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競發,中國文人以丹青妙筆勾勒出了無數春日的絢麗圖景。春姑娘似乎也從不吝嗇自己的美貌,在此刻盡情地舒展身姿。北島說:“春是沒有國籍的,白云是世界的公民。”史鐵生說:“春天的美麗也正在于此,在于純真和勇敢,在于未通事故。”季羨林說:“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園中:繁華滿枝,一片錦繡。”盼春,讀春,賞春,品春,讓我們和春日來一場美麗的邂逅。
春滿燕園
◎季羨林
燕園花事漸衰。桃花、杏花早已開謝。一度繁花滿枝的榆葉梅現在已經長出了綠油油的葉子。連幾天前還開得像一團錦繡一樣的西府海棠也落英繽紛,殘紅滿地。北京的春天本來就是短的,“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看來春天就要歸去了。
但人們心頭的春天卻在繁榮滋長。這個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樣,也是萬紫千紅、風光旖旎的,但它卻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愛、更真實、更持久。鄭板橋有兩句詩:“閉門只是栽蘭竹,留得春光過四時。”我們不栽蘭,不種竹;我們就把春天栽種在心中,它不但能過今年的四時,而且能過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時,它要常駐我們心中,成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過校園。四周一片寂靜,只有遠處的蛙鳴劃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結起來,能摸得著,捉得住。我走著走著,驀地看到遠處有了燈光,是從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來的。我的心里一愣,眼睛仿佛有了佛經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種神力,透過墻壁,就看了進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師在那里伏案苦讀。他仿佛正在寫文章,想把幾十年的研究心得寫下來,豐富我們文化知識的寶庫。他又仿佛是在備課,想把第二天要講的東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動。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師的論文,想給他們提些意見。對他來說,這時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萬物都似乎不復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過校園。這時候,晨光初露,曉風未起。濃綠的松柏,淡綠的楊柳,大葉的楊樹,小葉的槐樹,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綠水滿盈,不見一條皺紋,宛如一面明鏡。還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從綠草湖畔、丁香叢中、楊柳樹下、土山高頭卻傳來一陣陣朗誦外語的聲音。傾耳細聽,俄語、英語、梵語、阿拉伯語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聞聲而不見人,但是僅僅從聲音里也可以聽出那種如饑如渴迫切吸收知識、學習技巧的熾熱心情。這群孩子仿佛想把知識像清晨的空氣和芬芳的花香那樣一口氣吸下去。
我很自然地就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聯系了起來。年老的一代是那樣,年輕的一代又是這樣。還能有比這更動人的情景嗎?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園中:繁花滿枝,一片錦繡。不但已經開過花的桃樹和杏樹又開出了粉紅色的花朵,連根本不開花的榆樹和楊柳也滿樹紅花。
我相信,住在這個園子里的絕大多數的教師和同學心中都有這樣一個春天,眼前也都看到這樣一個春天。這個春天是不怕時間的。即使到了金風送爽、霜林染醉的時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瓊瑤的時候,它也會永留心中,永留園內,它是一個永恒的春天。
〔節選自《季羨林文集(全十四冊)》,有刪改〕
◆賞析
選文以精妙的構思與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雙重“春天”的意象之美。內容上,作者先鋪陳燕園自然春色的凋零,然后筆鋒一轉,通過深夜教師伏案與清晨學子誦讀的場景,展現出知識傳承與求知熱忱所構筑的“心中之春”,構成虛實相生的哲思意境。技法上,運用對比手法強化了自然春逝與精神春盛的反差,以“天眼通”的奇幻想象和通感修辭的使用,賦予文字質感。結尾以浪漫的景物描寫收束,深化主題,余韻悠長。
◆思考
文中“黑暗仿佛凝結起來,能摸得著,捉得住”一句,通過通感手法將視覺轉化為觸覺。請運用這種手法,描寫一種自然現象(如雷雨、狂風、月光等),并說明創作思路。
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
立春的那天,我在電視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開了。粉紅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顆顆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這時節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沒有星星可看了,因為老天把最美的那條銀河送到人間了。
而我這里,北緯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時,卻還是零下三十度的嚴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還有凝結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節氣變化了吧,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總是樹的形態。立春的霜花團團簇簇的,很有點花園的氣象。你能從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來,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單瓣的矢車菊來。
雖然季節的時針已指向春天,可在北方,霜花卻還像與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趕也趕不走。什么時候打發了它們,大地才會復蘇。四月初,屋頂的積雪開始消融,屋檐在白晝滴水了,霜花終于熬不住了,撒腳走了。它這一去也不是不回頭,逢到寒夜,它又來了。不過來得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閃閃爍爍地隱現在窗子的邊緣,看上去像是一樹枝葉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頂的雪化凈了,林間的積雪也逐漸消融的時候,霜花才徹底丟了魂兒。
在大興安嶺,最早的春色出現在向陽山坡。嫩綠的草芽像繡花針一樣頂破豐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給大地繡出生機時,背陰山坡往往還有殘雪呢。這樣的殘雪還妄想著做冬的巢穴。然而,隨著冰河乍裂,達子香花開了,背陰山坡也綠意盈盈了,殘雪也就沒臉再賴著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著清香的樹、爛漫的山花和飛起飛落的鳥兒。那蜿蜒在林間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風吹拂得起了魚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陽光,便也跟著起了波痕,好像陽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結了。
我愛這遲來的春天。因為這樣的春天不是依節氣而來的,它是靠著自身頑強的拼爭,逐漸擺脫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溫暖,苦熬出來的。也就是說,極北的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它從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著果敢,心無旁騖,直到把冰與雪安葬到泥土深處,然后讓它們的精魂又化做自己根芽萌發的雨露。
春天在一點一點化開的過程中,一天天地羽翼豐滿起來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解凍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選自《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賞析
文章突破了我們對“春”的認知,讓我們感受到祖國大地“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的特征。作者通過對比南方杭州與北方大興安嶺的春景,凸顯出北方春天在冰雪中“化開”的艱難與壯美,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和贊美。文中的“苦熬”“拼爭”等詞,既是對自然規律的觀察,又暗含著對人生堅韌精神的隱喻,值得我們反復閱讀和品味。
◆思考
大興安嶺的春日在經歷“苦熬”“拼爭”后終于迎來了生根發芽、綠意盎然的景象,可見美好的事物總是要經歷一番波折的。你又從哪些美景或事物中收獲了啟迪和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