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2025年2月6日,中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忠心為國、默默奉獻,隱姓埋名30年,只為打造“大國重器”。
立志報國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戰爭年代,黃旭華的求學之路極為坎坷。小學畢業后,因全面抗戰爆發,他半年多未能上學。幾經波折,他終于考上桂林中學。桂林作為當時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深受日軍轟炸之苦。每次防空警報一響,人們就得出城躲進防空洞。黃旭華回憶說,警報一天不解除,就要在山洞躲一天,挨餓一天。日本人轟炸的時候,滿城煙火,一片廢墟。彼時的黃旭華深深感到,中國太弱,弱國就要挨打,就要被宰割。他決定學航空,學造船,要科學救國。“我的人生,就是在日本飛機的轟炸聲里決定的。”在大學期間,黃旭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入黨轉正時,黃旭華表示,為了革命,為了人民大眾,可以犧牲一切。需要他流血,他毫無顧慮地流血。需要把血一次流光,沒有問題。如果需要一滴一滴地慢慢流,那是極大的考驗,也沒有問題。
勇探龍宮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他邊研究、邊實驗、邊設計、邊基建、邊生產,靠著簡陋的算盤和計算尺,靠著兩個核潛艇玩具模型,靠著笨重的磅秤,完成了大量的計算和試驗。黃旭華和同事們打破常規造船程序,最終將核潛艇的核動力裝置、水滴線型艦體、發射裝置等“七朵金花”一一摘下。1970年12月,我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順利下水。1974年8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列入海軍戰斗序列。1981年4月,我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成功下水……1988年,我國核潛艇首次進行深潛試驗。年過六旬的黃旭華以“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的豪邁氣概和無畏擔當,隨艇下潛至極限深度,開創了世界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參加極限深潛試驗的先例。這次深潛試驗的成功,標志著中國核潛艇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黃旭華用行動證明,中國科學家不僅有智慧,更有擔當和勇氣。
國之脊梁
2021年,黃旭華將多年來個人所獲得的逾2000萬元獎金幾乎全部捐獻出來,用于教育、科研及科普事業。這不僅是對核潛艇事業的致敬,更激勵科研人員為推動裝備研制事業創新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這樣的精神,也在更多的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共同書寫:金屬材料專家崔崑院士夫婦累計捐資助學超千萬元,只說“國家培育了自己,這不是‘捐’而是‘還’”;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院士放棄專利申請,讓白血病患者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救命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力量是無窮的。如今繁榮昌盛的祖國,處處有“黃旭華”們留下的星火。在黃旭華的靈堂內,一些花圈的落款沒有姓名,只寫著“第一、第二、第三研究室”,他們是黃旭華的同事,更是千千萬萬個新時代“黃旭華”的縮影。
◆速用范本
人們為何如此懷念這位科學家?答案在于許多網友引用的那句話:“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是黃旭華的自勉,也是他一生的注腳。核潛艇作為國防重器,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為了鑄就“深海長城”,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在技術封鎖、物資匱乏的艱難條件下,攻克了無數難以想象的挑戰,用算盤和磅秤計算海量數據,甚至不顧個人安危,隨核潛艇深潛進行試驗和測試。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從錢學森、鄧稼先到于敏、彭士祿,從“兩彈一星”到核潛艇,在新中國的崛起之路上,或是戈壁大漠,或是無聲深海,或是驚濤駭浪,無數英雄前赴后繼、披肝瀝膽,獻出了畢生心血和智慧,也把自己活成了一座豐碑。
【張德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