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少兒科普市場高速擴容、競爭同質化加劇的當下,藝術類出版社能否突破內容邊界,打造兼具知識深度與美學價值的產品矩陣已成為需要重點突破的問題。本文以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蘇美童書”的實踐為鏡,系統梳理其從國際版權引進到本土原創開發,從紙書出版到“內容+IP+流量”出版生態構建的進階路徑,試圖回答藝術類出版社進軍科普圖書領域的核心動因和差異化策略如何落地,又能為行業帶來哪些經驗啟示的時代問題。
關鍵詞:藝術類出版社 科普出版 藝術+科學
當下,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深入推進,全社會對青少年科學素養的關注度達到新的高度,青少年科普圖書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盛景象。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以下簡稱“蘇美社”)旗下的“蘇美童書”,歷經多年耕耘,在少兒出版領域獨樹一幟。“蘇美童書”以兒童文學為著力點,融合繪本、藝術、科普、漫畫等元素,精心構筑起五大產品線。無論是暢銷超3000萬冊的“湯小團漫游中國歷史”系列,還是屢獲殊榮的《大國重器:圖說當代中國重大科技成果》,都彰顯出“蘇美童書”在內容創作與品牌建設上的卓越成果。在少兒科普市場高速增長的浪潮中,“蘇美童書”憑借獨特的藝術審美與創新理念,為孩子們開啟了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門。本文對其成功經驗進行深入探究與剖析,以期為業內提供參考借鑒。
一、進軍科普出版的核心動因
在少兒科普市場規模持續擴張、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藝術類出版社向科普出版領域進軍的背后,蘊含著多重深層次的驅動因素。這些因素既涵蓋外部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的強力拉動,也包含出版社自身謀求突破與升級的內在渴望。蘇美社旗下“蘇美童書”進軍科普圖書領域的決策,正是在這樣的宏觀背景與微觀訴求交織作用下形成的,其核心動因可從以下三個關鍵維度進行剖析。
(一)政策驅動和社會需求的雙重召喚
青少年科普圖書的興盛,根本動力在于國家政策的系統性推動。近年來,從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1]明確將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列為重點任務,到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2],系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政策體系的持續完善為科普閱讀提供了堅實保障。[3]在此背景下,出版行業積極響應政府的指導意見和號召,近三年少兒科普類圖書年均出版品種大幅增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與此同時,社會需求的強勁拉動也成為“蘇美童書”進軍科普出版的重要引擎。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深入推進,全社會對青少年科學素養的重視達到新高度。家長們普遍意識到,在“雙減”政策下,科普閱讀是培養孩子邏輯思維、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對優質少兒科普圖書的需求與日俱增。
(二)童書市場結構變革與差異化競爭需求
近年來,科普類童書在童書市場中異軍突起,超越兒童文學類圖書成為銷售榜首,反映出家長與社會對科學教育的高度重視。然而,傳統科普讀物普遍存在重知識灌輸、輕藝術表達的問題,視覺呈現形式美感不足。蘇美社作為老牌藝術類出版社擁有深厚的藝術出版基因和視覺表達優勢,其敏銳地捕捉到“藝術+科學”的融合空白,將其視為突破同質化競爭的關鍵機遇——通過藝術化表達,破解科學知識的抽象性,以審美體驗提升科普內容的感染力,形成區別于科技類出版社的獨特競爭力。
(三)出版社品牌升級與價值延伸的內在訴求
“蘇美童書”早期憑借動漫IP讀物、“湯小團漫游中國歷史”系列等產品奠定市場地位,但面臨IP授權到期、內容創新瓶頸等挑戰。進軍科普出版不僅是對國家戰略的響應,更是品牌內涵的縱向延伸:從歷史文化傳承到科學精神培育,從藝術審美啟蒙到跨學科素養培養,構建“藝術賦能成長”的全維度童書矩陣。通過科普出版,蘇美社得以將藝術教育功能與科學教育使命相結合,實現從單一內容提供商向“知識+審美”復合價值輸出者的重要轉型。
二、進軍科普出版的關鍵規劃與實施策略
“蘇美童書”基于自身藝術出版基因與市場需求洞察,構建了一套融合內容體系搭建、運營模式創新與渠道網絡革新的立體化發展路徑。其探索不僅打破了藝術類出版社與科普出版之間的壁壘,更通過“藝術+科學”的雙輪驅動邏輯,為行業提供了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執行的全鏈條實踐范式。
(一)構建“藝術+科學”雙輪驅動的內容體系
1.引進國際資源
在科普板塊啟動階段,“蘇美童書”選擇以國際優質版權為跳板,快速建立藝術科普的出版調性。團隊憑借藝術專業眼光,篩選出兼具科學嚴謹性與視覺藝術性的作品,如《時間的奧秘》以黑白線刻版畫解構抽象時間概念;《生命:萬物不可思議的鏈接方式》用水彩手繪構建生命演化圖譜,兩類作品斬獲文津圖書獎等國家級獎項。這些作品不僅斬獲榮譽,更通過跨文化視角展現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多元可能性,為本土創作積累了視覺敘事經驗,確立了“拒絕說教式科普,以藝術語言翻譯科學”的內容宗旨。
2.注重原創開發
隨著國內科技實力崛起,2018年“蘇美童書”抓住改革開放40周年契機,策劃原創科普《大國重器:圖說當代中國重大科技成果》。針對傳統科技讀物依賴新聞照片的視覺短板,團隊創新采用手繪漫畫形式,將高鐵、航母等大國工程轉化為具象化、故事化的視覺符號,配合精致裝幀設計,打造“可閱讀的科技美學圖鑒”。該項目獲院士團隊專業背書,填補了青少年科技成就科普的市場空白,累計銷量破15萬冊,先后獲文津圖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等10余項省部級以上榮譽。衍生出《青少年應該知道的中國百大科技成果》等續作,形成“藝術化科技敘事”的原創方法論——以科學內核為骨,以藝術表達為翼,讓硬核科技兼具溫度與美感。
(二)打造“內容+IP+流量”的立體化運營生態
1.跨界聯動
面對新媒體時代流量碎片化特征,“蘇美童書”敏銳捕捉到科普大V的傳播勢能,與千萬粉絲賬號“不刷題的吳姥姥”深度合作,將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優勢轉化為紙書的文化影響力。在開發“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系列時,團隊突破傳統學科分類方式,以生活現象、大國重器等青少年關切的話題為切入點,用漫畫還原實驗場景,同步解析科學原理與中國科技成就。這種“視頻引流—紙書沉淀”的模式實現了知識深度與傳播廣度的平衡,圖書上市6個月銷量破13.5萬冊,先后獲得2024桂冠童書、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第五屆“童閱中國”原創好童書、2024年度“中華優秀科普圖書”等榮譽,并入選“典贊·科普江蘇”年度科普成果,驗證了“大眾流量+專業內容”的融合可行性。
2.跨學科協作
科普出版的復雜性對編輯能力提出跨學科要求。
“蘇美童書”組建由藝術設計、物理化學、學前教育等專業科學背景成員構成的編輯團隊,在“吳姥姥”出版項目創作中,編輯需協調物理學家、插畫師、營銷人員解決并滿足多方需求:既要確保科學原理準確無誤,又要把控漫畫風格的統一性;既要理解短視頻用戶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又要兼顧紙書的系統性知識結構。通過引入科研專家審讀、教輔編輯校驗等多重質控機制,團隊破解了“專業深度”與“通俗表達”的轉化難題,形成“內容生產—視覺呈現—市場適配”的全鏈條協作模式。
(三)構建“線上線下共振、流量高效承接”的傳播網絡
在圖書營銷環節,“蘇美童書”踐行“編輯營銷一體化”理念,打破傳統出版的部門壁壘。針對“吳姥姥”系列的粉絲屬性,圖書首發階段團隊選擇與當當童書平臺深度合作,定制“大V直播薦書+社群裂變引流+貨架電商承接外溢流量+線下科普活動”的整合方案,利用吳姥姥的銀發科學家形象打造“知識網紅”IP,通過短視頻平臺精準觸達家長群體。同時,針對電商平臺的價格敏感特性,在渠道政策上靈活調整,實現流量承接與品牌價值的平衡。數據顯示,該系列線上銷售占比超90%,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內容轉化率較傳統渠道提升顯著,構建了新媒體時代出版營銷的新范式。
三、實踐經驗總結與行業發展思考
在藝術類出版社探索科普出版的實踐進程中,“蘇美童書”通過多年深耕積累了可復制的核心經驗,同時也對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從差異化定位的破局之道到跨領域協同的機制建設,從技術賦能的創新探索到文化深耕的使命擔當,“蘇美童書”的經驗總結與思考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發展,更折射出科普出版在新時代所應承載的教育價值與社會意義。
(一)三大核心經驗沉淀
1.差異化定位是破局關鍵
“蘇美童書”的實踐表明,藝術類出版社進軍科普出版需堅守藝術基因,將視覺敘事能力轉化為內容識別符號。無論是引進版的藝術風格篩選,還是原創作品的手繪漫畫創新,抑或IP合作中的視覺語言適配,始終圍繞“讓科學可感知、可審美”展開,避免陷入與科技類出版社的同質化競爭。這種藝術賦能科學的定位,既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又強化了品牌辨識度。
2.跨領域協同是核心競爭力
科普出版本質是知識融合的系統工程,需要打破學科與媒介邊界。“蘇美童書”的成功離不開“科學家+藝術家+編輯+營銷人員”的四方協作:科學家確保知識準確性,藝術家賦予內容美學價值,編輯把控跨媒介轉化的邏輯連貫性,營銷團隊精準捕捉用戶需求。未來,藝術類出版社需構建更開放的協作生態,將高校實驗室、科普機構、新媒體平臺納入創作共同體,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內容生產機制。
3.流量思維與品質堅守的平衡藝術
在新媒體時代,流量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蘇美童書”在“吳姥姥”項目中證明,借勢大V流量需以優質內容為根基——短視頻吸引的是好奇心,而紙書留存的是系統性知識。出版社需避免“流量唯一”的短視思維,建立“內容引流—產品沉淀—品牌復購”的長效機制,通過用戶反饋反哺內容優化,進而實現流量價值的深度轉化。
(二)行業發展的前瞻性思考
1.技術深入賦能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成熟,科普出版可探索AI輔助內容生產,如利用AI生成科學場景插畫、智能適配不同年齡段的知識難度;同時,結合AR/VR技術打造沉浸式閱讀體驗,讓青少年在互動中理解抽象科學原理。“蘇美童書”已啟動AI輔助插畫的前期測試,未來計劃開發“科學實驗虛擬實驗室”配套產品,構建“紙電融合”的立體化知識空間。
2.文化價值深耕
當前科普市場中引進版選題仍占主導,本土科技成就與傳統文化中的科學智慧尚未充分開發。“蘇美童書”將在“吳姥姥”第二輯中聚焦“中國古代科技中的藝術密碼”,解析節氣歷法、傳統建筑中的科學邏輯,展現中華文明中“技進乎道”的科學美學。這啟示行業:科普出版應肩負文化傳承使命,從“引進吸收”轉向“本土創新”,通過“科學+文化”的雙重敘事,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與科技自豪感。
3.生態構建與延伸
未來科普出版不應局限于圖書產品,而需向教育服務領域延伸。“蘇美童書”正探索“圖書+課程+研學”的立體化模式,如結合《大國重器》《藝術與科學有關系嗎?》和“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系列等開發科普研學路線,聯合學校、科技館、博物館等設計“科學藝術工作坊”,將圖書內容轉化為可參與、可體驗的教育場景。這種“出版+教育”的生態構建,既能提升產品附加值,又能形成用戶黏性,以應對新媒體時代內容消費碎片化的挑戰。
(三)對藝術類出版社跨界的啟示
藝術類出版社進軍科普出版領域,本質是“審美能力”與“知識傳播”的跨界融合,但在運作中需警惕兩種傾向:一是過度追求藝術形式而犧牲科學嚴謹性,二是因強調專業深度而忽視青少年接受度。其正確路徑應是“以藝術降低認知門檻,以科學充實內容內核”,通過建立“藝術顧問+科學顧問”雙審機制、培養復合型編輯人才、構建開放協作的內容生態,在知識傳播中融入審美教育,在審美體驗中培育科學精神。這不僅是藝術類出版社的商業選擇,更是履行“培養全面發展時代新人”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
四、結語
“蘇美童書”在科普出版領域的成功突圍,是蘇美社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實現戰略轉型,并深刻詮釋“藝術賦能科學”出版理念的生動實踐。其成功始于對國家政策導向和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需求的敏銳洞察。
展望未來,科普出版在技術賦能、文化深耕和生態構建方面仍有巨大潛力。挖掘“中國式科學”的獨特價值,將本土科技成就與傳統文化中的科學智慧融入科普內容,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與科技自豪感。同時,從單一圖書產品向“圖書+課程+研學”的教育服務領域延伸,構建“出版+教育”的生態圈,將是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用戶黏性的重要方向。
總而言之,“蘇美童書”的實踐為藝術類出版社提供了寶貴的跨界啟示:未來的科普出版,應當是藝術化的科學敘事、場景化的知識體驗與本土化的文化表達的統一體。唯有以開放姿態擁抱技術變革,以文化自覺深耕本土創新,以教育初心打磨內容品質,才能在大科普格局中構筑不可替代的出版坐標,為青少年鋪就一條兼具理性光芒與審美溫度的科學探索之路。
參考文獻:
[1]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EB/OL].(2021-06-03).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3051.htm.
[2]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3-05-26).www.moe.gov.cn/srcsite/A29/202305/t20230529_106138.html.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EB/OL].(2022-09-04)[2025-06-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
(作者單位系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