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福民巷原有十一個院落,如今只留下5號、7號院,屬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山西傳世古建營造有限公司與迎澤區文旅局簽署了福民巷5號、7號院的認養協議,對院內所存文物建筑及院落圍墻進行了全面的修繕。通過文物認養制度能夠有效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中,不僅改善了兩座院落的保存狀況,還對其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利用,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對帶動社會人士參與文物保護和文博事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民國建筑;修繕;價值;文物認養;保護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3.006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簡稱“并”,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是我國北方的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中國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
福民巷位于太原市舊城的中軸線鐘樓街—橋頭街—上馬街的西段,路北第二個胡同。福民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當時它被稱為“東夾巷”。因民國時期在此巷北面修建了基督教會醫院(今太原市人民醫院),據說該教會醫院“救死扶傷,造福于民”,免費給勞苦大眾看病治療,因此把直接通向醫院的胡同改名為“福民巷”。
福民巷整個胡同是90度的大拐把巷子,原有十一個院落,年代最早的院落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創建的,其中可以稱為四合院的有八個院落,5號、7號院便是其中之二,屬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本精美的四合院因年久失修已破爛不堪。2017年,這些房屋被征收,據說相關部門要將這些房屋修繕成為四合院文化一條街,若真能如此,筆者相信未來的福民巷也會變成與北京著名的民居南鑼鼓巷一樣,一定會成為見證太原故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福民巷5號院為傳統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現存正房、西房、南房、院門,原東房及西房背后有儲物房,已坍塌。
福民巷7號院為傳統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現存正房、東房、西房、南房、院門、廁所、門衛室,東側有偏院,存廚房、餐廳、正房東耳房。
院落單體建筑基本對稱,而整體布局卻又打破了絕對均衡對稱造成的莊嚴沉悶,在兩種浪漫與莊嚴的平面間形成的混合變化使建筑群落達成了與自然的巧妙結合。封閉的院落之間通過門洞連通,建造手法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色。院落有完善的排水系統,匯集后由院門排往院外。
福民巷5號、7號院為民國時期建造的普通民居院落,東西毗鄰,為周邊僅存的兩處歷史院落,且布局完整,建筑外觀改動較小,保存了較為原真的歷史信息,真實地記錄了近百年的變遷過程,特別是房屋一直處于使用狀態,2017年后居民才完全遷出。為了解這段時期普通居民的生活、生產、審美以及心路歷程具有重要價值,為我們研究其所跨越年代的社會、經濟、文化、建筑構造手法等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歷史信息,因此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作為傳統建筑向現代建筑過渡時期的產物,這兩處院落沿襲了北方傳統民居的空間形態和整體景觀形態,在整體建筑布局和建筑風格上較為考究,色彩以青灰色為主調,結合傳統木雕、磚雕、影壁等裝飾形成層次豐富、觀感和諧的建筑群。代表了民國時期較高層次的建造藝術水準,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在省會城市的市中心保留完好的歷史院落少之又少,周邊高樓林立和古樸的院落形成鮮明對比,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雖經百年風雨依然較為完好地保存至今。這兩處院落的總體建筑布局基本保留了原有風貌,與當時自然環境和社會狀況相宜相協,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當時民居建筑、社會風貌以及城市格局等提供了研究所需的實物例證,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兩座院落臺明大多為磚砌臺幫條石壓沿,是比較規范而且講究的做法。建筑基礎埋于臺基內,因條件限制未探及內里填埋方式,但從柱網沉降的規律和臺明自身的殘損來分析應為傳統的柱下獨立基礎。
主體構造多為磚木結構。建筑材料以傳統磚、石、木為主,結構形式為青磚灰瓦坡屋頂,墻體砌筑采用淌白細砌作法,大木構架、裝修等方面采用傳統榫卯結構方式,裝飾手法與題材選用等方面采用傳統手工雕刻和吉祥圖案。這些無不體現了傳統技術在建筑中的運用。在立面效果上,均為單層建筑,局部輔以裝飾構件的點綴,整體外觀大氣而不失精致。
建筑墻體構筑方法很有特色,下部磚砌檻墻,上部為土墼包芯外皮表磚的做法,這種構筑方法雖在砌筑較高的墻體時具有較好的堅固性和耐久性,但如遭遇長時間潮氣浸染容易造成起鼓、開裂,甚至坍塌的殘壞現象。筆者通過對現存建筑的實地調研發現,外墻面外觀較好的部位內墻坍塌也較嚴重,這種殘損取決于其獨特的構筑工藝,土墼大面酥堿脫落已失去承重功能,墻體僅存表磚,且房屋在使用過程中屋主拆改、加設、裝修等干預較多,地面也大多經過改造,鋪裝雜亂、標高不一。總體評估墻體地面保存狀況極差,建筑只剩外殼,室內分割全部不存。
建筑物門窗洞均為方形,院門有拱形洞口,居住房屋門窗為隔扇和檻窗相結合。院門采用實踏板門,立框內周圈包鑲木板,為民國時期室內裝修特色,玻璃安裝全部用木條,可以靈活拆卸更換,有濃郁的居家情趣和時代特色。
屋面均為布瓦屋面筒板瓦蓋頂,有正脊、垂脊,披水排山檐收山,檐頭附件為一勾一滴,檐頭不釘瓦釘??傮w外觀屋面弧線優美,大多為雙坡出水。
福民巷5號院現存院落為一進,格局完整,虛實相間、錯落有致,建筑單體既協調統一又各具特色(圖1)。
院門位于院落東南,為整個大院主要入口。單層單開間硬山頂,布瓦屋面筒板瓦蓋頂,開方形門洞裝板門,廊心墻為八字墻龜背方心?,F狀為使用過程中人為封堵入口,板門不存,地伏缺失,石質門枕保存較好;吊頂存少量邊框,無法辨識原形制;木構保存較好,無糟朽、斷裂現象;屋面殘損較嚴重,檐頭附件缺失80%,正脊完全坍塌,大吻不存,垂脊前檐兩條基本完整,歪閃開裂已不在原位,垂獸缺失二、殘損二;屋面起鼓,瓦件松動、開裂,雜草叢生,檐口呈波浪形起伏,局部滲漏。
南房為四架抬梁式。形制、建造特征完整保存狀況良好。屬于組合型建筑,與院門、東西側小房一體,一層磚木結構,主體面闊三間。在沿街一面即南立面墻體外觀除院門獨立外均為一體,因此立面僅在屋頂高度上區分,單檐硬山頂布瓦屋面,披水排山。南側沒有臺明,北側為磚砌條石壓沿,石材表面有輕微酥堿、風化現象,南側有石砌散水,院內散水不存。
西房與東房外形、構造相同,略小于東房。梁架結構為五架抬梁式,形制、建造特征完整,用料粗碩隨意,保存狀況良好,有小構件局部糟朽現象存在,稍間用乳袱,形成廡殿頂,但不是規矩作法,為隨意搭建而成,保存較好。面闊五間進深四椽,一層磚木結構,單檐廡殿頂布瓦屋面,筒板瓦蓋頂。無臺明,墻下條石一層,石材表面有輕微酥堿、風化現象;前檐北側殘存磚鋪散水條石收邊,殘長4米。墻體為磚砌淌白墻土墼包芯,北側山墻及后墻整體向外歪閃嚴重,現依靠相鄰建筑墻體臨時支護,南山墻和前檐墻保存狀況良好,墻體下部有潮濕、酥堿現象。屋面為布瓦、筒板瓦。瓦件松動、開裂,雜草叢生,檐口不平直,檐頭附件及脊飾吻獸全部缺失,各脊與屋面相交處開裂普遍,局部坍塌,漏雨嚴重,檐口局部用塑料布臨時防護。
正房梁架結構為五架抬梁式。形制、建造特征完整,用料粗碩隨意,保存狀況良好,有小構件局部糟朽現象存在,前出三間抱廈,構造獨立,抱頭梁插入前檐墻搭建,木構整體保存完整,角梁頭輕微糟朽。面闊七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布瓦屋面筒板瓦蓋頂,鈴鐺排山,明、次間出歇山頂抱廈。磚砌臺幫條石壓沿,石材表面有輕微酥堿、風化,壓沿石有折斷、缺失現象;原石砌臺階損毀,現機磚砌筑,周圈散水不存。屋面為布瓦、筒板瓦。主體硬山頂,抱廈歇山頂,抱廈與主體屋面共用一坡;整體瓦件松動、開裂,雜草叢生,檐口不平直,檐頭附件缺失70%,脊飾較完整,吻獸全部缺失殘損,各脊與屋面相交處開裂普遍,局部坍塌,漏雨嚴重,后檐屋面近年經過局部翻修。
基于房屋的密集度,5號院圍墻只是在房屋后墻或山墻間隔處做連接,以房屋自身墻體作為院落封護設施。保存狀況較差,西圍墻北端原為影壁,使用過程中開小門致影壁下部及方心損毀嚴重;西圍墻南段及南圍墻均已損毀,紅機磚臨時砌筑?,F存院面凹凸不平,鋪磚大多碎裂且規格雜亂無章,淤積厚度超過500毫米,排水不暢。
福民巷7號院現存院落為一進院落帶東偏院,格局完整。
院門位于院落東南,為整個大院主要入口。單層單開間硬山頂,布瓦屋面筒板瓦蓋頂,開方形門洞裝實踏板門,廊心墻為八字墻龜背方心,走馬板書“謙受益”。現狀為使用中,板門開合較好表面輕度風化糟朽,檻框及地伏門枕等保存較好;吊頂存少量,原形制材料清晰;木構保存較好,無糟朽、斷裂現象;屋面殘損較嚴重,檐頭附件缺失40%,大吻不存,正脊、垂脊較完整,歪閃開裂已不在原位,吻獸不存;屋面起鼓,瓦件松動、開裂,雜草叢生,局部滲漏。
南房為四架抬梁式。形制、建造特征完整保存狀況良好。屬于組合型建筑,與院門、廁所、門衛室一體,一層磚木結構,主體面闊三間。在沿街一面即南立面墻體外觀除院門獨立外均為一體,因此立面僅在屋頂高度上區分,單檐硬山頂布瓦屋面,披水排山。南側沒有臺明,北側為磚砌條石壓沿,石材表面有輕微酥堿、風化現象,不影響繼續使用,臺幫砌磚酥堿,局部缺失。屋面起鼓,瓦件松動、開裂,雜草叢生,檐口呈波浪形起伏,檐頭附件缺失;正脊完整,大吻缺失,正脊與屋面交接處瓦背通裂,以上原因,造成屋面滲漏,雨水直接侵蝕木構,威脅建筑的安全。
東房梁架結構為四架抬梁式。形制、建造特征完整,用料粗碩,保存狀況良好,有小構件局部糟朽現象存在,搭建隨意,保存較好。面闊五間進深三椽,一層磚木結構,單檐硬山頂布瓦屋面,筒板瓦蓋頂。磚砌臺幫條石壓沿,使用過程中有過改動,臺階移位,臺幫砌筑材料缺失80%,壓沿石走閃移位、缺失、酥堿風化明顯。南山墻鑲嵌磚雕影壁一座,瓦頂殘損嚴重,影壁芯原有圓形雕刻,已丟失,其余保存較好;北山墻保存狀況良好;前檐墻體外觀無結構性損傷,戶主曾在表面抹水泥,局部貼白色瓷磚;后檐墻損毀較為嚴重,北側三間全部坍塌,南側兩間內墻坍塌僅存表磚,磚柱及內里木柱裸露,墻體完全失穩。屋面為布瓦、筒板瓦。瓦件松動、開裂,雜草叢生,檐口呈波浪形起伏,檐頭附件缺失40%,脊飾吻獸全部缺失,各脊與屋面相交處開裂普遍,局部坍塌,漏雨嚴重。
西房與東房外形、構造相同,略小于東房。
正房梁架結構為五架抬梁式。形制、建造特征完整,用料粗碩隨意,保存狀況良好,有小構件局部糟朽現象存在,前出三間抱廈,構造獨立,抱頭梁插入前檐墻搭建,木構整體保存完整,角梁頭輕微糟朽。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布瓦屋面筒板瓦蓋頂,明、次間出歇山頂抱廈。磚砌臺幫條石壓沿,石材表面有酥堿、風化嚴重,壓沿石有折斷、缺失現象;原石砌臺階局部損毀,現機磚砌筑補充,臺幫砌筑材料掏蝕嚴重,局部坍塌后機磚砌筑,臺明表面有水泥抹面。周圈散水不存。屋面為布瓦、筒板瓦。主體硬山頂,抱廈歇山頂,抱廈與主體屋面共用一坡;整體瓦件松動、開裂,雜草叢生,檐口不平直,檐頭附件缺失70%,脊飾較完整,垂獸殘存下半部分、大吻殘存下半部分,各脊與屋面相交處開裂普遍,局部坍塌,漏雨嚴重,后檐屋面在近年經過局部翻修。
7號院圍墻只是在房屋后墻或山墻間隔處做連接,以房屋自身墻體作為院落封護設施。東西兩側與相鄰院落共用圍墻,保存狀況較好,南圍墻利用南房后墻,上部為紅機磚臨時砌筑?,F存院面凹凸不平,鋪磚大多碎裂且規格雜亂無章,排水不暢。
兩座精美的四合院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逐漸破落了,我們從專業的角度通過對現存建筑殘損程度、殘損部位、分布情況以及各種病害、隱患的調查研究,去理解和分析出現如此嚴重的損害原因分為三個因素:
①自然因素。因不可知地質條件發生變化而引起建筑物出現變形,尤其是墻體開裂、扭曲等殘損大多因此造成。自然氣候變化,熱脹冷縮明顯時會對建筑材料造成一定的影響,減少其使用壽命,風雪荷載也會對建筑本體帶來不可預見的損傷。無人居住的房屋,缺乏屋面除草、木構檢修、日常維護是造成日漸破落的根源。
②人為因素。后世使用過程中因缺乏財力去修繕房屋,任其自然發展,在漸變直至加劇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面積、較嚴重的殘損,使用者過度干預更改格局、更改門窗、地面鋪裝等造成外觀的改變較多。
③材料老化。建筑材料本身的老化也是造成房屋殘損的主要原因,如:木材干縮開裂、糟朽,磚瓦因風化表面剝蝕、酥堿甚至斷裂等。年久失修,建筑構件達到一定的使用年限后性能下降,由此引發多方位的連鎖反應,造成持續發展而且逐步放大的殘損,尤其墻體自身的構造是外表磚內里土墼,土墼自身在遭受潮濕加上一定使用年限后基本失去受力功能,酥堿成粉末狀,難以承受自身重量。
2017年起,山西省在基層文物保護部門探索實踐的基礎上,推出“文明守望工程”,在不改變文物所有權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企業或個人通過出資修繕、認養等方式,參與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利用。允許認養者在文物建筑周邊可利用的發展用地范圍內,依法合規適度開展相應的建設或經營活動。
2019年,山西傳世古建營造有限公司與迎澤區文旅局簽署福民巷5號、7號院的認養協議。因此兩座院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得以對所存全部文物建筑及院落圍墻進行全面的修繕,并且認養人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做到日常維護,確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在歷時一年多的修繕后,兩座精美的院落煥發了新的生機,一推開院門便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在綠蔭的掩映下便看到古樸的建筑靜靜地矗立在院中,像是垂垂老翁返老還童了一般(圖2)。認養人將文物建筑用于文化活動,使其重新獲得社會價值。
綜上所述,福民巷5號、7號院是民國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珍貴遺存。在山西省文物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前提下,通過文物認養制度有效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中,不僅改善了兩座院落的保存狀況,還對其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利用,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對帶動社會人士參與文物保護和文博事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文奇.百年小巷:福民巷的今昔[J].政府法制,2018(30):52-53.
[2]喬棟.不改變所有權,88處文物古建有了保護責任人:文物認養的山西探索[N].人民日報,2020-05-08(13).
[3]徐秀麗.堅持保護第一 持續做好山西文物工作[N].中國文物報,2020-05-19(02).
[4]魏宇.晉中山地傳統村落生態適應性及保護發展策略研究:以靈石縣董家嶺村為例[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