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能制造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實現形式,在智能汽車制造領域,全面加強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打造一支創新能力強、綜合素養高、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是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明確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價值意蘊的基礎上,以智能汽車制造領域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活動為例,對創新能力培養因素進行SWOT分析,提出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新型培養模式和培養路徑,以此為相關產業人才培養工作開展提供參考,為我國智能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汽車智能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適應新質生產力變革要求,全面推動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加強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就是要求現場工程師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具備扎實的工程技術知識和實踐能力、敏銳洞察力和靈活應變能力,立足崗位創新解決智能制造運行發展中的瓶頸和問題,推動智能制造企業技術迭代升級,切實將新質生產力效能發揮出來。
1 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的價值意蘊
現場工程師是需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高水平技術實踐能力、全方位工藝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為導向,全面推動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來,我國智能制造尤其是智能汽車產業連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以此帶來大量的創新型人才需求。但是從人才供給形勢可以看出,高端型創新人才供給依然較為薄弱,職業人才培養改革還較為滯后,只有探索現場工程師新型培養模式,探索新型人才培養路徑,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專業人才的有效供給,從數量、質量和結構等各個層面,為智能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人才基礎。相關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體系方面,已經開始積極探索能夠推動創新能力培養的新型育人模式,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完善現有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推動學生現場業務基礎技能水平提升,使綜合流程管理能力和實踐應用創新能力培養,在現場業務中能夠創新性地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確保新質生產力效能充分發揮出來。
2 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新型培養模式構建
2.1 多方協商明確創新能力培養標準
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入智能制造領域背景下,要推動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必須以行業和企業的崗位需求及選拔標準為基礎,由行業內領先企業、職業教育研究院、職業院校、科研機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等多個主體協同參與,制定適應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的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標準,并將創新能力培養標準作為標準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就頂層設計層面而言,創新能力培養標準應當包括:各個智能制造領域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結構標準;職業院校與其他多元主體合作的產教融合標準、職普融通及科教融匯標準;技能競賽標準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等[1]。就企業層面而言,應當完善科研項目執行標準、崗位能力認證標準、崗位實踐教學評價標準等。就職業院校層面而言,應當完善項目化實踐教學標準、模塊化教學實施標準、課程體系標準、教學評價標準等。在制定這些標準內容時,應當加強各個主體之間的溝通協作,注意人才培養方案的一致性和逐層遞進性,明確創新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培養的關鍵地位。同時各個主體協同加大實訓場地資源、虛擬仿真設備資源、實踐演練車間資源等方面建設投入,通過系統規劃和資源整合配置,利用高水平專業群形式,將這些資源轉換為課程體系、實訓項目體系及科研項目應用提升體系,以此為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實現與實際崗位的協同共振。
2.2 理實一體化探索新型教學模式
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構建智能制造領域現場工程師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從理實一體化理念要求出發,積極探索多元主體協同、育人資源合理配置的新型教學模式。在理論知識教學層面,應當面向智能汽車制造產業高速發展需求,構建精準育人課程體系,注重現場工程師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素養培養;從智能汽車制造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的實際情況出發,引入行業標準,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還應當完善課程更新機制,增加創新能力培養相關課程,推動課程體系循環迭代,持續進化,為培養具備新質生產力的現場工程師提供堅實的理論保障[2]。在實踐教學方面,應當采用工學交替方式探索新型實踐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企業實習活動,在真實項目場景中加深對生產流程和技術要求的深刻認識,切實以理實一體化提升學生職業適應和發展能力。同時還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技能競賽,拓展學生智能化時代背景下的新質生產力視野,全面推動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活力培養。
2.3 創新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是新型職業教育理念導向下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模式,但是在當前實際運行中,存在最為顯著的問題在于企業作為營利性主體,在校企合作平臺運行中所能夠獲取的實際收益不夠顯著,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明顯不足。例如,參與職業院校現場工程師產教融合項目時,是否可以順利獲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其他經費支援措施?能否提升社會聲譽?在后續科研項目成果轉化時,能否獲得知識產權、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收益?要切實發揮出校企合作在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協作與支持作用,就必須要提前做好各方協商,準確把握企業參與動機,利用制度和合同等方式,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體系中話語權和管理邊界,將企業在項目、場地、實踐訓練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在聯合人才培養模式運行中,還應當加強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行業技術協會和產業發展研究院等機構在現場工程師崗位勝任力評估、技能培養規律研究、創新課程開發等方面的協同作用,切實將創新能力培養貫穿育人全過程。
2.4 構建多元多維綜合評價體系
現場工程師的創新能力培養,需要實現對學生個體各個成長階段、各個維度的全面評價,從中高本一體化招生階段開始,至人才培養各個環節,再到進入職業崗位前的指導和培訓,都應當改變傳統單純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的評價模式,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多維度全面評估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從智能制造深入推進背景下人才體系維度出發,在培養過程中應全面重視理論素養、職業技能的協同,通過合理評價,對于已經達到相應文化素質水平和技能等級證書的學生,應及時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培訓機會。在培養過程中需采用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相結合方式,引導現場工程師積極主動承接生產前后環節及上下游企業的鏈接工作,嘗試將對應的評價標準納入評價體系。在學生達到培養要求后,應當基于企業用人標準和基本需求,對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多維評價。通過多元主體協同,形成職業標準—教學標準—施教過程—育人質量—評價體系的閉環育人體系,真正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現場工程師人才。
2.5 培訓鑒定與終身學習同步推進
智能汽車產業方興未艾,未來發展前景極為廣闊,以此也對現場工程師人才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夠更好地適應行業快速發展,確保個人創新能力與產業發展需求保持一致。職業院校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必須強化學生終身學習意識培養,通過建立研發中心,加強與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合作,鼓勵學生利用在線學習平臺進行個性化學習等方式,全面加強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3]。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要以創新創業培養理念為指引,為學生提供完善的職業咨詢和指導服務,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制訂合適的職業發展規劃。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技能培訓和等級鑒定,加強智能汽車制造相關的控制技術、安全操作等方面實踐技能培訓。鼓勵學生通過考核獲取必要的技能等級證書,在進入職業崗位后積極參與高水平科研項目、申請專利,實現在職業生涯中的不斷發展進步,成長為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領軍人才。
3 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路徑
3.1 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全面培養
智能制造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現場工程師培養需要強化學生計劃和執行能力、溝通和協調能力、專業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各方面職業素養的有效培養。作為職業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創新能力首先要求現場工程師能夠嚴格依照規范和計劃要求落實任務要求,并主動培養自身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朝敢為人先、不斷進取、獲得同伴支持方向出發[4]。其次在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活動中,還應當重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導向下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將家國情懷、勞模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有機融入培養活動的各個流程。要注重現場工程師在職業活動中行為準則、誠實守信、團結協作、責任擔當意識等各方面職業道德培養,真正實現在職業發展中個人與企業的共同進步。職業素養全面培養應當以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為起點,引導學生對自身“儲能”的認識,強化批判性思維培養,有針對性地彌補自身職業能力的薄弱環節。
3.2 完善優質個性化學習資源供給
智能汽車制造產業發展本身就具有顯著的創新性特征,需要現場工程師具有個性化的知識素養和技能結構,因此在人才培養活動中,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和智能化學習資源在培養活動中的支撐作用,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個性化學習資源。在學生入校階段開始,就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采集學生學習的相關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評估學生興趣愛好及知識技能薄弱環節,針對性地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5]。在現場工程師培養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大數據技術的深度應用,利用多源數據挖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隱藏規律,完善學生個體的個性化學習檔案,預測學生個性化學習行為,針對學生個體分析結果進行輔導,以自適應方式引導學生構建個性化的知識和能力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潛能,確保學生能夠維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現場工程師培養活動中,要將企業和社會層面對現場工程師的綜合需求細化為具體數據指標,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畫像,刻畫出具有共性特征的群體畫像,并結合學生個體表現的量化分析,及時為學生推送互聯網學習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素材支撐。
3.3 切實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
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傳統培養模式運行中,存在培養有限性和知識體系廣泛性相沖突,實踐經驗缺乏、技術應用能力不足,培養導向與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相脫節等方面問題。要有效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就必須以產業導師制度為基礎,切實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逐步改變培養環境,推動實踐教學成效不斷提升。作為智能制造深入推進背景下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的核心力量,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學校層面應當采用定期組織教研活動、教學觀摩活動、專題講座、學術交流、企業兼職等方式,拓寬教師視野,增強學術素養[6]。要通過既有人才培養和優秀人才引進相結合方式,優化教學團隊結構,注重團隊成員多樣化,積極利用產教融合和工程項目協同建設等方式,加強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交流,注重團隊成員的持續發展,形成人才培養合理,有效提升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水平。教師在各種類型育人活動開展中,都應當關注產業發展趨勢和技術創新動態,注重自身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升,以此才能夠為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3.4 加強學生跨專業交流與合作
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離不開廣泛而深入的知識素養支撐,而智能制造領域新型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現場工程師工作更呈現交叉融合特征,因此必須從這一實際需求出發,加強學生跨專業交流與合作,實現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在課程教學中,要以項目案例為載體,積極融入產業技術革新中,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靈活采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項目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跨專業教學與合作中來,有效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探索項目解決方案。在崗位實習環節,從企業生產技術創新視角需求出發,創設跨專業多技術領域的綜合性實習項目,便于實現專業技術整合,確保學生能夠共同參與、相互學習、相互協作。在產教融合項目運行中,可以創設科技創新項目,為項目小組提供必要的科研經費和專業教師指導,推動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
結語
智能制造深度發展背景下,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已經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應當多方協商明確創新能力培養標準、依托理實一體化理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創新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構建多元多維綜合評價體系、培訓鑒定與終身學習同步推進,以此才能夠切實有效推動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為我國智能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樓平,劉桂林,翁政魁.基于現場工程師培養的高職專業課程建設:意蘊、邏輯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32):2026.
[2]靖長青,張俊亭.新能源汽車專業現場工程師培養模式及路徑探索[J].內燃機與配件,2024(21):143146.
[3]周金宗.汽車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邏輯理路[J].時代汽車,2024(22):108110+114.
[4]胥剛.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校企協同共育智能網聯現場工程師培養模式研究[J].時代汽車,2024(22):7476.
[5]李世偉.產教融合理念下新能源汽車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05):4852.
[6]易杰,康瓊,曾鵬.現場工程師培養的價值內涵與運行邏輯[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05):3538.
基金項目:2024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產創耦合·專創融合”培養現場工程師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24B234);2023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培養智能制造現場工程師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GXGZJG2023A041);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5年度課題《面向東盟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的內在機理與多組態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5A015)
作者簡介:陳穎(1981— ),女,漢族,廣西柳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雙創教育與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