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031-03
摘:要:沈陽作為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名城,其獨特的清文化、工業遺產與民俗藝術為現代產品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創意資源。本文通過文獻研究與案例分析,系統梳理沈陽文化元素的分類特征,深入剖析沈陽特色文化元素的豐富內涵,通過符號提取、功能融合與工藝創新等方法,以及對沈陽故宮文創產品等實際案例的研究,論證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價值。旨在促進沈陽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推動沈陽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文化強國戰略與鄉村振興政策的雙重推動下,地域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沈陽這座城市擁有7200年人類活動史和2300年建城史,形成了以清文化、工業文明、民俗藝術為核心的特色文化體系。隨著消費市場對文化產品需求的持續增長,如何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成為沈陽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研究意義
沈陽作為清文化發源地、東北工業核心區及多民族聚居城市,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形成故宮建筑群、鐵西工業遺址、滿族刺繡等多元文化符號。在當今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將沈陽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不僅能傳承和弘揚本土文化,還能賦予產品深厚的文化內涵,滿足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深入研究沈陽特色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開發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沈陽特色文化元素的分類與特征
(一)歷史文化的厚重性與符號化
沈陽歷史可追溯至7200年前的新樂文化,孕育了早期人類文明。遼金時期,沈陽成為北方重鎮,留存眾多古跡。沈陽故宮是沈陽歷史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初期的皇宮,見證了清朝的崛起與發展。其建筑風格融合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的建筑特色,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大政殿作為沈陽故宮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其八角形的獨特建筑結構在我國古代宮殿建筑中獨樹一幟;鳳凰樓、崇政殿等建筑也各具特色,其紅墻黃瓦、雕梁畫棟的建筑裝飾極為精美,木雕、石雕、琉璃等裝飾工藝精湛絕倫。這些建筑元素,無論是整體布局、建筑造型還是裝飾細節,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沈陽特色文化的重要符號。除故宮外,北陵、東陵等古建筑也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它們的建筑布局、裝飾藝術等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傳統,為產品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1。
(二)民俗文化的多樣性與敘事性
沈陽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關氏皮影、二人轉、大秧歌、面人湯技藝、滿族剪紙藝術等民間藝術形式獨具魅力,展現了沈陽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大秧歌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融合了滿族秧歌的傳統藝術風格和遼南、遼西的高曉藝術,形成了粗獷、豪放、火爆、熱烈、歡快、強勁而自由的獨特藝術特色。在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沈陽大秧歌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慶祝活動,人們身著鮮艷的服裝,手持彩扇、手帕等道具,載歌載舞,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沈陽的飲食文化也極具特色,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大餅、熏拌雞架、馬家燒賣等地方小吃,融合了朝鮮族、回族、漢族等多民族的飲食特色,成為沈陽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工業文化的生活化與儀式感
沈陽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文化底蘊深厚。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時期,沈陽在機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等領域取得了眾多成就,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工業文化元素如機床、齒輪、管道等,代表了沈陽的工業輝煌歷史,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義。這些工業文化元素不僅是沈陽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也為產品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沈陽工業文化深度融入生活,也富有儀式感。沈陽鐵西區工人村保留工業時期的傳統居住模式,老式工人住宅、廠區配套設施,構成獨特生活場景;工業風餐廳、咖啡館等空間,用機床零件、管道等元素裝飾,讓工業文化走進日常休閑生活。沈陽工業博物館中陳列的勞模表彰場景復原畫面、老廠區的開工典禮照片,再現工業輝煌時刻;每年舉辦的工業文化節,通過機床操作表演、老工人講述奮斗故事等活動,致敬工業精神,傳承工業記憶,使工業文化的莊重與榮光深入人心]。
三、沈陽特色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一)沈陽故宮文創產品案例分析
沈陽故宮博物院在文創產品開發方面成果顯著,已開發出多個文化主題系列的千余種文創產品。例如,在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店中就有以沈陽故宮建筑為元素設計的金屬書簽、冰箱貼等,將大政殿、鳳凰樓等標志性建筑微縮在產品上,精致小巧,既具有實用性,又能讓消費者直觀感受到故宮建筑的魅力;與德氏冷飲合作推出的以“八旗甲胄”“鳳凰樓”“大政殿”為元素的文創冰淇淋,實現了文化與美食的深度融合。這些文創產品的成功,得益于設計師對故宮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巧妙運用,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準確把握。
(二)工業文化創意產品案例分析
除故宮文創產品外,沈陽還有一些其他特色文化產品。如以沈陽工業文化為主題設計的工藝品,將機床、齒輪等工業元素進行藝術化處理,制作成擺件、雕塑、燈飾等,展現了沈陽的工業文化特色。
(三)其他特色產品案例分析
以沈陽民俗文化為主題設計的東北記憶非遺文創伴手禮,包含植物染小老虎掛件、吊蘭冰箱貼、嘎拉哈等,將沈陽的民間工藝和民俗符號融人產品設計中,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這些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沈陽特色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但與沈陽故宮文創產品相比,在市場知名度、產品種類和設計水平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和推廣。
四、沈陽特色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開發應用策略
(一)特色文化元素的提取與轉化
1.基于文化內涵的元素挖掘
沈陽特色文化的創新挖掘需從歷史文脈、工業記憶與民俗藝術三個維度展開深度探索。作為滿清文化的重要載體,沈陽故宮的黃琉璃瓦綠剪邊、宮殿建筑的八角重檐結構,以及滿族服飾的盤扣、補子紋樣等,都可提煉為設計元素;工業文化方面,沈陽作為“共和國工業長子”,機床齒輪、軸承輪廓、老式工業器械儀表盤等造型,承載著輝煌的工業記憶,賦予產品硬朗、厚重的風格。民俗文化同樣值得關注,奉天落子的戲曲服飾圖案、東北大秧歌的彩帶色彩與動態線條,還有傳統剪紙、糖畫的紋樣,都極具藝術價值。
在挖掘過程中,需深人研究文化背后的故事與象征意義,確保設計元素既保留文化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實現傳統文化與產品設計的有機融合。例如,從沈陽故宮的歷史故事中提取“紫氣東來”等文化概念,將其轉化為設計元素,應用于產品包裝、圖案設計等方面;從滿族剪紙藝術中提取獨特的圖案造型,經過簡化、變形等處理后,應用于服裝、家居用品的裝飾設計。
2.現代設計手法的運用
在沈陽特色文化元素的現代設計中,可通過解構重組、色彩轉譯、材質創新等手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對清式建筑、工業符號等元素進行解構,提取沈陽故宮飛檐輪廓、機床齒輪造型等標志性形態,以抽象幾何化、碎片化重組的方式融入現代產品線條,賦予簡潔時尚感;在色彩上,將沈陽故宮的紅墻黃瓦、工業機械的金屬灰等傳統色彩進行灰度、飽和度調整,適配現代審美需求,如用低飽和度的故宮黃搭配科技感銀灰,應用于電子產品外觀。
同時,借助3D打印、納米涂層等新型工藝,將剪紙紋樣、秧歌動態線條等民俗元素立體化呈現于陶瓷、玻璃等材質表面;或通過數字化技術,將工業遺跡、故宮建筑轉化為動態交互的數字藝術,應用于文創產品與文旅場景,讓沈陽特色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煥發新生。
(二)產品設計理念與風格的融合
1.文化與功能的結合
在產品設計中,注重將沈陽特色文化元素與產品的功能相結合,使產品既具有文化內涵,又能滿足消費者的實際使用需求。首先,以文化為核心,功能為載體。如將沈陽故宮的建筑結構、滿族傳統紋樣融入文具設計,筆桿采用宮殿飛檐造型,筆記本封面印制滿族刺繡圖案,既滿足書寫、記錄的實用功能,又傳遞清文化韻味。其次,聚焦生活場景需求。針對旅游市場,設計以沈陽地標建筑為原型的便攜折疊購物袋,方便游客使用的同時宣傳城市形象;為年輕群體打造融入東北大秧歌彩帶元素的運動手環,將民俗文化與運動健康功能結合。最后,注重用戶體驗升級。在智能穿戴設備中,融入沈陽剪紙元素的界面設計,通過觸控交互展示剪紙動畫;在智能家居產品上,運用滿族傳統圖案進行外觀裝飾,同時搭載智能控制功能,實現文化欣賞與便捷生活的統一。
2.傳統與現代的平衡
把握好傳統與現代的平衡,在保留沈陽特色文化傳統韻味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時尚元素。在元素提煉上,選取清式建筑、工業符號、民俗藝術等特色文化標識,對沈陽故宮的琉璃瓦、機床齒輪造型、東北剪紙紋樣等進行簡化與抽象處理,保留文化內核的同時適配現代審美需求。設計手法上,采用拼貼、重構、隱喻等方式,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語言結合。例如,將工業齒輪以解構重組的方式融入現代燈具設計,既保留工業文化的厚重感,又賦予產品時尚造型;運用滿族刺繡色彩與紋樣設計現代服飾,通過幾何化排列呈現潮流感。技術層面,借助3D打印、數字建模等現代工藝,將傳統木雕、磚雕紋樣立體化呈現于文創產品;在電子產品外觀設計中,使用納米涂層技術印制沈陽故宮建筑圖案,實現文化元素與現代材質、功能的融合,讓傳統特色文化在現代產品中煥發新生。
(三)產品營銷策略的創新
1.品牌建設與推廣
在沈陽特色文化元素產品的品牌建設與推廣中,首先需打造統一且鮮明的品牌形象,通過品牌故事的講述,傳播沈陽特色文化,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沈陽“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歷史底蘊和工業文化為核心,設計具有辨識度的品牌標識,如融合故宮紋樣與工業齒輪元素,傳遞獨特城市氣質。
推廣方面,線上利用社交媒體、電商平臺開展主題營銷活動,推出“沈陽印象”文創產品專題,邀請網紅達人體驗分享;線下聯合沈陽故宮、工業博物館等文旅場所設立品牌專柜,舉辦文化創意展覽,開展“非遺 + 設計”互動體驗活動。同時,與本地老字號、知名企業跨界合作,推出聯名產品,擴大品牌影響力,提升沈陽特色文化產品的市場認知度與美譽度。
2.線上線下融合營銷
在線上線下融合營銷中,以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為核心策略。線上搭建多平臺矩陣,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發布沈陽特色文化產品短視頻與圖文,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打造“云游沈陽文創館”,展示產品細節與文化故事,開展直播帶貨與限時折扣活動,吸引消費者關注;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偏好,實現精準推送。線下在沈陽故宮、大帥府等景區及商業街的文創體驗店,設置互動裝置,如滿族服飾虛擬試穿、工業元素DIY設計區,增強體驗感。線上線下同步舉辦主題活動,如“沈陽文化創意周”,線上預熱、線下落地,線上線下會員權益互通,形成營銷閉環,提升產品銷量與文化傳播力。
五、沈陽特色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開發應用的意義(一)文化傳承與發展
將沈陽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以實物的形式使承載歷史記憶的符號得以具象化保留,得以傳承和傳播,能讓更多人以另一種方式了解和認識沈陽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工業文化。通過文創產品再現沈陽故宮建筑細節、工業機械造型,讓年輕一代直觀感受文化底蘊,避免傳統元素在時代變遷中被遺忘。在發展層面,以現代設計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創新呈現形式,吸引更多受眾關注。這種“以用促傳”的方式,推動沈陽特色文化從歷史走向當代生活,實現文化基因的延續與創新,增強城市文化認同感與辨識度,助力沈陽特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與繁榮,為沈陽特色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提升產品附加值
特色文化元素的融入賦予了產品獨特的文化內涵,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不僅獲得了產品的實用功能,還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從而愿意為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這有助于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其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這種文化賦能讓產品突破物質層面價值,拓展至文化消費領域,實現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雙重提升,為產品帶來更高溢價空間。
(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開發特色文創、旅游商品等產品,一方面,可吸引游客消費,帶動文旅產業鏈發展,增加景區及周邊商戶收入;另一方面,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能提升沈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拓展銷售渠道,推動本地制造業、設計產業發展。此外,相關產業發展還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吸引人才回流,形成文化、產業、就業的良性循環,為沈陽經濟注入新活力,助力產業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六、結束語
沈陽特色文化元素豐富多樣,為產品設計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通過對沈陽特色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開發應用研究,我們認識到合理提取和轉化文化元素、融合創新設計理念與風格、實施有效的營銷策略,是實現沈陽特色文化元素與產品設計有機結合的關鍵。這不僅有利于沈陽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還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在未來的發展中,應進一步加強對沈陽特色文化元素的挖掘和研究,鼓勵更多的設計師和企業參與到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中,推動沈陽文化創意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淺談沈陽地域文化資源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EB/OL].https://m.fx361.cc/news/2020/0906/7216502.html.
[2]李立新.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