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教育階段,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而小學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二者存在著根本區別。有些幼兒由于不適應緊張的小學生活和學習,常常出現不愿意上小學的情緒。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幼兒生命力、意志力、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合稱“四力”)的培養,進而幫助幼兒以更好的狀態與精神面貌迎接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在幼兒園,幼兒不管是吃喝拉撒還是學習游戲,每時每刻都有教師關注,在幼兒需要幫助時,教師能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升入小學后,一切的生活都需要自己搞定,如需要自己整理書包,沒有教師跟在后面照顧。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不僅要加強體育鍛煉,讓自己擁有一個好身體,還要提高自主生活的能力,學習自己照顧自己。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幼兒體質。為了提高幼兒身體素質,加強體育鍛煉是極為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師可利用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體育游戲氛圍,讓幼兒有機會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教師可借助戶外操場,鼓勵幼兒利用體育器材鍛煉身體。比如,借助戶外跑道,開展“戶外障礙跑”“戶外追逐跑”“高人走”“矮人走”“兩人三足走”等游戲。利用園內現有的體育器材,讓幼兒進行助跑跳、跳高跳遠的練習,以促進幼兒腿部肌肉的發展,提高幼兒的彈跳能力。
一些廢舊材料也可以利用起來。比如,利用廢舊紙箱制作山洞,讓幼兒練習鉆爬;利用廢舊輪胎,組織幼兒玩推著輪胎跑或者合作搬運輪胎等游戲,以鍛煉幼兒走跑跳等能力。
一些戶外大型玩具也是幼兒的最愛。幼兒可以玩滑滑梯、繩網等設施,在增強體質的同時,體驗戶外運動的樂趣。
自主生活鍛煉,提高幼兒的生活能力。在幼兒園,教師不能事事幫助幼兒,有時需要適當放手,讓幼兒有機會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一定的生活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比如,在用餐環節,幼兒都是在教師的幫助下盛飯的。為了提高幼兒的生活能力,教師可放手讓幼兒自己盛飯、盛菜。用餐結束后,幼兒自主將餐具收拾整理好放到指定地點,并整理好桌面,保持桌面的干凈整潔。在安全保護方面,教師也要適當放手。比如,在體育游戲時,教師應提醒幼兒學會靈活閃躲,避開危險。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帶領幼兒排查教室內外有危險的地方,學會避讓,以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借助比賽活動,鍛煉幼兒的意志力
大班幼兒已經有了競爭意識,教師可有計劃地組織豐富多樣的比賽活動,以鍛煉幼兒的意志力,激發幼兒的進取心。

借助遠足活動,鍛煉幼兒意志力。遠足就是幼兒意志力的比拼。在遠足活動中,由于長時間的行走,有的幼兒體力不支,但是為了跟上集體的腳步,在意志力的支撐下,一步一步走完全程。又如,在遠足活動中,體力較好的幼兒能主動幫助體質較差的幼兒拿水杯、書包、衣服等,這體現出幼兒之間的互助友愛。有的幼兒看到同伴體力不支,主動伸出援助之手,讓體質差的幼兒感受到同伴的善意,更能激發他們的勇氣,進而克服困難。
組織體育賽事,激發幼兒競爭意識。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也很重要。體育賽事不僅能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還能讓幼兒在活動中鍛煉意志力。比如,在校園體育趣味運動會跑步比賽中,幼兒奮勇爭先,克服身體上的疲憊,用意志戰勝惰性,沖向終點。又如,在挑戰區活動中,為了完成挑戰任務,幼兒用各種方法通過“高山”“草地”“河流”等障礙,在意志力的支撐下,最終完成了挑戰任務。
借助游戲任務,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并維持學習行為,使自身獲得充分發展的能力。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可借助游戲任務,有目的地調動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提高學習能力。
開展益智類游戲,提高幼兒學習專注力。隨著幼兒能力的不斷發展,一些益智類游戲逐漸受到他們的喜愛。教師可在益智區投放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材料,讓幼兒找規律、走迷宮、比大小、數物對應、找找相鄰數等,引導幼兒感知10以內數的關系,懂得基本的數的概念。益智類游戲需要幼兒認真觀察畫面內容,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能增強幼兒游戲的專注力,為幼兒升入小學做好相應學習能力的準備。
借助游戲任務,鼓勵幼兒分享學習經驗。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幼兒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遇到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困難就退縮,沒有進取心。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有計劃地培養幼兒的鉆研精神,鼓勵幼兒分享經驗。比如,在“有趣的磁鐵”活動中,教師在游戲區投放了木片、鐵片、塑料等多種材料,布置相應的游戲任務,要求幼兒將“能被吸住的”與“不能被吸住的”材料找出來,并投放記錄本,讓幼兒將自己的操作結果記錄下來。活動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幼兒主動分享自己的游戲經驗,向同伴講述自己遇到的困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
開展多種活動,增強幼兒的交往水平
交往是幼兒的一種社會性需求,是幼兒在游戲、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交流溝通的一種基本技能。良好的交往能力將有助于幼兒結交新朋友,認識新老師,使幼兒逐步適應新的人際關系。升入小學后,不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幼兒都需要與同伴交往。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積極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在游戲中學會使用禮貌用語。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師要鼓勵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使他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從而更好地配合自己。比如,在搭建活動中,幼兒發現積木不夠了,需要向他人借積木,于是向同伴說道:“請借幾塊積木給我,好嗎?”禮貌用語的使用和商量的語氣,都能讓對方更好地接納自己,進而滿足自己的游戲需求。又如,在繪畫過程中,幼兒發現自己的彩筆不出墨了,可以用商量的語氣向同伴求助,以順利完成繪畫任務。
在日常生活中與同伴默契交流。幼兒之間的交流方式多樣,除了語言交流,表情動作也是他們交流的工具。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加強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有目的地培養幼兒之間的默契。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幼兒摔倒了,同伴伸手把他拉起來,兩人相視一笑,這就是默契。教師要給幼兒提供互動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在互動的基礎上增進友情,從而促進幼兒之間的交往。
在幼小銜接視域下,教師對幼兒“四力”的培養需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特點,組織開展各種游戲與活動,當幼兒在游戲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此外,教師還應向家長宣傳最新的教育政策、幼小銜接的科學理念和提升幼兒“四力”的具體措施,以緩解家長育兒的壓力和焦慮。如建立科學的家園聯動機制,使家長意識到過度強化知識準備的危害,逐漸引導家長形成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從而提升家園共育的教育效果。
在幼小銜接視域下,教師要以提升幼兒“四力”為目的,借助游戲和日常生活活動等,順應幼兒發展需要,不斷提升幼兒的整體素質,從而為以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