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1-0054-04
Optim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Occup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Requirements
GUO Yingying
Changzhou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llege,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213ooo China [Abstract] Withindustrialupgradingandrefinedoccupational divisionoflabor,diferentocupational haveputforward diferentiatedrequirementsonpractitioners'physical fitnes.The\"onesizefitsall modelused intraditionaloccup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an no longer meet practical needs.Through analyzing occup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characteristics ofoccupational groups such as manufacturing,service,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canb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s lack ocupational specificity in terms of goal seting,content seting, method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ocupational physical fitnes requirements needs to construct diferentiated goal systems,reconstructspecializedcourse content,innovate vocat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s,and improve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chanisms to precisely align with industrial requirements and enhance students' vocational competence.
[Keywords] Occupational physical fitn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Course optimization; Occupational adaptation
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且職業分工愈發精細化,不同職業對從業者體能要求呈現明顯差異化特征。制造業工人需要具備較強肌肉力量和持續作業能力,服務業從業者更注重身體協調性和心理承受能力,而技術密集型崗位則對視覺疲勞抵抗力與頸椎腰椎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其體育教學理應承擔起提升學生職業體能素質的重要使命。然而,傳統高職體育教學模式普遍存在“一刀切\"現象,忽視不同專業學生職業體能需求之間的差異,導致體育教學和學生職業發展出現脫節情況。構建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成為深化高職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需要。
1職業體能驅動:高職體育教學模式變革的時代召喚
產業升級背景下,不同職業對從業者體能素質提出差異化要求,傳統高職體育教學“一刀切”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產業興起,均對技能型人才的體能素質提出了更高標準。基于職業體能需求優化高職體育教學模式,既是服務產業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現實需求,也是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增強職業適應能力的內在要求,更是深化教育改革、彰顯職教育人特色的重要舉措。
1.1服務產業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我國正處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新興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傳統產業也在加快改造提升步伐,這對技能型人才的體能素質提出了更高標準。制造業朝著智能制造轉型進程中,操作工人不但要具備精密操作的能力,還得擁有長時間專注作業的身心耐力;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時,服務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協調性和心理承受能力,以此應對復雜多變的服務場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興起后,技術人員需要具備抗視覺疲勞和維護脊椎健康的體能基礎[1]。基于職業體能需求優化高職體育教學模式,能夠精準對接產業發展對人才體能素質的差異化需求,借助科學的體能訓練體系,系統性提升學生的職業勝任力。這種優化不僅有助于縮短學生從校園到職場的適應期,降低用人單位的培訓成本,更能為產業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撐,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1.2促進個體發展,增強職業適應能力
職業體能是個體職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直接影響學生職業生涯質量和發展潛力。基于職業體能需求優化教學模式,可助力學生建立與專業發展相匹配的體能素質結構,為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開展差異化體能訓練,能讓學生針對性強化職業所需核心體能要素,如制造類專業學生的肌肉力量和動作耐力、護理類專業學生的身體靈活性和抗壓能力,進而提升崗位勝任力和職業競爭優勢。科學的職業體能訓練可有效預防職業病的發生,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為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提供健康保障[2]。優化這種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參與熱情,通過體驗式情境化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體能訓練與職業發展的內在聯系,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實現個體全面發展與職業能力提升的有機統一。
1.3深化教育改革,彰顯職教育人特色
以職業體能需求為依據對高職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是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的重要舉措,充分展現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和育人優勢。這種優化打破了傳統體育教學“一刀切\"模式存在的局限,構建起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高度適配的教學體系,實現了體育教學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引人職業標準以及崗位要求,有助于使體育教學切實成為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凸顯職業教育注重實踐應用、服務產業發展的顯著特點。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化促使校企合作在體育教學領域開展創新實踐,通過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體能訓練標準、開發教學資源、設計考核方案,形成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全新格局[3]。這不僅豐富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形式,還為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經由教學模式的系統性優化,高職體育教學在服務學生職業發展、對接產業需求方面的獨特價值得以充分顯現,進一步增強了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與影響力。
2高職體育教學模式的職業適配性缺失的困境
當前高職體育教學普遍存在目標設定統一化、內容設置同質化、方法手段傳統化、評價標準一般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職業體能培養效果。教學目標缺乏專業針對性,課程內容脫離崗位實際,教學方法忽視職業情境,評價體系缺失職業特征。這些問題導致體育教學與學生職業發展嚴重脫節,無法滿足現代職業對從業者體能素質的精細化要求。深入剖析這些問題的成因和表現,是推進教學模式優化的重要前提。
2.1目標導向單一化,缺乏職業針對性
當前高職體育教學大多采用統一化目標設定模式,忽略不同專業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對體能素質的差異化需求。無論是機械制造、電子信息專業,還是現代服務、醫護康養等專業,體育教學目標基本相同,主要圍繞力量、速度、耐力等傳統身體素質指標的提升。這種\"一刀切\"的目標設定方式使體育教學與專業特色嚴重脫節,無法有效滿足學生職業發展需要[4]。制造類專業學生需重點培養持續作業能力與精細操作穩定性,服務類專業學生更需強化身體協調性和情緒調節能力,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應注重視覺保護和脊椎健康維護。然而,現行教學目標體系對這些差異化需求缺乏深人認知與系統回應,導致體育教學在提升學生職業勝任力方面作用大為削弱。并且,教學目標評價標準缺乏職業導向,主要依據傳統體育測試項自進行考核,難以真實反映學生職業體能發展水平和潛在能力。
2.2內容設置同質化,脫離崗位實際
高職體育教學內容長時間沿用普通教育課程設置模式,呈現出明顯的同質化特征,與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傳統的田徑、球類、體操等項目雖具備一定基礎體能訓練價值,但在培養職業特定體能方面針對性不強,難以滿足現代職業對從業者體能素質的精細化要求。護理專業學生需要長時間保持彎腰、蹲下等特定姿勢開展護理操作,然而現有體育課程中缺乏相應的腰背肌群強化和姿勢矯正訓練;汽修專業學生經常需要在狹小空間內進行精密操作,可是課程內容中缺少身體柔韌性和空間感知能力的專項訓練。教學內容與真實工作場景相脫節,導致學生很難通過體育學習獲取職業所需的特定體能基礎[5]。理論教學方面同樣存在問題,運動解剖、運動生理等理論知識講授缺乏職業化改造,未結合具體職業的體能需求特點進行深人闡釋,致使理論與實踐、學習與應用之間缺乏有效銜接。
2.3方法手段傳統化,情境融入不足
高職體育教學方法目前總體仍停留在傳統講解示范與重復練習模式,缺少職業情境的深度融入和創新手段的有效運用。教學組織形式較為單一,主要采用集體統一教學的方式,難以照顧到不同專業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差異化發展要求。教學過程中很少將真實職業工作場景引入體育課堂,學生無法在貼近職業實際的環境中開展體能訓練,也難以深刻理解體能素質與職業能力之間的內在聯系。現代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程度較低,虛擬現實、動作捕捉以及智能穿戴設備等先進技術手段未得到有效利用,限制了教學效果提升和學生學習體驗的優化。個性化指導策略實施不夠深入,教師常按照統一標準和要求對全體學生進行指導,缺乏基于職業需求和個體差異的精準教學設計。這種傳統化教學方法不僅會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還會制約職業體能培養目標的達成。
2.4評價標準一般化,職業特征缺失
當前高職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大多仍沿用傳統體育測試標準,評價指標主要圍繞一般性身體素質設定,缺少對職業體能特征的針對性考量。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雖具有重要基礎性價值,但評價內容主要聚焦學生基本身體素質水平,無法有效反映不同專業學生職業體能發展狀況與能力水平。評價方式過于單一,主要依靠期末集中測試,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和職業體能發展軌跡的持續關注。這種一次性、終結性的評價模式很難準確把握學生真實學習狀態和發展潛力,也不能為教學改進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用人單位作為職業體能需求的直接感知者和最終評判者,在當前評價體系中基本處于缺失狀態,其對畢業生職業體能素質的評價意見與改進建議未被有效納入教學評價過程。評價結果運用也缺乏職業導向,主要用于學分認定和成績評定,難以起到促進學生職業體能發展、指導教學改進的積極作用。
3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教學模式優化策略
構建職業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新模式,需要系統性重構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四大要素:建立差異化目標體系,精準對接專業需求;重構專業化課程內容深化產教融合;創新職業情境化教學方法,提升實踐效果;完善多元化評價機制,促進持續改進。這一優化策略不僅要求教育理念的根本轉變,更需要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改善、評價機制創新等多方面協同推進,最終實現體育教學與職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3.1強化職業導向,構建差異化目標體系
要基于職業體能需求構建差異化目標體系,需深入分析各專業群體的職業特征和體能要求,進而建立精準對應的培養目標框架。通過對制造類、服務類、信息技術類等不同專業群開展職業體能需求調研,識別各專業核心體能要素的權重分配和發展要求。制造類專業需重點強化與肌肉耐力和動作穩定性相關的目標,服務類專業應突出身體協調性和心理適應性方面的目標,信息技術類專業要注重視覺保護和姿勢矯正有關的目標。目標體系構建要遵循層次性原則,設置基礎目標、核心目標和拓展目標三個層級,以形成遞進式發展路徑。以護理專業為例,基礎目標包含基本體能素質達到相應標準,核心目標涵蓋長時間彎腰作業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拓展目標涉及應急救護時的身體反應速度和心理承受能力。目標評價機制要融入職業標準和崗位具體要求,建立定量測評與定性評估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以此確保目標設定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3.2 重構課程內容,打造專業化教學體系
構建專業化教學體系需突破傳統課程內容同質化的局限,建立與職業崗位需求深度融合的模塊化課程架構。課程內容重構要遵循職業導向原則,將職業體能要素分解成若干專項模塊,形成“通用體能基礎 + 專業體能核心 ?+ 職業應用拓展”三層遞進結構。通用體能基礎模塊涵蓋心肺功能、基礎力量等共性要素;專業體能核心模塊針對不同專業群設計差異化訓練內容;職業應用拓展模塊結合真實工作場景開展綜合訓練。以汽車維修專業為例,專業體能核心模塊包含狹小空間作業身體靈活性訓練、長時間精細操作手眼協調訓練、重物搬運功能性力量訓練等;職業應用拓展模塊涉及模擬維修車間綜合體能挑戰項目。理論教學內容需與實踐訓練深度融合,將運動科學知識與職業健康防護相結合,增強學生對職業體能重要性的認知。
3.3創新教學方法,營造職業化學習情境
營造職業化學習情境需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將真實工作環境與職業要求融入體育教學全過程。情境模擬教學法通過構建仿真職業場景,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體能訓練,以此增強職業體驗感和適應性;項目驅動教學法將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體能訓練項目,引導學生在完成項自的過程中提升相關體能素質;個性化指導策略依據學生專業背景、體能基礎和發展潛力,制定差異化訓練方案與指導方式。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為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有力支撐,虛擬現實技術營造沉浸式職業情境,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訓練效果,大數據分析優化教學策略。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通過模擬酒店大堂、客房、餐廳等不同工作場景,設計如長時間站立服務腿部耐力訓練、搬運行李功能性力量訓練、應對突發事件反應速度訓練等相應體能訓練項目,讓學生在職業化情境中提升服務業所需的綜合體能素質。這種教學方法創新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體能訓練與職業發展的關聯性和實用性。
3.4完善評價機制,建立多元化考核體系
建立多元化考核體系需突破傳統單一化評價模式,構建融合職業標準、過程評價和多主體參與的綜合評價機制。評價指標體系要基于職業體能需求重新設計,將職業勝任力作為核心評價維度,結合不同專業體能特點制定差異化考核標準,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通過日常訓練表現、階段性測試、綜合能力展示等方式全面考查學生職業體能發展狀況。評價主體多元化是體系完善的關鍵,學校教師負責基礎體能和學習過程評價,行業專家參與職業適應性評價,用人單位提供崗位勝任力反饋,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評價體系包含基礎體能測試( 30% )、專業體能項目考核( 40% )、職業情境模擬評價( 20% )和用人單位實習反饋 10% )。專業體能項目涵蓋貨物搬運、長距離行走、空間判斷等崗位核心能力。評價結果的多維度運用能為教學改進和學生發展提供精準指導,形成評價促進教學、教學服務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4結語
根據職業體能需求優化高職體育教學模式,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構建差異化目標體系、重構專業化課程內容、創新職業情境化教學方法、完善多元化評價機制,實現體育教學與職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可有效提升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教學模式優化的實施需要教育理念轉變、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改善、評價機制創新等多方面協同推進。未來應進一步深化職業體能需求調研、完善教學模式理論建構、拓展實踐應用范圍、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確保教學內容與職業發展需求同步更新,真正實現體育教學服務學生職業發展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斌.高職體育教學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5,6(8):45-47.
[2]王松,李志豪.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黑龍江畫報,2024(24):84-85.
[3]段煉娥,盧洋.基于PBL教學模式的高職體育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5):74-80.
[4]李瑜瑛.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創新及教學模式優化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16):127-129.
[5]方平.探索以提升學生心理水平為核心目標的高職體育教學優化路徑[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0(1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