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06.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25)05-0160-03
1引言
在“雙碳”目標與綠色能源政策體系的驅動下,我國新能源發電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政策性電價補貼機制作為核心激勵工具,顯著提升了新能源發電企業的盈利空間。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0-2023年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年均增長率達 28.6% ,其中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國家實施投資計劃與容量指標雙重管控政策,對國有發電集團的新能源項目投資規模、建設時序及區域布局進行統籌規劃。
在此政策框架下,國有發電集團面臨顯著的發展約束。第一,年度投資計劃額度與投產容量指標的雙重限制,導致企業在面對優質資源項目時,會因指標配額不足而錯失開發機遇;第二,受國資委資產負債率紅線管控要求制約,自主投資新能源項目存在天然融資約束。這種“指標約束-融資受限\"的雙重困境,嚴重削弱了國有發電集團在市場競爭中的響應能力。
為突破發展瓶頸,國有發電集團亟需構建適應性運營模式創新體系,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2融投模式簡介
2.1融投模式的概念
新能源發電行業的融投模式主要聚焦高附加值領域,擺脫重資產負擔,以運營、生產、維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該模式是輕資產運營框架下的迭代升級形態,具體指融合投資、融資、經營、資本運作等要素為一體的創新型業務模式,業務聚焦境內的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以“資源共享、價值共生、合作共贏\"的平臺思維為導向,通過“參股投資 + 受托運行服務"+"超額收益分成\"的方式,聚合更多的社會資本。
2.2融投模式的流程
新能源發電行業的融投業務是通過將傳統金融模式創新性應用于新能源領域而形成的新型業態。作為新興業務模式,其模式和主要業務流程需要持續接受實踐檢驗,并在探索中不斷優化升級。主要流程如下:
首先,新能源發電企業鎖定目標新能源發電項目,新能源發電項目可以是在建項目或者是已經建成的項目。在通過前期調研及可研報告評審之后,新能源發電項目的預期利潤和收益率達到國資委的指標要求,以新能源發電項目為標的,引人戰略投資者。戰略投資者會帶來權益資金,有助于新能源發電企業迅速搶占優質風光資源,實現優質資源的電能轉化,進而實現項目投產發電。
其次,戰略投資者和新能源發電企業成立平臺公司,戰略投資者控股平臺公司,新能源發電企業參股平臺公司。平臺公司通過資本投人推動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確保資金足額及時到位,有效保障項目快速建成并投人運營。
最后,在新能源發電項目運營初期,新能源發電企業在股權關系上并不控制項目,即該類項目不納入企業合并報表范圍,因此,項目的投產容量不受企業相關指標限制。新能源發電企業為項目提供生產運行指導、設備維護和經營管理服務,并取得相應的服務收人。
3Y公司概況
由于融投業務模式為新型企業運營模式,目前在新能源發電行業中僅有極少企業進行試點推廣,所以實際應用的企業較少。本文選取Y公司作為研究案例,通過對比分析其融投業務模式應用前后的財務績效,為融投模式的后續推廣提供優化建議。
Y公司是一家太陽能發電企業,裝機容量為2萬千瓦,企業注冊地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企業主營業務包括太陽能發電項目的開發、設計、建設及運營。2020年,新能源發電集團D公司看好Y公司的地理位置及發電能力,擬以融投模式并購并運營Y公司。在確定并購Y公司之后,D公司開始尋找戰略投資者。Y公司良好的投資回報率吸引了戰略投資者B。2021年,戰略投資者B在研究Y公司的可研報告及近一年的財務報表之后,以Y公司為標的發行債券,快速籌集了渠道資金。
2021年Y公司并入D公司下屬投資平臺公司T公司。T公司 65% 的股權屬于戰略投資者B,D公司持股占比 35% 。這樣,Y公司在股權關系上不隸屬于D公司,但是根據并購協議D公司負責管理Y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具體股權關系如圖1所示。
圖1股權關系圖
4Y公司財務績效評價及成因
為更好地評估融投模式在新能源發電行業的應用效果,Y公司在2021年開始實施融投業務模式,本文通過解讀Y公司2020年到2023年的財務報表數據,從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3個方面,對比觀察Y公司融投業務模式實施前后的財務績效情況。
4.1盈利能力
Y公司2020-2023年的盈利能力指標如表1所示,其中,2020年為融投業務實施前,2021-2023年為融投業務實施后。
表1Y公司2020-2023年盈利能力指標
通過表1數據可以看出,2020-2023年Y公司的銷售凈利率緩慢增長,總資產報酬率小幅下降,成本費用利潤率有所下降。就Y公司本身而言,2020-2023年其相關盈利指標在相對穩定的區間內浮動。換言之,在推行融投業務模式后,Y企業的收入和利潤總額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波動,并沒有明顯增長。
進一步剖析數據,主要原因是Y公司通過融投模式實施輕資產管理后,收人沒有明顯變化,即專業團隊進駐運維項目后,依然是“靠天吃飯”,每天的日照時長決定了當天的發電量,再按照電網要求進行上網售電,并沒有人為地拓寬銷售渠道。
在成本費用方面,2020年到2022年Y公司的成本費用管控呈現向好趨勢,成本逐年降低。但是在2023年由于Y公司折舊方法的調整,導致成本費用上升,成本費用利潤率有所下降。這表明專業團隊入駐后,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企業的成本費用管理,但仍需持續加力以提升成本費用管控實效。
4.2償債能力
Y公司2020-2023年的償債能力指標如表2所示。
表2Y公司2020-2023年償債能力指標
通過表2數據可以看出,Y公司在應用融投業務模式后,償債能力得到極大的改善,短期償債能力的改善尤為明顯。在2021年,Y公司的流動比率為1.052,可以看出Y公司在取得戰略投資者資金后,以此償還了公司所有的短期借款,大幅提升了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Y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從2020年 84.824% 下降到2023年74.601% 。這主要是由于融投模式的應用,使得大量權益資金流人企業,企業得以償還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Y公司的負債大幅降低。
2020-2022年,Y公司的現金流量比率圍繞0.1上下浮動,到2023年飆升至1.031。這是由于專業的生產經營團隊接手后,積極與政府對接國家補貼政策,為國家補貼政策落地做了大量工作。2023年國家補貼一次性到位,當年經營性現金流狀況明顯改善,極大地緩解了企業資金周轉壓力。
4.3營運能力
Y公司2020-2023年的營運能力指標如表3所示。
表3Y公司2020-2023年營運能力指標
通過表3數據可以看出,2020-2023年Y公司的總資產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均有所提高,其主要影響指標是應收賬款的大幅度減少。
新能源發電行業由于國補的延后性,往往會產生大量的應收賬款。Y公司在采取融投業務模式后,專業團隊在應收賬款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積極跟進新能源補貼發放進度,與相關政府部門積極溝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回款速度,應收賬款大幅減少。
4.4小結
通過2020-2023年財務數據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新能源發電企業Y公司采用融投模式運營后,改善效果首先體現在企業償債能力的顯著增強。這得益于權益資金的注人,企業可以提前償還高息貸款,從而降低企業的負債水平。其次,Y公司的營運能力得到了明顯改善。究其原因,Y公司的控股股東由過去的民營企業變更為國有企業,憑借其在補貼政策和申報方面的豐富經驗,2023年補貼電費回收效率顯著提升,帶動應收賬款規模大幅縮減。
與此同時,Y公司的盈利能力表現平穩,未實現顯著提升。其主要盈利能力指標維持在相對穩定區間,尚未呈現顯著提升態勢。
5優化建議
5.1探索多種銷售模式
在融投模式實施后,Y公司的收入水平未獲顯著提升,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發電企業的銷售渠道較為單一,直接按照電網企業需求發電并售電。隨著綠電市場逐步開放及大用戶直供電等新型售電模式的推廣,建議D公司重點加強市場營銷團隊及Y公司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積極開展新市場研究與業務拓展,以幫助Y公司盡快開拓新的收人增長點,提高Y公司的創收能力。
5.2提高管理能力
Y公司當前的管理能力仍需持續提升,重點需要加強新能源發電項目的運維管理,提高設備運行可靠性,提升運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以此保障發電效益。管理能力的提升將有助于Y公司達成發電目標,從而滿足戰略投資者B對投資回報的要求,最終提升企業整體盈利能力。
5.3進一步壓降融資成本
融投模式對于企業償債能力的提升效果顯著,有效降低了企業的償債風險,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但是在實際業務調研中發現,Y公司向銀行申請流動貸款時,因為其股東為平臺公司T公司,T公司本身缺乏實體資產,所以銀行授信評級較低,進而使得Y公司獲取流動貸款的資金成本偏高。如果Y公司的控股股東為D公司,D公司本身的資產雄厚,加之具有國資背景,在銀行授信時,授信等級較高,Y公司獲取流動貸款的資金成本顯著降低。這也是Y公司后續發展需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
因此,在推行融投業務過程中,Y公司應與長期合作的銀行開展進一步溝通,使銀行了解此種新型業務模式,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對實施融投業務的企業給予更合理的信用評級,降低其資金使用成本。
5.4提高決策效率
根據投資協議約定,戰略投資者B將在 n 年后將其持有的T公司及其下屬公司Y公司的股權出售給D公司。這種退出機制導致雙方存在明顯的利益訴求差異:戰略投資者B更關注短期收益,而D公司著眼于長期發展,二者必然存在經營理念、投資理念上的矛盾沖突。所以Y公司在重大決策時經常面臨股東意見沖突,決策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溝通協調成本,最終導致決策鏈條過長、效率低下。
因此,在后續的合作協議中,融投模式需進一步細化發電公司與戰略投資者的職權清單,簡化經營管理事項的決策流程,以提升決策效率。
6結論
基于Y公司推行融投業務模式的案例分析表明,該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優質新能源發電項目的快速落地,為企業引入充足的權益資金,顯著提升項目的償債能力并提升其營運能力。然而,該模式對項目管理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只有高質量的運營管理才會為項目帶來超額的收益,持續提升項目的盈利能力,最終達成“資源共享、價值共生、合作共贏\"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戴如.HS公司輕資產運營模式轉型及效果研究[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24.
【2】溫麗萍.淺析新能源企業融投模式輕資產管理的必然性[J]J.中國總會計師,2023(8):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