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究了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國應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趨勢的舉措,探究結果表明,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不斷加大區域合作力度,國際經貿自由化程度加深,并加快發展數字貿易,同時致力于增強品牌競爭力。為了在新時期助推國際經濟與貿易良性發展,我國需要通過創新培育新力量,優化經貿結構,助推國際經濟與貿易可持續發展,還要更新業態,拓展經貿發展空間,亦需要優化體系,并為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提供多元保障,繼而助推我國經貿活動與時俱進。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經貿自由化;優化結構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12.004
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參與國際經濟與貿易活動。而如何順應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趨勢,把握良機,獲取更高效益,成為了我國在經貿活動中需要探究與解決的問題之一。基于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使我國經貿活動更具效益性、持續性、科學性,探究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顯得尤為重要。
1 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
1.1 加大區域合作力度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中逐漸形成三大世界經濟合作區,即亞太區、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區,在各個世界經濟合作區中優化配置區域資源,加大區域合作力度。為了促進區域合作,在新時期孵化諸多經濟項目。以亞太區為例,我國依托“一帶一路”參與數千個援助項目,建設數十個經貿合作區,十年間拉動投資近萬億美元,在建設亞太共同體的過程中參與發展籌資、工業化、糧食安全、深化減貧等項目的合作,推動亞太經貿區朝著下一個“黃金三十年”穩健發展。國際經濟與貿易加大區域合作力度給各國帶來了切實的好處,以我國廣西地區為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過程中華麗轉身,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角色定位參與國際區域經貿合作,充分開發與利用廣西當地的海洋、土地、農林等資源,深度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健全沿海國際區域經貿合作發展布局,亦可加大我國與東盟的合作力度,實現我國與東盟各國共贏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目標。
1.2 國際經貿自由化
國際經貿自由化指的是在自由經濟秩序的支撐下解決經濟與貿易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這利于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改變全球經貿格局,推動世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與優化。新時期國際經貿自由化程度有所加深,以越南為例,在踐行“低收入國家經濟政策”的同時側重維系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大國與小國、遠國與近國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越南借鑒我國經濟改革經驗,推行“東亞模式”,用以拓展出口市場,有效吸引外資,運用本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促進出口導向型經濟良性發展。為了持續對接國際市場,彰顯本國經濟發展優勢,越南勢必會進一步加強經貿自由化改革,深入推進“革新2.0”戰略,針對《歐盟-越南自由貿易協定》加緊談判。除了越南之類的小國需要維護國際經濟與貿易自由秩序以外,大國亦會在新時期加強國際經貿自由化。以我國為例,經貿自由化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改革,尤其可帶動服務業轉型升級,2022年的上半年我國服務業進出口規模約為28910.9億元,同比上漲21.6%左右,其中出口、進口規模分別上漲24.6%、18.9%。為了穩定住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發展過程中的出口優勢,我國不斷完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搭建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開放平臺,繼續對標國際貿易高標準、高規則,進而在新時期走上業務領域廣、投資機會多、出口競爭力強的發展之路[1]。
1.3 加快發展數字貿易
數字貿易是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領域的“新賽道”,在各國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這條賽道不斷拓展,同時競爭激烈,以數字服務、數據資源等為抓手的數字貿易正快速崛起,使國際經貿步入了數字化轉型發展階段。近年國際數字經貿蓬勃發展,既引起了傳統經貿規則與模式的改革,又成為了驅動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基于此,各國在新時期致力于抓住數字貿易發展機遇,達到提高經濟韌性、促進國際國內經濟雙循環、推動國際經貿發展的效果。數據顯示,我國2022年服務貿易領域數字化交付規模超2.5萬億元,相較于2017年上漲了78.6%,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約為2.1萬元,與2020年相比上漲了30.2%。我國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需要加大力度建設貿易強國,為了實現貿易強國目標,我國要發展數字貿易,在發展數字貿易的過程中凸顯國內數據資源豐富、網民基數較大、數字經濟發展場景較多、數字技術水平較高等優勢。未來將在上述優勢支撐下搭建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平臺,依托該平臺落實落細數字貿易相關發展舉措,并建設數字貿易發展示范區,舉辦數字貿易展會,以數字經貿全鏈條為載體培育新業態,同時不斷完善數據資源安全保護、跨境傳輸、交易、產權等制度、標準、流程,確保數字貿易發展國內規則可盡快對接國際規則,形成穩定的國際數據貿易發展框架,使我國數字貿易可在新時期穩健發展。
1.4 增強品牌競爭力
品牌主要是指消費者對產品(服務)的認知程度,在消費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消費者品牌認同度有所提高,在產品(服務)價格趨近的條件下,絕大多數消費者會選擇品牌知名度較高的那一個,主要源于優質品牌讓消費者更容易相信產品(服務)的品質,還能接受品牌文化浸潤,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在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過程中,各國、各地區的市場邊界不斷擴展,市場一體化是大勢所趨,這給了各國品牌公開比拼的機會。為了在品牌比拼中有更大的勝算,占據更大市場份額,培育更多品牌“粉絲”,各國將持續增強品牌競爭力。我國在國際經貿發展新時期感受到了品牌的力量,積極推行品牌“走出去”戰略,該戰略以建設國際品牌中心為導向,以打造國際知名品牌為動力,以推動我國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為目標,在此基礎上加強我國品牌的美譽度、知名度、影響力,使部分中國產品(服務)、技術、標準等能走向國際,成為我國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中的一張“名片”。品牌建設亦可反哺中國企業,助力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有亮眼的表現,以A集團為例,在打造品牌的同時凸顯自身光伏新能源、智能電氣產業競爭優勢,進而在國際能源市場布局,業務覆蓋上百個國家及地區,同時將品牌輻射到綠色低碳領域,推動集團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目標,使我國民族企業品牌更具內在價值與國際競爭力[2]。
2 我國應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趨勢的舉措
2.1 積極創新,培育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新力量
創新是經濟發展原動力,這一說法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領域同樣適用,為了應對國際經貿發展挑戰,我國需要積極創新,培育經貿新力量。首先,我國需要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助力產業、貿易互動,加速產業國際化變革,在變革中培植新興產業,著眼重點領域優化配置各類資源,用以消除產業、貿易互動及產業轉型升級阻力,繼而實現產業現代化發展與構建國際產業集群的目標。其次,我國需要提升貿易創新水平,打造高效、協同、開放的創新發展平臺,尤其要凸顯制造業支持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的價值,還要在發展中引入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將新業態視為經貿發展新動能,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拓寬國際經濟與貿易創新發展空間。最后,創新、質量、品牌一體化,我國企業既要重視創新,又要關注新產品(新服務)的質量,保證產品質量符合市場期待與要求,同時可用良好的品質增強品牌影響力,在品牌“走出去”的基礎上推動我國經濟與貿易發展。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國市場需要營造崇尚創新的氛圍,并完善質量檢驗標準,以及新產品可追溯監管體系,以便倒逼企業肩負新產品創新與推廣負責,這可從產品設計源頭著手解決質量問題[3]。
2.2 優化結構,提高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質量
在新時期,我國需要了解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趨勢,在此前提下優化經貿結構,經貿結構優化要點有以下幾個:一是國際市場布局,持續深耕固有市場,大力挖掘基于“一帶一路”的市場潛力,擴展亞、非、拉及其他市場空間,逐漸增加我國國際經貿的市場份額,這就需要我國在綜合考慮國別風險、產業互補、消費結構等因素的條件下開拓重點市場,達到國際市場布局優化升級的效果。二是國內區域布局,提高長三角、京津冀、大灣區等區域的改革開放質量,發揮重點區域的戰略性示范引領作用,同時注重區域聯動,使國際經貿資源能在各個區域優化配置,提升跨區域合作發展水平。三是經濟主體,我國需要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國際化運營,在此條件下融入國際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達到立足全球調配資源、調整布局的效果,這亦可為中小微企業發展創造更多機會。四是商品結構,根據國際市場需求與標準推出更多產品或服務,產品或服務應有“三高”屬性,即高附加值、高技術、高質量,進而不斷增加產品或服務出口比重。五是貿易方式,我國要做強一般貿易,擴大貿易規模,同時加工貿易應向產業鏈兩邊延伸,并促進檢測、再制造、維修、高新技術等業務發展,還要根據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趨勢持續創新貿易方式。
2.3 協調均衡,推動國際經濟與貿易可持續發展
為了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過程中可持續發展,我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保證經貿發展協調均衡:第一,擴大進口規模,結合國際市場形勢調整進口關稅,優化進口結構。第二,發展服務貿易,加大服務貿易試點、改革、開放、創新的力度,依托中醫藥服務、數字服務、文化等服務出口基地加強國際合作,并孵化“中國服務”國際品牌。第三,貿易、投資高效互動,這需要我國放寬外資引進標準,鼓勵外資進入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高新技術等新興領域,凸顯外資帶動我國外貿發展及產業升級的作用。第四,貿易、環境協同并進,這需要我國加大綠色貿易發展力度,嚴控高能耗、高污染產品進出口,支持國內企業走上綠色低碳變革之路,形成貿易、環境相適應的供應鏈,并將國際前沿環保標準視為供應鏈建設依據,使我國產品能得到國際認證,達到推動我國經濟與貿易國際化、可持續發展的效果[4]。
2.4 更新業態,擴寬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空間
我國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新時期既要守住現有“陣地”,又要不斷擴寬發展空間,使國際經貿價值鏈更具延展性與生命力。為了擴寬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空間,我國需要促進業態更新,尤其要在數字經濟與貿易發展背景下加大跨境電商綜合試點的力度,為推廣與復制成功經驗、成熟模板給予支持。在此基礎上優化跨境電商進出口管理體系、制度、流程等,繼而增強我國數字貿易國際競爭力,使以平臺為依托、以數據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新業態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并吸引更多投資,進一步優化業態創新環境,為基于新業態的檢測、咨詢、維修等服務外包提供條件,繼而促進我國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等與時俱進。
2.5 體系優化,支持國際經濟與貿易良性發展
新時期,我國需要直面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力與挑戰,為了支持國際經濟與貿易良性發展,我國需要優化配套發展體系。例如,我國可在積累以往實踐經驗的同時建立健全外貿集聚區發展體系,該體系建設的目的是推動我國外貿事業轉型升級,以產業集聚區為依托整合各類資源,如技術資源、資金資源、人力資源等,用以培育有創新動力、有產業優勢、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基地,促進經濟與貿易試點城市、示范區的建設與發展,在試點城市、示范區發展期間逐步完善各類制度、標準、平臺、政策等,使跨境物流體系、國際營銷體系、外貿公共服務體系等更具穩定性、實效性。因為我國各地區發展條件不同,并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競爭中擔任著不同的角色,所以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體系不僅要有穩定性、實效性,還要有地域性,這更利于挖掘地域性經貿發展潛力,使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產業能因地制宜、百花齊放。
2.6 多元保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給予支持
首先,我國在發展國際經濟與貿易的過程中需要強化法治觀念,健全法律法規,既要全面推行依法治國戰略,又要立足國際經貿領域解決“為何完善法規”“如何利用法規維護自身權益”等問題,使我國法規不僅有可行性,還能對接國際法規體系,促進國際經貿良性互動,為規避國際經濟與貿易法治風險提供保障。其次,我國要在洞悉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推行支持性政策,用政策闡明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常規做法等,達到靈活運用“無形的手”“有形的手”促進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的效果。最后,我國需要為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提供中介組織保障,用以促進各國家、各地區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標準體系建設、信息共享、貿易促進、應對摩擦、加強行業自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議設立專家咨詢組織機構,并由高校輸送專業人才,將更多先進思想與做法帶到國際經貿中介服務領域,更好地利用人才保障性條件享受優質服務,防范經貿風險,提高綜合效益[5]。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機遇、挑戰并存,為了能抓住機遇并更好地迎接挑戰,我國需要洞悉國際經貿發展趨勢,并順應趨勢部署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戰略,保證格局穩定、結構健康、業態多元。在此基礎上,我國要重視創新,還要為經貿發展提供多元保障,如法律、政策等,繼而助推我國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旎.淺析新形勢下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J].商訊,2024(04):171-174.
[2]王玉芳,謝嬌.基于新視域下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方向及趨勢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2(18):18-20.
[3]邵興雨.基于新視域下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方向及趨勢研究[J].上海商業,2021(04):174-175.
[4]李偉.淺談新形勢下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1(03):188-189.
[5]高永碟.新形勢下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趨勢探析[J].營銷界,2020(37):38-39.
作者簡介:萬柒婷(1993-),女,漢族,湖北潛江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市場分析、經營管理、采購策略優化;徐珍(1988-),女,漢族,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生,中級標準化工程師,研究方向:科技項目管理、數據分析與預測、項目風險評估與管理等;何玲燕(1985-),女,漢族,江西吉安人,本科,研究方向:市場調研和中長期規劃、經濟監督、風險預測與評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