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是人體的“生命引擎”,日復一日地為全身輸送血液,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轉。而心率,作為反映心臟工作狀態的關鍵指標,其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我們的健康。了解心率異常的相關知識,掌握識別與處理的方法,對守護心臟健康至關重要。
心率異常的常見類型
(二)心動過速
心率異常,簡單來說,就是心臟跳動的頻率或節律偏離了正常范圍。正常成年人在安靜狀態下,心率通常為60~100 次/分鐘。當心率低于60次/分鐘時,稱為心動過緩;高于100次/分鐘,則為心動過速。此外,心臟跳動的節律不規則,如早搏、房顫等,也屬于心率異常的范疇。
(一)心動過緩
心動過緩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一些健康的年輕人、運動員或處于睡眠狀態的人,可能會出現生理性心動過緩,其心率通常不低于40次/分鐘,且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癥狀。然而,病理性心動過緩則可能是心臟傳導系統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所致。患者可能會感到頭暈、乏力、黑朦、暈厥等,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心動過速的原因也較為復雜。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發熱、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生理或病理因素都可能導致心動過速。此外,某些心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也可能引發心動過速。患者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氣短、胸痛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導致心力衰竭或猝死。
(三)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沖動的起源、頻率、節律、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發生異常。常見的心律失常包括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房顫、房撲、室顫等。心律失常的癥狀輕重不一,輕者可能無明顯感覺,重者可出現心悸、頭暈、乏力、黑矇、暈厥,甚至猝死。
心率異常的識別方法
(一)癥狀觀察
關注身體發出的信號是識別心率異常的重要一步。如果經常感到心慌、心悸,心跳有明顯的停頓感或加速感,或者出現頭暈、乏力、胸悶、氣短、胸痛等癥狀,尤其是在活動后癥狀加重,休息后仍不緩解,可能提示心率異常。此外,出現黑朦(眼前突然發黑,幾秒鐘后恢復)或暈厥(突然失去意識)等情況,更應高度警惕心率異常的可能,需及時就醫檢查。
(二)脈搏測量
學會測量脈搏是自我監測心率的簡便方法。可以選擇撓動脈(手腕處大拇指一側)、頸動脈(頸部側面)或肱動脈(肘部內側)等部位進行測量。將手指輕輕放在動脈上,感受脈搏的跳動,計數一分鐘內的跳動次數。正常情況下,脈搏次數與心率一致。需要注意的是,測量時應保持安靜、放松的狀態,避免在運動后、情緒激動時或飲用刺激性飲料后立即測量,以免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三)儀器監測
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便攜式電子設備如智能手表、手環等可以實時監測心率。這些設備使用方便,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監測心率變化,并提供心率異常的提醒功能。然而,其測量結果可能存在一定誤差,若發現心率異常提示,應進一步通過專業的醫療設備進行檢查確認。另外,醫院常用的心電圖(ECG)、動態心電圖(Holter)等檢查手段,可以更準確地記錄心臟的電活動情況,有助于醫生診斷心率異常的類型和嚴重程度。
心率異常的處理措施
(一)一般處理
對于因生理因素(如運動、情緒激動、飲酒、喝咖啡等)引起的暫時性心率異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一般在去除誘因后,心率會逐漸恢復正常。例如,運動后出現的心動過速,可通過適當休息、放松身心,讓心率自然回落。但如果癥狀持續不緩解或伴有其他不適,應及時就醫。
(二)針對病因治療
明確心率異常的病因是有效治療的關鍵。如果是由疾病引起的心率異常,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需進行抗甲亢治療;冠心病患者應改善心肌供血,可能需要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如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或外科手術(如冠狀動脈搭橋術);感染性疾病導致的心率異常,需及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只有治愈或控制原發疾病,才能從根本上糾正心率異常。
(三)藥物治療
醫生會依據心率異常類型與嚴重程度采用藥物治療。對于早搏、房顫等心律失常,常用美托洛爾、維拉帕米、普羅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其雖可調節電生理恢復心率節律,但可能引發不良反應,必須遵醫囑使用并定期復查心電圖監測。心動過緩伴明顯癥狀時,可能用阿托品等提升心率藥,不過這只能暫緩解,嚴重心動過緩則可能需植入起搏器。
(四)緊急處理
在患者出現如室顫、室性心動過速致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危及生命的嚴重心律失常時,需立即緊急處理。若患者突然意識喪失、呼吸停止,要馬上呼叫急救人員并實施心肺復蘇,即于兩乳頭連線中點按 100~120 次/分鐘、至少5厘米深度胸外按壓,仰頭抬頜法開放氣道并清除異物后口對口吹氣,按壓30次吹氣2次循環進行。室顫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患者則要盡快電除顫,期間持續心肺復蘇。
心臟健康關乎生命的質量和長度,了解心率異常的識別與處理方法,以及積極采取預防措施,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呵護心臟,讓這顆生命的“引擎”持續穩定地運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心率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就醫,同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心臟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