數字時代,博物館文物的媒介偏向正經歷著從歷時性向共時性、從權威性向平民性的嬗變。
1.3 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的媒介偏向
博物館社會教育是博物館面向公眾開展的各類文化傳播與教育服務活動的總稱,包括展覽、講座、工作坊、研學等多種形態。從媒介偏向理論視角審視,博物館基于文物的時間型媒介優勢策劃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如歷史主題展覽、文物專題講座等,突出強調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傳承以及民族歷史記憶的建構。這類活動傳播內容的權威性和思想性較強,目的在于促進公眾對博物館知識體系的系統性認知和理解。這類活動強調即時互動和趣味體驗,激發觀眾主體能動性。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在媒介選擇上體現出兼容并蓄的多元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媒介形式如何變革,博物館教育的內核仍在于引導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對歷史規律的思考體悟③。因此,在博物館教育活動中,應辯證看待文物媒介偏向的優勢,在“形”的創新中更需注重對“質”的堅守。
2 大同市博物館概況
2.1 大同市博物館的歷史沿革與館藏資源
大同地處山西省北部,歷來是北方民族南下和漢族北上的必經之地,民族遷徙、文化交融在這里留下了燦爛的文明印跡。大同市博物館于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稱作“大同市文物陳列館”,1963年正式更名為“大同市博物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重新修建的御東新館于2014年12月開放,總占地面積51556平方米,建筑面積32821平方米,館藏文物17萬余件(套)。藏品跨越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以石器、青銅器、陶器、瓷器、書畫等館藏文物為主,尤以北魏時期的文物為代表。
2.2 大同市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情況
近年來,大同市博物館高度重視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充分利用館藏文物資源,以服務大眾、傳播文明為宗旨,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元、形式新穎的教育活動,努力提升公眾文化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是注重公眾化教育服務。大同市博物館面向不同群體,因材施教開發研學活動、藝術體驗以及文博培訓等各類項目。年開展研學活動200余場,吸引了近萬名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感受北魏融合文化的魅力。
二是堅持“文博+”融合發展思路。大同市博物館與學校、社區、企業、鄉村、軍營等合作,構建全域文化傳播網絡。通過近200場的“文博知識進校園”“文博知識進軍營”“流動博物館進企業”等活動讓文物“活”起來,把博物館文化資源送到公眾身邊。大同市博物館在周邊社區持續開展了內容接地氣、形式接群眾的文化活動,讓豐富的歷史知識走進尋常百姓家。
三是積極打造文化品牌。大同市博物館圍繞重大節慶日、紀念日,以及本土特色文化資源和展陳文物,策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品牌活動。大同市博物館立足鮮明的區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博資源稟賦,秉持“為了公眾、為了未來”的服務理念,持續拓展社會教育服務的廣度和深度。2022年,大同市博物館“平城魏碑‘拓’步歸來”社教活動入選全國文博百強社教案例,讓博物館成為引領文化消費、傳遞社會正能量的重要平臺。
3 媒介偏向視域下文物利用融入社會教育活動的實踐路徑—以大同市博物館為例
3.1 以故事化媒介講述喚醒歷史記憶,增進文化認同
時間偏向型媒介以口述傳統、圖像資料等形式延續集體記憶,喚起文化認同。博物館教育正是利用這一特性,通過生動化、故事化的講述,讓歷史“活”起來④。大同市博物館發揮文物的視覺感染力,采用情境教學讓觀眾“穿越”時空。大同市博物館藏數量較多的俑類文物,如北魏司馬金龍、宋紹祖等貴族墓葬中出土的俑陣(圖1),生動再現了北魏時期的服飾和社會生活場景。2023年4月30日,大同市博物館從俑群中提取素材,策劃五一勞動節“俑‘動’起來”活動,生動再現北魏時期的社會風貌。讓孩子們感受俑陣的“前世今生”,從俑的勞作形象引出勞動節的緣起,讓孩子們在親身參與中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勞動果實。在使用剪刀、彩筆、羊角釘等工具制作會動的俑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北魏時期服飾、兵器、車馬等有了直觀認識。活動還設置了“找原型”的環節,讓孩子們在展廳內尋找自己制作的俑所對應的文物,在對比中加深對藏品的了解。通過有趣的活動,孩子們感受到文物不再是一件件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載時代記憶的文化符號。在動手實踐中喚起的不僅是好奇心,更是一種對歷史的敬畏感和文化自豪感。
3.2 借時令節點,創新文物元素,傳揚優秀文化
博物館可巧妙借助時間偏向型媒介蘊含的節奏感,使珍藏于館內的文物突破時空局限,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大同市博物館善于捕捉重要的時間節點,深入挖掘經典文物在當下的獨特價值。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2023年2月5日,大同市博物館組織策劃元宵節“云間玉兔 燈火闌珊”活動,以鎮館之寶—元代鏤空廣寒宮影青釉瓷枕(圖2)為設計源泉,瓷枕枕面精美的嫦娥、玉兔形象成為靈感來源,據此設計并制作出兔年元宵花燈。觀眾在館內駐足欣賞瓷枕,工作人員適時講解元宵節的起源與習俗,喚起觀眾內心深處對這一傳統節日的美好回憶。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積極參與花燈制作活動,在剪紙、粘貼等實踐過程中,親身體驗傳統技藝的迷人魅力。一盞盞飽含美好寓意的玉兔燈在觀眾手中被賦予生命,仿佛也象征著傳統習俗在歲月長河中的代代延續。
2023年5月7日,大同市博物館組織策劃母親節“花樣媽媽”賀卡制作活動。大同市博物館選取館藏北魏時期花卉紋金盤、鎏金透雕花卉紋銅飾件作為創意媒介,將傳統花卉造型之美生動呈現于眾人眼前,引導孩子們在母親節親手制作創意賀卡,借此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孩子們拿起剪刀裁剪、揮動畫筆創作,精美的圖案逐漸呈現在賀卡之上。
借助節日這一典型的時間偏向型媒介,文物被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在創新性轉化的過程中綻放出耀眼光芒。親身參與活動實則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它于潛移默化之中堅定人們文化自信的根基。對經典文物進行富有創意的現代詮釋,可以有效拉近人們與文物之間的距離,使人們在尊崇歷史、熱愛當下的氛圍中不斷堅定文化自信。這種將文物元素巧妙融入時代語境,進而激活其當代價值的創新實踐,已然成為博物館教育領域的嶄新發展路徑。
3.3 激活非遺技藝,彰顯互動媒介優勢,引領文化傳承
新媒體時代,互動性已然成為評判媒介活力的關鍵要素?;哟蚱屏送魡蜗虻闹R傳輸模式,博物館也在互動交流中為文化傳承注入了鮮活生命力。
大同市博物館巧借互動性媒介的獨特優勢,將非遺資源巧妙轉化為生動可感的文化體驗活動,借由公眾的親身參與喚起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螺鈿技藝是我國古代漆器鑲嵌工藝的代表,大同市博物館館藏司馬金龍墓出土北魏時期木板漆屏風畫極具特色,該屏風由五塊木板構成,每塊木板高81.5厘米、寬20.5厘米,畫面以朱漆為底色,以黑線勾勒輪廓,色彩絢麗奪目,線條清晰流暢,盡顯北魏時期高超的漆繪工藝水準。2024年3月10日,大同市博物館以館藏北魏木板漆屏風的漆工藝為創作靈感源泉,精心組織開展“指尖上的藝術—燦若繁星的螺鈿首飾”螺鈿制作體驗活動。
活動期間,館內的社教老師先引領觀眾領略漆屏風獨特的藝術魅力,并詳細闡釋北魏時期漆器以及螺鈿工藝的深厚歷史淵源。隨后,現場誠摯邀請螺鈿非遺技藝傳承人進行制作工藝展示,將螺鈿制作中復雜煩瑣的工序完整呈現于眾人眼前。在傳承人的悉心指導下,觀眾得以親自動手體驗螺鈿制作過程,他們運用鑷子、膠水等工具,小心翼翼地將一片片碎貝殼鑲嵌于首飾坯體之上,深刻感受傳統技藝所蘊含的細膩韻味與精湛考究。
“指尖上的藝術—燦若繁星的螺鈿首飾”活動摒棄了將文物單純視作歷史物證的傳統觀念,而是把文物當作鮮活的文化符號,實現了從靜態文物陳列到動態體驗活動的轉變、從單向知識灌輸到雙向互動交流的跨越。觀眾的角色也從單純的參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親身經歷傳統制作工藝的奇妙與艱辛,從而在情境化的體驗過程中對非遺技藝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形成更為深刻、透徹的認知與理解,有效推動了文化傳承與發展。
4 結語
博物館作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紐帶,在社會轉型及文化建設進程里發揮著愈發關鍵的作用。在全新的歷史坐標下,博物館的教化與社會服務功能備受關注。研究表明,博物館文物為時間偏向型媒介,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記憶,具備獨一無二的權威性與儀式感,博物館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則借助多種媒介形式的綜合運用,在更大范圍、更廣維度傳播文化知識,產生社會影響力。
博物館理應充分發掘不同媒介的時空偏向特質,釋放媒介的疊加效能。在媒介選擇方面,一方面要契合文物內在屬性,另一方面也要緊貼時代脈搏,面向未來發展。進一步而言,博物館需大力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與生活化轉譯工作,拓展線上線下文化互動體驗,在融媒時代中精準定位文化遺產與當代生活的契合點,充實社會教育的內涵、形式與手段,強化與學校、社區、企業等的協同合作,在全域化發展浪潮中促進全民眾參與文化傳播新格局的構建。
注釋
①羅彬,徐鵬威.博物館文化傳播活動中的媒介偏向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3(12):108-111.
②陳萱.作為媒介的傳播:南京博物院的敘事策略[D].揚州:揚州大學,2023.
③吳貴.作為媒介的博物館:視覺轉喻、空間展演與關系再造[D].廣州:廣州大學,2023.
④栗明偉,崔淑萍,熊英飛.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的應然邏輯、實然困境、適然之策[J].黑河學刊,2023(2):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