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沉浸式文旅”成為熱門詞條,洛陽作為熱門旅游城市也提出了“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的文旅新理念。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座年輕的專題性博物館,如何緊跟時代潮流、打破傳統壁壘,讓博物館成為一座沒有圍墻的文化新領地尤為重要。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設計的研學課程入選第四批河南省研學實踐教育精品課程名單,文章從課程資源、設計原則、課程目標、內容實施等方面提出“文”“旅”融合的新探索。
關鍵詞:沉浸式文旅;專題類博物館;課程實施;研學設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3.019
2022年5月18日,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運博館”)正式對外開放,它的開放為大運河文化遺產展示提供了重要平臺,在促進國際交流融合、強化大運河國家文化符號、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運博館緊密結合珍貴館藏及圖文資料,以分組探究的方式,設計了任務挑戰、一粒米的漕運之旅趣味活動、動手實踐建造船只模型、我為文物做代言等研學活動,以點帶面,組織學生實地觸摸隋唐大運河的前世今生,深度探究運河文化。通過讓學生化身為館內文物代言人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文物的了解,挖掘背后的歷史故事,傳播運河文化,把研學課堂變為沉浸式的代言活動。課程旨在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研學實踐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1 研學資源
公元605年,隋煬帝下詔開鑿通濟渠,歷經5年多的時間,建成以洛陽為中心,南抵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由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邗溝構成的全長2700余千米的大運河。隋唐大運河由北至南縱貫10多個緯度,將我國中部、東部、北部和南部相互貫通,地跨8個省及直轄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它的開鑿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維持了政治穩定,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杰出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運博館南臨洛浦公園和洛陽八小景之“瀍壑朱櫻”,周邊規劃建設有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視野開闊,風景優美,四周還分布有洛陽萬里茶道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周公廟、洛邑古城等文化場館和景區。運博館西距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僅3千米,北距回洛倉、含嘉倉不足4千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片區。運博館是國家“十三五”重點文化工程,也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大項目。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中央部委大力支持下,歷時近兩年,于2022年5月18日建成開放。運博館即將成為洛陽的地標建筑,也是“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宣傳推介窗口。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是一座流動的經濟長廊和文化長廊,是展示華夏文明不朽的豐碑,運河因洛而開,洛陽因河而盛,隋唐大運河促進了當時以洛陽為中心的全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河洛文化的發展。
2 研學課程設計
研學課程設計遵循生動性、實踐性、沉浸式三個原則。
一是生動性。講述我國運河故事,用完整的故事發展帶入運河的前世今生,鮮活描述古代文化與文物,讓學生深刻理解大運河繁榮與衰落的文化歷史。
二是實踐性。在整個研學活動中融入活動體驗、動手制作、智慧比拼,將趣味與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理解古代科技文明的發展。
三是沉浸式。課程融入“我為館內文物做代言”,讓學生們以角色代入深刻理解運河文化的現實意義,堅定中華文明自信心。
2.1 研學目標與任務
通過研學課程,充分認識到隋唐大運河在我國南北資源和物產運輸調配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對維護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也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實踐教育,體驗古代勞動人民及水利專家的水利技術,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了解隋唐大運河賦予當代的現實意義,傳承并保護“活態遺產”。
一是知識與技能。通過對運博館的探究,了解隋唐大運河的歷史成因、人文背景和對國家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完成研學手冊任務答題卡,充分理解隋唐大運河遺留下來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內涵。
二是過程與方法。動手實踐制作船模,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及水利專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創造。通過精彩的代言活動,理解隋唐大運河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身心投入地完成整個研學教育課程,明白我國內陸第一條跨越南北運河的現實意義,增強對我國勞動人民高超智慧、決心和勇氣的認同感。
2.2 研學課程安排
研學課程包含4個教學部分,共計7個課時。根據不同課程的實際需求,設置有團隊建設、講解參觀、動手體驗、成果展示等內容,具體研學安排見表1。
3 研學課程實施
3.1 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包括館內研學教育、館外研學教育兩種方式,具體準備如下。
一是博物館準備。運博館與學校對接,根據館校雙方意見,確定活動方案,做好課前準備,排查安全隱患,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完成有結案。
二是學校準備。學校為本次研學課程做好充分預熱和鋪墊。邀請報名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詳解本次研學課程的目的、重難點、注意事項、戶外安全常識等,有助于學生提前進入課程研習狀態。
三是導師準備。研學活動前,研學導師要收集和學習與運河相關知識,制作與研學主題相配套的課件,進行試講備課,針對互動研學活動項目進行操作演練,準備所需教具、手冊等。
四是學生準備。學生需提前查找相關資料,了解隋唐大運河的流域范圍、隋唐大運河開鑿的歷史背景、隋唐大運河的作用與意義以及運博館代表性文物。
3.2 課程實施
舉行開營儀式,將參與研學學生分為四組,各組設置好隊名、隊徽、口號等,并進行風采展示,增強團隊凝聚力。
3.2.1 課程一:一粒米的漕運之旅
通過小組競賽運輸漕糧(小球)的方式獲取行船技能和掌舵方法、了解漕運的方式,讓孩子們更深刻地理解大運河在歷史進程中的功能與意義。
課程地點:運博館二樓階梯教室。
課程時長:30分鐘。
課程背景導入:古代運輸主要是以馬車和人力運輸,消耗巨大,運輸貨物少,速度慢。當時陸地運輸主要使用獨輪車,獨輪車單次運貨量小,遇到雨天陸地泥濘,很難前進。隋煬帝看中水路運輸速度快、所運貨物多,而且借助風力和水流可以加速船的運貨速度,進而選擇開鑿大運河。北方人口眾多、糧食產量不高,需將南方的糧運往北方以供需求。隋唐大運河使運輸效率得到提高,解決了糧食供給問題。
課程目標設定:將裝有一粒米的乒乓球從起點的位置采用交叉運送的形式輸送到終點位置。
課程規則講解:每人拿兩條繩子代表運河,乒乓球代表船只,整個操作過程中乒乓球不可以倒退、停止、掉落,身體的任何位置都不可以接觸乒乓球。每條繩子兩人拉緊,每兩條繩子必須交叉。如果違反上述規則將重新開始。
課程時間要求:每組操作時間10分鐘;本次活動以時間排序,用時最少的那一組將獲得贈送的超級大禮包。
課程知識講解: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交叉替換是最困難的部分,就像運河運輸一樣,每段河流銜接的地方是最困難的。導師借助此節課可以講述古代水運方法及水利技術,如轉般法、船閘、囊米法等。以轉般法為例,安史之亂時,漕運因戰亂被中斷。廣德二年(764)宰相劉晏等人重開汴渠,并管理漕運30余年。劉晏是當時的度支鹽鐵轉運使。他改良了裴耀卿的分段運輸法,創新性地提出了轉搬法。他在汴河與長江、黃河、渭河交匯處分別興建了揚子倉、河陰倉、永豐倉,形成了完善的漕倉布局,劉晏的轉搬法得以完整實現,這就是所謂的“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不僅如此,劉晏還改散運為綱運,將若干裝有糧食等物資的船編為一組,每批物資由若干組構成,一組稱一綱,用以成批運送大宗貨物,保障了航行的安全。在本節課中繩子相當于運河,繩子的高低、寬窄就相當于河流的不同,結合同學都知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告訴他們古人正是利用這個原理讓船更輕松地輸送糧食;同時還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俗語,引導同學探尋古人是如何治理運河的。
3.2.2 課程二:運河的千年見證
帶領學生走進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展廳,通過文物講解、實物參觀、互動提問等方式,學習古代運河、漕運、糧食等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
課程地點:運博館基本陳列展廳。
課程時長:90分鐘。
課程任務:了解隋唐大運河開鑿始末、水利技術、管理制度、運法改革等,為“我為文物代言”課程做任務準備。
課程目標:讓學生深入了解大運河開鑿的發展情況,在互動教學中感知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樹立文化自信。
課程學習內容:參觀“隋唐大運河基本陳列展”組織學生參觀講解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各個基本展廳,向學生們全面詳細地介紹各個出土文物的歷史背景、功能與時代意義,讓學生對漕運工具、漕運文化、糧食儲存技藝有全面的了解。在此期間學生會通過基本陳列“天工開物 一統中華”“千年運河 萬物通濟”“隋唐盛世 國運繁華”“古今輝映 源遠流長”“一粒米的漕運之旅”“城與運”六個展廳,從運河開鑿到后世的保護和意義等全面地學習了解運河,在參觀運博館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擬定小組代言館內文物,并記錄文物背景、出土時間及文物故事,為后續課程做好資料收集準備工作。
3.2.3 課程三:船模制作
通過學習運河船只背景知識,了解運船的設計、搭建、組裝等相關知識要點,能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以動手實踐的方式體會造船業的職業價值,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樹立正確的民族價值觀和自信心。
課程地點:運博館階梯教室。
課程時長:60分鐘。
準備材料包:在開始本節課程之前,提前把物料包準備完畢,并擺放在展示臺上,向學生們先介紹各種物料的名稱和用途,隨著課程進展的節奏發送給各位同學。
船只種類介紹:向學生們講解運河船只背景知識,啟發并幫助學生們設計自己的船模圖紙。例如,“歇艎支江船”,船只寬大,船艙較淺且為平底,裝載量高,可裝四五十噸的糧食,適合水流不湍急的南方河道行駛。“上門填闕船”,船底比較尖并且非常堅實,船兩頭向上方翹起,并且裝備有高大的護舷板,能保持較好的穩定性和抗沖擊性,適宜在多有礁石、水路復雜、水流湍急的河道航行。
繪制設計圖:結合歷史船型,輔導學生在研學手冊上設計繪畫運船結構圖紙,這一階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想象力。
拼裝船模:在導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動手制作、拼裝船模,制作完成后小組代表進行船模展示,由導師和學生打分評比,最優秀的船只模型小組頒發創造獎章。在船模拼接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學生們制作的船只模型也不太相同。通過小組展示及代表分享經驗,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2.4 課程四:我為文物做代言
引導學生學習文物知識,獲取文物所展現的歷史文化信息,學習并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解文物知識,展現文物的歷史魅力,提高學生信息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文物探究感知中華民族的深厚歷史底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課程地點:運博館階梯教室。
課程時長:120分鐘。
發布“我為文物代言”任務:在參觀學習博物館知識環節提前導入“代言”任務,接著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選定代言的文物知識和信息。
文物代言演練:研學導師引導學生進行文物知識的語言組合編排,并輔導必備的講演技巧,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演練活動。
文物代言展示:研學導師宣布“文物代言”互動的展示規則,學生們一一上臺講演代言自己選定的文物,然后進行評選打分,最后總結評價并對優勝者進行物質激勵。
4 結語
根據以上研學課程內容展示可以看出,博物館研學在與沉浸式旅行結合的過程中既要突出博物館展覽主題特色,又要讓學生們從看、聽、說、做幾個方面全面學習,拋開傳統研學以聽講為主的方式,探索多元化學習方式,做到從了解到實踐再到情感升華的終極目標。在學生群體中開展“世界文化遺產”主題類研學實踐課程,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感知、熟悉世界遺產;通過交流、排演等研學方式加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形成全民學習環境氛圍,人人都是傳承人,人人都是保護人,真正實現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的教學目的。這對于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區域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吳鵬.萬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寬:劉晏與唐代漕運改革[J].春秋,2021(6):53-57.
[2]程金龍,劉凱霞,程少陽.河南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20(6):1-6.
[3]劉長林.淺論隋朝應對糧食安全采取的舉措[J].黑龍江史志,2014(15):307,309.
[4]盧厚杰.唐代財經若干問題與政府應對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5]郭嘉泰.運河文化遺產的符號傳播與價值轉化: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研討會綜述[J].藝術管理(中英文),2024(3):140-148.
[6]吳玥涵.大運河專題博物館數字展覽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3.
[7]胡夢飛,甄思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23,40(4):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