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黃河剪紙藝術是沿岸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背景下,加強黃河流域剪紙藝術研究是保護中華文明、繁榮地域文化的重要舉措?!吨嘘柤艏垼簛碜渣S河流域的古老民俗和黃土風情》一書,由和編著、山西出版集團與山西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對中陽剪紙進行了相對完整的介紹,是了解與學習黃河流域剪紙的優質著作。本文將結合該書內容,深入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黃河流域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旨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參考,促進黃河流域文化的創新發展。
《中陽剪紙:來自黃河流域的古老民俗和黃土風情》一書,聚焦山西省中陽縣獨具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系統梳理中陽剪紙的歷史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等內容,并以具體剪紙為案例,講解剪紙藝人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轉化為剪紙圖案的過程,利用剪紙勾勒出黃河岸邊人們的生活與勞作場景,傳達出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讓讀者能夠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以期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保護意識,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黃河流域剪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是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域下,創新傳承與發展黃河流域剪紙藝術,是保護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舉措,其傳承與發展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黃河流域剪紙是剪紙文化與地方特色的融合,能夠展現黃河流域獨特的風土人情,讓更多年輕一代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提升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并讓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薪火相傳。二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隨著大眾的文化消費意愿與能力提升,地區政府、文化機構、企業等主體,可圍繞黃河流域剪紙藝術開發多種文化項目或產業,由此帶動當地經濟增長。如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實施了“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項目,在文化街中設置利津水煎包、劉氏布偶、利津剪紙、黃河口夯號等多項非遺項目表演,讓原本的舊街巷成為網紅打卡地,由此帶動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行業發展,為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活力。
藝術源于生活,黃河流域剪紙藝術從古代民間傳承至今,不僅展現出高超的技藝水平,內容也展現了人們對生活體驗與感悟的創新表達。隨著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社會對黃河流域剪紙藝術的關注度增加,但在發展與創新實踐中依然面臨困境,影響黃河流域剪紙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基于黃河流域剪紙藝術特色,從保護、教育推廣角度出發,提出有益于剪紙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相關對策,以此展現黃河流域剪紙深厚的文化底蘊。
(1)加大保護力度。黃河流經多個省份,各地還應進一步支持黃河剪紙藝術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工作,給予政策、經費傾斜支持,開展關于黃河剪紙的課題研究和田野調查,加強對黃河流域剪紙藝術的深度研究,采集地域內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剪紙藝人的剪紙技藝和剪紙作品,深入了解民間剪紙藝人的生存與發展現狀、剪紙創作靈感以及剪紙作品內涵,建立完善的黃河剪紙藝術檔案庫。同時,面對失傳風險較高的剪紙技藝和傳統圖案,加強與剪紙傳承人的面對面交流,了解其發展困境,制定針對性幫扶對策,如統籌地域黃河剪紙資源,將剪紙與文旅相融合,在旅游景點內開展黃河剪紙體驗活動,讓游客近距離了解黃河剪紙藝術,進而擴展其發展空間,盤活地域剪紙文化資源。
(2)注重教育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傳承人斷檔是黃河流域剪紙藝術面臨的核心問題,因此應加大剪紙藝術的教育和培訓力度,培養更多優秀的剪紙人才。一是在學校教育中增設剪紙藝術課程。呂梁市孝義永安路小學為了豐富學校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引進孝義非遺項目之一一剪紙,特聘山西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呂梁市工藝美術大師、呂梁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褚愛云和張愛梅為剪紙授課老師,開設了剪紙課程,將其作為選修課程納入正式教學計劃,從小培養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興趣。二是開展豐富的剪紙藝術展覽活動。齊魯工業大學舉辦“黃河頌”全國剪紙藝術精品展,共展出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藝術家們精心創作的以“黃河”為主題的剪紙藝術作品110余幅(套),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以多種藝術形式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推進黃河文化進校園進課堂。
綜上,黃河流域剪紙藝術是黃河文化的重要構成,歷經數千年的傳承,形成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成為具有標志性的地域文化。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黃河流域剪紙藝術將迎來新的傳承與發展機遇,人們應積極探索黃河剪紙藝術的創新表達,使其滿足當代大眾的藝術審美需求,讓更多人感略其魅力,探索其豐富的藝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