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建筑行業競爭很激烈,施工企業急需從單一施工轉向全產業鏈服務。投建營一體化模式能整合投資、建設、運營,是全周期的管理體系。它不只是大型建筑企業打破傳統業務邊界、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方法,還是實現“施工利潤 ^+ 運營收益”雙輪驅動的重要戰略選擇。下面結合投建營模式的內在邏輯和具體項目實踐,探討以運營管理為核心的全周期管控策略,希望能給相關企業一些啟發。
投建營模式的底層邏輯與核心特征
模式內涵與價值重構
投建營模式打破了傳統工程“投資—建設—運營”分段割裂的管理壁壘,通過同一主體或聯合體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統籌把控,實現從“工程思維”向“經營思維”的轉變。其核心特征表現為:
全周期價值閉環。以投資決策為起點,通過建設環節的成本控制與質量保障,在運營階段實現資產價值變現,形成“投資驅動建設、運營反哺投資”的良性循環。
產業鏈深度整合。將傳統施工企業的業務邊界向前延伸至投融資策劃、向后拓展至運營維護,構建涵蓋項目融資、設計優化、施工管理、資產運營的全產業鏈服務能力。
風險收益再平衡。通過運營階段的穩定現金流覆蓋投資成本,降低單純施工業務的周期波動風險,實現短期建設利潤與長期運營收益的有機結合。
核心環節的協同邏輯
“投”階段。運營前置的投資決策階段需嵌入運營思維,重點解決“建什么”和“如何回收”的問題。大型企業集團通常采用“雙平臺管控”模式(投資平臺 ^+ 運營平臺),通過子企業利益協調機制,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完成:收益模型測算,結合運營期收費機制(如政府付費、使用者付費),建立包含投資回收期、內部收益率(IRR)等核心指標的財務模型;風險預案設計,針對運營期可能出現的需求波動、政策調整等風險,提前制定租金調整機制、資產證券化等退出方案。
“建”階段。運營導向的建設管控中,建設環節不僅是物理交付過程,更是運營價值的預埋階段。需重點關注:功能性預埋,在廠房、基礎設施設計中預留運營維護接口(如設備檢修通道、智能化管理系統端口),避免后期改造成本;成本動態管控,建立包含融資成本、施工成本、運營準備成本的全成本管理體系,通過BIM技術優化施工方案,減少設計變更導致的“超概”風險;界面管理前置,在建設后期提前組建運營籌備團隊,完成招商方案制定、運營團隊培訓等工作,確??⒐ぜ淳邆溥\營條件。
“營”階段。價值實現的核心戰場作為項目價值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運營階段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高效管理實現資產增值。其本質是將“建成品”轉化為“活資產”,通過服務創新、成本控制和資源整合,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強運營管理的實踐路徑:以KC投建營一體化項目為例
KC項目合作期6年(建設期2年 ^+ 運營期4年),總投資20.39億元,建設內容包括定制廠房、地下車庫及配套設施。
項目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在區域產業競爭激烈、廠房租賃市場分化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精準運營實現投資回收與收益最大化。
全周期運營管理策略
前期策劃:構建“投資—運營”雙向錨定機制。
收入模型精準測算:建立“市場調研—競品分析—需求預測”三級評估體系:租賃收入,通過周邊同類園區的租金水平、空置率及產業規劃(重點引入智能制造企業),測算運營期年均出租率;
資產銷售:參考區域工業地產售價(4000—7000元/平方米),結合定制化廠房比例( 30% ),設定差異化定價策略;
政策紅利:申請國家級經開區廠房租賃補貼,納入收益模型。動態決策模型構建,設計“投資—收入平衡計算表”,設置租金波動( ±10% )、出租率變化(±5% )等敏感性參數,實時模擬IRR變化。
當預設模型顯示運營期第3年出現資金缺口時,提前規劃“基礎租金 ^+ 增值服務”的復合收入模式,將物業管理、政策代辦等服務納入收費體系,預計可提升 15% 的綜合收益。
設計建設:打造運營友好型工程實體。
功 能 設 計 融 入 運 營 需 求 。 廠 房 柱 網 間 距 按12m×12m 設計,滿足重型設備布局與未來產線調整需求;采用BIM技術進行管線綜合設計,在地下車庫預留智能停車系統升級空間,降低后期改造難度;配套設施按“5分鐘生活圈”標準配置,建設員工宿舍、食堂及共享會議室,提升園區吸引力。
施工階段的成本與界面管控。建立“三算對比”機制(概算—預算—結算),主材采購采用“基準價 ^+ 浮動率”合同,控制材料成本波動;施工進度款支付與運營籌備節點掛鉤,約定主體結構封頂后預付 10% 運營籌備啟動資金,確保招商團隊提前1年入駐開展市場調研;建立“竣工—運營”移交清單,包含設備臺賬、維護手冊、保修協議等文件,實現建設與運營的無縫銜接。
運營期:構建精細化價值管理體系。
運營成本管控的“三駕馬車”。預算剛性管理:制定《運營成本管控手冊》,將維護費用( 40% )、人工成本( 30% )、能耗費用( 20% )分解到月度計劃,超支 10% 以上需專項審批;數字化運維:引入設施管理系統,實時監控設備運行狀態,電梯、消防系統的巡檢周期從7天縮至2小時,故障響應時間壓縮 60% ;供應商整合:集中采購招標,使保潔、綠化服務成本較市場價降低 18% ,同時引入績效考評,服務不達標可扣減費用。
收入拓展的“三維突破”?;A收入穩固:實施“租售聯動”,對租滿3年的企業享購房總價 3% 的優惠,運營第1年租轉售轉化率 20% ;增值服務創新:設企業服務中心,提供工商注冊、融資對接、人才招聘等12項代辦服務,按次收費(單項500—2000元),年增收益約300萬元;資產證券化籌備:運營滿2年,將5萬㎡穩定出租廠房打包申請CMBS(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提前回收投資 30% 。
投資回收閉環。建立“優先還貸—股權回購—資產處置”三級退出機制:運營收入優先償還項目公司銀行貸款(按LPR利率);運營期滿4年,甲方按“原始股本金 +7.5% 年息”回購乙方股權,實現財務投資退出;預留 5% 物業作為自持資產,通過長期運營獲取穩定現金流,提升企業資產負債表質量。
實施成效
通過強運營管理,KC項目實現了三大核心目標:投資回收周期較傳統模式縮短 15% ,運營期年均IRR達 7.5% (行業6% );園區出租率在項目竣工即達 30% ,高于區域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客戶滿意度達 92% ,形成“建設—運營—口碑”的正向循環,為后續項目獲取奠定競爭優勢。
從施工承包商到城市服務商的進化
投建營模式的本質,是建筑企業從“工程施工思維”向“資產經營思維”的轉變。強運營管理不僅是項目盈利的保障,更是企業構建差異化競爭力的核心。未來,建筑企業需進一步強化:
運營能力建設,通過成立專業運營子公司、引入國際化管理團隊,提升精細化運營水平;數字化賦能,利用IoT、AI等技術構建智慧運營平臺,實現設備管理、能耗控制、客戶服務智能化;生態整合能力,聯合產業資本、運營服務商形成戰略聯盟,打造“投資建設 + 產業導入 ^+ 生態運營”全價值鏈條。
當運營管理成為項目全周期的“神經中樞”,建筑企業才能突破施工利潤天花板,實現從“建造者”到“運營者”、從“工程公司”到“城市服務商”的轉型。這是應對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是建筑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