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枝冒出嫩芽,鳥兒婉轉歌唱,位于成都青羊區的人民公園內,黑色柵欄圍成的大門靜靜地朝外張開,似乎在歡迎著遠來的客人。
踏入人民公園博物館,兩百年前的楠木似乎活了,那是從保路運動時期的文件柜裂縫里逃逸的沉香,混著當代除濕劑,在鼻腔內織成一張時空交錯的網。腳尖剛觸到木地板,某塊歷經三萬次踩踏的木條便發出嘆息般的“吱呀”聲。
這時,一個身影闖入我的眼簾,她著一襲白裙穿梭在展館中,用相機照亮了每一件文物的姿態。此刻,她似乎被一份布告吸引住目光,只顧將鏡頭一寸寸貼近玻璃,直到鼻尖幾乎觸到冰涼的展柜。那是關于四川總督鎮壓保路運動的文告,已經破舊泛黃的它仿佛在歷史的長河中漂流了很久,現在,她將它打撈了起來。她專注地盯著相機,左手食指反復摩挲著調整焦距,金屬螺紋在指尖留下細密的紅痕,右手食指懸在快門上微微發顫,像測量心跳般等待著最精準的瞬間。她飛快地撥弄著相機,揭開了歷史神秘的面紗。
當夕陽漫過博物館的深褐門楣,我看見無數雙手在編織歷史的經緯:烈士家書修復師的睫毛上沾著金箔碎屑,指尖將信件上“同志”缺失的筆畫補全;白發老者對著泛黃照片調試全息投影,讓1911年秋的桂花香重新飄蕩在祠堂街38號;年輕教師在四川都督府舊址前教孩子們拓印門廊彈痕,宣紙覆上斑駁磚墻時,1913年的槍聲化作拓包下溫柔的音響。那些在祠堂街打磨碑拓的沙沙聲,在通惠門拼接瓷片的叮當響,在寬窄巷子校準全息影像的電子音,都是對紅色基因的續寫。
當百年梧桐的新葉再次遮住彈痕累累的老墻,總有人讓沉睡的時光在顯影液里重生——你看那泛著豆青光的石板上,保路先鋒舉著火把的剪影正透過新栽的銀杏枝椏,把新時代的晨光接進歷史的皺褶里。
◆點評
習作以拍照女孩與文物的“對望”為切入點,串聯起修復師、老者等人物,構建時空對話,展現出對紅色基因的傳承與時代精神的呼應,虛實交織中凸顯出了歷史與當下的交融。
【作者系四川成都市青羊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學校七年級7班學生,指導教師:胡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