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研究評述與展望

2025-08-08 00:00:00萬紫微唐承財徐虹
旅游學刊 2025年7期
關鍵詞:低碳發展雙碳目標

[關鍵詞]\"雙碳”目標;旅游目的地;碳達峰碳中和;低碳發展;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產品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5)07-0141-17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0.031

0 引言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沖擊,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1。2015年,170多個國家共同簽署《巴黎協定》,明確國家自主貢獻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國際社會宣告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承諾是我國基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實現\"雙碳”目標的全面部署,凸顯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方向,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旨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從此開啟了“雙碳”目標引領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征程。

在全球旅游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其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逐漸得到各國重視。據統計,旅游業碳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8%[3] 到2025年,全球旅游業碳排放預計增加至65億噸[4,將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旅游者往返于旅游目的地,在目的地的停留及其所進行的旅游活動等都直接和間接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5。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國內外眾多學者已經圍繞低碳旅游進行了豐富的研究,包括探討低碳旅游的概念[67]、構建評價體系[8-9]與發展模式[10]、碳排放測算[11-12]及影響因素分析[13]、減排策略與路徑[14]等,也有部分學者對低碳旅游[15]、旅游業碳排放[進行了相關文獻梳理,但主要側重描述氣候變化對旅游業的影響及旅游業碳排放的研究現狀。在“雙碳”目標提出的新時代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如何響應“雙碳”目標的研究意義愈發凸顯,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關注。然而,現有研究存在分散化、體系構建不足等問題,缺乏時代戰略背景下對領域研究的系統審視和方向把握。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整理和閱讀,結合中國“雙碳”目標提出的新時代背景,以識別-測度-路徑為邏輯主線,對“雙碳”目標下旅游目的地的相關研究進行階段性歸納和總結,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的研究現狀,厘清該研究主題的內在邏輯,并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引領低碳旅游領域未來研究方向,并指導旅游目的地低碳可持續發展。

1 研究歷程

1.1研究歷程分析依據

本文著眼于“雙碳”目標,總結旅游目的地低碳發展研究的一般邏輯,為促進旅游目的地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考。首先,在獲取文獻數量方面,中文文獻搜集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基礎,設置檢索主題為“旅游”“酒店”“景區” + “雙碳”“碳中和”“碳達峰”“碳排放”,來源類別為CSSCI、CSCD,檢索截止時間為2023年12月,共檢索到文獻857篇。英文文獻搜索以WebofScience核心數據庫為對象,將檢索主題詞限定為“tourism\"\"hotel”\"scenicarea\" + \"dualcarbon”\"carbonneutral”\"carbonneutrality”“carbonpeak”\"carbonemission”,時間跨度為所有年份,共檢索到相關英文文獻1331篇。其次,為保證分析的準確客觀,對檢索結果進行反復整理,剔除了重復的、非學術研究型以及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性極低的文章,最終得到276篇中文和277篇英文文獻作為本文研究基礎。最后,本研究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具體分析,系統歸納和整理相關成果,從而科學認識該領域的研究進展。

1.2研究歷程演進

通過對中英文文獻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根據中英文文獻數量的時序變化特征,本文將其研究歷程劃分為3個階段(圖1)。

1.2.1 快速起步階段

21世紀初,隨著200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簽署生效,低碳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議題。特別是2007年第二屆氣候變化與旅游大會的召開,加強了國際社會對旅游業與氣候變化的認識,旅游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開始受到廣泛討論,文獻數量呈現明顯的增長。這一時期,國際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航空旅行的碳排放問題尤其受到重視,由Scott[16-17]、Gossling[18-20]和Becken[21-23]等學者引領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時,國際上也較早關注到“碳稅\"這一話題,并首先提出了“碳中和”概念。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學者的研究從低碳旅游入手,學術焦點最初集中于旅游目的地低碳發展概念和模式的定性理論闡釋,隨后逐步轉向更加具體的定量分析議題,如旅游業碳排放量、旅游者碳足跡及低碳旅游行為分析,尤其對旅游交通碳排放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者們不僅聚焦旅游業的整體碳排放,也開始評估整個旅游價值鏈的環境影響。在這過程中出現了馬勇[8、唐承財[]、陶玉國[24]吳普[25]、謝園方2等代表性學者。氣候變化作為全球性挑戰,促使學術界對此領域進行初步探索,揭示了其作為研究領域的潛力與重要性。

1.2.2 波動調整階段

2014—2019年,研究進入調整階段,文獻數量出現小幅度波動。在這個階段,研究領域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學者們不僅繼續深化對旅游業碳排放測量的研究,運用空間分析工具探究旅游業碳排放的時空分布及其影響因素,還重點研究了旅游業的碳排放效率和減排潛力。此外,旅游業碳排放與經濟、環境的關系也受到關注,特別是國際學界多利用環境庫茨涅茲曲線(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進行實證研究。學者們還探索了旅游經濟與碳排放的脫鉤效應,強調環境規制、碳稅、碳標簽等碳排放管理政策和手段的影響。研究范圍也拓展到更廣泛的地理區域,并且關注了不同類型旅游目的地的低碳評估與發展。這一階段學者們主要基于旅游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學、消費者行為學等多學科交叉視角,并以定量方法為主導進行研究,涌現出了 SunYa-Yen[3,27] 、查建平[14]、王凱[28-29]、章杰寬[30]等一批代表性學者。從概念性探索到具體實踐深化的轉變,標志著旅游目的地低碳研究正在步入更加成熟和系統化的新階段。

1.2.3 持續發展階段

自2020年中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后,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的研究迅速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其間,相關研究的發文量大幅增長。值得注意的是,英文發文量顯著超過中文發文量,表明學者們更加傾向于在國際平臺發聲。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指導下,學術研究被注入新動力,焦點轉向了旅游目的地如何實現“雙碳”目標,特別是對旅游目的地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進行預測分析,多維度探討了未來可能的情景,并且引入碳匯視角以尋求旅游目的地碳均衡。這一階段以王立國[31-32]、程占紅[15.33]、章杰寬[34-35]、唐承財[3]等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代表。同時,旅游者的碳補償意愿研究亦凸顯了對消費者角色的深入關注。這一階段的研究明顯受到國家政策的強力驅動。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定量技術的混合使用,進一步豐富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更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要求。

2 研究主要內容

2.1旅游目的地碳源-碳匯體系

2.1.1 旅游目的地碳源構成

確定碳源構成是研究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性工作。不同碳源構成會顯著影響旅游目的地碳排放量的估算結果。目前,學術界在界定旅游業或旅游消費的系統邊界上尚無統一標準,從而影響了不同研究之間的可比性。在確定碳源構成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是基于地理系統邊界還是行業系統邊界。前者側重分析特定旅游地的碳排放,聚焦地理區域內的所有活動;后者是從旅游業及其關聯產業的角度出發,專注特定地區旅游業的整體碳排放[18.37]。其次,在統計口徑的確定上,需要決定是從供給角度還是終端消費視角來確定碳源。供給角度著眼于旅游業經營者產生的碳排放;而從消費角度出發,則更多關注旅游者消費行為產生的碳足跡。最后,區分直接排放與間接排放也至關重要。直接排放是指旅游活動中直接產生的碳排放;間接排放則涉及旅游活動依賴的供應鏈和服務[37]。有研究指出,除運輸部門外,其他部門的間接碳排放是其直接碳排放的3\~4倍[38]。

在分析旅游目的地碳源構成時,需納入旅游業及其關聯產業的影響。一方面,就旅游業本身而言,研究表明,其碳源主要由交通、住宿、旅游活動、餐飲、購物、娛樂6部門構成[1,21,25.37,39](圖2)。盡管不同學者得出的結論稍有出入,但普遍認為,旅游交通是旅游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門[22,25,39],我國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從1990年的926.6779萬噸增長到2019年的13264.8713萬噸,所占旅游業碳排放的年均比例達 78.715%[36] 。特別是航空業碳排放尤為顯著,在早期研究中已被國際學界廣泛認為是旅游業碳排放的最重要貢獻者[19,23],但對航班碳排放的歸屬問題尚存爭議。旅游住宿是僅次于旅游交通的第二大碳源[3,2019年我國旅游住宿碳排放量達到3785.3205萬噸[3。同樣,在新西蘭旅游業中,酒店的能源消耗占比約 67%[40] 。酒店碳排放主要來源于空調、照明、電梯等設施的能源消耗,以及餐飲服務、建筑裝修等。至于旅游活動,2019年我國碳排放量達到515.3143萬噸[3,但對旅游活動的具體劃分沒有統一標準,目前多采用旅游動機進行分類。而旅游餐飲、購物、娛樂雖然也是旅游業碳源構成的一部分,但學術界缺乏針對性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活動產生的碳排放很難與本地居民的碳排放進行區分。另一方面,間接碳排放主要來源于旅游業6部門的建設、維護及其關聯產業鏈提供的服務,旅游業由于其復雜性,使得碳排放研究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基于以上分析,學術界對碳源界定的系統邊界、統計口徑以及直接和間接排放的區分已有較多探討,但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使得不同研究之間的可比性較低。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交通和住宿環節的碳源分析,而旅游活動、餐飲、購物和娛樂等環節的相關研究較少。碳源界定關乎碳管理的源頭,是制定減排策略的基礎。然而,目前具體碳源構成清單尚不明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碳管理和減排策略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產業融合和新旅游業態不斷涌現的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的碳源界定及其測度策略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考察。此外,與國內研究相比,國外更多關注碳排放歸屬權的問題,強調碳排放責任的分配和國際合作的必要性。

2.1.2 旅游目的地碳匯功能

在碳中和目標提出的背景下,研究者開始重視旅游目的地的碳匯功能。碳匯在旅游目的地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盡管旅游業直接實現碳增匯的能力相對有限,但多數旅游目的地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所構成的生態系統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也是碳匯過程的關鍵載體。

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重視旅游業碳匯儲存工作。各級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利風景區、鄉村旅游區、旅游度假區等都對自然環境有較高的要求,各區內的森林、草地、土壤、海洋都是重要碳匯資源[41](圖2)。已有學者測算了森林[42]、草地[43]、城市[44]農田[45]、海洋[4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森林通過光合作用顯著地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對平衡旅游活動產生的碳排放至關重要[42]。草地生態系統通過其根系和土壤有機質的積累,特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扮演關鍵的碳匯角色[43]。城市生態系統中的自然要素如植被、土壤等,以及人工要素如城市綠地、建設空間中具有固碳功能的材料、設施等,共同促進碳的固定和存儲[44]。而農田生態系統通過可持續農業實踐能有效增強土壤的碳儲存能力[45]。此外,濕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如紅樹林、珊瑚礁、鹽沼和海草床,也是重要的碳匯,通過生物過程有效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4。這些生態系統碳匯研究成果雖然主要集中于生態和環境科學領域,但其結果為理解旅游目的地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和實際影響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旅游目的地的碳匯功能對中和旅游業碳排放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一功能不僅有助于減少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而且對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測算旅游業碳匯時,需對整體碳匯量進行剝離,從而得到旅游業可用碳匯量。現有研究主要是以旅游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作為系數,從生態系統碳吸收和森林碳匯等碳匯主體中剝離得到旅游業碳匯[31]。王立國等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旅游業碳匯總體上呈現南北高、中間低的空間分布特征,碳匯量較高的區域多分布在東北部地區和長江流域以南各區域[31。這一分布格局與各地的自然條件、生態系統類型和地理特征密切相關。合理有效利用旅游目的地的碳匯能力對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

總體而言,關于旅游目的地碳匯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視角相對單一,主要集中于碳匯能力的測算,較少涉及碳匯資源的識別及其空間分布格局,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旅游目的地碳匯功能的全面理解和系統管理。此外,研究方法體系尚不成熟,需融合跨學科研究方法,對旅游目的地碳匯能力進行獨立分析,從而更準確反映其碳匯潛力和實際貢獻。

圖2旅游目的地碳源-碳匯體系Fig.2 Carbon source-carbonsinksystemof touristdestinations

2.2旅游目的地碳達峰碳中和預測

2.2.1 碳排放測度

碳排放測度是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研究的核心,為識別關鍵碳排放源、科學認識旅游業碳排放構成體系及確定重點減排領域提供了重要依據[2647],是預測碳達峰的前提。一方面,學者們對不同區域的旅游業碳排放總量進行測度,包括全球[3,20]、國家[21,36.38]、區域[26,48]、省市[49]、景區[50]等,探其時空演化特征[50]、區域差異[33,48]及影響因素[13.33],試圖從整體視角揭示旅游業碳排放趨勢和模式,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宏觀調控的依據。研究結果顯示,2008—2017年,我國旅游業碳排放始終處于增長態勢,且東部地區旅游業碳排放處于主導地位[33]。整體來看,旅游增長與碳排放之間呈現出環境庫茨涅茲曲線趨勢[28.51],但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業與碳排放的關系則存在顯著差異[34]。另一方面,學者們對旅游業各部門的碳排放特點及影響因素進行探究,以揭示碳排放的微觀機制和部門間的差異,其中,交通[52-53]、住宿[24,54]和旅游活動[5]被學術界普遍認為是旅游業碳排放的核心來源。明慶忠和常易指出,這3個部門共占旅游業碳排放量的 90% 以上,說明旅游業碳排放呈冪分布規律,長尾效應明顯[。雖然當前研究已在旅游交通和住宿部門的碳排放測度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對旅游餐飲、娛樂等其他部門的碳排放研究仍需進一步加強。通過對這些部門的細致研究,可以為旅游目的地提出更加精確的減排建議和策略,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研究方法來看,主流的測度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上而下法,該方法從宏觀視角出發,以旅游衛星賬戶為基礎來測算整體的旅游業碳排放,尤其在瑞士[55]新西蘭[5等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也有國內學者利用此方法,結合投入產出模型[]、剝離系數法[26.57等來測算旅游業碳排放。此方法更適合進行宏觀層面上旅游目的地碳排放的測量。另一種是自下而上法,從游客行為和消費出發,通過相關調查統計數據逐級向上測算,具體研究方法有碳足跡法[58]、生命周期法[13]等,適用于中觀和微觀層面的測量。這種方法可以更準確地反映游客行為對碳排放的影響,助力制定具體的減排策略。盡管如此,當前的研究仍面臨數據不足和方法差異的挑戰,研究中所使用的核心參數主要取自國內外現有的研究成果,其普遍適用性仍需進一步探討和分析。因此,當前研究對建立統一的測度標準和獲取更精準的數據存在迫切的需求。

總體而言,旅游目的地碳排放測度研究已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數據獲取困難和測量方法不統一的問題。大部分研究多為描述性定量分析,宏觀層面研究揭示了旅游業碳排放的總體趨勢和區域差異,但由于數據精度和方法標準化不足,難以提供足夠精準且適用廣泛的政策指導。微觀層面的研究雖然深入分析了交通、住宿等核心碳源部門,但對旅游、餐飲和娛樂等部門關注不足,限制了碳排放測度的全面性。

2.2.2 碳達峰預測

我國“雙碳”目標提出后,部分學者將碳排放量測度研究延伸至碳達峰預測研究。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隨即轉入平臺期繼而持續下降的過程,碳排放峰值是其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59。碳達峰研究實質是對碳排放峰值的預測研究,碳達峰的時間和峰值水平將直接影響碳中和的時間與難度[3。

當前對碳達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探討、達峰時間預測與影響因素分解。對旅游業碳達峰的預測(表1),從研究方法來看,主要包括長期能源替代規劃系統[投入產出模型、Kaya恒等式[3等單模型法,也有將 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population,affluence,andtechnology)模型、蒙特卡洛模擬(MonteCarlosimulation)與情景分析法相結合的雙模型法[32.61-62]。從研究區域來看,已有研究主要從國家[36.63]、省域[61-62]等宏觀尺度展開。在低碳情景下,我國將在2030—2035年間實現旅游業碳達峰目標[36.63],這與我國提出的碳達峰目標基本一致。由于地區間經濟基礎、人口密度、科技水平等差異,東部地區實現碳達峰時間普遍較早,山東、江蘇、浙江等18個省份可在2030年前實現旅游業碳達峰[32]。李姝曉等[61、Wang和Zhu[2分別對海南省、江西省旅游業碳達峰進行預測,也很好地證實了這一結論,在低碳情景下,其碳達峰時間分別為2025年、2026年。明確的旅游碳排放強度約束指標是控制碳排放的關鍵手段之一,提高約束強度能有效促使碳達峰時間提前實現[29.32.62]。

碳達峰預測研究通過構建預測模型來判斷碳排放峰值及其影響因素,為推動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關鍵支撐。但現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觀層面,針對區域差異和具體實現路徑的研究相對較少。特別是不同地區因經濟基礎、科技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差異,碳達峰時間和路徑顯著不同。這種差異不僅影響碳達峰的實現進程,還對區域低碳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研究需更加細化區域層面的分析,結合地方實際情況,以提升預測的精度和應用的科學性。

2.2.3 碳中和預測

碳中和是指能源利用、碳排放等碳源體系與生態系統碳匯體系之間形成動態平衡,通過碳匯抵消碳排放量,實現凈零碳排放[64]。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逐步形成和發展。在國際上,實踐領先于理論發展,諸如挪威、新西蘭、斯里蘭卡、哥斯達黎加等國家陸續確立了碳中和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和實施方法[18]。Gossling明確提到碳中和目的地的定義,強調通過碳補償措施確保排放量與補償量相等,實現碳排放與吸收的平衡,最終形成碳中和目的地[18]。國內學者探究了碳中和與旅游業的關系[5-6、旅游業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17],但目前關于碳中和旅游目的地的概念界定和理論框架、評價體系和實施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仍相對有限,實證研究和具體案例分析相對缺乏。

旅游目的地碳中和測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表1)。當前研究一方面關注旅游目的地的碳中和狀態,核心是從碳源-碳匯角度出發,比較旅游目的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與旅游業碳排放,評估兩者之間的平衡。學者們對不同地域和景區的碳源與碳匯進行測算,試圖從凈碳排放或碳均衡的角度揭示它們之間的平衡狀態。王崢等指出,從全國來看,2008—2017年間我國旅游業整體的碳排放已大大超出了其碳承載力,始終處于碳失衡狀態,且程度較為嚴重[33],顯示出我國旅游業碳減排形勢的嚴峻性。同樣地,李姝曉和程占紅的研究揭示了陽泉市的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僅能補償全市旅游所產生碳源的 51% ,旅游業碳均衡呈赤字狀態[8]。此外,生態型旅游目的地由于具有較大的碳匯能力,是研究碳中和的優先對象[3。例如,焦山風景區由于擁有豐富的林地和濕地,其碳匯量顯著高于碳排放量[;武夷山國家公園是碳源地,其旅游活動可實現碳均衡[7];珠穆朗瑪峰旅游區也呈現出碳盈余狀態]。然而,西嶺雪山景區碳匯量只能抵消約1/7的旅游碳排放量[2],廬山風景區的碳吸收量也僅占碳排放量的8.69%[5] ,顯示出碳中和的巨大差距。尤其是在生態型旅游目的地之外的地方,碳中和難度更大,且僅依靠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不足以完全實現旅游目的地碳中和目標。旅游接待規模、旅游技術水平、土地利用結構、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都是影響旅游業碳均衡狀態變化的重要因素[33]。另一方面是對旅游目的地實現碳中和時間進行預測,致力于揭示旅游業在何時能實現碳排放與吸收的平衡,從而達到碳中和的目標。部分研究對我國省域旅游業碳中和時間進行了預測。在低碳情景下,江西省旅游業預計將在2055年實現碳中和[3],而海南省已實現此目標,并且碳盈余空間在逐漸增加;但按基準發展情景預測,海南省將在2044年實現碳中和[61]。這些預測基于特定模型和假設,實際碳中和路徑可能受政策、技術和經濟等多因素影響,實現碳中和需依賴有效的碳減排與碳補償措施。

從已有研究來看,碳中和在旅游領域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理論探討與實踐操作之間存在差距。國際上,在碳中和實踐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成功經驗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參考。國內研究則主要集中于碳中和測度與預測,盡管在理論與數據收集上取得了進展,但實踐層面上的碳中和路徑的制定和實施仍面臨挑戰。

2.3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實現路徑研究

2.3.1 碳減排

旅游業碳減排潛力已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14,74-75]并對碳排放的多重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深入挖掘這些影響因素,構建政策、供給和需求三方協同聯動的策略,為實現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提供有效保障(圖3)。

表1中國旅游業碳達峰碳中和預測時間Tab.1 The forecast time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for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在政策方面,科學合理的政策和環境規制對碳減排起到顯著正向作用。加強旅游業碳排放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建設,如瑞典、新西蘭等國家建立了完整的官方旅游碳排放統計體系[39;同時,完善環境監管指標和規制工具[,以形成有效的碳中和倒逼機制。例如引入碳標簽監測和評估旅游業的碳排放情況,幫助消費者識別和選擇低碳旅游產品和服務,并鼓勵旅游企業采取減排措施。此外,碳排放交易計劃的實施對降低旅游碳排放和減少旅游業碳強度具有顯著意義[7]。

從供給端來看,產業規模與結構、碳排放結構和能耗強度是主要影響因素[32.63.74]。提高碳排放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改善能源結構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鍵。在改善能源結構方面,需要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生產和利用,如積極推廣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強度對旅游業碳減排起著重要作用[3。此外,研發綠色低碳技術和培育新業態同樣重要[5],如加強低碳技術和低碳設備的創新與應用,尤其是在旅游交通中,積極推廣新能源車的使用[3;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加強低碳旅游管理的智能化提升。

在旅游消費端,受地域、年齡、職業、收入、個人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群體對低碳旅游認知存在差異,尤其是在老年群體和低學歷群體中[78-79]。隨著“雙碳”目標的逐步落實,游客目前正處于了解和接觸旅游減碳知識和政策的初級階段,因此,他們對低碳旅游行為的態度往往持中立立場,單靠態度很難顯著改變習慣已久的高碳出游方式[80]。為了提升游客的低碳認知水平,有必要營造一個綠色低碳的社會氛圍,并加強相關知識和政策的宣傳與普及。與此同時,還應著重推動游客低碳意愿向實際行動的轉化。盡管許多游客對低碳旅游有一定的參與意愿,但在具體行動中,如選擇碳補償措施或綠色低碳的住宿方式時,意愿常有所下降[81。因此,必須了解各種因素對旅游者選擇低碳產品的決策影響,在保障游客消費體驗的基礎上,提高低碳消費的便利性,增強低碳旅游產品的服務效用和吸引力[3,構建低碳旅游產品設計模式。

總體來看,在旅游目的地碳減排領域,已經形成了基于政策端、供給端、需求端的碳減排策略框架,為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多維度的策略指導,但對三方如何聯動發力的協同機制研究較少,需要進一步整合政策、供給與需求3方面的措施,形成更為系統性和協調性的碳減排路徑。未來研究應更多關注如何通過系統動力學模型或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探討政策、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互動關系,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治理機制。

2.3.2 碳增匯

當前研究更多關注如何減排,而對增加碳匯能力的探討相對較少,特別是林地、耕地等增匯護匯的重要領域。因此,自然生態型旅游目的地,如國家公園、森林公園、鄉村旅游地、濱海旅游地等,憑借其固有的碳匯優勢,應努力打造碳中和旅游目的地示范點。在這些區域,通過加強生態系統的管理和保護,充分發揮森林、草地、濕地及海洋等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其生態碳匯功能[]。通過碳匯積累,旅游業將在豐富資源種類、提升資源價值等方面實現環境效益最大化,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從而促進\"雙碳”目標實現[41]。

在旅游業碳增匯過程中,首先必須確保現有碳匯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這不僅包括保持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還需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特別是作為碳總蓄積的主體的森林,應適當增加更新造林面積,并合理控制建設用地規模[33]。加強森林、草原等碳匯資源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以鞏固現有的碳匯能力,同時營造與培育碳匯旅游體驗環境[82],進一步提升資源的可持續性。除對現有資源的保護外,還應提高目的地碳匯密度。例如通過植樹造林和濕地恢復等措施,因地制宜地植入綠色碳匯資源[83],增強旅游目的地的碳匯能力。在旅游景區的規劃中,應提前合理規整碳源,對不同碳匯類型制定相應的針對性儲備措施[41]。此外,提高目的地碳匯密度還涉及一系列綜合性措施,如生態系統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生態平衡等。在這些過程中,不僅要保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也要考慮到社會經濟因素,確保環境保護措施與當地社區經濟利益相協調。除陸地生態系統外,海洋也是固碳的重要領域。在海洋旅游目的地,可以通過擴大海草床面積、修復濱海生態系統、發展低影響的水下旅游活動等方式[3,充分挖掘海洋旅游的固碳潛力。

總體而言,學術界認識到了碳匯在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實現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了保護現有碳匯資源和提高目的地碳匯密度的重要性。然而,關于如何具體增加碳匯、提升旅游目的地碳匯能力的討論較為分散,缺乏系統性和深入性。未來需要更多關注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經濟和社會影響,以及各措施的協同作用,以形成更系統和高效的碳增匯路徑,全面推動旅游目的地的“雙碳”目標實現。

2.3.3 碳補償

Gossling將碳補償定義為對旅游目的地二氧化碳總排放的中和[18]。作為實現目的地碳減排的有效措施之一,碳補償是通過測算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轉化為經濟成本,由排放主體承擔,以實現碳排放的抵消[84。在這一過程中,有學者提出應參考污染者付費原則和受益者負擔原則[37,85],確保補償主體的公平性和補償標準的有效性。

在碳補償框架下,主要責任主體包括游客、企業和旅游經營者(圖3)。他們的碳補償意愿受到社會特征、心理因素、行為偏好、補償產品和服務設計的吸引力,以及方案的可信度、透明度、有效性、財政支持和市場價格的影響[8。例如,Ritchie等通過對航空旅行者的碳補償支付意愿的研究發現,經過政府認證、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共同利益相關的碳補償計劃更能激發游客的自愿支付意愿;McLennan等發現相較于亞洲地區的游客,來自較為成熟的歐洲市場的游客在訪問澳大利亞時,更愿意參與自愿碳抵消計劃,他認為國家的社會營銷和經濟發展階段可能會影響游客的碳補償意愿[88]。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作為碳補償的中介主體,負有推廣碳補償理念、提升公眾對其的理解、建立完善的相關制度、發展多樣化的補償途徑及擴大碳交易市場的責任[84。此外,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其他相關部門應通過不同渠道開展與低碳發展相關的運動和教育講座,提高旅游者自我效能水平,培養旅游者的環境倫理觀和積極補償態度,強化碳補償教育,促進人與環境的連接,激發環境責任感,這對鼓勵低碳行為和建立有效的碳補償機制至關重要[89]

除自愿碳補償機制外,有學者提出通過征收碳稅這一強制性措施來補償旅游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通過對旅游業合理征收環境稅,可以激勵個人和企業改變其高碳排放行為,從而提高環境績效[90]。許多歐洲國家已經開始逐步引入住宿稅、航空稅等措施。雖然碳稅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但在中國的具體情境下,它對旅游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成本,可能會導致旅游業規模縮減,就業人數減少,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降低,并減弱旅游需求[30]。同時,碳稅對旅游業的不同部門以及國際游客的影響亦有所不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碳稅政策的不利影響預期將會顯著減小。因此,從長期角度來看,征收碳稅將有助于提升環境績效,并推動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35]。總體而言,在考慮實施碳稅政策時,應綜合考量其對旅游業經濟和環境的雙重影響,細致評估中國情境下碳稅與環境績效之間的關系。

基于以上分析,關于旅游目的地碳補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補償的定義、實施機制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學術界普遍認可碳補償是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措施,并強調其公平性和有效性,但如何有效計量和轉化碳排放量,確保補償的公平性和透明性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細化和驗證。同時,關于碳補償責任主體的意愿、行為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以及這些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仍缺乏系統的分析。盡管碳稅顯示出其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潛力,但對其經濟和社會影響的評估尚不充分,碳稅實施可能帶來的經濟成本和旅游業發展的平衡問題需要深人研究。

圖3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實現路徑
Fig.3Approach to achieve the“dual-carbon\"goals for tourist destinations

3 研究評述

我國旅游業發展與碳排放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9,旅游業的規模性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可忽略的直接或間接碳排放[92]。在\"雙碳”目標下,旅游目的地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并存,從產業結構關聯、碳匯資源儲備、社會影響傳播、低碳文化融合等多方面都體現了旅游業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的重要性[41]。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也已成為學界與產業界關注的熱點話題。經過深人探索,學術界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顯示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然而,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本研究發現了一些關鍵性的挑戰和不足。

3.1研究視角轉變對研究方法提出要求

在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的研究領域中,學術探討經歷了從快速起步至波動調整,再到持續發展的多階段演進過程。研究視角也從早期的單一關注旅游目的地碳排放量擴展至全面考量“雙碳”目標下的問題,涵蓋碳源和碳匯兩個方面。這一變化標志著研究范式的轉變,也給研究方法帶來了新的挑戰。在碳源結構分析上,由于旅游產業鏈的上下游業態不斷拓展,新興業態的加入使得旅游業的碳源結構界限變得模糊,這對碳排放的準確測度造成了影響。當前的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為主,但由于缺乏統一的統計制度和明確的剝離體系,難以保證其測算的精確度和準確度。與此同時,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碳匯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由于碳匯過程復雜且動態變化,這對碳匯的測算和評估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有學者對旅游業碳匯潛力評估、碳匯量化方法做出了初步探索,但同樣面臨數據不足、監測技術和跨學科研究方法等挑戰。

總體而言,旅游目的地碳源-碳匯體系研究需要跨學科方法的融合,以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未來研究應進一步完善旅游業碳源與碳匯的綜合測算方法,建立統一的統計和評估體系,探究碳源匯的時空變化,并加強對新興業態和碳匯措施的研究,以推動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

3.2縱深度不足對研究成熟度形成挑戰

當前研究在衡量碳排放量、識別影響因素以及預測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節點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早期研究側重測算歷史數據的碳排放量,在國家、區域、省市、景區等不同層次上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旅游業及其各部門碳排放的總體趨勢、時空演化特征及區域差異。然而,這些研究往往集中于描述性的定量分析,對碳排放過程的還原及深層次機理的解釋不夠充分,如經濟活動、技術進步、政策制度和社會文化等因素間的復雜互動和系統性影響,未能充分揭示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并影響碳排放趨勢。此外,研究在細化不同旅游活動類型(如文化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冰雪旅游、休閑度假等)和不同參與者(如國內游客、國際游客)的碳排放差異時仍存在不足,對旅游業上下游產業鏈各環節碳排放的深入分析也較少,無法全面揭示旅游業整體的碳排放貢獻和減排潛力。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學術焦點逐步轉移至對碳達峰碳中和的前瞻性預測研究,這些研究通常依賴大量統計數據。然而,數據獲取困難和方法標準化不足使得在小尺度或微觀層面的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缺乏足夠支持,如鄉村地區、自然保護區、生態型景區等對建設碳中和目的地具有潛在示范效應的區域,缺乏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碳匯功能的綜合評估。同時,現有文獻中的對比研究多為同一層面的橫向分析,側重差異比較,對區域合作與協調的研究較少。相較之下,國外更注重國際合作與跨國旅游碳排放的管理與協調,例如對旅游目的地碳排放歸屬權的深入探討。另外,能夠縱向對比宏觀、中觀與微觀層面之間差異及其互動的研究也鮮有報道。不同層級的碳達峰、碳中和特征及影響機制,以及碳達峰路徑模擬研究的不足,不僅阻礙了對“雙碳”目標的多層次理解,也限制了有效策略的制定,從而影響旅游業全方位、多層次的“雙碳”目標實現體系構建。

3.3系統性不足對研究全面性構成制約

盡管當前研究通過定量測算或模型預測分析了碳排放與碳達峰影響因素并制定碳中和策略,但在減排-增匯-補償路徑研究上還存在系統性不足,難以全面支持“雙碳”目標的實現。

現有研究識別了政策、供給和消費層面對碳減排的影響,但對三方如何聯動發力的協同機制研究較少,且整體上仍集中于宏觀層面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等因素,對微觀層面的旅游企業行為、游客消費習慣和旅游產品生命周期等具體因素影響的探討不夠深入。研究多采用靜態模型分析,難以動態反映這些因素隨時間和政策變化的互動影響。

盡管碳匯視角的相關研究已有進展,但如何在實踐中有效實現碳匯增加,特別是如何在旅游目的地實施具體措施以促進碳中和,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當前關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碳匯能力的討論較為分散,多關注宏觀層面的碳匯增量,這些碳增匯措施在旅游目的地中的具體實施和評估研究不足,例如如何將重要碳匯資源與旅游業的發展有機結合,推動生態旅游和碳匯產品的認知和價值認同。

中國的碳補償措施尚處于發展初期,現有研究聚焦單一群體的碳補償意愿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未能全面揭示不同情境下游客、企業和政府等各方的互動關系,對旅游業整體碳補償機制的深入探討仍不足。相比之下,國外在碳補償機制研究上更加成熟,一些發達國家探索建立了碳補償計劃和政策框架,通過碳稅的方式激勵碳補償,并通過政府認證的碳補償計劃來提高公眾參與度。因此,中國需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碳補償機制以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4 研究展望

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及“雙碳”目標提出的時代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未來需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多學科研究方法的融合、深化與拓展研究內容,推動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研究的成熟轉向,從而為旅游業提供更全面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持。

4.1加強基礎研究,構建研究框架

當前研究主要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探討旅游業的轉型與高質量發展[65-67],但在將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作為研究問題時,其基礎研究和框架體系構建較為欠缺。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基礎問題的研究,使其更加明確和體系化,例如結合全球氣候變化、“雙碳”目標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等時代背景和視角,重新審視低碳旅游發展特征,明確其與“雙碳”目標的關系及其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作用,深人探討旅游業在“雙碳”進程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同時,緊扣新型業態發展和產業高度融合的背景,明晰旅游目的地碳源構成及特點,編制碳排放清單,制定旅游業碳排放和碳匯測算的技術標準。另一方面,明確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的總體研究方向,通過構建和完善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的研究框架體系,推進本領域研究向系統化和理論化發展,從而為旅游業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

4.2強化多學科融合,創新研究方法

研究視角的轉變要求加強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融合,將“雙碳”目標與旅游目的地低碳發展緊密結合,深化經濟學、管理學、生態學、地理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在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領域的研究,發揮不同學科在“雙碳”目標研究中的優勢,建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通過整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環境政策分析、技術創新以及社會學和行為科學的觀點,綜合考量實現碳中和的多方面挑戰和策略。此外,注重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與數據源,包括多源異構數據的科學性和方法的適用性,尤其是碳排放和碳匯的測度方法。如結合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來精確識別和監測碳源,應用生態學、環境科學等學科原理,準確理解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應用統計學和數據科學的方法,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提高估算和預測碳排放的準確性;結合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更好地理解碳排放與經濟活動之間的復雜關聯;采用系統動力學模型,模擬碳排放和碳匯在不同情景下的變化,揭示其相互作用和長期趨勢。這種跨學科的方法融合不僅能提供更全面的視角,還能促進更有效的碳減排策略和碳中和實踐。

4.3拓展研究內容,深化研究議題

國際上較早關注碳減排和碳中和問題,許多國家已設定了碳中和目標。我國雖然在2020年才正式提出“雙碳”目標,但自此之后,國內學者迅速認識到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研究的重要性,相關研究領域逐漸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在梳理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前沿研究,提出未來值得深入探索的7大研究內容。

4.3.1 “雙碳”目標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的融合分析

學者們關注了國外低碳旅游發展與旅游業碳排放管理對我國的經驗借鑒,未來應系統梳理國際上關于“雙碳”目標的管理經驗,深入研究國外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規律,提煉各國在碳排放統計制度、低碳政策、市場機制和法規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同時立足中國情境,以國家“雙碳”目標為導向,深化國際經驗對我國“雙碳”目標實現的影響,不斷挖掘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的中國經驗。充分考慮人均公平、歷史責任和減排能力等因素,深人分析政府政策、企業實踐、技術創新和社會參與,強化縱向案例剖析,有針對性地深入分析特定問題,發現規律,進而構建相應的理論模型,總結提煉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的發展模式與路徑。

4.3.2旅游目的地碳源匯時空變化及其交互關系

已有大量研究對旅游業碳排放時空變化及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未來需進一步細化和擴展這一方向,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引入碳匯視角。例如,關注新興業態(如數字文旅、夜間旅游)及不同類型旅游活動(文化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冰雪旅游等)的碳排放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不同類型旅游目的地(如冰雪旅游地、濱海旅游地、國家公園)的碳排放和碳匯空間分布特征,識別高排放和高匯集區域;對比城市和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碳源匯特征及影響因素,制定差異化的管理策略。分析旅游活動季節性和年度變化對碳排放和碳匯的影響,明確不同時段的碳源匯變化特征。全面評估旅游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碳排放及其相互關系,加強對旅游供應鏈中如交通運輸、住宿、景區管理等各環節的碳排放源頭和吸收潛力的深入分析,明確這些環節在碳源匯平衡中的作用及其影響因素。構建綜合性的旅游目的地碳排放與吸收核算框架,建立旅游目的地碳源匯的動態監測與評估體系;研究碳排放與碳匯之間的相互關系,明確二者在不同情景下的交互關系與協同機制;深入探討旅游活動、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環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旅游目的地碳源匯的動態變化,為旅游目的地低碳轉型提供科學依據。

4.3.3 碳減排驅動因素與多層級治理機制

現有研究識別了政策、供給和消費層面對碳減排的影響,未來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的協同互動,構建系統動力學模型,模擬能源調整、環境規制、碳排放交易計劃、技術創新等對旅游目的地碳減排及“雙碳”目標實現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的動態變化,理解碳排放的深層次驅動因素和潛在的反饋循環。評估不同政策措施(如碳稅、碳交易、補貼政策等)對旅游目的地碳減排的影響;分析旅游業中各個環節(如交通、住宿、餐飲等)可采用的碳減排技術和管理措施及其效果評估,如新興技術(如智能交通、綠色能源)在旅游業中的應用,評價其對改善旅游目的地碳均衡的潛力,及其在不同地理、經濟條件下的適用性和效果。解析國家層面“雙碳”政策對地方旅游行業的具體影響機制,以及地方實踐如何反饋到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的努力中,探討不同區域旅游目的地在實現“雙碳”目標上的差異及其合作機制,構建多層次碳排放治理機制,以實現更高效的碳排放管理。

4.3.4碳匯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與治理路徑

國內部分學者開始關注旅游目的地碳匯功能的重要性并對其進行定量測度。然而,現有研究多集中在總體測量方面,未來研究應在此基礎上,統一旅游目的地可用碳匯的剝離標準,關注旅游目的地碳匯資源向生態產品的轉化,識別并優化碳匯生態產品的空間布局。研究旅游目的地碳匯生態產品的多維度價值評估,采用綜合性的評估指標,以全面了解碳匯對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實現的貢獻。考慮地區差異,深入研究適用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模式和路徑。從生態治理的角度出發,研究如何通過有效的生態治理措施來增強旅游目的地的碳匯能力。深入研究碳交易市場,分析其對旅游目的地碳匯生態產品的影響,考察碳市場機制在促進碳匯項目發展方面的激勵作用,以及在碳交易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關注碳匯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在旅游業中如何有效實施碳補償,增強利益相關方對碳匯生態產品的認知、價值認同和參與程度。

4.3.5利益相關者在\"雙碳”目標實現中的作用與協同

現有研究主要聚焦單一群體的感知和行為分析。基于此,未來應進一步深入研究利益相關者對“雙碳”目標的認知水平、環境感知及其影響因素,探討“雙碳\"背景下利益相關者行為的演變,模擬不同情境下利益相關者行為反應和決策路徑,探究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在不同時空維度上的表現差異。同時,關注新興技術在提高利益相關者低碳認知和促進低碳行為方面的作用。此外,探討旅游目的地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游客、本地居民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和權益平衡,構建利益相關者在旅游目的地實現“雙碳”目標中的協同機制,包括利益主體間的良性互動與價值共創機制等,推動多主體關系下的\"雙碳”目標響應模式研究。

4.3.6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實現過程與路徑

當前研究多從宏觀視角提出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實現的策略,未來可以加強對“雙碳”目標實現過程的動態化定量研究,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機器學習等方法模擬旅游目的地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不同路徑,并探索優化策略;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探索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實現的多重路徑。關注旅游各部門的碳達峰和碳中和路徑,特別關注交通、住宿等核心部門的“雙碳”目標實現特征。重視碳管理手段,設計和實施旅游目的地碳足跡認證標準和碳標簽系統,研究碳標簽在提高消費者碳減排意識和行為選擇中的作用。評估不同類型碳補償項目對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實現的實際效果,分析影響不同主體參與碳補償項目的關鍵因素,通過有效的碳補償意愿提升措施促進旅游目的地“雙碳”目標的實現。

4.3.7碳中和旅游目的地形成機制與綜合管理

不同于國外已有的碳中和旅游目的地相關研究,國內對這一領域的關注較少。未來應加強關注碳中和旅游目的地的形成機制,聚焦地區特征、旅游業結構和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探討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碳中和目標實施機制。構建旅游目的地碳排放與碳匯的協同管理機制,探索如何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最大化碳匯效益,通過綜合管理實現碳中和目標。同時,著眼于不同層級、不同類型旅游目的地碳中和的特征、影響機制和近期行動重點,深入剖析碳中和目標的地區分異,探索不同類型旅游目的地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與機制。未來還可關注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效應,包括對就業、收入分配、區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以及“雙碳”目標實現對不同社會群體(如地方社區、低收入人群、女性群體、老年群體)的影響、對游客體驗和行為等的影響,探討如何確保公平轉型。通過深入分析碳中和目標實現對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研究碳中和目標實現與旅游目的地協同發展的模式與機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唐承財,鐘林生,成升魁.旅游業碳排放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 進展,2012,31(4):451-460.[TANG Chengcai, ZHONG Linsheng, CHENG Shengkui.Research progress on carbon emissions in tourism industry[J].ProgressinGeography,2012,31(4):451-460.]

[2] 魏妮茜,項國鵬.“雙碳\"背景下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生態體 系構建——基于紹興的實踐探索[J].社會科學家,2022(5):38- 44.[WEI Nixi, XIANG Guopeng. Constructing an ecological system for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under the“dual carbon goals”—Basedon the practiceand exploration in Shaoxing[J].Social Scientist,2022(5):38-44.]

[3]LENZENM,SUNYY,FATURAYF,etal.The carbon footprint of global tourism[J].NatureClimate Change,2018,8(6):522-528.

[4]KOCAKE,ULUCAKR,ULUCAK Z \.Theimpactoftourismdevelopmentson\mathrm { C O } _ { 2 }$ emissions:An advanced panel data estimation [J].Tourism ManagementPerspectives,2020,33:100611.

[5]周年興,黃震方,梁艷艷.廬山風景區碳源、碳匯的測度及均衡 [J].生態學報,2013,33(13): 4134-4145.[ZHOUNianxing,HUANG Zhenfang,LIANG Yanyan.Carbon sources and storage sinks in scenic tourist areas:A Mount Lushan case study[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13):4134-4145.]

[6]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 刊,2010,25(1):13-17.[CAI Meng,WANG Yuming.LoW-carbon tourism:Anew mode of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Tribune, 2010,25(1): 13-17.]

[7]唐承財.低碳旅游: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節能減排的可持續旅 游形式[J].旅游學刊,2014,29(3):10-12.[TANG Chengcai.Low carbon tourism: Sustainable tourism to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nergyconservation[J].Tourism Tribune,2014,29(3):10-12.]

[8]馬勇,顏琪,陳小連.低碳旅游目的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 究[J].經濟地理,2011,31(4):686-689.[MA Yong,YAN Qi,CHEN Xiaolian.A research on th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of low-carbon tourism destination[J].Economic Geography,2011,31(4): 686-689.]

[9]李曉琴,銀元.低碳旅游景區概念模型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J].旅游學刊,2012,27(3):84-89.[LI Xiaoqin,YIN Yuan.A conceptual model of low carbon scenic spots and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J].Tourism Tribune,2012,27(3):84-89.]

[10]馬勇,江函哲.碳中和下低碳旅游發展模式與提升策略[J].旅 游學刊,2022,37(5):1-3.[MA Yong,JIANG Hanzhe.Low carbon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and enhancement strategy under carbon neutrality[J].TourismTribune,2022,37(5):1-3.]

[11]TANG M,GE S.Accounting for 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tourism-related consumption[J].Tourism Economics,2018, 24(5): 510-525.

[12] TANG C, ZHONG L, JIANG Q.Energy effciency and carbon efficiencyof tourism industry indestination[J].Energy Effciency, 2018,11(3): 539-558.

[13]TANG C, ZHONG L,NG P.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ourism industry's carbon emissions:A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model perspective[J].Energy Policy,2017,109:704-718.

[14]查建平.中國低碳旅游發展效率、減排潛力及減排路徑[J].旅 游學刊,2016,31(9):101-112.[ZHA Jianping.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Tribune,2016, 31(9): 101-112.]

[15]李姝曉,程錦紅,程占紅.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低碳旅游研究 進展及可視化分析[J].中國生態旅游,2021,11(1):141-158. [LI Shuxiao,CHENG Jinhong,CHENG Zhanhong.Research progress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low-carbon tourism in the contextof global climatechange[J].Journal ofChinese Ecotourism, 2021, 11(1): 141-158.]

[16]SCOTT D,PEETERS P,GOSSLING S.Can tourism deliver its “aspirational”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J]. Journal of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3):393-408.

[17] SCOTT D.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Time for critical reflection[J].TourismRecreation Research,2008,33(3):356-360.

[18]GOSSLING S.Carbon neutral destinations: A conceptual analysis [J].JournalofSustainable Tourism,2009,17(1):17-37.

[19]GOSSLING S,HANSSON C B,HORSTMEIER O,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s a tool to assess tourism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3(2/3):199-211.

[20] GOSSLING S.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4):283-302.

[21]BECKEN S,PATTERSON M.Measuring nation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as a key step towards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4):323-338.

[22]BECKEN S,SIMMONS DG,FRAMPTONC.Energy use associatedwithdiferenttravelchoics[J].TourismManagement, 2003,24(3):267-277.

[23]BECKEN S.Analys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to estimate 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air travel[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2,10(2):114-131.

[24]陶玉國,黃震方.區域旅館業碳排放分類測度研究—以長三 角為例[J].經濟管理,2013,35(12):11-120.[TAO Yuguo,HUANG Zhenfang. Study of measur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or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accommodation—A case stud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J].BusinessandManagementJournal,2013,35(12):111-120.]

[25]WU P,SHI P.An estim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204號 emisions in tourism sector of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1,21(4):733-745.

[26] 謝園方,趙媛.長三角地區旅游業能源消耗的 CO2 排放測度研 究[J].地理研究,2012,31(3):429-438.[XIE Yuanfang,ZHAO Yuan.Measur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bytourism in Yangtze River Delta[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3): 429-438.]

[27]SUN YY.Decomposition of touris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vealing the dynamics between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and carbon emiss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16,55:326-336.

[28] 王凱,邵海琴,周婷婷,等.基于EKC框架的旅游發展對區域二 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分析:基于1995—2015年中國省際面板數 據[J].地理研究,2018,37(4):742-750.[WANGKai,SHAO Haiqin, ZHOU Tingting,etal.EKC framework analysis of the effects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China's 1995— 2015 panel data[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8,37(4):742-750.]

[29] 王凱,邵海琴,周婷婷,等.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國旅游業碳 排放影響因素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17,37(3):1185-1192. [WANG KaiSHAOHaiqin,ZHOUTngting,etal.Analysisof impact factors of CO2 emissions from tourism in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17,37(3):1185-1192.]

[30] ZHANG J,ZHANG Y.Carbon tax, tourism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welfare[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18,69:18-30.

[311王立國 牛海 葉嬉 等中國省域旅游業碳中和時空分異與 模擬研究[J].生態學報,2024,44(2):625-636.[WANG Liguo, ZHU Hai, YE Yanting,et al.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and simulation of provincial tourism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24,44(2):625-636.]

[32] 朱海,王立國,賀焱,等.多情景下中國省域旅游業碳達峰的時 空特征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3,37(1):169-176. [ZHUHai,WANG Liguo,HE Yan,etal.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peak of provincial tourism in China under multiple scenarios[J].Journal of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3,37(1):169-176.]

[33]王崢,程錦紅,程占紅.中國旅游業碳均衡區域差異及其影響 因素[J].生態學報,2021,41(20):8063-8075.[WANG Zheng, CHENG Jinhong,CHENG Zhanhong.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of tourism carbon equilibrium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21,41(20): 8063-8075.]

[34]章杰寬.旅游與碳排放:全球視角與區域比較[J].地理研究, 2022,41(11):3088-3104.[ZHANG Jiekuan. Tourism and carbon emissions:Global perspectives and regional comparisons[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22,41(11): 3088-3104.]

[35]ZHANG J, ZHANG Y. Chinese tourism economic change under carbon tax scenario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20,23(7):836-851.

[36]唐承財,查建平,章杰寬,等.高質量發展下中國旅游業\"雙碳” 目標:評估預測、主要挑戰與實現路徑[J].中國生態旅游,2021, 11(4):471-497.[TANG Chengcai, ZHA Jianping,ZHANG Jiekuan, etal.The goal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carbonpeak and neutrality (dual-carbon)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major challenges,and approach[J].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2021,11(4): 471-497.]

[37]明慶忠,常易.綠色產業or黑色產業:旅游業碳排放統計邊界 的反思與重構[J].中國生態旅游,2022,12(4):583-602.[MING Qingzhong,CHANG Yi. Green industry or black industry: The 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tatistical boundary for tourism carbon emissions[J].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2022,12 (4): 583-602.]

[38]MENGW,XUL,HUB,etal.Reprint of: Quantifying direct and indirec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the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7,63:S40-409.

[39]UNWTO.Climate Change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R].Madrid:UNWTO,2008:24.

[40]BECKEN S,FRAMPTON C, SIMMONS D.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The New Zealand case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3):371-386.

[41]李罕梁,周玲強.旅游業對實現\"雙碳”目標的作用[J].旅游學 刊,2023,38(11): 3-5.[LIHanliang,ZHOU Lingqiang. The rol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achieving“dual-carbon”goals[J].Tourism Tribune,2023,38(11): 3-5.]

[42]XUC,WANGB,CHENJ.ForestcarbonsinkinChina:Linked drivers and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based prediction [J].Journal ofCleanerProduction,2022,359:132085.

[43]LYUXKalegegas and sink management to enhance its contribution to regional carbonneutrality[J].Ecological Indicator,2023,152:110341.

[44] 石鐵矛,王迪,湯煜,等.城市生態系統碳匯固碳能力計算方法 與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23,34(2):555-565. [SHI Tieman WANG DiTANG Yi.et al Research nrnoress on calculation method and impact factor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urban ecosystems[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23,34(2):555-565.]

[45]王莉,劉瑩瑩,張亞慧,等.河南省農田生態系統碳源/匯時空分 布及影響因素分解[J].環境科學學報,2022,42(12):410-422. [WANG Li,LIU Yingying,ZHANG Yahui,etal.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source/sink and decomposi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 farmland eco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22,42(12): 410-422.]

[46] 楊林,郝新亞,沈春蕾,等.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海洋漁業碳匯能 力與潛力評估[J].資源科學,2022,44(4):716-729.[YANG Lin,HAO Xinya,SHENChunlei,et al.Assessment of carbon sink capacity and potential of marine fisheries in China under the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J].Resources Science,2022,44(4):716-729.]

[47]趙雪如,劉學敏,叢建輝.低碳旅游研究進展與未來展望[J].資 源開發與市場,2014,30(2):239-243.[ZHAO Xueru,LIU Xuemin, CONG Jianhui. Research progress on low-carbon tourism and itsfutureprospect[J].ResourceDevelopmentamp;Market,2014,30 (2): 239-243.]

[48]韓元軍,吳普.京津冀地區旅游業的碳排放測算與比較研究 [J].人文地理,2016,31(4):127-134.[HAN Yuanjun,WU Pu. The measurement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industry of Beijing-Tianjin-Hebei[J]. Human Geography,2016,31(4):127-134.]

[49]XIONG G,DENG J,DING B.Characteristics,decoupling effect, and driving factors ofregional tourism's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2,29 (31):47082-47093.

[50]TANG C,WAN Z,NG P,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ourist attractions atheritage touristdestinations[J].Sustainability019,11(21):5944.

[51]PARAMATI SR,ALAMM S,CHENCF.The effects of tourism on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s:A comparison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7,56(6):712-724.

[52]TANG C,ZHONG L,FAN W,et al.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for tourism transport in world heritage sites:A case of the Wulingyuan area in China[J].Natural Resources Forum,2015,39(2):134-150.

[53] 郭向陽,穆學青,明慶忠,等.中國旅游交通碳排放格局及影響因 素解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2,38(2):129-136.[GUO Xiangyang,MU Xueqing,MING Qingzhong,etal. Carbon emission patern of China's tourism transport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2022,8(2):19-136.]

[54]LIJ,LIX,CHENC.The CO2 emiss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hotel industry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objectives and homestay growth[J].Energies,2021,14(24):8228.

[55]PERCH-NIELSEN S, SESARTIC A, STUCKI M.The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of the tourism sector: The case of Switzerland[J]. EnvironmentalScienceamp;Policy,2010,13(2):131-140.

[56]PATTERSON M,McDONALD G.How Clean and Green is New Zealand Tourism?LifecycleandFutureEnvironmental Impacts [M].Lincoln: Manaaki Whenua Press,2004:23.

[57]QINF,LIUJ,LIG.Accounting fortourism carbon emissions: A consumption stripping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J].Tourism Economics,2024,30(3):633-654.

[58] 張瑞英,席建超,葛全勝.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旅游者碳足跡 分析:一種低碳旅游測度框架及其實證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 環境,2015,29(6):169-175.[ZHANG Ruiying,XIJianchao,GE Quansheng.Life cycle of tourist carbon footprint (TCF-ICA):A “low carbon tourism”measurement method[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29(6):169-175.]

[59]胡鞍鋼.中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及主要途徑[J].北京 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3):1-15.[HU Angang. China'sgoal of achieving carbon peak by 203Oand its main approaches[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1,21(3):-15.]

[60] LIU D,YANG D,HUANG A. Leap-base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peak and low carbon pathways in China’s tourist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1,18(3):1218.

[61] 李姝曉,童昀,何彪.多情景下海南省旅游業的碳達峰與碳中 和預測[J].經濟地理,2023,43(6):230-240.[LI Shuxiao, TONG Yun,HE Biao.Prediction of tourism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based on multiple scenarios:A case study of Hainan province[J].Economic Geography,2023,43(6):230-240.]

[62]WANG L,ZHU H.Multi-scenario evolution of tourism carbon emissions in Jiangxi province under the“carbon peak and neutrality” target[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23,14(2):265-275.

[63]MAX,HANM,LUOJ,etal.The empirical decomposition and peak path of China’s tourism carbon emission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1,28: 66448-66463.

[64]鄒才能,薛華慶,熊波,等.“碳中和\"的內涵、創新與愿景[J].天 然氣工業,2021,41(8): 46-57.[ZOU Caineng,XUE Huaqing, XIONG Bo,et al.Connotation,innovation and vision of \"carbon neutral\"[J].Natural Gas Industry,2021,41(8): 46-57.]

[65]金準.碳達峰、碳中和與旅游業高質量轉型[J].旅游學刊,2021, 36(9):3-5.[JIN Zhun.Carbon peak,carbon neutrality and quality transformation in tourism[J].Tourism Tribune,2021,36(9):3-5.]

[66]吳承照,歐陽燕菁.“雙碳”目標下的旅游業環境責任[J].旅游 學刊,2022,37(5):8-10.[WU Chengzhao,OUYANG Yanj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dual-carbon”goals[J].Tourism Tribune,2022,37(5):8-10.]

[67]田里,劉亮.旅游業碳中和戰略選擇[J].旅游學刊,2022,37(5): 6-8.[TIANLi,LIULiang.Carbon neutral strategic options for tourism[J].Tourism Tribune,202,37(5):6-8.]

[68]李姝曉,程占紅.山西省陽泉市旅游業碳均衡分析與低碳發展 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9(6):64-74. [LI Shuxiao,CHENG Zhanhong.A study on tourism carbon balance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Yangquan city, Sh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21,49(6):64-74.]

[69] 王志民,張新林,邱小櫻.基于碳中和的旅游景區凈碳排放估算 與低碳景區建設一 -以鎮江\"焦山\"風景區為例[J].南京師大 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9(4):107-113.[WANG Zhimin,ZHANG Xinlin,QIU Xiaoying.Estimation of net carbon emissions and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scenic area based on carbon neutralization— AcasestudyofJiaoshaninZhenjiang city[J].Journal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6,9(4):71]

[70]曹輝,吳慧珍,沈珊珊,等.“國家的碳源\"抑或“國家的碳 匯”? -基于武夷山國家公園碳均衡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 2023,38(4): 934-950.[CAO Hui,WUHuizhen,SHEN Shanshan,et al.“National carbon source”or“national carbon sink\"?Based on the carbon balance analysis of Wuyi Mountain National Park [J].Journal ofNatural Resources,2023,38(4):934-950.]

[71]XUX,FENG C,DROMAP,etal.A carbon neutral account framework for the Qomolangma mountaineering tourism area [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023,25(12): 14101-14130.

[72] 向旭,董怡菲,楊曉霞.山岳型景區碳源碳匯的估算與分析- 以西嶺雪山景區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 (8):150-159.[XIANGXu,DONG Yifei,YANG Xiaoxia.Estimation and analysis of carbon source and carbon sink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Acase study of Xiling Snow Mountain[J].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4,36(8):150-159.]

[73]朱海,王立國.江西省旅游業碳達峰與碳中和研究[J].中國生 態旅游,2022,12(4):617-631.[ZHU Hai,WANG Liguo.Research on carbon peak and neutralization of 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 [J].Journal ofChinese Ecotourism,2022,12(4):617-631.]

[74]王凱,余芳芳,周曉冰,等.中國旅游業碳減排潛力時空演化及 其影響因素[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2,38(3):112-119. [WANG KaiYU Fangfang,ZHOU Xiaobing,etal.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China[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22,38(3):112-119.]

[75] 宋娜,原一敏.長江經濟帶省域旅游碳減排潛力與旅游碳排放 效率的交互響應[J].經濟地理,2023,43(7):225-233.[SONG Na,YUAN Yimin. Interactive response between tourism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tourism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s[J].Economic Geography,2023,43(7):225-233.]

[76]GOSSLING S,BUCKLEY R.Carbon labels in tourism: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J].JounalofCeanerProduction,16,11:58-69.

[77] ZHANG J, ZHANG Y.Could the ETS reduce tourism-related CO2 emissions and carbon intensity?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J]. AsiaPacificJournalofTourismResearch,020,25(9):029-1041.

[78]CHENG J,LI S,WANG Z,et al.The characteristic diferences between ecological culture and low-carbon tourism cogni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carbon neutrality[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22,13(5):936-945.

[79] 唐承財,覃浩庭,范志佳,等.基于實驗學的國家森林公園低碳 旅游行為及產品設計模式[J].旅游學刊,2018,33(11):98-109. [TANG Chengcai,QIN Haoting,FAN Zhijia,et al.Tourist behavior and product design model of low carbon tourism for national forest park based on experimentation[J].Tourism Tribune, 2018,33(11):98-109.]

[80] 馬嘉遙,李九全,常芳.“雙碳\"目標下鄉村游客低碳旅游行為 影響路徑研究——基于SEM和fsQCA混合方法分析[J].人文 地理,2024,39(4):171-181.[MA Jiayao,LI Jiuquan,CHANG Fang.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path of rural tourists’lowcarbon tourism behavior under the aim of“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neutrality\":Based on themixed method analysis of SEM and fsQCA[J].Human Geography,2024,39(4):171-181.]

[81]唐承財,于葉影,楊春玉,等.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游客低碳認知、意愿與行為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32(4):43-48.[TANG Chengcai,YU Yeying,YANG Chunyu,et al. Analysis on low carbon cognition,willingness and behaviorof touristsin ZhangjiajieNational ForestPark[J].Journal ofArid Land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2018,2(4):4-48.]

[82] 唐承財,鐘林生,成升魁.我國低碳旅游的內涵及可持續發展 策略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5):862-867.[TANG Chengcai, ZHONG Linsheng, CHENG Shengkui.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 low-carbon tourism in China[J].Economic Geography,2011,31(5):862-867.]

[83]丁雨蓮,劉德旺,張鳳琴,等.皖南查濟古村落旅游凈碳排放估 算與減碳增匯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34(7):935-940. [DING Yulian,LIU Dewang,ZHANGFengqin,etal.Research on path from evaluation of net carbon emission,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o carbon sink increase for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Exemplified by Zhajiold village in southern Anhui[J].Resource Developmentamp;Market,2018,34(7):935-940.]

[84]丁晨希,王立國.自愿機制下森林旅游地經營者碳補償意愿的 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西省10個森林公園464份樣本的調 查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54(1):104- 113.[DING Chenxi,WANG Liguo.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compensation willingness of forest tourism destination operators under voluntary mechanism: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464 samples from10 forest parks in Jiangxi province[J].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2,54(1):04-113.]

[85]STEININGERKW,LININGERC,MEYERLH,etal.Multiple carbon accounting to support just and effective climate policies [J].Nature Climate Change,2016,6(1):35-41.

[86] 李倩娜,姚娟,熊長江.理性與道德雙重驅動:游客碳補償意愿 影響機理研究- 一基于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調查[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4,38(1):60-68.[LI Qianna,YAO Juan, XIONG Changjiang.The dual drives of rationality and morality: The mechanism in tourists’wilingness to pay for carbon compensation[J].Journal ofArid Land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 2024,38(1): 60-68.]

[87]RITCHIEB W,KEMPERMANA,DOLNICAR S.Which types of product attributes lead to aviation voluntary carbon offsetting amongair passengers?[J].Tourism Management,2021,85:04276.

[88]MCLENNANCJ,BECKENS,BATTYER,etal.Voluntary carbon offsetting:Who does it?[J].Tourism Management,2014, 45: 194-198.

[89] 康寶怡,朱明芳.生態旅游視域下旅游者碳補償支付意愿影響 因素研究——以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 環境,2022,36(7):16-22.[KANG Baoyi, ZHU Mingfang.Tourists' willngnessto pay for carbon offsets in view of ecotourism: Case studyofChinaPandaNationalPark[J].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2,36(7):16-22.]

[90]USMAN O,ALOLAAA.How do environmental taxes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tourism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EU countrie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23,26(24): 4034-4051.

[91]方琰,張怡琳,張旖旎,等.旅游業發展加劇了中國碳排放 嗎?——基于東、中、西部的比較分析[J].生態學報,2024,44 (10): 4105-4116.[FANG Yan, ZHANG Yilin, ZHANG Yini,et al.Does tourism development exacerbate China's carbon emisions?

[J].旅游學刊,2023,38(11):13-14.[LIUJun,CAOEnhuan,YANG Luyu.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mpower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achieve“dual-carbon”goals[J].TourismTribune,2023,38(11):13-14.]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n Achieving“Dual-Carbon”Goals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WAN Ziwei',TANGChengcai2,XUHong1 (1.CollegeofTourismandServiceManage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oo350,China;2.SchoolofTourismScience,BeijingInternational tudies UniversityBeijingooo24,China;3.Research CenterofBeijing TourismDevelopment,Beijing10o024,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which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has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carbon emissions,thereby making it a major contributor t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The atainment of the “dual-carbon”goals (carbonpeakand carbonneutrality)in touristdestinationsrepresentsacrucial avenu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carbon source-sink system,predic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and pathways to achieve the“dual-carbon”goals.The review is based on the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and follows the logic of identification-measurement-pathwa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dual-carbon”goal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research on achieving the“dual-carbon” goals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has undergone three distinct phases:rapid initiation,fluctuating adjustments,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In the initial phase of research,studies concentrated on measuring carbon emisions at tourist destinations.However,the scope has since been expanded to encompas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both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dual-carbon” goals.The methodology is predominantly quantitative,while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macro- and meso-level,focusing on national and regional scales.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measuring carbon emissions,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m,and predicting both the time at which carbon emissions willreach a peak and the time at which they willreach neutrality. However,the lack of standardized statistical systems and measurement methodologie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as it hinders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and reduces comparability across studies.Furthermore,the majority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employs descrip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with minimal atention devo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for achieving“dual-carbon”goals.The paucity ofresearch at the micro level,coupled with the absence of a systematic and integrated research framework,impe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arbon 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sector and constrain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olicies.Based on analysisof theexisting literature,thisarticle highlights theneed for futureresearch toprioritize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s,constructing comprehensive research frameworks,enhanc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and innovating research methodologies.It also emphasizes the need to exp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to explore key issues in greater depth.To guide subsequent studies,the article proposes seven critical area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with the aim to support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the“dual-carbon”goals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Keywords:“dual-carbon”goals;tourist destinations;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low-carbon development; global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product

猜你喜歡
低碳發展雙碳目標
基于“雙碳”目標的數字經濟減排效果研究
中國商論(2025年15期)2025-08-19 00:00:00
“雙碳”目標下濟南市新能源汽車購買決策研究
時代汽車(2025年16期)2025-08-12 00:00:00
湖北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協同發展困境與對策研究
時代汽車(2025年15期)2025-08-12 00:00:00
“雙碳”目標驅動的產業鏈治理機理與實現路徑
會計之友(2025年16期)2025-08-02 00:00:00
綠色金融賦能交通運輸業低碳發展機制效應研究
中國市場(2025年19期)2025-07-25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视频福利| 99精品视频播放|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国产精品微拍|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噜噜噜久久|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国产视频你懂得| 国产精品第|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99re精彩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成人国产免费|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五月天福利视频|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高清国产在线|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激情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色亚洲成人| 久久毛片网|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色香蕉影院|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综合狠狠| 国产理论精品| 国产在线第二页|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婷婷亚洲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性视频网站|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色综合天天操|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青青极品在线| 国产白浆在线| 亚洲婷婷六月| 国产91视频免费| 一级全黄毛片| 97se亚洲|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AV色爱天堂网|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黄色在线不卡| 99re经典视频在线| 毛片卡一卡二|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丁香婷婷激情网|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