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剪紙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徽州剪紙是其中的佼佼者。徽州剪紙流行于黃山等地,承載著古徽州“粉墻黛瓦”的山水詩意與人文精神,是徽州文化的“紙上棲居”。
吳笑梅,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將徽州文化凝練于紙上,傳承唐宋時的技藝的同時,又以創新思維賦予了這一古老藝術新的生命力。她的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呈現,更是徽州文化基因的立體化表達。
吳笑梅家住歙縣漁梁古鎮,自幼跟隨祖母學習傳統剪紙技法,耳濡目染間掌握了徽派剪紙“以刀代筆、陰陽相濟”的核心理念。改革開放初期,傳統手工藝式微,她仍堅持每日研習8個小時,將《芥子園畫譜》與徽派版畫技法融入剪紙,逐漸形成“畫剪一體、虛實相生”的獨特風格。
只要有空,吳笑梅就帶著畫夾到處寫生,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并提升對事物的感知性。吳笑梅將攝影中的光影技術與剪紙技法,如陰刻、陽刻等結合起來,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她覺得這樣的作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吳笑梅的剪紙創作始終圍繞徽州文化內核展開,涵蓋徽州古村落、民俗風情、建筑景觀等主題。如《徽州古村落》系列以層疊的馬頭墻、雕花門樓為主要元素,通過鏤空技法還原徽派建筑的虛實之美;《徽州婚俗》則用繁復的喜花紋樣展現傳統禮儀的儀式感,將“撒帳”“哭嫁”等民俗場景轉化為視覺符號。
吳笑梅突破了傳統剪紙平面的局限,吸收徽派版畫的線條張力與徽州四雕的立體質感,形成了獨特的“剪刻并重”風格。如《漁梁古埠》借鑒徽州磚雕的浮雕技法,以刀代筆刻出古碼頭的石板肌理與商船紋理,使畫面兼具版畫的層次感與剪紙的靈動性。
此外,吳笑梅還在材料與色彩上大膽突破,創新使用泥金、泥銀宣紙,結合套色工藝,創作出《徽商情韻》等作品。
2012年,吳笑梅應邀參加歙縣第四屆徽州古城民俗文化節的黃梅戲展演,她組織了七八個演員一起登臺,表演了展示徽派風情和徽商情韻的黃梅戲歌舞,傳神出彩的表演獲得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演出結束后,吳笑梅一直想用徽州剪紙把這場歌舞表現出來。反復推敲后,吳笑梅在2013年創作出《徽商情韻》。《徽商情韻》包含“婚嫁”“送別”“思念”“經商”“榮歸”五個篇章,風格古樸淡雅。該作品榮獲第六屆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選金獎。
在技法體系上,吳笑梅融合了北方剪紙的粗獷與南方剪紙的細膩,達到了剪、刻、鏟的多元共生。在作品《白蛇傳傳說》中,她用“掏剪法”表現雷峰塔的鏤空窗欞,以“鏟刻法”刻畫西湖水波的漣漪,通過線條疏密對比營造光影效果。這種“陰陽相間”的技法,既傳承了傳統剪紙的平面鏤空趣味,又融入了現代攝影的構圖思維,解析了陰陽刻刀下的“徽工密碼”。
在工藝精度上,吳笑梅從不松懈,實現了從毫米到微米的極致追求。其代表作《古三門茶事》以徽州茶文化為背景,在一張A4大小的宣紙上刻出2000余條細密線條,茶農采摘、炒制、揉捻的動作躍然紙上,甚至竹制茶匾上的篾絲紋理都纖毫畢現,展現出“發絲級”的雕刻精度。2024年,這種技藝在安徽省美術館引起眾人驚嘆,觀眾稱之為“以紙為石,刻出徽州筋骨”。
吳笑梅的剪紙藝術超越了工藝范疇,成為徽州精神的物化表達。《徽州人家》系列通過“四水歸堂”的院落構圖,隱喻徽商“聚財守家”的傳統觀念;《徽駱駝》則以抽象線條勾勒商人的行旅形象,詮釋“負重前行”的徽商精神。
在工具革新上,吳笑梅通過對傳統器具的現代轉化,贏得出彩表現。吳笑梅團隊定制的鎢鋼刻刀不同于普通剪紙剪刀,可完成0.3毫米以下的超細線條雕刻。在立體昆蟲剪紙創作中,她將多層染色宣紙疊壓,通過精密裁切實現立體造型,使蝴蝶觸角、甲蟲鞘翅等細節栩栩如生。吳笑梅主導開發的剪紙金屬書簽、立體紙雕燈等爆款產品,開啟了文創開發的破圈嘗試,如與蕪湖鐵畫聯名的《徽韻》系列,將剪紙圖案蝕刻于金屬表面,形成光影交錯的視覺效果;AR剪紙則將傳統窗花與數字技術結合,用手機掃描即可呈現動態徽劇表演。
早在2017年,吳笑梅的剪紙作品就在法國盧浮宮展出,《生肖賀年》系列被大英博物館收藏。近年來,通過直播、跨境電商等渠道,吳笑梅的徽州剪紙衍生品已銷往30多個國家,成為徽文化“走出去”的輕量化載體。
2008年徽州剪紙申報省級非遺名錄時,整個歙縣僅有3位老藝人能掌握完整剪紙技法。吳笑梅意識到,傳承剪紙技藝需要突破原始的家庭作坊模式。她自費購置3000套剪紙工具,組建由中小學教師構成的“酵母式傳承人”隊伍,通過義務培訓使剪紙走進40余所學校的課堂。這種“授人以漁”的策略,讓非遺傳承從個體行為轉變為群體自覺,累計培養學員2萬多人。
創作之余,吳笑梅熱心公益。自2008年起,吳笑梅就帶著團隊實施“非遺進鄉村”計劃,免費為山區兒童開設課程,讓山區兒童體驗剪紙的樂趣。更令人動容的是,吳笑梅將剪紙義賣所得的6萬元全部捐贈給當地紅十字會,踐行“以藝養德”的傳承理念。
在歙縣富堨鎮,一位女孩與身患頑疾的父親相依為命。吳笑梅主動與之結對,不僅提供了經濟資助和精神慰藉,還為女孩的父親找到了一份保潔工作。女孩視吳笑梅如母,遇事總是第一時間向她傾訴、求助。如今,女孩已長大成人,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吳笑梅也欣慰地當上了“外婆”。
歙縣還有一位彝族孤兒,同樣牽動著吳笑梅的心。與她結對幫扶時,吳笑梅敏銳地發現了女孩的剪紙天賦,便手把手傳授她剪紙技藝。女孩的剪紙作品在黃山市各級比賽中屢獲殊榮。
吳笑梅走進鄉村,向留守婦女傳授剪紙技藝,幫助她們增加收入。她還將剪紙技藝帶進校園,讓這門藝術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2013年,吳笑梅榮膺誠實守信類“中國好人”稱號,這是對她長期結對幫扶、傾情關愛留守兒童與孤寡老人的崇高褒獎。
家族傳承是吳笑梅事業的重要支點。吳笑梅的兒子吳雙大學畢業后返鄉,將參數化設計引入傳統紋樣創作,他主導開發的《徽州百景圖》數字剪紙庫,采用AI算法生成千變萬化的組合方案,使定制化生產效率提升15倍。這對母子檔的配合堪稱典范:母親負責文化內核把控,兒子專力于現代技術轉化,共同推動徽州剪紙從非遺工坊走向文化IP。
面對年輕群體對傳統工藝的疏離,吳笑梅提出“非遺要活在當下”的理念。2015年,她帶領團隊開發出首款剪紙文創產品——徽劇臉譜書簽,將平面剪紙與立體紙雕結合,在黃山旅游市場試水即售出2萬套。此后,她相繼推出AR交互剪紙、金屬鏤空書簽、LED紙雕燈等系列產品,其中與寧國扇業傳承人合作的聯名款黃山風光套扇,采用絲網印刷與手工潤色結合,單件售價達320元仍供不應求。
具有突破性的是2017年啟動的“剪紙+時裝”項目。吳笑梅團隊將剪紙紋樣通過數碼印花技術植入絲綢面料,設計出《徽州十二月令》主題時裝,在巴黎中國文化周上引起轟動。在2023年黃山市國際藝術季上,她設計的10套剪紙時裝由外籍模特演繹,實現了從窗欞到T臺的跨越,如崔鶯鶯剪紙采用漸變暈染宣紙,在光影下呈現出獨特的三維視覺效果。
吳笑梅用40載光陰證明:非遺傳承不是對過去的復刻,而是用當代語言重構文化基因。從鄉村少年宮的剪紙課堂到國際舞臺的鎦金剪影,她始終踐行“以傳統為根,以創新為翼”的理念。正如其代表作《唐韻》中盛唐紋樣與徽派格窗的共生,徽州剪紙正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剪出一片文化自信的新天地。
如今,吳笑梅正在創作一幅十幾米長的長卷——《一江青水出新安》,目前已剪刻出休寧段、屯溪段、歙縣古城段、深渡段等。剪刻之余,吳笑梅還忙著寫書,她搜集了許多徽州剪紙的歷史資料,光是田野調查就做了好多年,系統整理了幾百幅圖片,包括清代、民國時期的剪紙。她還虛心地向鄉下的老紙扎藝人學習,將精妙絕倫的技法融合到徽州剪紙技藝里。
吳笑梅說:“剪紙的工具材料簡便,容易掌握,在方寸之間匠心獨運的剪紙作為中國最接地氣的生活美術之一,深受百姓喜愛。要研究如何走藝術與市場相結合之路,在歷史的厚重感與新時代的年輕態中尋求碰撞與交融,贏得年輕人的喜愛,讓豐富多彩的民族氣質和氣韻風雅的中國格調相融合,大膽巧妙地運用新材料,培養更多優秀的剪紙人才,為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