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130-03
“每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史都經過某個關鍵時期,而藝術形式在關鍵時期所追求的效果,只有在技術標準發生改變時才會自然而然的產生。[1”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成了新的藝術媒介,與傳統相比,數字技術的發展重新定義了藝術家。圖像生成技術可以將任何圖片與歷史上藝術大師的繪畫風格有機融合,生成全新的、與大師風格幾近一致的畫作。數字技術從輔助工具演變為新的“創作者”。2022年8月31日,一幅名為《太空歌劇院》的繪畫作品在新興數字藝術家競賽中斬獲一等獎,因參賽者JasonAllen此前沒有繪畫基礎,而是利用人工智能(AI)繪圖軟件MidJourney進行創作,這幅作品迅速引發了藝術作品原創性、作者權威的爭論。本雅明曾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深入探討現代攝影、電影技術對傳統藝術靈韻的消亡與重建,囿于時代局限,并未預見算法生成的藝術產品對傳統藝術靈韻的顛覆性。本文重在探討在當今數字時代,利用AI產生和創造的藝術作品在哪些層面消解了傳統藝術“靈韻”。
一、本雅明“靈韻”理論的再詮釋
“靈韻”是本雅明獨創的一個概念,最初出現在《攝影小史》中。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靈韻”這一概念再次出現。究竟什么是靈韻呢?就是“藝術品在本身所在空間里那種獨一無二的存在”。這個詞成為描述傳統藝術存在方式及美學特征的重要范疇,其重要內涵如下。
一是物質性,指藝術作品誕生時的獨一無二性,即原真性:“事物的真實性除了包括事物從出現以來可流傳于后世的一切,還包括了本身的物質性存續和歷史見證?!倍菚r間性,意指藝術品歷史痕跡的沉淀:“藝術品的歷史只發生在它獨一無二的存在里,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藝術品在存在期間也受制于自身的歷史。藝術品的歷史并不限于藝術品隨時間的推移而在物質結構方面所出現的改變,它還包括了藝術品歷來的擁有者。”它昭示著藝術品的歷史感,即與傳統的關聯。三是權威性,意指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權力關系,也意味著觀賞者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感。“畫家在他的工作中與對象保持著天然距離”“一幅繪畫往往具有被某一個人或一些人觀賞的特殊要求”;把靈韻界定為“在本身所在空間里那種獨一無二的存在”,無非體現了觀賞者在時空感知范疇中對藝術品膜拜價值的描述。四是儀式性,意指藝術與宗教或者社群的關聯,這一概念與藝術品的禮儀或膜拜功能相關。“最古老的藝術作品是為了儀式的需要而創作的,起先是巫術儀式,后來則是宗教儀式。藝術作品那種帶有靈光(靈韻)的存在方式,其實從未擺脫本身原有的儀式功能‘真正的’藝術作品的唯一價值建立在儀式的基礎上?!蔽乃噺团d時期拉斐爾的名畫《西斯廷圣母像》是為公開安放西斯廷羅馬教皇的靈柩而作。在本雅明看來,藝術作品的根基從宗教神學過渡到藝術美學并沒有妨礙其靈韻的顯現,對藝術作品原真性的尊崇左右著人們對藝術品的價值判斷。五是人們對藝術品的感知方式一聚精會神、凝神觀照。本雅明將電影與傳統繪畫進行對比,當人面對不同藝術品時,“繪畫召喚觀賞者進入沉思冥想的狀態,因此觀賞者在面對繪畫時,會沉浸在本身的聯想過程里,但在面對電影時,始終無法定睛注視這些不斷變換的影像”。他強調必須擺脫功利因素的束縛,心無旁騖地專注于作品,同時調動想象力和情緒記憶進人作品,從而捕捉到彌漫在作品中的神秘靈韻。
本雅明曾分析機械復制時代說:“藝術作品在機械復制時代所喪失的,正是本身原有的靈光(靈韻)?!彪S著20世紀后半期數字時代的到來,傳統藝術賴以存在的根基被摧毀,籠罩在作品上的靈韻似乎也隨之消逝。
二、數字藝術的“靈韻消解”機制
(一)物質性的瓦解
“由于事物的歷史見證建立在它們本身物質性存續的基礎上,因此,人們在復制這些事物時,不僅失去了它們的物質性存續,同時也無法再保有它們的歷史見證?!痹诨ヂ摼W上呈現的所有的數字藝術都失去了“手工痕跡”,幾乎所有作品都失去了物質載體,計算機或手機屏幕取代了傳統畫布。在具體創作過程中,用戶只要使用AI繪畫工具輸入文本提示,算法自動生成圖像,與傳統繪畫不同的是缺乏人的手繪筆觸、即興修改等“偶然性”痕跡。這種創作方式完全消除了傳統藝術創作中“手一眼一腦”協同的個性化過程,取而代之的是代碼輸出。馬克·沃爾夫明確指出:“數字媒體像機械復制過程一樣極大改變了藝術。[2”數字藝術品的接收只能通過計算機屏幕這樣的中介技術設備來實現。因此,許多評論家認為數字藝術品不能代替現實畫作,因為它們缺乏物質載體。物質載體的消失,使得數字藝術品喪失了部分靈韻。
“經由機械復制所生產的藝術復制品,會陷入一種雖不至于侵犯原件或原作的存在,卻會讓原件或原作的此時此地(獨一無二的存在)失去價值的情況?!睌底炙囆g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無損復制,任何數字藝術作品都能被用戶無限次拷貝而不損失絲毫質量,即使是網絡上著名的數字藝術作品也難逃被復制的命運。美國數碼藝術家Beeple于2021年2月出售的純數字巨型拼貼NFT作品《每天:最初的5000天》,是其耗費13年時間繪制完成的數碼作品,成交后其JPEG文件仍可被任何人下載、傳播,每一份可復制的數字文件都與原作保持了一致性,原作的獨一無二性不再保有。對比傳統藝術品,如17世紀荷蘭美術大師倫勃朗的經典油畫《夜巡》,繪制時畫家選用粗糙的亞麻布面,制作畫布底子的膠合劑、調色用的媒介劑,涂抹厚重的油畫顏料,明亮、有力的光線技法,以及在300多年的存續時間里,畫面被剪裁、被破壞者用刀與酸液破壞,時間造成的各種不可避免的老化,這些物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它成為獨一無二、無法被完全復制的藝術品。這種不可復制是其靈韻保留的物質載體,數字藝術因為缺失此項,加之輕易獲得的數字復制品與原作毫無區別,藝術品的價值因而受到嚴重的損害。
(二)時間性的斷裂
人類藝術史是線性演變的,從古希臘藝術到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多樣、階段清晰。但各種圖片生成工具的訓練數據是去時序化的數據庫,將不同時代作品等同視之。數字技術創作的作品呈現出“時間碎片化”的特征,對藝術大師的畫作和個人風格進行扁平化處理。
數字技術生成的藝術作品創作缺乏歷史連續性,如2019在麻省理工學院IBM沃特森AI實驗室,研究人員推出了名為AIPortraits的網站,研究人員使用了4.5萬幅畫作來訓練他們的算法模型。這些數據包括從文藝復興早期到當代的藝術肖像畫,但其重點是15世紀的歐洲畫作。借助AI技術,用戶幾秒鐘就能創作出類似凡·高、倫勃朗或提香風格的經典肖像。但由于機器學習模型依賴海量跨時代、跨文化的樣本,其生成的作品往往呈現為無歷史脈絡的風格拼貼,而非具有連貫美學演變的創作。這些圖像脫離了原有的歷史背景,技術僅能從表層模仿畫家筆觸,導致生成作品淪為簡單的數字藝術復制品。對比人類藝術家,畢加索在創作《亞維農少女》前,其風格演變是對藝術創作歷史的有意識回應,畢加索創作并完成《亞威農少女》的時間不超過1907年的8月。在畫中人們可以看到他1900—1904年的繪畫風格,還有之后的玫瑰紅階段和黑人繪畫階段。同時,畫家融合了法蘭西繪畫工藝、巴塞羅那式繪畫技巧、古希臘雕刻技巧、高更藝術以及野獸派畫風的元素。藝術的融合和突破使得畫家能夠準確、清晰地掌握19世紀和20世紀的生活現狀,并借助藝術手段展現出來。而數字藝術的繪畫僅是統計學上的模式匹配。
數字藝術作品?;祀s不同時代的視覺語言,形成美學矛盾。例如,用戶使用MidJourney輸入文字,就能在一幅畫面中呈現超時空的人物并置。傳統藝術品都保存著歷史延續性,如印象派畫家莫奈的《睡蓮》系列,畫作是一種日記的替代物,251件《睡蓮》作品,表達的是不同時間、不同形態的睡蓮以及風景中所涉及的所有事物,換句話說畫家注重的是30多年光陰中各種景物的瞬間狀態。盡管數字技術能模仿各種時代繪畫風格,卻無法復現藝術背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家的審美觀照。
(三)權威性的顛覆
20世紀法國作家羅蘭·巴特曾發表了著名論文《作者之死》,巴特從現代寫作與傳統寫作的角度對比分析,指出在傳統寫作中,作者與作品是父子關系,在現代寫作中,巴特說:“是言語活動在說話,而不是作者。[3”作者肩負的“創造者”“生產者”“思想者”的身份被抹掉,完全喪失了文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同一時期,米歇爾·福柯建議:“在開局之后,寫作的主體便不斷消失。4”數字技術生成藝術品模糊了創作者邊界,導致了新的“作者之死”。確切地說是算法、數據替代了傳統藝術家的角色,在藝術創意生成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成器在海量數據基礎上進行學習和生成圖像,鑒別器對圖像的新穎性、獨創性進行判別并將信息反饋給生成器,直至生成差異性的圖像[5]。以智能繪畫工具MidJourney的協作鏈為例,程序員設計神經網絡架構;算法基于StableDiffusion生成圖像;用戶輸人提示詞并篩選結果,最終作品署名不能明確。
在互聯網上用戶可以輕松下載、持有數字藝術復制品,傳統藝術品的膜拜價值在數字時代被用戶的分享、下載、占有所替代。正如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所預見的:“現在的大眾對于‘拉近’自己與藝術品的空間距離和情感距離所投注的關切,就和本身那種以接受復制品來壓制藝術原作的唯一性的傾向同樣強烈。揭開事物的面紗并破壞它們的靈光(靈韻),正是現代人感官知覺的特性?!眰鹘y藝術品憑借作者的權威、觀賞者的膜拜建立起藝術靈韻,數字時代將“作者之死”推向新階段,加之數字作品的產生是從網上抓取已有的海量插圖、藝術作品和照片數據,經過算法重新組合,在抄襲和創新間無法清晰界定,導致用戶對作品權威性無法認定。權威的顛覆也導致靈韻的消解。
(四)儀式性祛魅
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時代藝術復制品消解了原作的靈韻。赫胥黎進一步認為,復制技術的提高造就了藝術的低劣發展:“技術的進步已造成人們的庸俗化…機械復制技術和輪轉印刷機已使文字和圖像數據出現令人難以估量的多樣化。往后不論在何時何地,藝術的生產品大部分都是質量較差的作品。在現今所有的藝術創作里,劣質品的比例已高于從前任何一個時期。”現代社會,人們運用圖片生成工具創作藝術產品的途徑方便快捷,國外如谷歌推出的AI繪畫工具有DiscoDiffusion,AI生成算圖工具MidJourney,OpenAI推出了DALL-E2,StabilityAI推出文生圖模型StableDiffusion,國內如百度發布AI藝術和創意輔助平臺文心一格。大多數的AI繪畫應用,技術門檻不高,生成的數字藝術產品令人應接不暇,多數藝術水準不高,人們在社交媒體中對數字藝術產品的態度是碎片化瀏覽,不同于對待傳統藝術品的凝視、尊崇態度。
傳統藝術的感知方式在于凝視一觀眾在靜觀中與作品進行深度對話。“觀”與“望”拉開觀者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是真誠追求藝術表現力的通途,也是打破束縛實現心靈自由的門徑。然而,數字藝術產品在社交媒體上的海量傳播徹底改變了這一體驗:藝術淪為視覺快速消費品,觀眾不再花費大把時間探求作品的創作背景或藝術隱喻,也不愿深度思考和體味,而是追求打卡、點贊的即時滿足。即使是著名的數字藝術家的作品也喪失了被凝視的地位。技術越發達,觀眾越容易忽略藝術本質的追尋。碎片化瀏覽解構了凝視的嚴肅性,社交媒體算法則徹底消解了藝術的“此時此地”性一同一件NFT作品在成千上萬的屏幕上同時閃動,卻無人愿意花費時間凝神觀賞。
三、結束語
本雅明在機械時代的藝術預言對數字時代具有前瞻性。借助其理論,人們看到數字時代藝術產品靈韻的消解,但藝術生產方式的改變必將使觀賞者的接受方式和審美觀念相應發生改變,新的數字靈韻也將同時產生。
參考文獻:
[1]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本雅明精選集[M].莊仲黎,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5.
[2]維爾納·施韋本茨,丁僮.數字復制品時代的藝術品[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20,(Z1):5-17.
[3]羅蘭·巴特.羅蘭·巴特隨筆選[M].懷宇,譯.天津:百花 文藝出版社,2005.
[4]王潮.后現代主義的突破:外國后現代主義理論[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
[5]顧亞奇,王琳琳.具身、交互與創造力:認知傳播視域下AI藝術的實踐邏輯[J].中州學刊,2023,(01):170-176.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