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4-123-3-ZL
1、前言
體育場館的服務主體是場館周邊有體育消費需求的大眾,而體育場館的規模、性質和發展原動力離不開大眾廣泛的運動參與。體育場館的發展狀況也象征著地區城市化規模和水平,彰顯地方大眾的精神風貌。然而,大多體育場館因設施資源、運作管理、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矛盾,既阻礙了全民健身計劃的落實,又制約了場館自身的轉型升級。為了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體育場館積極擁抱“互聯網 + ”的時代熱潮已是大勢所趨。
2、傾力打造體育“智慧場館”的必要性
2.1、“智慧場館”的概念及特點
“智慧場館”,顧名思義主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依托互聯網的優質平臺,在場館的運營、服務、發展等方面尋求新突破,賦予場館新的生命力。其在協同其他相關產業打造自身場館品牌化路線的同時,注重基礎設施的改良創新,以更低廉的成本投入爭取最大化的效益產出。這不僅是當前傳統場館轉型發展的新思路,也是“智慧城市”創建的新途徑。“智慧場館”的創建大致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以人為本\"“智慧場館”需要延續并深化這一中心思想,將滿足大眾需求作為落實場館改革發展的出發點,豐富服務項目,提升服務質量。
“技術智能化”:場館在提升硬件基礎設施服務質量的同時,能夠結合互聯網高新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來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必須在擁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或在擁有眾多個體的群中才能出現或存在。物聯網時代,任何中心都不是孤立的、永久的。在體育場館出現集群后,應實現去中心化,保持“多點開花”。
“可持續發展”:場館引入環保型設備,力求實現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
2.2、傳統體育場館的發展現狀
作為體育健身、休閑活動的物質基礎,體育場館還承載著發展體育產業的歷史重托。從圖1所示的體育產業鏈中各組成部分的交叉關系可以看出,每個環節架構都存在著雙向或三向關系,并且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體育場館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體育產業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圖1體育場館在體育產業鏈中的地位

(1)投資結構單一且分布集中。
體育場館在初期建設、中期運營、后期保養維護等節點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尤其是競技體育賽事對場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時也需要為了順利承接重大的賽事而進行升級改造。然而,這些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各級財政部門和場館自籌經費,而來自贊助商和公益捐贈的部分占比較低。用于場館建設的投資格局缺乏多樣性,使得體育產業鏈各部分橫向交流少之又少,阻礙了整體的發展格局。
(2)利用率低且運營狀況不佳。
滿足大眾體育運動需求,是興建體育場館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受我國居民的體育消費意識和運動習慣的影響,愿意到體育場館運動的群體比重較低我國體育場館閑置現象時有發生。除了個別體育比賽或大型活動需要使用體育場館以外,其余時間體育場館大都無人問津,運營得不到穩定的資金來源。場館內部改造維護、基礎設施添置與完善等都需要依靠運營收入,缺少這一類資金作為堅實后盾,場館的社會服務等基礎職能也就缺失了必要的保障。
2.3、“互聯網 +′ 背景下體育“智慧場館”建設的現實意義
(1)開展多元化服務項目,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智慧場館”突出在智慧上面,可有效提升場館在服務內容質量上的效率和能力。上至不同規模級別單項及綜合賽事的承辦,下至人們日常運動所需的滿足,場館內服務呈現多樣化特征,與消費者的運動所需相匹配。
(2)促進體育健身參與,加速場館功能轉型。
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會進一步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體育運動除了傳統意義上強身健體的本質特征以外,在促進人際溝通交往、提升抗壓能力和生活幸福感方面也具備獨特功能。因此,人們主動參與健身的熱情也在逐漸提升。智慧時代不僅體現為科技產品的層出不窮,商業思維和發展模式更要與時俱進。
(3)控制場館運行成本,優化工作團隊組織架構。
場館常規運作中的成本主要包括相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有效地控制運行成本既要注重基礎設施的改良創新,又要以員工操作技能的強化為突破,用更低廉的投入爭取最大化的產出。如美國許多萬眾矚目的“超級碗”比賽場地,遵循低碳高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引入新能源技術合理解決了場館耗能的大問題。這雖然在我國短期內難以實現,但成熟的發展思路和模式值得參考借鑒。
3、體育場館轉型升級的內涵與機遇
3.1、體育場館轉型升級的內涵
體育場館若要實現高效性、便捷化的轉型升級,主動依托互聯網資源是必由之路,尤其在追求體育優質服務、場館平穩運營和場館內軟硬件基礎設施科技感方面。智慧場館建設應以迎合體育消費人群切身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現有場館的運營模式加以創新,并在服務供給上進行延伸拓展。緊扣“互聯網 + ”的時代命脈,一方面,在網站主頁面或專屬APP上發布公告,提升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優化目標人群客戶端的使用界面,既要有豐富的信息量又要便于操作,滿足用戶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3.2、體育場館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
(1)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管理系統和用戶產品大量涌現。
早在2015年,虎撲體育在信息技術上已先行突破,成功打造了名為“智慧運動場”的科技項目,即運用捕捉攝像技術將一些頂級的體育賽事進行實況虛擬,將運動者的肢體動作片段化插入其中,給參與者提供親臨比賽現場的震撼視聽體驗。這一歷史性的實踐突破為日后專業互動式運動平臺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既助力“互聯網 Π+Π′′ 時代“智慧場館”的創建,同時也使觀眾通過虛擬渠道更“真實”地融入比賽,提升了球迷的觀賽體驗。
(2)依托“大數據”,尋求體育場館市場拓展新的突破口。
“大數據”也被稱為海量資源庫,通常指依托信息化科技手段的轉換和處理,具備高速度、海量性、多樣性的特征。場館生存發展離不開體育市場的拓展,而在高速度有效分析和捕捉有效資源上,“大數據”將自身的優越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當前,各地場館內部的技術支撐無法滿足大數據的匹配需求,尤其是在相關數據的層次化處理上。在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的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體育場館市場拓展需與大數據的緊密結合。
(3)“分享經濟”的政策紅利,為體育場館發展注入新活力。
“分享經濟”即利用閑散的海量社會資源,依托互聯網平臺,在經濟互動過程中做到有機整合,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分享經濟”模式下,伴隨“互聯網 + ”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衣食住行、生活和消費習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真正從理想變為現實。這反過來對墨守成規的傳統產業提出了全新要求。信息時代衍生出與其相匹配的科技化產品,如“群體通”“去運動”等互聯網平臺在體育消費水準較高的城市孕育而生且運營良好,為解決當前體育場館的智慧化轉型提供了思路。
4、“互聯網 +′ ”背景下“智慧場館”的實現路徑
4.1、完善網絡與數據中心,深入開發場館服務資源
以網絡化數據中心為基礎特征的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支撐了“智慧場館”的建設與運營。各地區場館應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形成多樣化的運營模式,并將服務宗旨圍繞用戶需求展開。相關動態數據的搜集和整理需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協同分析軟件一起運作,從而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共同挖掘場館服務潛力。
4.2、注重場館的多功能設計,鼓勵建設可拆卸的氣膜場館
綜合體育館的布局理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普及和推廣,即在基礎功能或主體用途可以滿足的前提下,利用易清除的地貼并按照標準規模尺寸將場館布局為其他項目場地。其中,最廣泛的就是將籃球館改造成羽毛球、排球場地,等舉辦籃球比賽時再清除地貼,這類設計思路值得保留。例如,可拆卸氣膜場館既能滿足使用需求,又在節能減排上效果突出,因此應陸續推廣。場館經營管理者需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銳意進取、積極探索更好地為場館體育消費者服務的新思路。
4.3、提供全方位、多品類服務,完善主流媒體推廣策略
場館切實有效的改革需從自我完善做起,更新服務理念。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以提供至上消費服務為落腳點,腳踏實地,力求雙贏。在運營模式方面應勇于嘗試、積極探索,在社會進步中保持動態思維。在交流實踐方面應融入時代發展潮流,取長補短,求實創新,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依托互聯網的平臺優勢完善自我的同時,體育場館還可以借助主流媒體做進一步推廣。立足場館實際,在完善體育賽事、演出活動等利用形式的基礎上,提升場館信息散布的傳播力量。
4.4、健全專業培訓與考核機制,培養復合型人才
場館要想真正實現智能化,僅進行基礎設施的改良升級是遠遠不夠的,以人力資源、技能操作為主的軟件設施也需要不斷更新。若要達到人力資源與所需要的技能操作相匹配,場館員工崗前的相關培訓和考核機制不可或缺。尤其是針對新入職和年齡偏大一些的老員工,只有引導他們積極轉變思想并端正職業態度,才能打造出一支可以融入“互聯網+”時代背景、以創新服務內容質量為己任、彼此間密切交流合作的現代化團隊,共同推進場館的智慧化轉型發展。此外,還可以依托高校畢業生人才引進的方式提升員工學歷層次。
4.5、確立政府部門主導地位,促進產業間的通力合作
我國體育場館的經營權交由所屬行政主管部門,行使權力的主體歸政府所有,這確保政府在打造“智慧場館”整個過程中能夠進行宏觀調控。在“智慧場館”積極融入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流中,穩健的法規制度化的建立是先行條件,可以確保智慧場館轉型發展進程的正確方向。同時,貼合場館實際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可以確保各環節在細化實施過程中的有條不紊。最后,場館的多元化資金經費籌集,如將財政撥款、贊助支持、社會融資平臺的搭建與吸納民營資本和社會贊助等來源方式相結合,有利于確保場館發展后勁十足。
5、結語
體育場館在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型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體育產業創新發展過程中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否有效解決上述提到的運營、服務、創收等方面的諸多現實困難,是檢驗理論聯系實際與否的試金石。體育“智慧場館”比起傳統的體育場館,在諸多方面均展現其獨到之處,特別是在體育場館服務質量及服務效率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分享經濟”衍生出來的“分享運動”理念,在“互聯網 + ”背景下更是得以大展身手,實現了多方體育資源的綜合與共享。當前,體育場館與“大數據”的契合仍有不足。體育場館要依托“互聯網 + ”,在實現高效的運營、服務、發展方面有所突破,方能實現科技賦能體育運動。
參考文獻:
[1]彭林,張文生.互聯網背景下體育場館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廈門市體育場館管理現狀[].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0).
[2]馬化騰,張曉峰,杜軍.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陳元欣,王健.公共體育場(館)運營改革過度市場化問題研究[J].體育科學,2014,34(6).
[4]朱建國.中國體育產業核心組成部分解讀[].體育文化導刊,2016(10).
[5]章昱涵,陸亨伯,黃辰雨,等.大型體育場館健身活動品牌狀況及塑造策略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5,37(1)
[6]段明會.基于“互聯網 + ”背景下體育場館市場拓展與用戶尋求的策略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4(6).
[7]陳立春.“分享經濟”模式下體育產業發展探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3).
[8]楊強.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機制與重構模式研究[].體育科學,2015,35(7).
[9]張榕林.“互聯網+”背景下“智慧場館”的路徑選擇——以五棵松體育中心為例[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7.
[10]柴仲學.“互聯網 + ”時代我國體育場館服務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研究[I].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2).
[11]舒展.城市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現狀及措施探討[].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