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審美能力是藝術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為實現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教師應充分考慮教材內容與學情,據此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先從發現美入手,進而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深化認知,最終實現創造美的能力提升,推動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培養審美能力作為美術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審美觀念形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學生的認知、情感與價值觀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學生通過美術課程學習,接觸豐富的藝術作品,感受不同風格流派的魅力,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審美標準。這一過程不僅充實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更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還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能夠幫助他們領悟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強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進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聯系生活,激發審美情感
在傳統小學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機械地講解理論知識、套用教材分析作品。小學階段學生認知與學習能力尚在發展,難以理解抽象的美術知識,也無法直觀感受藝術之美,這種教學現狀嚴重制約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基于新課標理念,教師應深入解讀教材以確定課程主題,從生活中挖掘審美教育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審美情感。具體而言,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花草、城市建筑、日常穿搭等生活物品和場景,從中發現美的元素,將抽象知識與具體場景深度融合,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美的內涵;同時,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設計創意活動,如用廢舊物品創作、繪制家鄉美景,為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創造條件。
以嶺南版美術四年級上冊“美麗的荷塘”的教學為例。此課旨在幫助學生掌握荷花形態特征、生長環境與繪畫原理。首先,教師展示荷塘照片,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荷花有哪些形態特征?”“它的生長環境如何?”等問題,以此活躍課堂氛圍。其次,教師呈現課件中的相關圖片,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與荷花相關的藝術作品,拉近學科與生活的距離。再次,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物觀察,細致分析花瓣層次感、荷葉形態與荷梗姿態,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荷花特征。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嘗試用線條和色彩將這些特征描繪出來,靈活運用不同的畫筆技巧和色彩搭配來表現荷花的質感和光影效果。
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繪畫技巧,更在創作中深化其對荷花美的理解,激發審美情感,為后續
教學奠定基礎。
(二)巧設情境,提高審美體驗
創設情境是小學美術教學中豐富學生審美體驗的重要方法。教師通過多媒體、實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巧妙創設教學情境,能夠引導學生融入藝術作品的世界,深化對美的理解與體驗。例如,在講授山水畫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山水風光的視頻,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壯麗的大自然,身臨其境地感受山水的韻味。又如,在教授人物畫時,教師可借助服飾道具開展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理解人物情感,為創作積累素材。在情境驅動下,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主動參與各項教學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化對美的認識,進而提高審美能力。
以嶺南版美術四年級下冊“高山、大海、江河”的教學為例。此課旨在展現祖國山河的壯美景觀,引導學生領略自然奇觀,以此培養其愛國情懷。首先,教師播放相關紀錄片片段,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展現巍峨山脈、壯闊大海與奔騰江河。震撼心靈的畫面有效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他們能夠直觀感受自然的磅礴氣勢。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閉眼聆聽,通過播放海浪聲、山風聲、江水流淌聲等自然音效,幫助他們沉浸在模擬的自然環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獨特韻律與磅礴氣勢。最后,教師組織角色扮演活動,鼓勵學生模擬探險家,去探尋高山、大海、江河的奧秘。學生身著探險裝備,手持地圖模擬探險過程,通過親身體驗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多樣性。
這種多維度的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與觸覺的協同感知,不僅直觀領略了自然之美,更在情境體驗中深化了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從感官刺激到情感共鳴,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逐步提升審美能力,同時激發了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最終實現美育浸潤心靈、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協同提升的教學目標。
(三)欣賞經典,感知審美韻味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欣賞經典藝術作品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2]。在完成理論知識傳授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藝術作品進行專業解析,從線條、色彩、構圖等美術語言要素切入;同時,通過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開展分析,建立對藝術審美韻味的初步感知。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小組協作探究模式能夠有效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師可組織4一6人的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圍繞作品的筆觸運用、色彩調和、空間布局等細節展開研討。小組成員在分享個人見解的同時,通過批判性傾聽與觀點碰撞,逐步構建對作品審美價值的深度認知。此外,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藝術作品作為補充案例,既能夠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又能夠促進學生美術知識與生活經驗的遷移應用,提升其審美感知能力。
以嶺南版美術五年級上冊“家鄉的橋”的教學為例。此課旨在通過橋梁藝術鑒賞與創作,激發學生的鄉土情懷并培養其審美素養。首先,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呈現《趙州橋》《盧溝橋》等經典橋梁繪畫作品,指導學生從美術語言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其次,教師提出“作品間造型語言的共性與差異”“畫面構圖對主題表達的作用”等思辨性問題,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線條韻律、色彩層次與空間處理。再次,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觀察進行小組討論并闡述個人觀點。學生依次發言,分享自己對橋梁繪畫作品的獨特見解,有的學生認為《趙州橋》的線條流暢自然,凸顯了橋梁的雄偉壯觀;有的學生則關注到《盧溝橋》的色彩層次豐富,指出作品通過暖色調與石材質感的融合,營造出歷史的厚重感。同時,學生通過質疑與論證,如對某作品構圖失衡問題的探討,實現了從視覺感知到理性分析的跨越。
這種以作品欣賞為核心,整合問題導向學習與協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超越直觀視覺感知,建構系統化的美術作品分析范式,有效提升審美鑒賞能力與藝術思維品質,為學生的美術創作與審美素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創建專題,豐富審美素材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除情境創設與作品欣賞等方式外,創建專題也是拓寬學生藝術視野、深化學生審美體驗的重要路徑。專題教學以課程主題為核心,整合多元藝術資源,通過系統化、結構化的素材展示,幫助學生建立對特定藝術領域的深度認知。教師開展專題教學時,需遵循“主題聚焦、資源整合、實踐轉化”的原則,圍繞藝術發展脈絡(如中國唐宋時期的繪畫作品)或風格流派(如印象派繪畫特點),系統梳理經典藝術案例,搭建專題化教學資源庫。學生通過對專題作品的集中欣賞與批判性分析,能夠深入理解藝術風格演變的內在邏輯,掌握特定藝術形式的審美特征。此外,專題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與興趣偏好,確保素材難度符合學情、內容貼近生活,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資料收集、作品篩選等前期準備環節,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探究,從而深化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拓展審美感知維度[3]。
以嶺南版美術五年級下冊“別致的燈飾”的教學為例。此課旨在引導學生理解燈飾設計的美學原理與文化內涵。為此,教師可創建以“燈飾藝術”為主題的教學專題,整合相關教學資源。首先,教師基于地域文化與歷史發展脈絡,引導學生收集不同時期、地域及風格的燈飾藝術作品,搭建涵蓋傳統宮燈、現代極簡燈具、民族特色燈飾的數字化素材庫。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從造型語言(如形態構成、比例關系)、材質特性(如金屬、玻璃、織物的質感表達)、色彩搭配與光影效果等維度,開展多視角的作品鑒賞活動。再次,教師邀請專業設計師或手工藝人開展專題講座,他們結合實際案例講解設計理念、工藝技巧與文化寓意,深化學生對藝術與生活關聯性的認知。最后,教師組織實踐創作活動,鼓勵學生運用環保材料(如廢舊紙張、塑料瓶)或專業藝術材料(如彩色玻璃、金屬絲),將審美理解融入美術創作。創作完成后,學生通過作品展覽與交流分享,不僅展示自身個性化的藝術表達,還在批判性反思與互動討論中,深化對藝術創作過程與審美標準的理解。
這種以專題為載體、以實踐為驅動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助力學生實現審美素材的系統性積累與審美能力的階梯式發展,更能為學生構建理論認知與實踐創新相融合的美育學習路徑。
傳統紋樣貼紙等材料,鼓勵學生基于傳統樣式進行復刻或改良創作,或融合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創新設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示范教學,分析服飾結構與裝飾技法的運用,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材質選擇體現民族特色”等問題,針對學生在服飾結構剪裁、刺繡技法運用等方面可能出現的難點進行重點指導。第三階段,開展作品展示與多維評價,學生身著自制服飾進行展示,并從造型比例、色彩協調、文化符號運用等維度進行自評與互評,教師則結合文化內涵與藝術表現進行總結性點評[4]。
這種以實踐為核心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材料操作、技法探索與作品創作中,逐步掌握民族服飾藝術的審美規律,并將文化認知轉化為個性化的藝術表達。同時,實踐過程中的專注投入與問題解決,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與創新思維,實現審美能力與核心素養的協同發展。
(五)動手實操,提高審美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踐操作是推動審美能力從理論認知向實踐應用轉化的關鍵環節。學生通過動手實操,不僅能夠深化對藝術要素的理解,還能在材料探索與技法運用中培養審美判斷能力。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后,教師可圍繞課程目標,設計由基礎技能訓練到創意表達拓展的遞進式實踐活動體系。首先,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立體造型等多元形式,引導學生感知材料特性與美術語言的實際應用。其次,設計開放性創作任務,鼓勵學生突破常規,嘗試混合材料、跨媒介表現等創新手法。最后,構建“實踐一反思一再創作”的閉環教學模式,通過教師點評、同伴互評與自我反思的多元評價機制,助力學生建立系統的審美評價體系。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需構建“賞析一實踐一反饋”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基于課程主題,精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從形式美、文化內涵等維度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多元視角的審美體驗培養審美感知能力;同時,設計梯度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美術知識與技能遷移至創作實踐,在藝術欣賞、生活觀察與創意表達中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學過程的動態反饋也是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保障,教師需建立動態化教學調整機制,通過課堂觀察與作業分析來動態優化教學策略,打造支持性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
以嶺南版美術六年級上冊“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的教學為例。該課以民族服飾文化為載體,旨在培養學生對傳統藝術的審美感知與創新表達的能力。教師可構建“認知一實踐一評價”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第一階段,教師通過多媒體資源展示各民族服飾的款式特征、色彩象征與圖案寓意,引導學生從文化語境視角分析服飾美學要素。第二階段,組織“民族服飾創意制作”實踐活動,教師提供絲綢、刺繡線、
【參考文獻】
[1]方瑩.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24(32):46-48.
[2]張鳳華.美育視域下小學美術教學的分析與實踐路徑[J].美術館,2024,5(3):67-69.
[3]鐘華珍.小學美術學科培養審美能力策略探索[J].學苑教育,2024(17):94-96.
[4」劉穎.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策略[J].小學生(上旬刊),2024(5):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