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描寫是對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容貌、衣著、體型、姿態等)進行描繪的寫作手法,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細膩的刻畫,讀者可以直觀感知人物的外在特點,進而深入理解其內在性格、身份背景或心理狀態,從而達到“以形傳神”的寫作目的。優秀的肖像描寫往往“一筆多效”,兼具畫面感、象征性與敘事性,為塑造人物奠定扎實的基礎。
左讀經典
1.老人消瘦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的反光所造成的良性皮膚病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勒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像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像海水一般藍,顯得喜洋洋而不服輸。
(節選自海明威《老人與海》)
2.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著冰傴著身子進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節選自楊絳《老王》)
◆賞讀
片段1是《老人與海》中對漁夫圣地亞哥的一次生動的描繪,讀者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圣地亞哥的外形特征。通過這些文字,我們的眼前浮現出了一位年齡頗大、勤勞能干、性格倔強、飽經風霜的漁夫形象。
肖像描寫能反映人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近況。如,老人脖頸上的皺紋、臉上的褐斑和手上的傷疤等,都暗示了這是一位經常在戶外遭受風吹日曬的勞動者。而“消瘦憔悴”則體現出目前老人生活不易、心中憂愁的近況。肖像描寫在文中也能反映人物的生活變化。如,“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勒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手上沒有新的傷疤意味著老人已經很久沒有用力拉過繩索了,這反映出老人的生活變化:他已經84天沒有捕到魚了。肖像描寫還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臉上的皮膚因為經常遭受日曬而出現褐斑,雙手因為常用繩索拉大魚而留下了很深的傷疤,這都表現出了老人勤勞能干、吃苦耐勞的性格特點,為下文老人獨自一人與大馬林魚作戰的情節做了鋪墊。
片段2是作者最后一次見到老王時的情景,強化了老王的性格特點,同時也是理解作者在后文“愧怍”的關鍵。首先,這段文字在描寫內容上大膽取舍。雖然只寫了老王的身材、臉色、眼睛,卻突出了其病入膏肓的狀態。其次,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表明了老王生氣漸無、死期將至的狀態。再次,作者在描寫中采用動靜結合法塑造老王的形象,“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中的“鑲嵌”一詞是靜態的表現,突出了老王的了無生氣。最后,作者強化了老王的性格特點,為下文“我”的“愧怍”作鋪墊: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掛念的還是作者一家,拖著病體親自來送香油和雞蛋,體現出老王對“我”一家的情誼之深。
◆借鑒
妙招一:仔細觀察。肖像描寫的范圍較廣,但不論進行哪一種,都離不開作者的仔細觀察。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寫作對象的外在特征和內在精神氣質,寫出的文字才是獨屬于“這一個人”的。
妙招二:有所取舍。在對一個人進行肖像描寫時,不是所有看到的地方都要寫出來,而是選取最能體現人物特點的地方進行描寫。即使在描寫這一處時,也不是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只需突出最主要的特點即可。
妙招三:按照順序。寫作時,要遵照一定的順序才能讓文章讀來清晰有序。可按照先整體后局部的順序進行描寫。
妙招四:寫出變化。人物的發展變化最容易體現在外部特征上,進行肖像描寫時若能抓住人物外部特征的變化,就會在前后對比中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妙招五:運用修辭。在肖像描寫中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突出人物的特點。
右寫片段
1.昏黃的燈光照著臺階上的老人。他腳上的軍綠色布鞋被污泥包裹,褐色長褲上的補丁更是數不勝數,白色襯衫上布滿油污,黑白相間的頭發耷拉在肩上,鼻梁挺拔,眼睛炯炯有神地盯著眼前的一盤棋。那干枯的手指正抓起一顆棋子堅定不移地落下。
(顧宇涵《棋手》)
◆點評
“污泥”“補丁”“油污”等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生活貧苦的勞動者,“炯炯有神”“死盯”“堅定不移”則體現了老人醉心下棋、胸有丘壑的特點。
2.昏暗的燈光下,一個流浪漢瑟縮在地上。破舊的衣服像一條條爛布似的掛在身上,即使在夜晚,也能從他臉上看出黑黑的污垢。花白的頭發在晚風中隨意飄散,有一綹垂在肩上,卻沒能遮住眼角那可怖的傷疤。
(伯松巖《街角的風景》)
◆點評
小作者按照先整體后局部的順序,刻畫了一位瑟縮在街角的乞丐。破舊的衣服、黑黑的污垢、花白的頭發皆顯示出老人的窘迫處境。而“眼角可怖的傷疤”則暗示了老人身上可能藏有秘密,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3.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老師當年的身影。他身材消瘦,常年穿一件藍色夾克,格外挺拔硬朗。狹長的眼睛總是含笑,上面架著一副輕捷的黑眼鏡,整個人看起來文縐縐的。幾年未見,為何我覺得他的個子矮下去了一些呢?他的身材有些發胖,但還是那么愛笑,一笑起來,眼睛就瞇成一條線。不知怎么回事,我的鼻子酸酸的。
(蔣廣宇《再見恩師》)
◆點評
小作者在對比中寫出了老師相貌上的變化,表達了其對老師的關心和懷念。老師還是那么愛笑,但已然失去年輕時的挺拔,讓人感受到歲月的無情。
【以上作文片段的小作者均系華東師范大學廣陵實驗初級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