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3-0054-03
評劇起源于冀東,發展至今,在戲曲領域占據重要地位,而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更是評劇藝術中的瑰寶。自1959年評劇院成立,藝術家不斷探索創新,促使這三大流派逐步成型,但隨著時代變遷,傳統戲曲面臨諸多挑戰,“韓花筱”流派也不例外。因此,深入研究其藝術特色,挖掘文化內涵,對傳承評劇經典、創新評劇發展路徑、提升地域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的概述
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是20世紀中國評劇藝術發展進程中的璀璨明珠,由韓、花、筱三位杰出藝術家為代表,承載著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評劇自冀東發源,在這片文化沃土上蓬勃發展,融合了多元文化后,使其在唱腔、表演、劇目上不斷革新,最終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1959年評劇院成立,韓花筱三位藝術家作為劇院核心力量,在戲曲改革浪潮中與專業音樂工作者協作,將評劇音樂從民間化推向專業化,為流派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韓花筱”三大流派在評劇藝術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共同構成評劇的藝術支柱,并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韓派以“字清、腔頓、板正”的藝術風格,塑造細膩動人的舞臺形象,花派憑借“鐵嗓”,展現剛柔并濟的表演魅力,而筱派則以革新老旦唱腔為突破,開創粗獷委婉的新風格。
二、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特色比較
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在藝術發展中獨樹一幟,各具千秋。韓派以獨特嗓音為根基,打磨出“字清、腔頓、板正”的唱腔,秉持現實主義創作風格,推動評劇革新;花派憑借天賦嗓音,將花腔運用得靈動華麗,博采眾長形成剛柔并濟風格,戲路寬廣;筱派扎根老旦行當,深挖低腔魅力,革新板式,在潤腔與表演上匠心獨運。三大流派從不同維度為評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一)韓派評劇的藝術特色
韓派的評劇藝術以獨特嗓音條件為基礎,形成辨識度極高的演唱風格。她的嗓音雖非傳統意義上的清亮通透,卻有著“云遮月”般的沙啞特質。經過多年藝術實踐打磨,這種嗓音缺陷反而轉化為醇厚韻味的來源,最終成就“韓派”唱腔體系。
韓派唱腔以“字清、腔頓、板正”為核心特征。吐字方面,每個音節都經精準控制,使唱詞含義清晰傳遞,避免觀眾因含糊發音產生理解偏差;腔頓運用上,通過在旋律節點設置恰到好處的停頓,既增強唱腔節奏感,又為情感抒發預留空間;板眼把控尤為嚴格,無論唱段節奏快慢,都能保持精準節拍,確保音樂結構的完整性。如在《小女婿》中,楊香草的唱段通過這種嚴謹的處理方式,將角色性格特點鮮明呈現。
在表演創作上,韓派秉持現實主義風格,注重從生活細節中提煉表演素材,這種創作理念在現代戲領域尤為突出,她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真實可感。例如,在《小女婿》中,通過細膩的表情變化與肢體語言,精準刻畫楊香草從羞澀懵懂到勇敢抗爭的心理轉變過程;在《江姐》中,又以沉穩大氣的表演風格,詮釋出革命女烈士堅毅不屈的精神特質。
韓派積極投身于評劇唱腔革新。她與音樂工作者緊密合作,深入研究評劇傳統唱腔,同時大膽借鑒其他劇種精華,如在《洪湖赤衛隊》中,為展現韓英復雜情感,她巧妙融合越劇清板等元素,經評劇潤腔方法處理,創造出既新穎又不失評劇韻味的唱腔,為評劇現代化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
(二)花派評劇的藝術特色
花派的評劇藝術是一場絢麗多彩的視聽盛宴,以其獨特的唱腔和表演風格,在評劇舞臺上獨樹一幟。她天賦異稟,擁有清脆甜亮、音質純凈的嗓音,音域寬廣,能輕松駕馭高難度唱段,被譽為“鐵嗓”,這為她的藝術創作奠定堅實基礎。
她在演唱中充分發揮自身嗓音優勢,讓花腔在高音區自由穿梭,聲音堅實有力又不失華麗跳蕩,猶如黃鶯出谷,清脆悅耳,直抵人心。在《茶瓶計》中,春紅這一角色的唱段經花派演繹,充滿靈動活潑之感,將跳躍俏皮的“疙瘩腔”融人其中,使唱腔節奏豐富多變,生動展現春紅機靈、活潑、頑皮的性格特點。
花派博采眾長,廣泛吸收京劇、綁子、大鼓等劇種和曲種的藝術營養,并巧妙融入評劇唱腔,如融合劉翠霞的高亢剛勁與愛蓮君的玲瓏俏皮,形成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在表演時,她注重聲情并茂,每個音符都飽含情感,無論是歡快的喜劇唱段,還是悲傷的抒情唱段,都能精準傳達角色內心情緒,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
花派戲路寬廣,文武兼備,善于塑造各類角色,如在古裝戲《謝瑤環》中,她飾演的謝瑤環既有巾幗英雄的諷爽英姿,又有女性的細膩柔情。通過精湛的表演和獨特的唱腔,將謝瑤環不畏強權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如在現代戲《黛諾》中,她成功塑造出一位新時代少數民族女性形象,以清新自然的表演風格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唱腔,展現黛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三)筱派評劇的藝術特色
筱派的評劇藝術扎根傳統又大膽創新,為評劇老旦行當發展開辟嶄新道路,形成低回婉轉、韻味濃郁的“筱派”風格。
她充分發揮嗓音優勢,深入挖掘低腔之美,同時吸收單弦等演唱方法,將其巧妙融入評劇唱腔,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節奏靈活、俏麗多姿、收放自如的藝術風格,雖不似高音那般激昂澎湃,卻以深沉醇厚的韻味打動人心。
在評劇老旦腔革新方面,筱派成就斐然,與琴師密切合作,創造出哭調、反調尖板、反調回龍、反調二六、慢中板、快流水等一系列新板式,極大豐富評劇板式種類,拓寬評劇聲腔表現力,使評劇老旦唱腔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例如,在《對花槍》中,姜桂芝的經典唱段運用新創板式,將角色復雜情感和人生經歷通過唱腔細膩展現,既有回憶往昔的深情婉轉,又有面對現實的堅定果敢。
筱派的表演生動鮮活,能精準把握不同老年女性角色的性格特點,例如,在《楊八姐游春》中,她飾演的佘太君端莊大氣,舉手投足間盡顯楊家將的豪邁家風,而在《洪湖赤衛隊》中,韓母這一角色在她演繹下,充滿母性的慈愛與革命的堅定,通過細膩表演和獨特唱腔,讓觀眾看到一位為革命事業默默奉獻的偉大母親形象。
此外,筱派在潤腔方法上也獨具匠心。她在評劇旦角唱腔基礎上,大膽創新改變潤腔方式,使老旦唱腔莊重深沉,為老旦角色增添獨特魅力,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立體,深受觀眾喜愛與藝術專家認可,為評劇老旦行當留下寶貴藝術財富。
三、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特色比較的 意義
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特色的比較,是探尋評劇藝術發展脈絡的重要路徑。這種比較并非簡單的特征羅列,而是從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雙重視角,挖掘流派藝術的深層價值。它既能精準提煉評劇文化精髓,避免傳統流失,又能激發藝術創新靈感,為評劇在當代的傳承發展提供方向,對評劇藝術的長遠發展意義深遠。
(一)傳承評劇文化精髓
評劇作為中國北方重要戲曲劇種,其文化精髓蘊含于流派傳承的脈絡中,其中“韓花筱”流派各具特色,韓派的細膩醇厚、花派的高亢靈動、筱派的低回深邃,共同構成評劇藝術的立體圖譜,而通過比較,能夠清晰呈現評劇唱腔、表演、音樂等元素的演變軌跡,揭示傳統藝術傳承過程中的內在規律。
這種比較不僅留存流派藝術的具象特征,更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核。從聲腔體系來看,韓派的“字清、腔頓、板正”,花派的高跳低回與疙瘩腔運用,筱派的板式創新,都是對評劇聲腔美學的獨特詮釋。將三大流派并置分析,可發現它們既保持評劇“以字行腔、腔隨字轉”的核心特質,又在細節上各展所長,形成差異化的藝術表達,猶如文化基因的橫向比對,使評劇傳統藝術的精華得以精準提煉,避免在傳承中因理解偏差導致文化流失2]。
(二)促進評劇藝術創新
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的繼承與突破,三大流派的比較恰能揭示傳統藝術中潛藏的創新可能。韓派對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花派對多藝術形式的吸收轉化,筱派對老旦行當的板式革新,本身就是創新實踐的典范,而將這些特色進行對比分析,能夠激發新的藝術靈感,為評劇創新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與方法。
從藝術本體來看,流派間的差異形成創新張力。韓派的內斂深沉、花派的外向奔放、筱派的醇厚質樸,不同風格的碰撞與交融,促使評劇藝術突破固有范式,而這種比較打破單一藝術風格的桎梏,推動藝術家在唱腔設計、表演程式、音樂編排等方面進行跨界探索。例如,對流派特色的研究,可能啟發創作者將韓派的細膩與花派的靈動相結合,創造出全新的藝術風格,拓展評劇的藝術表現力[3]。
在當代語境下,流派藝術特色比較為評劇創新注入時代活力。通過分析三大流派如何在各自時代實現藝術突破,可總結出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的融合路徑。評劇在面臨文化多元化與娛樂方式多樣化的挑戰時,能從流派比較中汲取經驗,借鑒其創新模式,在題材選擇、表現手法、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革新。這種基于傳統特色的創新,既保持評劇的藝術本質,又賦予其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新形態,使評劇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實現傳統藝術的創新性發展。
四、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特色比較的策略
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特色的比較,不僅要明晰其差異與價值,更需探索切實可行的傳承發展策略。通過推動流派藝術融合與完善藝術保護機制雙管齊下,既能促進流派間的優勢互補與創新發展,又能從制度、人才、傳播等多維度筑牢保護根基,讓三大流派在新時代煥發更強生命力,推動評劇藝術繁榮發展。
(一)推動流派藝術融合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互鑒,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各有千秋,唯有打破壁壘、促進融合,方能進發新的活力。通過多維度搭建融合平臺,整合資源優勢,將不同流派的藝術特色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既能傳承傳統精華,又能激發創新潛能,為評劇藝術注入時代新韻。
第一,定期組織韓派、花派、筱派傳承人及青年演員開展聯合創作活動,如共同排演新編歷史劇或現代戲,讓不同流派演員在合作中互相學習,還可設立年度“流派藝術融合展演季”,集中展示融合創新成果,通過觀眾反饋與專家研討,探索更優的藝術融合路徑。
第二,鼓勵高校與戲曲院團合作,成立專項研究小組,系統梳理三大流派的藝術特色與創作規律,分析其藝術理念,提煉適用于評劇發展的普適性理論,為流派融合提供理論支撐。
第三,在戲曲院校課程設置中,打破流派界限,增設“流派藝術融合實踐”課程,邀請三大流派代表性藝術家共同授課,引導學生掌握不同流派的表演技法。此外,推行“雙導師制”,為學生配備不同流派的導師,在實踐中培養其融合創新能力,形成新一代兼具多元藝術素養的評劇人才梯隊
第四,組織作曲家等深入研究三大流派的音樂特色,并在新劇自的音樂創作中,有機融合韓派的醇厚韻味、花派的華麗行腔、筱派的獨特板式,還可以嘗試運用現代音樂元素對傳統評劇音樂進行改編,這樣既保留評劇音樂的核心特征,又賦予其新的聽覺體驗。
(二)完善藝術保護機制
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是珍貴的文化瑰寶,面對時代發展的挑戰,亟須構建全面、科學的保護體系。從制度保障到人才培育,從技術賦能到市場拓展,多管齊下完善保護機制,方能守護流派藝術的根脈,確保其在歲月長河中持續散發獨特魅力,實現永續傳承。
第一,制定“韓花筱”流派傳承人認定標準與培養計劃,建立分級傳承制度,對代表性傳承人、中青年傳承骨干、青年傳承人才進行分層培養,以便確保流派藝術傳承有序推進。
第二,推動地方立法,出臺《評劇“韓花筱”流派保護條例》,明確保護范圍、保護措施、法律責任,為流派保護提供法律依據。
第三,依托評劇院、戲曲院校、文化場館,建設“韓花筱”流派藝術保護傳承基地,基地內設立流派藝術展廳,運用數字化技術展示三大流派的發展歷程、藝術特色、代表作品,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加深公眾對流派藝術的認知[5]。
第四,建立動態化評估監督機制。組建由戲曲理論家、非遺保護專家、資深傳承人構成的評估委員會,每兩年對流派保護工作開展專項考核,其中考核指標涵蓋傳承人才培養數量、經典劇目復排質量、學術研究成果等。
五、結束語
本研究通過對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特色的深度比較,揭示了韓派、花派、筱派三位藝術家在唱腔、表演、音樂等維度的獨特創造,不僅厘清了流派間的傳承脈絡,更挖掘出評劇文化的深層內涵,為傳統戲曲的藝術創新提供了鮮活樣本。未來,評劇“韓花筱”流派的研究需進一步結合跨學科理論,探索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的深度融合,讓這一承載地域文化基因的藝術瑰寶,在世界戲曲舞臺上綻放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肖逸.評劇:草根芳華,煥新綻放[J].黨的生活(黑龍江),2025,(04):48-51.
[2]郝天石.評劇藝術發展現狀之我見[J].大舞臺,2025,(01):15-17.
[3]夏冬.評劇傳承發展的困境與解決途徑[J].大舞臺,2025,(01):18-22.
[4]倪金艷.論評劇《楊三姐告狀》的敘事技巧[J].大舞臺,2024,(05):59-64.
[5]于禧文,劉明陽.文旅融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策略研究——以評劇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1,(03):100-102.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