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078-03
一、創作背景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之一,被譽為“鋼琴之王”。他的作品涵蓋鋼琴獨奏、交響詩等多種體裁,以華麗的技巧、豐富的和聲及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著稱,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斯特的著名鋼琴練習曲《鐘》,最初創作于1834年,是《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第三首,改編自帕格尼尼《b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聲回旋曲”。李斯特大膽地將小提琴的技巧移植至鋼琴演奏中,融合了快速八度重復音、大跨度音程跳躍以及精致的輪指技巧等高難度技術,彰顯了鋼琴演奏的全新可能性。這首曲子既是李斯特對帕格尼尼技藝的致敬,也體現了他卓越的創造力與藝術追求
二、八度技術特點及練習技巧
(一)主題部分

在譜例1、譜例2中,第一主題的主要技術難點在于大跨度的八度及超過八度的跳躍。這些跳躍通常采用斷奏的演奏手法,指法選擇通常為一指和五指、一指和四指,或交替使用兩種指法進行演奏。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應特別關注節奏律動特征。作品為6/8拍,節奏強調強弱弱與次強弱弱交替進行,旋律音位于八度下方帶有兩根符干的音符,而非小指所在的高音,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保持音量平衡,避免出現左右音量忽強忽弱的情況,重點突出下方旋律音。
在具體練習方法上,應先加強手掌的開度訓練。由于樂曲中八度與超八度的跳躍對手掌的跨度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練習時應先將手掌盡可能地張開,以減少手指在彈奏過程中進行的移動距離,從而提高演奏的準確性與穩定性。手腕的放松在彈奏八度跳躍技巧時也尤為重要。手腕放松可以增加演奏時的彈性,使音色更加清晰、自然,避免出現僵硬或撞擊般的聲音效果。
(二)主題變奏1
在譜例3中,主題變奏1是在原主題基礎上加入裝飾音后形成的變奏,其整體結構與原主題基本相同。因此,這一變奏段落的關鍵點便集中在裝飾音的演奏技巧上。

譜例3
在練習裝飾音時,演奏者需要特別注意裝飾音與本音之間的關系。裝飾音本質上是為了修飾和引導本音,因此其力度和重量應明確傾向于本音,而非突出裝飾音。在彈奏前一個音符后,應立即將裝飾音的位置提前準備好,這種提前準備能保證裝飾音與本音的銜接流暢和準確性。
最后,演奏者在處理裝飾音時還應注意該曲目的基本節奏律動特點,即6/8拍的節拍規律,準確把握裝飾音在節奏中的具體位置,以確保整體樂句保持穩定而自然的音樂表現。
(三)主題變奏2
在譜例4中,右手將旋律分解為連續的三連音形式。這一變奏的技術核心是如何兼顧三連音的平均性、節奏律動以及旋律性表達。

演奏者需要明確三連音的基本屬性。三連音的本質在于節奏的均勻與平衡,即每個音需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彈奏,形成流暢、連貫的音型。因此,演奏者在練習時必須高度重視三連音的平均性。與此同時,盡管三連音結構具有對稱性,但其所在樂曲的基本節拍依舊遵循6/8拍的節奏,即“強一弱一弱”的重音分布。演奏者應在保持三連音均衡的基礎上,適當體現出節奏中的律動感,使音樂更具方向性與生命力。主題變奏2中右手的基本指法為固定的2一1一5模式,其中包含三個關鍵的技術動作。
1.2—1指的同音換指
這是該段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技巧。建議將此技術單獨練習,可采用“練兩留一”的方法(即只彈前兩音,第三音默念或標注為空拍),以強化換指的控制與手指的獨立性。口念節拍“1—2—空”或“1—2—3”有助于增強節奏穩定性和連貫感。
2.1—5指之間的八度跳躍
此處八度的演奏一般采用斷奏方式,為保證精準控制,建議先以連奏方式熟悉指位和距離,隨后再轉換為斷奏方式。演奏者在練習時必須確保兩個音之間的力度均衡,避免不當重音的出現。此外,由于八度位置固定,應提前穩固手型結構,將手掌“架住”在對應位置,提升音準與節奏穩定性。
3.5指向下一組首音(2指)的過渡
該技術涉及較大的跨度跳躍,部分情況下甚至超過八度,建議將此部分拆解為“小組”進行練習。例如,可組合練習“1—5—2”或“5—2—1”,即將三連音中第二個音、第三個音與下一組三連音的首音組合成一組,進行輪換練習。通過增加前后文的連貫性,提升整體演奏的流動感
(四)主題變奏3
在譜例5中,主題變奏3是該曲目中技術密度極高的一段,其主要特點為高速進行的32分音符、四音一組的分解式八度加花音型。該變奏不僅考驗演奏者的八度控制能力,更是對指法、音色、節奏與肌肉協調提出嚴苛要求。變奏3的基本音型為四個音一組,其中旋律位于每組的第一個音,通常標注為雙符干,音符多由拇指(大指)演奏,剩余三音作為裝飾性分解音,為快速滑動的襯托音。不同音組之間的指法處理不盡相同,常見的組合包括3—4、3一5、4一5等,需要根據音高排列、黑白鍵分布和手型自然狀態靈活調整。根據筆者的練習彈奏經驗,該變奏的技術可拆分為三個部分進行專項練習。

1.每組前兩音(通常為八度)
此處通常采用1—3、1—4或1—5指法組合。因旋律落在拇指上,需主動加強第一音的下鍵,確保其音色突出。第二音起到支持和連接作用,但仍須具備足夠的獨立性。
為增強指間控制,可采用以下練習方法:一是反重音練習,在練習中將重音故意置于第二音,打破習慣性重心,強化控制力。二是節奏變形練習,將兩音由等時值改為附點節奏(長一短或短一長),或組合為三連音形式,以訓練節奏感與動作平衡。
2.每組后三音的流暢分解
這部分主要是高頻度的快速襯托音,關鍵在于清晰度與連貫性。常用指法包括3—4—3、3—5—3、4—5—4、3—5—4等。建議進行以下訓練:高抬指練習,強化各指的下鍵獨立性,尤其在音群不清晰或模糊時尤為有效;節奏變化法,將音型改編為切分節奏、附點節奏或組合成六連音形式,以提升控制力;停頓法,指定某個手指(如第3指)作為練習停點,其他音正常演奏,有助于集中力量、建立支點。
3.組間連接:第四音至下一組首音的八度跳躍
此處的跨度通常為八度或更大,連接方式可能為3—1、4—1、5—1等。該動作需平衡手腕帶動與手指獨立動作之間的協作,建議關注以下方面:一是重量轉移訓練,重點練習從末音平穩過渡至下一組起始音的過程,可借助手腕順/逆時針的自然旋轉完成。二是手掌張開與固定,保持手型架構張力不過度緊張,同時保證八度框架在高頻率運動中仍能維持穩定。
根據筆者的練習及演奏經驗,為了提升整體穩定性與應對復雜性,還可采用以下擴展練習方式:音組劃分變化,將四音一組的結構臨時改為2音、3音、5音、6音一組等形式練習,增強節奏彈性;重音轉移練習,嘗試將重音置于每組的第2音、3音、4音,有助于打破手指的慣性分布,強化弱指控制;省略音練習,有意識地省略首音,僅演奏后三音,保持八度架構不動,有助于穩定手型。
(五)主題變奏4
在譜例6中,變奏4以連續快速的八度震音構成,是整首作品中技術張力最強的部分之一。演奏時要求聲音干凈、清晰、均勻,同時具備極強的手腕與臂力控制。該段主要采用八度間的震音形式,演奏者可根據手型與鍵位位置靈活選擇指法,如1—5、1—4、1—3交替,或黑鍵用4、白鍵用5等方式。為有效掌握該段演奏,可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練習。

譜例6
1.分聲部練習
先分開練習左右手聲部。右手高音部分可按設定指法練習清晰度與連貫性,左手則以大指(拇指)控制節奏與穩定性。通過分部訓練強化各聲部的獨立控制力,為后續的合手提供基礎。
2.音組分解練習
可將連續八度音分為不同單位進行練習:1音、2音、3音、6音、12音為一組,練習方式可側重不同目標:快速反應訓練、手腕放松訓練、旋律走向感知。
3.慣性與重量轉移練習
以六個音為單位,將第一個音作為主動發力點,后續五音依靠慣性自然“帶出”,而非逐音施力。強調首音的控制與后續動作的節能流動,使長句八度段落更具穩定性與連貫性。
4.手腕與手臂的協調訓練
震音八度段主要依靠手腕與手臂的聯動。可進行如下輔助訓練:雙手同時按下一個八度,保持手掌架構穩定,進行手腕的大幅度上下緩慢擺動,提高手腕的支撐力和靈活度。同時,注意整個臂部的放松與連貫,避免手指僵直。
5.保持音練習
該段中部分音存在重復(如譜例開頭多次出現的升D),可通過“保持音”方式進行訓練。選定固定音(如拇指或小指所彈),持續按下不動,單獨練習另一指的重復動作,如按住1指練習5指的敲擊,或反之。該方式可幫助演奏者提升局部穩定性與重復動作的控制精度。
三、結束語
通過對李斯特《鐘》中八度彈奏技巧片段的詳細分析,筆者梳理了樂曲各個主題和變奏中八度技巧的特點,并結合實際演奏中常見的問題,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練習方法。這些方法包括分聲部練習、音組拆分、重音調整、節奏變化、手腕配合等,旨在幫助演奏者更好地掌握高難度八度技巧,提高演奏的清晰度、穩定性和音樂表現力。
本首曲目中的八度彈奏并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承擔著旋律和音樂表達的功能。演奏者如果能在練習中注重手型、指法、節奏和音色的整體配合,便能更好地完成這首樂曲的演奏。同時,八度的演奏也離不開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協作,只有在放松、靈活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高速而清晰的音色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紫嫣.李斯特《鐘》演奏版本的可視化研究比較[D].云南師范大學,2022.
[2]錢鑫.淺談鋼琴練習曲的旋律與演奏教學—以肖邦練習曲0p.10No.3與李斯特《鐘》為例[J].藝術教育,2019,(10):245-246.
[3]陳俊佳.論李斯特《鐘》演奏技巧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6,(04):192-194.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