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4-071-3-ZL
1、引言
隨著體教融合的不斷深化、全民健身意識的增強,以及智能技術的廣泛運用,人們對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升級的需求更為迫切。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是指利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主的新質生產力手段,提升高校體育場館的運營效率、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實現體育場館管理的智能化、數字化和信息化。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是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本研究聚焦于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方向,重點探討其實施路徑,以期為高校體育設施的現代化升級和深入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2、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的邏輯和動因
2.1、經營模式面臨困境
由于制度的僵化及傳統工作方式的不足,許多高校體育場館的工作狀態陷入困境。許多高校體育場館在人員管理、服務管理、設備管理控制等方面依然采用傳統的人工管理方式,諸多因素共同導致高校體育場館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給學校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這一困境折射出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運營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的深層問題。唯有通過智能化轉型,才能破解高校體育場館傳統經營模式的困境。
2.2、教育理念升級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應用的不斷擴展,傳統的體育教育范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身心體驗需求。智慧化的高校體育場館通過拓展多元化體育活動與新興項目,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運動習慣、終身體育意識。智慧化的高校體育場館也拓展了體育教師的“用武之地”,使體育教師可以借助智能設備與系統,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學能力。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建設將助力體育課程改革,推動學校體育從“傳統教學”向“新質生產力賦能”的跨越式發展,充分發揮學校體育“以體育人”的價值,成為整治當下高校體育教育痛點的良方。
2.3、技術發展驅動
人工智能技術在學校體育領域的應用亦不勝枚舉,迫使人們去適應新的技術變革。大數據與云計算應用可以收集與分析高校體育教學、訓練、大學生體質測試、賽事組織等海量數據,促進高校體育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如教務處、學工部等)進行關聯,共享學生數據信息,協同工作。在線查詢場館信息、線上預訂、線上支付等移動互聯方式已經在人們生活中普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與體育行為方式,倒逼高校體育場館進行智能化建設。
2.4、社會需求增長
2017年,國家頒布的《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有序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以緩解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場地設施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滿足周邊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202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支持各地增加優質運動項目和特色體育賽事供給。隨著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體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興力量。高校體育場館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通過智慧化升級,可以承接各類社會體育賽事及其他大型活動,以促進體育消費。高校體育場館智能化建設是高校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的具體行動方案。
3、高校體育場館向智慧化轉型的方向
高校體育場館作為公共體育資源,要以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理念推動智慧化轉型。本研究聚焦于管理系統智能化、能耗環保低碳化、服務體驗多樣化、功能定位復合化的轉型方向,為高校打造全新的區域體育生態系統。
3.1、高校體育場館管理系統智能化,助力場館運營管理升級
傳統高校體育場館的各項條件限制了場館的管理水平。隨著人們對體育活動需求的不斷增長,傳統的高校體育場館管理系統已難以滿足當下體育需求,迫切需要高效、便捷、精準的管理方式以適應高校師生的生活。利用新質生產力提升場館的管理效率、資源利用率和服務質量,實現高校體育場館智能化、數字化管理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高校可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質生產力,建立先進的智能化管理系統。智能網絡可涵蓋在線預約系統、票務系統、智能門禁系統、智能照明系統、智能溫控系統等多個子系統,可實現對場地、設備與調度的實時化監控和自動化管理,提高場館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其體育館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全流程線上預約,并對外開放夜間健身服務。新興技術的成熟應用為高校體育場館管理系統的智能化提供了支撐,高??筛鶕陨硇枰獙w育場館管理系統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
3.2、高校體育場館能耗環保低碳化,促進場館綠色可持續發展
高校體育場館在智慧化轉型過程中,要秉承環保理念,注重節能減排,采用節能技術、環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采光,減少對人工照明和空調的依賴;采用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系統、制冰造雪余熱回收系統來節省能源。采用高效太陽能光伏板或柔性光伏材料,在場館出入通道路面放置“腳踏式發電地毯”,存儲富余電能反哺校園其他用電設施;要優先選擇可再生、可循環、低能耗的綠色建材,減少建筑及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要依托智能能耗監測系統對場館各項能耗數據、環境等進行實時監測和調控,并采用智能算法優化資源調度;搭建智能化管理平臺,鼓勵租賃運動器材、共享儲物柜、場地“拼桌”等體育消費行為。通過以上措施,高校體育場館必將成為綠色校園建設中集“低碳運營、科技示范、教育傳播”于一體的典范,推動高校校園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3.3、高校體育場館服務體驗多樣化,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促進體育消費的關鍵是通過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以提升用戶體驗,吸引并留住用戶。高校體育場館不僅要服務于傳統的“本職工作”,也需要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社會人員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將會對高校體育場館的服務提出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要求。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增強場館吸引力,應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高校場館應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構建精準的用戶畫像,分析用戶運動習慣和偏好,提供個性化的運動建議、定制化的運動方案、智能健身指導、課程推薦、健康管理服務、場地預約服務等,并借助大數據平臺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同時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對高校體育場館服務提出新要求,也為高校體育場館服務體驗多樣化升級指明了方向。
3.4、高校體育場館功能定位復合化,打造校園體育文化綜合體
傳統空間布局限制了高校體育場館的功能,必須突破傳統模式,兼顧教學、訓練、比賽、休閑等功能,對其進行多功能空間的設計與改造,使體育場館向復合型空間轉變。通過可移動隔斷、智能控制系統等技術創新,實現模塊化場地劃分與功能調整,從而實現場館空間在不同體育項目間的兩棲、多棲轉換?,F代體育場館應當主動探索融合與共享發展模式,延伸服務功能,可以增設體質檢測中心、康復理療室、智慧健身房;打造體育文化展示區、體育文化走廊過道等體育功能空間,用于舉辦體育主題展覽、體育文化節、體育名人講座、健康知識講座、創業路演等文化活動;還可借助VR/AR技術進行動作技術學習、講述體育故事、傳播體育精神。高校體育場館功能轉型,既要突破在物理空間上的改造,也要突破單一的體育運動功能,打造復合功能的智慧體育綜合體。
4、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的實踐路徑
高校體育場館的智慧化轉型已成為現代校園建設的必然趨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體育場館的升級改造不僅限于硬件設施,更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人才培養、資源整合和管理創新,實現管理模式、服務理念和功能定位的全面革新。
4.1、加大政府支持監管力度,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及統籌監管
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明確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的目標和標準,從而為高校提供明確的轉型依據和要求,確保轉型工作的規范性和有效性,以支持高校體育場館的智慧化建設。政府要制定與完善升級改造的相關行業標準,全面覆蓋設備升級、管理系統、能耗監測、低碳環保等項目,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政府應加大對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建設的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基金,建立專項財務制度,使經費專款專用,確保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政府應制定相關鼓勵政策,為高校和企業合作牽線搭橋,通過多種方式吸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高校的場館智慧化轉型,拓展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和創新符合實際的運營模式,促進高校與企業開展項目合作。政府需要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對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工作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可將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工作納入高校的績效考核體系,與高校的資源配置、項目建設等掛鉤,利用行政管理的杠桿作用,激勵高校積極推進體育場館智慧化建設。
4.2、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人力資源數字素養并提供智力支持
智慧化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都需要精通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員工團隊。高校應加大對體育管理、信息技術等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建立一支既懂體育又懂技術、既擅運營又能服務的復合型人才隊伍。高??梢酝ㄟ^定期組織參加培訓課程,使相關人才熟悉相關設備的操作流程、各類智能軟件系統、日常維護保養要點以及簡單故障的排除方法,以保障智慧化系統的穩定運行。智慧化場館對體育教師的人工智能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應加強對體育教師智慧體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唯有教師具備相關智慧體育場館的應用能力,才能在學校體育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高校應積極組織學生體驗智慧體育場館,鼓勵學生使用智慧體育設備,引導學生通過智慧體育設備生成個人運動數據,培養學生記錄運動數據的習慣,助其形成“授人以漁式”的個性化體育學習管理能力。同時,在場館運營中適當招募和培訓學生志愿者,讓學生志愿者參與場館的日常管理或擔任引導員、秩序維護員等臨時服務工作,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服務精神。
4.3、持續推進科技成果創新,以新質生產力驅動智慧體育場館建設
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其技術創新與改進路徑需依托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各類設施管理、用戶體驗、資源配置等進行不斷優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建設需要不斷拓展與更新技術應用。管理人員可以借助物聯網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通過手機APP或電腦端軟件遠程監控場館的各類設備的運行狀態,調控場館所需的場景模式。利用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可以對指定區域進行實時監控,及時警報異常行為,避免出現安全隱患。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還可以結合算法分析系統來組建分析模型,幫助練習者精準、定量化地進行每一次訓練,提高訓練效果。利用VR、AR、MR、VSR等沉浸技術打造虛擬運動場景,可以設定情境訓練或提高用戶觀賽體驗及參與感、滿足感。智能裁判系統可以實現自動裁判或者輔助裁判的判罰;智能客服系統通過智能語音交互設備及智能客服機器人,可以讓用戶通過語音交互方式獲取各種信息,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的體驗。以上關鍵技術并非孤立運作,而是需要場館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深度融合、相互協同才能形成完整的閉環。這猶如為高校體育場館構建了智慧的“人工反射弧”,使之形成從環境感知到算法決策,再到服務效應的獨立閉環系統,并通過系統將各部分集成為有機整體。智慧場館的建設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創新思維,高校要發揮自身科研優勢,加強校企合作,研發智慧體育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提升軟硬件設施的性能和功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在體育場館中的應用。
4.4、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完善運營管理體系與制度保障機制
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必將重構其運營模式。高校管理方和社會資本方之間存在利益分配和運營責任的博弈,轉型后的智慧體育場館需要根據場館運營情況,建立符合實際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模式。在保障學校常規體育活動的前提下,高校應加強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體育公司的合作,提升運營的經濟效益,從而減輕學校的財政負擔。高校在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中,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體育場館的運營效率,以先進的數字技術賦能場館的運營管理,提高場館預訂、設備管理、人員調度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高??梢酝ㄟ^分析不同時間段場地的使用率,動態調整場地的開放時間、收費標準,避免空置或過度擁擠,對場地資源進行合理調度,提高場地利用率。
5、結語
高校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是順應當前高等教育信息化與體育設施現代化升級的必然選擇,未來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等的多方協同,推動技術創新與制度完善,不斷創新和改進智慧化管理模式、運營模式與服務模式,加快推進高校體育場館的智慧化轉型。
參考文獻:
[1]傅鋼強,劉東鋒.智慧體育場館驅動模式與發展路徑[]體育文化導刊,2020(12).
[2]丁文,梁樞.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改革研究體育與科學,2022,43(3).
[3]付紫碩,陳元欣.國外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經驗及啟示[]體育文化導刊,2020(10)
[4]李剛,黃海燕.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域外經驗與啟示[]體育文化導刊,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