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2025年春節剛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員黃家興就跨越3000多公里,從北京來到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開啟新一年的追花之旅。從對全縣蜜粉源植物進行摸底,到傳授蜂農現代化養蜂方式,再到開展中蜂養殖全產業鏈研究,4年來,黃家興和團隊平均每年300多天在滄源駐點幫扶,帶領當地群眾科學養蜂,尋“蜜”幸福。
科技賦能
長期以來,滄源的群眾一直“靠天吃飯”。不會培養蜂王、過度壓榨蜜蜂、胡蜂危害嚴重等問題長期存在,“有箱無蜂”“空箱成堆”的情況時常出現。黃家興和幫扶團隊來到滄源后,將科學技術轉化為助農實招,篩選優良蜂種、建立現代化育種場、改良蜂箱適應雨季……讓滄源全年蜜蜂飛逃率從最高90%降至10%,綜合產值突破5000萬元,較2021年增長8倍。科技賦能,養蜂事業“蜂”回路轉。
“扶志”與“扶智”
科技助農,既要授人以魚解難題,更要授人以漁育動能。在滄源縣,科研人員不僅潛心鉆研技術,還手把手教蜂農培育蜂王、擴繁蜂群和采收蜂蜜。跟著幫扶團隊,蜂農李光強學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餓肚子出逃;現在留蜜補蜜,提高采蜜效率。嘗到科學養蜂的甜頭,蜂農參加培訓的積極性更高,有的蜂農不僅自己學,還熱心指導鄰居一起養蜂,共同做大“甜蜜產業”。實踐證明,“扶志”與“扶智”共同發力,培育更多的“田秀才”和“土專家”,為鄉村產業發展打造一支“帶不走的科技隊”,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才更加強勁。
技術創新
科技的價值在于應用,應用的前提在于技術被群眾理解、認可、掌握。黃家興將先進的農業科技帶到田間地頭,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可用的種植養殖技術,助力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技術創新也有了更深厚的實踐基礎和動力源泉。黃家興團隊撰寫的關于滄源米團花黑蜜的論文,登上了世界頂級農業食品期刊,引起國內外業界廣泛關注。有了科研成果加持,原本被村民當成差蜜而丟棄的黑蜜受到市場認可,價格漲了3倍,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值。
◆速用范本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才能讓科技的翅膀助推農業發展,讓科研成果在田間轉化出實效。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緊密結合,黃家興讓科技成果在田間地頭加快轉化為農民們可用、實用的技術,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當越來越多的“黃家興”在山林間“種科技”,在大地上“寫論文”,萬里邊疆展新顏的美好圖景必將加速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