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5-093-3-ZL
1、引言
2025年1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的發布為教育強國建設描繪了清晰的藍圖。《綱要》明確指出要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加強校園足球建設,有效控制近視率、肥胖率。可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已成為素質教育深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回顧與反思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可以發現從中央最高領導人到教育部黨組、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到全社會,都在高度關注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解決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已成為學校體育工作刻不容緩的任務。而這些年來其成效不佳,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和復雜的。究其深層原因,則在于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實踐中的主體責任未能得到全面落實,長期存在著缺位、錯位、越位等問題。從主體責任的視角來看,健康,是一種責任。健康責任作為體育管理與治理范疇內的重要內容,其意義和價值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健康責任的培養與教育卻往往或多或少地沉寂于種種績效考核指標之外。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六十九條明確規定,“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雖然對健康責任的關注仍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但與健康責任促進密切相關的課程建設卻迎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其中以健康促進為第一要務的體育課程尤為突出。
大數據時代,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為健康責任的教育與普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可能。其中,在體育課程建設中,人機交互無疑為健康責任的傳播與教育提供了更加契合“第一責任人”理念的思考和解答。換言之,目前體育課程的建設要抓住大數據時代的智能技術發展,增強健康責任的教育和成效,為促進學生健康提供人工智能方向的手段和方法簡而言之,應當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類的工具掌握健康責任的推進路徑和策略。基于此,本研究以人機互動為切入點,在健康責任主導下,對體育課程建設思路進行梳理,以期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健康責任落實與推進起到積極作用。
2、健康責任: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
對健康責任的關注,古已有之。《黃帝內經》中就有了較為集中的闡述,即人要在與自然、社會環境的整體動態平衡中把握健康。健康責任作為健康行為的內核支撐,不僅是人們生活方式改善和生活質量提升的重要出發點,也是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理念與方向。尤其在學生體質健康堪憂之際,健康責任的培養更是迫切。事實上,健康責任也是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成效指標。
2.1、體育課程本意的要求
體育課程融合多學科內容,將對健康的追求作為課程整體設計的起點,已成為多類相關專業課程建設的選擇之一。其中,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及促進學生的健康行為均出現在諸多課程目標中。培養學生“健康第一”的意識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成為大學體育課程的基本目標是毫無爭議的,但是對學生健康責任的描述卻少有涉及。事實上,健康信念與健康責任并無實質的差異,只是前者表述側重學生主體、后者則側重行為實踐而已。需要強調的是,體育課程中與健康責任相銜接的行動計劃與監督管理往往全部交給了學生自己。但讓學生進行自我監管與發展往往會導致健康行動流于形式,這對學生體質狀況的改善更是無濟于事。以部分高校為例,課余時間增強學生自主鍛煉的步道樂跑活動已逐漸演變成為步道樂騎,表明了學生健康責任的缺失,同時提示了體育課程建設的切入點。
2.2、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改善
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改善要求多方合作、協同治理,其中以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為理想狀態。事實上,體育參與中的強度把握對健康促進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三言無七不”(無強度、無對抗、無沖撞和不出汗、不臟衣、不喘氣、不摔跤、不擦皮、不受傷、不長跑)的體育課程現象說明強度對于大學生體育參與而言未達到應有要求。從體育參與的實際感受和體驗上而言,能夠提升成績的強度往往會使學生感到痛苦。換言之,引體向上的成績提升,怕是不僅要流汗,或許還要流血、流眼淚。因為在引體向上的練習過程中,手掌磨破皮是常見的。成績提升的過程如果缺少責任支撐是很難進行的。從參與體驗的角度而言,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改善需要以健康責任為基礎展開,這種責任的重點要落實到學生身上。
2.3、健康工作政策的要求
學校體育工作的諸多政策無不凸顯“健康第一”的理念。事實上,要將“健康第一”真正落實到首要位置,健康責任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從2014年開始,我國國家層面的指導性文件就多次提到“樹立健康責任意識”“強化個人健康責任”等工作目標。2016年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也提到了個人健康責任,明確指出在個人層面要“強化個人健康責任,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引導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綜上,健康工作中的諸多政策制度,無論直接還是間接提及健康責任,都表明了其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3、人機交互:促進學生健康責任的必然選擇
人機交互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助力體育課程師生互動之余,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知識查詢與獲取空間,不僅加深了課程深度,還開辟了課程建設的新途徑。依靠人工智能交互技術為課程建設提供支持,已經成為當前重要的技術基礎。事實上,這對于彌補課程交互不足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3.1、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普及
在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國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如同一顆璀璨的新星,在全球科技舞臺上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DeepSeek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碼編寫功能將算法技術向大眾傳播,使任何個體都可根據這一技術掌握調動資源的方式,具備數字創造的能力,進而在數字空間開展更加自由的實踐。與此同時,DeepSeek直接與大量用戶建立“一對一”的連接關系,通過學習網絡“眾人”的知識,提供新的經驗數據,構成了大模型的信息數據集。因此,DeepSeek與用戶的交互是一人與眾人的交流。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機交互為學生的網絡學習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也包括了以健康責任為主的體育課程建設中的交互與學習。事實上,任何課程的建設都不能忽視人機交互對于師生互動的影響。尤其在以降低AIGC率為主的課程交互中,只有積極面對其帶來的雙重影響,采用較為全面的策略應用人工智能,才能服務于課程建設。
3.2、體育課程建設的使然
體育課程建設中存在較大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空間,其中健康檢測和智能設備等側重硬件應用的方向,多運用于專業課程與實驗課程;而在人機交互的平臺建設與開放方面,其應用更多服務于體育課程的拓展與深度發展。簡而言之,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交互平臺提供了海量的知識范疇和內容,但如何辨識與應用這些內容已成為促進課程發展的重點。實際上,適當的提問和交流,對于加強學生對課程的了解和認識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意味著增加課程交流中的抄襲風險,因此,要求降低AIGC率正是對人機交互泛濫的制度性防范。為了促進學生正確地應用人機交互,要在課程建設中引入人機交互的應用規范和場景條件。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面向教師個體的課程可以在持續性、差異性、融合性等方面得到改進,如借用算法準確獲取不同階段教師實際能力的提升情況,進行以進階為目標的持續化課程建設、以能力補充為目標的差異化課程建設。事實上,這既是人工智能時代課程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課程便捷化發展的理想之路。
3.3、提高教學成效的有效途徑
人機交互應用于體育教學中的成效,不僅僅體現在學習興趣與成績上,更體現在基于師生互動的教學評價中,尤其是體育課程中的評教活動中。眾所周知,體育課程中的評教活動更多地流于形式,缺少對體育課程建設的實際促進作用。更有甚者,部分高校的評教活動都采用同一張評教量表,而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學科、不同課程之間的差別。然而,基于人機交互的課程建設卻可以獲取更多的課堂信息,為評教活動帶來重要的實際數據支撐。以游泳課程教學為例,傳統教學課程缺少具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和交流,而基于人機交互卻可以實現對全員教學信息的技術處理,在師生互動基礎上開展的評教活動就會更加客觀和全面。事實上,人機互動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和提供了知識支撐,為掌握某一項課程內容提供了文本支撐,同時也是一種提升教學成效的有效途徑。
4、體育課程建設的策略
體育課程建設的策略主要以健康責任的塑造為主,而非傳統的技術掌握為主。因此,在健康責任的主導下,人機交互的焦點便得以確認,這也是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基礎。按照參與形式與主體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側重對體育教師的教育與培訓,另一方面突出對人機交互的實際應用。
4.1、加強對體育教師人機交互素養的培訓
在以健康責任培養為主導的環境下,體育教師的人機互動情況對于引導學生正確應用人工智能具有重要意義。相反,錯誤的應用方式會帶來事倍功半的結果。人機互動不是簡單的關鍵詞查詢和搜索,而是基于問題探究的思考模式和相關知識架構。例如,在五公里長跑的課外練習中,往往會缺少教師直接參與指導,導致學生“自習”或者放棄。在此過程中,諸如“五公里跑的動機和信念是什么?”“如何達到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群的標準?”等問題會隨之產生,而眾多問題的匯聚往往會呈現出一種常見的情況,即問題會超越體育參與的常規范疇,換言之,僅用體育知識是難以回答的。這也意味著,體育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仍要參與學習,或者借助人機互動獲取必要的知識作為支撐。應培養更多既“懂技術”、又“懂教育”、更“懂人心”的教師,使其能更好地擁抱和運用人工智能,讓人工智能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2、深化體育課程教學中人機交互的應用
深化應用則是培養健康責任感的行動支撐。現實中,體育教師對于學生健康責任的教育與引導有時是不充分的,甚至是缺失的。有的高校在體育課程的考核中甚至取消了理論考試環節。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更使學生的健康責任教育有欠缺。當前,大部分大學體育課程是沒有體育教材的,更不用說體育與健康方面的教材了。面對如此窘境,人機交互的應用毫無疑問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能夠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體育課程教學中,關于健康責任的內容不僅要涉及知識層面,更要落實在行動層面。因此,這就要求人機交互要以行動表現來檢驗健康責任的落實,不能僅以知識呈現情況進行判斷。人工智能雖然能夠促進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但其邊界仍要以實踐行動進行檢驗,尤其要從體現健康責任的角度出發。需要強調的是,智能技術的應用促使教育技術生態發生急劇變化,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應用場景與模式,但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在技術本質認知、理念態度和實踐邊界上仍存在模糊區域。
4.3、擴大人機交互對健康責任的正向影響
依托人機交互擴大對健康責任的正向影響是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影響的方向和程度則需要教師的引導。由于很難直接明確人工智能學習資料的內容及來源,在得到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時無法直接判斷該內容是否涉嫌抄襲或侵權。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獲取的交互內容需要得到正向的指引。2024年9月,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公開發布《關于在科研活動中規范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誠信提醒》,這無疑是對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道德建議和約束。同時,人工智能自身亦在進化之中,諸多相關事宜仍處于探索階段。
5、結語
健康責任作為促進學生自主鍛煉的重要支撐性因素,在體育課程的建設中應該得到關注和重視。在目前的技術背景下,人機交互無疑為體育課程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健康責任的培育中,以體育教師、人機交互應用和正向指導為具體策略的框架體系起到基礎性的指導作用。未來,新技術的應用和探討將為教育發展格局打開更多門路。
參考文獻:
[1]張磊.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主體責任”落實困境及其消解[].體育學刊,2019,26(3).
[2]張美云,王宗平.學校體育中引入“動商”概念的效應解析——撬動意識覺醒、助推體質健康的杠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6).
[3]李宇陽,郁希陽.個人健康責任的內涵、理論基礎、影響因素與政策應用研究——基于近40年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綜述寧夏社會科學,2019(6).
[4]朱東云,褚建勛.中國人工智能研究熱點與趨勢—基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論文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10).
[5]洪陳枝.智慧體育在青少年體質增強與健康促進中的策略研究[].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6).
[6]徐俊偉,敬龍軍,楊世成.新時代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紓解路徑[].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5,33(2).
[7]石紅,張丹.大數據視域下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202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