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剖析:小學生語文學習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學習力是人們獲取知識、使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學習是學習力的前提和基礎,學習力則是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分析、綜合、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創新能力。學習力可以分為借鑒性學習力、改造性學習力和創造性學習力。無論哪種學習力,其實都指向學習者的學習與實踐,要求學習者接受框架之外的信息、知識和變化,并嘗試采取行動[1]。
然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學習力的重要性,采取了錯誤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導致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較低,或者只掌握了知識,沒有發展語文核心素養。根據實際觀察,筆者認為這些教師出現的問題可以歸為以下三類。
(一)教育場域功能弱化
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核心場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難以替代的影響。但是一些教師的教學設計導致課堂這一教育場域的功能被顯著弱化。這些教師在語文課堂塞滿知識講解與重復練習,致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受到擠壓,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學習共同體。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學習氛圍較差,課堂難以發揮激發學習動力、促進能力提升的作用。學生只是通過機械記憶等方式記住了知識,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究學到知識。
(二)主動學習機制缺失
培養學生學習力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推動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由此可見,教師需要構建適合學生主動學習的機制,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協助者。然而,在部分教師打造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仍占據課堂的主要時間,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夠,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比較少。這些教師以為這樣做可以節省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其實不然,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質疑、去分析、去探究,也沒有機會反思自己學習方法存在的問題,他們的實際學習效果并不好。
(三)自主學習活動失焦
一些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完全將課堂交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明確自主學習目標,也沒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支架,導致學生的學習像無頭蒼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好。學生要掌握具有系統性、綜合性的語文知識,搭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離不開邏輯嚴密、系統連貫的教學引導的支持。如果學生始終感覺學不到點、學不會,那么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會受到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逐漸下降,學習力發展自然也不如預期。為了避免學生的自主學習失去方向,教師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引導學生明確自主學習目標,并圍繞自主學習目標選擇對應的學習方法,再展開探究學習。在學生取得一些學習成果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分析是否需要更換學習方法、選擇別的學習路徑、嘗試與同伴合作學習等。
二、“生·動”課堂的價值指向
語文“生·動”課堂是以生命成長為指向,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以優質生成為表征的課堂,強調從學生的個體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出發,引導他們探求未知,用掌握的語文知識和關鍵能力適應生活、創造生活[2]。這樣的語文課堂實際上根植于學生的生活,能夠讓學生逐步提升學習力。
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以課堂為主陣地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在語文“生·動”課堂上,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探究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實現核心素養發展、健康成長的目標[3]。
三、在“生·動”課堂培養學生學習力的策略分析
(一)設置生動問題,激發學習動力
在語文“生·動”課堂上,教師應該多設置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帶領學生從多角度展開思考,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表達觀點,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同時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對學生而言,這樣的問題更生動,也更貼近復雜的現實生活[4]。
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故事后,提出“如果你是故事主人公,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這個故事的配角,你會怎么做”等問題,引導學生站在不同角色的位置思考故事中人物的行為,并由此形成個人見解。這類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回答。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表達,幫助他們通過討論明晰自己的觀點,從而更準確地傳達個人看法。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而且可以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推動學生相互啟發,由此產生更有見地的想法。
(二)組織生動活動,回歸日常生活
生動的教學活動是小學語文課堂的活力源泉,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學習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活動,應當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聯,教學內容、形式應當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學目標、教學成果應當指向學生的日常生活。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古人談讀書》《憶讀書》《我的“長生果”》三篇課文后,教師結合這些課文的主題組織教學活動。考慮到這三篇課文都與讀書有關,教師組織了“讀書分享會”,鼓勵學生分享自己讀書的經歷和感受,交流有用的讀書技巧以及值得一讀的書。由此,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將課堂所學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從而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
(三)營造生動氛圍,生成優質成果
在語文“生·動”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問和質疑,營造一種開放、包容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感覺自己的想法和表達是受歡迎的、受重視的,從而更愿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取得更優質的學習成果[5]。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在與學生對話時運用具有激勵性質的語言,并對學生表達的內容保持關注,及時回應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設置“提問時間”,或者在討論活動結束后詢問學生是否有疑惑。這些學習環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惑,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交流。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問題接龍”小游戲或者“書寫疑問墻”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困惑,說出自己的質疑。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運用故事、案例或者問題,讓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親切和易懂。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西游記》的經典片段“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考慮到這個片段既富有戲劇性,又包含形象鮮明的人物,于是教師設計了一系列討論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說出自己對于故事情節、人物行為的看法。為了方便學生參與討論活動,教師準備了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包括人物關系圖、角色卡片、教學視頻等。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如果你是孫悟空,你會如何應對白骨精的三次挑戰?”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結合教師分享的人物關系圖、角色卡片、教學視頻說出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討論時,教師會適時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人物的語言特點、情感變化和行為動機。除此之外,教師也鼓勵學生相互提問,推動學生的討論往更深處發展。
(四)利用生動任務,推動主動學習
在語文“生·動”課堂上,教師也需要采取適當策略推動學生發現問題,然后主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為此,教師可以設置趣味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順其自然地去尋找策略解決問題。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和學生一起觀看相關歷史劇片段,幫助他們理解廉頗、葡相如等人物的性格特點。接下來,教師組織課本劇表演活動,并設置一系列趣味學習任務。首先,教師布置表情模仿任務,要求學生觀察不同人在產生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時的表情,并將其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其次,教師布置合作排演課本劇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共同編寫劇本,并一起完善表演細節,將此前觀察所得融入實際表演。與此同時,教師還布置了制作表演道具的任務,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和歷史劇的內容制作簡易頭飾、兵器等道具,并給學生提供“道具制作指南”,指導學生使用廢舊材料制作道具。最后,教師布置“觀眾評審團”任務,要求學生在觀看別的小組的課本劇表演后,從情感表現力、語言流暢度等方面評價表演效果,指出表演的巧妙之處和不足之處。
(五)組織分層討論,深化學習理解
在語文“生·動”課堂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與教師、同學的對話交流、合作學習,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扎實掌握知識,發展語文核心素養。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生成者[6]。為了有效引導不同學習基礎、認知基礎的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分層討論活動。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夏天里的成長》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農作物在夏天的成長,再引導學生討論動物在夏天的成長,最后引導學生結合此前討論的成果分析人在夏天的成長。這樣的討論活動從具體、顯著的現象轉向抽象、細微的變化,學生可以由此逐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有充足機會說出自己的看法。
(六)鼓勵生動表達,提升核心素養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不同的詞匯、句式來描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經過這樣的創意表達訓練,學生的表達會變得更加流暢、有趣,學生對于表達這件事會更感興趣,在表達時也會更加從容和自信[7]。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彩色的夢》這篇課文時,教師開展“我的彩色夢境”繪畫活動,鼓勵學生用畫筆描繪自己的夢境,并在繪畫后用簡單的句子描述自己夢的細節。這樣的創意表達訓練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并且有效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詠柳》這首古詩時,教師舉辦“古詩新唱”活動,鼓勵學生把古詩唱出來,邊唱邊體會這首詩的音律美。這樣的創意表達訓練既有利于學生記住這首優美的古詩,又能讓學生感受到優秀文學作品在語言文字上的美。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中國美食》這篇課文時,教師組織“我也來說中國美食”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回家后給自己喜歡的一道菜拍照,然后回到課堂上,結合照片說出這道菜的獨特之處,以及自己為什么認為這道菜算是“中國美食”。這樣的創意表達訓練會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可以根據表達內容的特點使用不同媒介進行創作和表達,使得聽者理解自己的意思,產生情感共鳴。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圍繞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打造“生·動”課堂,引導學生參與動態的、有生命力的語文學習過程,使學生接受潛移默化的文學熏陶,順其自然地掌握語文知識,形成和發展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紅英.學習力:學習型社會的核心能力[J]中國成人教育,2008(7):30-31.
[2]張長松.“生活氣”應是語文“生·動”課堂的主氣息[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3(4):45-48.
[3]王小偉.淺談語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研究,2024(8):103-105.
[4]劉彩玲.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J].求知導刊,2022(28):50-52.
[5」江有祥.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7):19.
[6]張普昌.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探析[J].新課程,2021(10):64.
[7]丁艷梅.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探析[J].學周刊,2022(4):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