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7 文獻標識碼:A
“十四五”期間,國家檔案局明確將“輕量化傳播”和“數智化轉型”一并列為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這為檔案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指向。微視頻通過解構檔案原始內容并重組為視聽符號,使檔案價值從潛在性向顯性轉化。例如,“南通大生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后,南通市檔案館隨即開發系列微視頻,通過將百年賬冊中的經濟數據轉化為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故事,引發年輕群體的廣泛共鳴。這些都為挖掘檔案文化創造了良好條件,賦能檔案微視頻建設。
筆者采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三個權威的數據庫。通過高級檢索,以“主題”檢索“檔案微視頻”,以2023年9月25日為時間節點,檢索出相關文獻共71篇,主要聚焦于檔案微視頻的傳播效果,尚未通過社會記憶的視角來闡述其傳播效果。因而本文基于社會記憶的角度,簡要分析檔案微視頻的傳播效果。
一、檔案微視頻概念及現狀淺析
首先,“微視頻是指時長30秒至20分鐘的,能融合并應用于多種媒體之上的,其內容兼顧新聞性、娛樂性與商業性,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等一系列微特征的視頻短片”。因而檔案微視頻是指具有顯著的檔案屬性,即原始記錄性和真實性的視頻短片,它既有微視頻的一般屬性,也包含了檔案的根本屬性,即原始記錄性。可以得出,檔案微視頻是指時長30秒至20分鐘以內,兼具真實性、娛樂性和新聞性,具有檔案屬性、檔案元素等檔案特征以及完整故事情節等一系列微特征的視頻短片。不同于社會大眾所理解、關注的短時、高頻的各種短視頻,也不同于《國家記憶》等傳統的大型紀錄片以及《早餐中國》等新興的微紀錄片。
其次,帥國慶等學者指出,微紀錄片是在新媒體平臺助力下產生的一種新型紀錄片形態,其在保留傳統紀錄片真實性和藝術性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受眾的碎片化需求,播放時長大多集中在5分鐘至15分鐘內?;粲晖ㄟ^文獻計量分析發現,檔案短視頻研究熱點集中于檔案館角色轉型、選題策劃與敘事結構及用戶參與度三個維度。通過利用CiteSpace對知網文獻展開可視化分析,發現“共情傳播”與“算法推薦”成為近兩年突現關鍵詞,表明研究焦點正向情感聯結與技術適配方向深化。因而微紀錄片是指著眼于受眾碎片化需求,立足于新媒體平臺,且播放時長多集中于5分鐘至15分鐘以內的記錄類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最后,微紀錄片與微視頻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其相似性主要表現為三方面:其一,都是對傳統視頻形式的革故鼎新??朔嗽乳L視頻或大型紀錄片的時間冗長、內容龐雜造成受眾審美疲勞、閱讀不暢等弊病。其二,都以滿足當下碎片化的閱讀視聽習慣為主要目標,力求內容輸出的精細化。其三,都采用多個主題的形式呈現。但二者也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在時間上,微視頻的時間跨度更為靈活。內容上,微紀錄片更加突出記錄的真實性,微視頻則更加突出表達的藝術性和多樣性。因而檔案微視頻不同于檔案微紀錄片,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檔案微視頻的藝術性相較于微紀錄片表達更為顯著。
二、檔案微視頻與社會記憶的關系解讀
檔案微視頻是融媒體和互聯網技術作用于檔案領域的產物,不僅要對檔案宣傳推廣推陳出新,還應契合大眾對微視頻、短視頻的需要,符合快節奏時代人們對信息獲取的需要,同時也是整合、重組和輸出社會記憶的有序過程。與此同時,微視頻尤其是檔案微視頻的發展與社會記憶之間也存在著密切聯系。
1.檔案微視頻豐富社會記憶內涵
一方面,檔案微視頻在形式上拓展了社會記憶類型。檔案微視頻是互聯網時代大潮與融媒體等新興事物互滲互融的產物,增補了社會記憶的類型,使得社會對社會記憶的認知不再局限于各種大型、傳統的文本記憶或是紀錄片形式的記憶,而是有的放矢地聚焦于某一主題下的某一具體事件,乃至某類人物的具體行動,以此反映相應的社會現象,映射相應的社會心理,進而引發不同的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共鳴與思考;另一方面,檔案微視頻在內容上拓寬了社會記憶外延。這種微視頻形式多以中觀和微觀視角展現社會的方方面面,進一步細化了傳統社會記憶的內容維度,促使更多粗粒度、中觀層的社會歷史轉變成細粒度、微觀層的社會記憶。
2.社會記憶引領檔案微視頻制作
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記憶理論不斷豐富與更新,拓展至更廣闊的維度,涵蓋了社會記憶再生產等前沿理論。筆者認為,社會記憶主要從兩個層面引領檔案微視頻的制作:
一是以社會記憶再生產為代表的理論,為檔案微視頻提供了理論支撐,使得檔案信息得以編碼、重組、解碼和提取,并反復再現和生成,借助藝術化表達或加工,形成具有檔案屬性的微視頻。
二是社會記憶理論要求檔案部門的開發利用更加著重社會層面。一方面,要求檔案部門的服務對象不再聚焦于某一部門或政府單位,而是輻射其他社會組織乃至不同的群體與個人,推動檔案以更為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向民間;另一方面,社會記憶需要進一步充分挖掘民間記憶,要求檔案部門更充分地用好民生檔案,進一步挖掘民間故事,增補民間記憶。檔案部門可通過檔案微視頻等新形式對民間記憶加以有序重構和有機整理,成為百姓可感知、能認同的記憶,促使社會記憶真正實現源于民眾、走向民眾。
三、檔案微視頻特性解析
微視頻傳播效果著眼于藝術性和多元性,檔案微視頻與之不同的主要在于其特殊的敘事性、生動性和多元性。盡管二者都著眼于生動性和多元性,但檔案微視頻更加突出具有檔案知識的生動性和檔案力量的多元性。
1.敘事性更加凸顯檔案元素
與其他形式的微視頻或短視頻所不同的是,檔案微視頻的敘事基礎是檔案信息,而非其他二手信息或資料,因而檔案微視頻所傳遞的內容承載了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更具真實性,這便是檔案微視頻的生命力、感召力和說服力所在,也是檔案微視頻得以傳播和壯大的根基。與此同時,在搶救珍貴文化遺產、固定社會記憶等方面,檔案微視頻還充當著社會記憶檔案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如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系列微視頻中的《北海銀行》,借助數字化北海銀行全宗的會計檔案、文書檔案以及檔案館館長解說等內容,契合北海銀行時代的背景,生動、真實地呈現出北海銀行的發展變遷歷程。而在這一敘事的“解構一重構”過程中,北海銀行檔案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就存在于當時廣泛的社會關系和時代背景中。由此可見,檔案微視頻是對特定檔案資源實施某種層面上的敘事化開發,而從社會記憶視角對檔案展開敘事化開發不僅能夠還原特定歷史事件本身,還能夠再現特定歷史事件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與特定社會歷史。因而檔案微視頻的敘事性與當時檔案所處的時代背景、所記述內容的時代特色密切結合。
2.傳播性更依靠檔案知識
借助微視頻形式有機呈現檔案元素,需要一類甚至多類檔案知識加以整合與組裝。例如,“廣西檔案信息網”宣傳《檔案法》的微視頻普法系列,就借助了生動有趣的動態卡通人物,透過相應的場景,解讀《檔案法》的有關內容。不同于借助完整敘事形式和背景前提的敘事性和紀實性的檔案紀錄片,檔案微視頻更加凸顯檔案知識的重要作用,在強調真實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同時,把藝術性更加充分地拓展和放大,實現檔案知識在檔案微視頻中藝術性轉化和創新性重組,把藝術性和真實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形成大眾更愿意接受的傳播形式,造就更符合時代需求的社會記憶形式。又如,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系列微視頻中推出的《魚鱗圖冊》專題,選取并展現了宋代以來婺州魚鱗圖冊和安徽休寧縣魚鱗圖冊的結構、內容及其發展變遷,在微視頻中概括說明了魚鱗圖冊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避免了社會大眾在了解魚鱗圖冊時的“閱讀理解式”觀看,成功實現了對魚鱗圖冊這類歷史檔案的有機挖掘。婺州魚鱗圖冊中的“天字”系列以及安徽魚鱗圖冊中的辰字、寒字、帝字和人字等魚鱗圖冊系列,從側面反映千文架閣法的施行和應用,并且這一展示順序遵循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以及“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等千字文內容及其先后順序,不僅是對檔案歷史的尊重,還體現了當代蘭臺人對千字文內容的有序重構和再挖掘,有機復現了運用千文架閣法展開分類的古代檔案管理特色。對于古代檔案管理而言,是一種制度性、經驗性的檔案管理模式;對于現代檔案管理而言,則突出表現為一種經驗借鑒與知識學習。
由此可以看出,檔案微視頻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對于社會大眾而言,檔案微視頻使得檔案內容挖掘向更細更深的維度轉化,助推檔案知識由固態轉向動態,從模擬態演化為數字態乃至數據態,具有更強的可理解性,最終實現檔案知識大眾化。對于檔案部門或機構而言,檔案微視頻在對檔案展開有序重組、解構的過程中,必然會參考博物館、圖書館等其他部門的微視頻形式,有助于檔案部門以不同視角鉆研微視頻制作,以多元維度對微視頻進行推陳出新。對于社會記憶而言,檔案記憶作為社會記憶的有機構成之一,檔案微視頻的推廣傳播將會為檔案記憶社會化、廣泛化提供“燃料”,增加社會記憶的時代內涵和當代特色。同時,社會記憶的日益豐富也會反作用于檔案微視頻,成為檔案微視頻持續發展、再度創新的重要動力和有力支持。
3.多維性更加凸顯檔案力量
總的來看,檔案微視頻涉及的內容具有多元性。通過對“國家檔案局網站”檔案微視頻的篩查研究,可以看出這些檔案微視頻所涉及的內容涵蓋國家項目、社會建設等宏觀、中觀乃至微觀的主題視角,覆蓋國家、檔案部門、社會機構以及普通民眾等多層次的主體人物。
首先,從單個檔案微視頻來看,每一個微視頻都聚焦于社會發展的某一具體方面,是對當前社會記憶的點狀凝聚,記錄的是社會記憶之下,包含著過去到現在的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既包含了三峽工程、武漢長江大橋這類由國家主導的大型工程,也包括防疫醫生、扶貧干部等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同樣包含各類檔案故事涵蓋的民俗文化、鄉約民規等文化印記。
其次,從檔案微視頻系列來看,不同的微視頻系列映射出不同時空下的時代主題。比如,建黨百年檔案系統主題微視頻作品中的防疫抗疫類,通過20個微視頻,展現了國企、檔案局(館)等不同部門主體,在不同地域的防疫抗疫歷程,真實再現疫情時期蘭臺人的抗疫行動,反映了2020年至2022年“防疫”這一獨具特色的時代主題。因而檔案微視頻的多元性能夠反映多樣的時代主題,其背后離不開豐富多樣的檔案資源為依托,離不開一個又一個檔案人在幕后的默默付出。換言之,檔案資源和檔案人員所形成的檔案力量是微視頻得以拓展到檔案領域的重要推力。
當然,檔案力量作用于微視頻領域的成果也并非一蹴而就,它離不開時間的考驗和確證。正如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說“歷史的規律性,有時在短時間內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長時間內大開眼界,才看得出來”。檔案發揮自身作用的隱蔽性,也要求必須以長時段的思維來看待檔案微視頻的效用。同時,孫德忠也指出,社會記憶的合理建構,必須反對零散化,促使它朝著兼收并蓄的方向完備自己,讓一切曾經對人類生活發生積極影響的事件都留下它們的印跡,讓一切曾經推動歷史發展的人們都延續他們的呼聲。正如“民國”時期七位檔案保管員接力堅守我黨的“中央文庫”那樣,在長達十余年的堅守過程中,僅有少數中共領導人知曉其存在并懂得中央文庫的重要性,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幾十年才解密公布,“中央文庫”的故事才最終被世人知曉,保管“中央文庫”的作用才得以被充分認識與肯定。也許當“中央文庫”被制成微視頻時,“中央文庫”這段歷史將會被更多人知曉,成為世人了解“民國”時期我黨檔案人傳奇故事的新形式。誠然,時間的流逝也許會淡化檔案甚至檔案微視頻的部分作用,但不會顛覆其背后的檔案記憶,不會減少社會記憶與檔案之間的有機聯動,更不會削減檔案力量對微視頻的助推作用。
四、結語
盡管當前檔案微視頻尚未形成大規模傳播推廣的態勢,且《“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中亦未明確提及檔案微視頻,但“實施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宣傳推廣計劃,開展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網上和新媒體展示活動”這一舉措,間接表明作為新媒體展示形式的微視頻,同樣能在檔案文獻遺產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如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系列微視頻,以簡短的時間、清晰的視角,生動展示了檔案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歷史風貌,這無疑是一個有力的佐證。筆者堅信,檔案微視頻的廣泛應用是社會記憶轉型之下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記憶檔案化向著細粒度、多維度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在不久的將來,微視頻甚至是微視頻系列將會成為承接未來記憶的主流形式之一,能夠使歷史事件、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地呈現,構建更加立體的集體記憶乃至社會記憶,承載著更多21世紀的新故事,造就21世紀所特有的社會記憶。
參考文獻:
[1]李玥.微視頻傳播的發展模式探析[J].學術交流,2014(11):177-181.
[2]帥國慶.淺談微紀錄片的定位、實踐與發展[N].中國電影報,2023-09-27(011).
[3]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系列微視https://www.saac.gov.cn/daj/dwpwxyc/ztmb.shtml.
[4]張斌,王露露.檔案參與歷史記憶構建的空間敘事研究[J]檔案與設計,2019(08):11-15+40.
[5]廣西檔案信息網https://www.gxdag.org.cn/https://www.saac.gov.cn/daj/dwpwxyc/ztmb.shtml.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