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4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年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時間回溯至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這一科學論斷。這一思想火種就此點亮了中國生態發展的新征程,并開啟一場重塑中國發展路徑、影響全球生態文明走向的深刻變革。
二十載光陰流轉,站在時間的新刻度回望,這一理念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豐富,像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其深遠意義與磅礴力量,在于對傳統發展觀的突破性革新——打破了將生態與發展對立的思維定式,以共生哲學為筆,勾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圖景。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生態環境不再是經濟發展的附屬品,而是具有獨立價值、與經濟深度交織的核心要素。同時,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坐標貫穿始終,讓“兩山”轉化的每一步都落腳于人民福祉,彰顯中國共產黨人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是理念成長的肥沃土壤。20年來,“兩山”理念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各地各具特色又成效顯著的模式,展現出這一理念強大的適應性與生命力。浙江湖州推進生態產業化開發,憑借青年創業盤活鄉村生態資產;江蘇徐州將廢棄礦區改造為光伏基地,實現生態與新能源融合收益;寧夏中衛利用麥草方格有效治沙,借文旅融合打造網紅沙漠旅游打卡地……諸多生態蝶變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不斷續寫新篇,這足以印證,守護生態就是守護發展根基,善待自然方能收獲自然的饋贈。
數據顯示,20年來,中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占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目前,中國的清潔發電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最大,能耗強度下降幅度、大氣質量改善速度全球領先。當荒坡薄田變身有機果園,枝頭碩果成為增收“金果”,綠色便成了農業最亮眼的招牌;當廢棄礦坑蛻變為生態公園,往來游客帶火周邊業態,綠色便成了文旅最鮮明的標識;當渾濁河道變得清澈見底,濱水經濟煥發勃勃生機,綠色便成了城市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向綠而行,逐綠而興,“兩山”理念的實踐落地,離不開上下聯動、多元共治的合力。從政府主導的制度構建,到文化基因的深層滋養,“兩山”理念最終落腳于全民參與的生動實踐。萬千企業轉型攻堅擔起生態責任,無數市民以“微行動”匯聚環保合力——工廠車間里的節能改造、社區角落的垃圾分類、街頭巷尾的綠色出行,讓生態保護從宏大敘事化作每個社會細胞的自覺實踐,讓全民共繪的綠色長卷更顯厚重綿長。
站在當下,展望未來,“兩山”理念肩負新的時代使命,推動理論內涵的持續深化、實踐機制的突破創新、全球話語的影響力躍升。而植根于中國實踐的這一智慧結晶,必將以更蓬勃的生命力,在神州大地續寫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的新篇章,為民族復興的壯闊圖景鋪就愈發厚重的生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