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階段是兒童思維與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低結構教育屬于一種非正式、非結構化的教育活動,注重幼兒主體地位,強調由幼兒親自參與幼兒園活動目標制定、活動過程實施等多個環節。將低結構教育融入幼兒園節日文化活動,不僅有助于幼兒初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幼兒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奠定基礎,還有利于促進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全面發展。
合理投放材料
春節是幼兒較為熟悉的節日之一。春節期間,幼兒會受到家長的影響,參與包餃子、貼春聯、掛燈籠等傳統民俗活動。但幼兒處于認知發展階段,對于春節的感知較為淺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日文化育人效果。
低結構教育具有較強的多元性、自主性和開放性特點,是一種以激發幼兒探究欲和好奇心為核心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幼兒作為主導者,可經歷系統性的學習和實踐過程。
在以“春節”為主題的幼兒園節日文化活動中引入低結構教育,可營造一種輕松自由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幫助幼兒更深刻地感知節日文化的內涵。低結構教育的實施需要經歷一個系統性的過程,并突出幼兒的自主性,但幼兒尚處于思維和能力的發展階段,在實踐活動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另外,不同的幼兒在成長環境、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相同的低結構教育方法并不能滿足所有幼兒的發展需求。因此,教師要合理投放活動材料,向幼兒提供更多的選擇,幫助幼兒更好地體驗和探索知識,進而在實踐活動中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
具體而言,在“春節”主題活動中,教師可先借助信息化設備和資源,幫助幼兒打好認知基礎。例如,教師可先通過播放動畫視頻,分別向幼兒講述“窗花的由來”“餃子的演變”“穿新衣的寓意”等節日習俗,向幼兒傳遞不同地區春節期間的特色民俗活動,以此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提高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隨后,向幼兒提供不同形式的低結構材料,如剪刀、彩紙、布料、針線、面粉、水、肉餡等,鼓勵幼兒嘗試選擇兩三種材料,還原春節的某項習俗。例如,幼兒可選擇剪刀和彩紙,制作窗花;選擇布料和針線,嘗試為布娃娃制作新衣;選擇面粉、水和肉餡,體驗包餃子。這樣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自主實踐的機會,減少幼兒對教師的依賴,還能依托材料的合理投放,為幼兒明確學習和實踐的方向。實踐結束后,教師還可組織幼兒模擬春節場景,開展角色扮演游戲。例如,幼兒可分別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招待客人,模擬春節“看春晚”場景等。在潛移默化中向幼兒傳遞節日文化,使幼兒深刻感知節日的意義,為幼兒打造靈活的學習和實踐空間,助力幼兒持續性學習與發展。
打造游戲空間
游戲是幼兒學習與成長的主要途徑之一。在以往的節日文化活動中,我園嘗試將游戲融入節日文化活動,但由于游戲規則、環節等多由教師設計,而且缺乏游戲場景的布置,導致幼兒難以全身心地投入游戲,進而影響節日文化活動的實施效果。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開展節日文化活動中,教師應做好游戲空間的創設,避免幼兒受到環境、游戲規則等諸多因素影響,并鼓勵幼兒大膽創新,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了解節日文化的內涵,為驅動幼兒主動參與游戲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端午節”主題活動為例。“賽龍舟”是我國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以“設計龍舟作品”為游戲主題,不僅能向幼兒傳遞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還能促進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思維與能力的發展。為此,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向開展“端午節”主題活動:首先,創設活動情境,打造游戲空間。例如,教師可先向幼兒提問:“大家知道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嗎?知道怎么劃龍舟嗎?”以此激發幼兒的興趣。其次,向幼兒提供低結構材料,如橡皮筋、模板、廢紙和塑料瓶等,并組織幼兒分成不同小組,結合小組的力量討論并完成“迷你龍舟”的制作。再次,在幼兒互動實踐的同時,向幼兒講述“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并提問:“為什么相同的迷你龍舟會存在速度上的差異?”“哪類橡皮筋可以提高迷你龍舟的速度?”最后,基于成果評價的視角,對比各小組設計的作品,評比出最具創意且速度最快的作品。
上述主題活動為幼兒打造了多元化的游戲空間,并驅動幼兒自主學習并自主實踐。具體來說,第一環節的活動情境直接引入“設計龍舟作品”游戲,以游戲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第二環節提供多元化的低結構材料,為幼兒提供自主選擇空間;第三環節以幼兒實踐為背景,向幼兒講述“端午節”“賽龍舟”的有關知識,并配合問題啟發幼兒思維,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節日文化知識儲備,還能激發幼兒的創意靈感;第四環節以游戲評比的方式,驅動幼兒完成對實踐過程、實踐經驗與技巧的總結,激發幼兒的好勝心,為后續的節日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
開展區域實踐
區域活動是一種以自由游戲為基本特征的教育活動,在滿足幼兒需求與興趣的基礎上,促進幼兒在實踐中獲得態度、行為、認知與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將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區域活動,有助于實現低結構教育目標,促進節日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以“中秋節”主題活動為例。基于低結構教育視角,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向開展指導:第一,在閱讀區投放與“中秋節”有關的繪本資源,引導幼兒自主閱讀繪本,了解中秋節的節日習俗,如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等;第二,在活動區投放月餅玩具、月亮玩偶等,引導幼兒結合區域材料,模擬“一家人一起過中秋節”的場景;第三,在美工區投放月餅與團圓飯的制作材料和工具,鼓勵幼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制作節日美食;第四,在表演區準備一些帶有中秋節元素的服飾和玩偶,組織幼兒扮演吳剛、后羿或嫦娥等角色,沉浸式體驗中秋節的節日習俗。這樣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幫助幼兒進一步內化和遷移節日文化知識,還能滿足幼兒的多元化需求,讓幼兒在實踐中深化對節日文化內涵的理解。
節日文化與幼兒園活動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低結構教育注重幼兒的實踐過程與自主參與,從低結構教育視角開展幼兒園節日文化活動,有助于增強文化的育人效果,促進幼兒的均衡發展。為此,教師可以傳統節日為主題,通過合理投放材料,打造游戲空間,開展區域實踐等措施,推進節日文化低結構教育活動的精準有效實施,為幼兒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