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產業鏈治理成為破解系統性減碳難題的關鍵路徑。文章立足產業鏈治理視角,構建涵蓋理論體系、動力機制、績效評價及保障政策的系統性研究框架,旨在揭示“雙碳”目標實現的協同機理與行動邏輯。首先,提出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框架,以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為核心,整合戰略、流程與能力三維度,闡明產業鏈共生系統中質量、效率與動力變革的低碳價值生成機制。其次,解析政策協同、價值協同與創新協同的三重驅動機理:政府通過綠色金融、信息披露與市場引導形成頂層推力;產業鏈依托責任共擔、技術共建與利益共享激發內生動力;產學研跨鏈協作通過資源互補、技術共享與成果轉化構建創新引擎,三者耦合形成“壓力—動力—能力”復合驅動模型。進一步,創新設計“三層次(產業鏈—供應鏈—企業)、五維度(責任、利益、戰略、流程、能力)”碳績效動態評價體系,結合DANP與變權綜合評價法,構建覆蓋監測預警與獎懲優化的閉環管理工具。最后,提出“文化—組織—制度—技術—資金—人才—監督”七位一體保障機制與“宏觀—中觀—微觀”三級政策體系,為政府完善產業低碳治理、企業重構價值鏈生態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引。本框架拓展了產業鏈治理理論在碳中和場景下的應用邊界,為經濟系統低碳轉型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關鍵詞】 產業鏈治理; “雙碳”目標; 框架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6-0002-10
一、引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黨中央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決斷力與執行力,引領全黨全國形成了強大的綠色發展共識與行動力。這一進程中,美麗中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深刻轉變,彰顯了國家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堅定承諾與卓越成效?!半p碳”目標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依托技術創新、制度優化、產業升級、清潔能源開發等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相協同的低碳經濟。落實“雙碳”目標,應從產業鏈角度,將每一個個體行為、產業行為、微觀主體的企業行為放到真正的收益可測量、成本可測量的場域中,并且所有參與人的行為在碳邏輯中,都可以測量、報告、核證和交易,建立有效的市場制度體系,盡快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并將其結果信用化和金融化。因此,如何有效踐行碳邏輯實現“雙碳”目標和助推高質量發展?如何構建產業鏈、供應鏈、企業三位一體的碳治理理論框架以及對各主體的低碳行為進行有效評價?現有的市場制度體系和政策框架在踐行碳邏輯時又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從理論和現實層面回答上述問題,不僅是為了尋求有效落實“雙碳”目標的可行路徑,更是為促進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探尋可行之策,進而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框架的學術價值體現兩個層面。理論層面:第一,產業鏈治理的“雙碳”目標基礎理論研究價值;第二,產業鏈治理的“雙碳”目標的驅動機制研究價值;第三,產業鏈治理的“雙碳”目標的“多層次-多維度-多主體”評價與激勵機制研究價值;第四,產業鏈治理的“雙碳”目標的保障與政策研究價值。實踐層面:第一,通過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將碳預算、碳審計、碳責任分配、碳數據治理等內容滲透到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以形成有效的產業鏈碳減排壓力機制。第二,基于產業鏈治理,以國家為評價主體,構建評價產業鏈碳績效的評價標準體系?;诶嫦嚓P者視角,從需求、貢獻、戰略、流程、能力五維度,分產業鏈層、供應鏈層、企業層構建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構建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績效綜合評價模型、碳監測預警體系和碳績效獎懲實施機制。第三,基于對產業鏈碳績效的有效評價,建立產業鏈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保障機制,提出相關政策體系,為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有效落實保駕護航。建立產業鏈推動的保障與政策長效機制。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
(一)產業鏈管理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相關基本理論研究
已有學術文獻對產業鏈治理這一議題展開了詳盡探討。產業鏈或產業集群的成長被視為界定地域工業構成與經濟實力的關鍵驅動要素之一。鏈上企業傾向于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首要目標,這一傾向有時會導致其在未充分考慮整體產業鏈發展需求的情況下選擇退出或遷移,從而表現出較低的“根植性”[ 1 ]。
循環經濟推動產業鏈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2 ]。在產業鏈體系中,主導企業通過構建緊密的合作網絡與上下游伙伴協同運作,顯著擴大了信息搜集的范疇與深度,整合了多樣化的專業知識與資源,從而激發了創新活動的潛力。同時,應該進一步優化產業鏈的能源網絡結構,構建統籌節能的協同機制,理順能源消費網絡關系,降低能源消費強度與保障能源消費公平并舉[ 3 ]。
(二)碳達峰碳中和的壓力機制相關研究
1.關于產業鏈治理與碳管理行為的相關研究
張同斌[ 4 ]基于跨行業投入產出聯系的視角,深入探討了高能耗產業與能源生產部門等關鍵行業在實施碳減排策略過程中,是否有可能引發行業內碳排放轉移,即“碳泄漏”現象。研究發現,針對特定行業的減排策略不僅未引發跨行業間的碳泄漏現象,反而促進了廣泛的節能減排效應,表現為各行業碳排放量的整體減少趨勢。孫攀等[ 5 ]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體現為一種復雜的相互作用,其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均顯著促進了碳減排的進程。
Sami[ 6 ]研究具有高的利益相關者感知壓力是否會威脅公司生存的潛力,影響采用碳管理的決定策略(CMS)。采用CMS的傾向取決于四類利益相關者的影響:監管者、機構投資者、媒體和債權人。結果表明,利益相關者的壓力不僅與采用或不采用CMS相關,還與采用的CMS類型有關。確定了三種類型的CMS,即補償、減少和創新戰略。Baranova et al.[ 7 ]認為向低碳經濟的過渡需要新的戰略,使組織能夠采取發揮“綠色”增長潛力的優勢。
2.關于碳預算的相關研究
我國在國家層面的碳預算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對特定立法框架的分析以及對碳預算體系中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探討上。陳迎[ 8 ]在國內最早探討碳預算概念,旨在確定碳排放的最優化水平,這一目標在確保全國碳排放總量實現平衡的同時,還需兼顧實施過程的公平性和效率,以期在經濟活動與環境責任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章勇等[ 9 ]通過對英國具體實施的碳預算設計方案進行深入案例分析,提出中國若欲有效推行碳預算機制需滿足三項關鍵條件:國家有強烈的政治導向、擁有明確的目標以及配套政策完善。
(三)碳達峰碳中和的動力機制相關研究
1.低碳技術創新的作用
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措施,鼓勵低碳技術創新是實現我國碳減排的重要途徑。Liu et al.[ 10 ]考察了1995—2019年30個樣本省份的綠色投資、可再生能源消費和技術創新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結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和綠色投資對減少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意義;經濟結構向可再生能源轉移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策略。韓晶等[ 11 ]研究發現,數字服務貿易的成長不僅通過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對碳減排展現出正面的推動作用,而且這一系列影響的強度與方向均顯著地受到互聯網普及程度的調控。盛春光等[ 12 ]基于中介效應分析揭示,內部碳定價運作機制在于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這一過程直接促進了技術創新,進而有效減少了碳排放量,并顯著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2.碳金融、綠色稅收等的作用
蔡棟梁等[ 13 ]通過構建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發現碳稅對環境質量的影響路徑。第一,碳稅增加了政府收入,用于環保治理的支出增加,環境質量改善。第二,企業承擔碳稅后資產負債表惡化,貸款減少使企業產出減少,政府稅收與環境治理支出減少,環境質量惡化。第三,企業為了少繳納碳稅,同樣會實施節能減排。于孝建等[ 14 ]采用莫頓(Merton)模型和壓力測試方法研究發現,碳稅沖擊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價值造成的損失大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國有銀行貸款價值損失集中的行業結構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存在異質性;碳稅價格過高將導致商業銀行貸款價值損失過高。
(四)碳達峰碳中和績效評價相關研究
1.碳績效評價方法研究
碳績效的本質在于降低碳排放水平,以此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學術界對碳排放成本的認識從多維度展開:一是從生命周期視角審視,包括產品設計、制造、應用直至廢棄的全過程碳排放代價及其相應的補償機制;二是聚焦于企業層面,涉及為減排所付出的成本總額以及超排帶來的所有經濟損失;三是探討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為了達到預期的環境保護效果和獲得環境效益,所必須支付的、可貨幣化的各種經濟成本流出。
(1)企業物質流分析。企業物質流分析以企業流程的各個工序為主體將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生產流程相連接。碳元素在企業生產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作為不可或缺的能源及原材料,對于推動整個制造流程的實施與效能提升至關重要。在各生產流程內,企業致力于能源及基礎物料的高效管理和優化配置。在特定的工業生產過程中,部分碳元素通過廢棄物排放的途徑進入到外部環境。在工業制造過程中,未被消耗的碳原子作為原材料整合進最終產品之中。然而,對于此類物質流動的分析存在著明顯的限制性,一方面,物質流動分析在探討貨幣“經濟”范疇內的損失價值時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僅采用單一物質計量手段難以充分展現不同資源利用過程的綜合效應及其累計損耗。
(2)基于物質流的企業碳價值流分析。價值流以貨幣作為量化尺度,以物質流動為核心,全面揭示了廢棄物資源在價值層面的投入、流轉、增值以及補償等關鍵環節。在企業的運營活動中,產生的大量廢棄物蘊藏著顯著的可循環資源價值,這一現象揭示了通過廢棄物的系統收集與再利用、循環再加工,進而將其重新融入生產流程以持續創造價值并實現經濟補償的重要機會。通過對物質流通過程中的價值轉移及其引發的產品成本進行細致分析,并綜合考量物質循環過程中碳排放量的影響,企業應實施流程優化與技術創新策略,進而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顯著降低資源消耗,以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現有研究主要基于碳投入、碳流轉、碳產出、碳排放強度、碳暴露度、碳結構、碳技術減排、碳發展能力、碳風險能力、碳匯建設與交易、碳排放權交易、低碳意識與行為、碳減排效率等指標構建評價體系。
(1)基于碳排放強度及碳暴露度,任高飛[ 15 ]運用AHP方法構建包括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的碳源消耗、碳排放量、碳匯建設與交易、碳排放權交易、低碳意識與行為等指標的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Braam et al.[ 16 ]選取了碳投入效率、碳產出效率、碳減排效率、碳排放強度四個指標作為企業碳績效指標。
(2)基于碳投入、產出,李林等[ 17 ]依據邏輯框架分析方法,旨在系統地構建一個全面的公共工程項目低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圍繞項目投入、產出、直接效應以及間接效應四個關鍵維度展開,進而精準度量與評估項目的環境可持續性及經濟效益。邰曉紅等[ 18 ]基于對企業碳排放與污染物排放量的綜合考量,并融合低碳經濟附加值這一概念,創新性地提出并構建一套以G-SMART原則為核心的企業低碳經濟附加值指標體系,進而量化企業在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價值貢獻。
(五)產業鏈碳治理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保障機制與政策研究
1.保障機制研究
基于“雙碳”目標的保障機制多聚焦于國家層面與企業層面,包括低碳試點政策[ 19-20 ]等。在市場機制方面,多數學者建議碳稅作為補充手段,與碳排放權交易政策并行實施以減少碳排放[ 21 ]。關于低碳技術的相關研究多與市場機制或資金保障相結合。一方面,市場機制刺激企業采取技術創新措施以彌補排放成本,并對產業集聚程度產生正向影響[ 22]。另一方面,資金保障與技術創新作為雙輪驅動,激勵各企業主體履行環保職責。
2.政策體系研究
已有國內外學者、團隊從政策框架、關鍵行業措施、研發布局、財政與金融保障措施等方面切入,系統梳理國內外的碳中和政策體系,剖析其主要特點,以期為構建中國碳中和政策體系提供參考。胡鞍鋼[ 23 ]強調市場機制在調配綠色資源、能源及其他關鍵要素中的主導地位,并通過綠色產品與服務、綠色市場交易(特別是碳交易市場)、綠色定價(涉及碳稅等措施)以及綠色技術創新這四大“無形之手”的作用,與政府層面的綠色規劃、政策制定、規則建立與標準制定這四大“有形之手”之間形成緊密的協同、互動與互補關系。同時,充分激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提前達到碳排放峰值目標,以此加速全國整體碳排放峰值的進程。
王燦等[ 24 ]指出國家應率先采取立法行動,以法律形式確立碳中和目標,從而為其實現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與法律保障。建議碳排放峰值已實現的地區先行主動探索實現碳中和的具體路徑與策略。對于企業,應考慮充分利用市場化工具、氣候投融資工具,加強低碳/零碳技術保護和扶持。董利蘋等[ 25 ]從政策框架、關鍵行業措施、研發布局、財政與金融保障措施等方面切入,系統梳理歐盟的碳中和政策體系,加快構建碳中和政策框架,進而提出我國應采取疏密有致的關鍵行業減排措施,構建財政與金融政策體系,配套部署科學技術創新研發保障措施,依托碳排放交易體系梯次有序實現各地區、各行業碳中和目標等政策建議。
三、產業鏈治理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基礎理論
站在產業鏈的廣度,從產業鏈利益相關者貢獻(責任共擔)、利益相關者滿意(利益共享)、戰略、流程、能力五個維度構建產業鏈治理對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理論體系。基于產業鏈共同治理的利益相關者模型見圖1。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需要不同產業鏈之間、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的共生發展,才能實現碳中和目標。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公平正義、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問題。產業鏈之間的資產共享、技術共享、信息共享、市場共享、利益共享的發展格局奠定了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基石,有助于推進產業鏈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產生共享價值,進而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協同模型見圖2。
第一,構建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理論體系。構建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理論體系需先確定產業鏈的利益相關者。與企業利益相關者不同的是,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屬于宏觀層次的利益相關者,可分為鏈內利益相關者和鏈外利益相關者。鏈內利益相關者,如供應型利益相關者、生產型利益相關者、銷售型利益相關者、消費型利益相關者、分解型利益相關者,是與產業鏈生產運營直接相關的利益相關者。鏈外利益相關者,如監督型利益相關者、資金型利益相關者,是保障產業鏈生產運營過程正常有序進行的利益相關者。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需要落腳于宏觀層次,通過分析產業鏈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和貢獻率,實現產業鏈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產業鏈內部利益相關者發展循環經濟,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有助于推進產業鏈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而產生共生價值,進而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第二,研究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驅動因素。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號),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和“十五五”期間碳減排的具體目標,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是重中之重。這意味著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從產業鏈出發,促進產業鏈各利益相關者進行有效協同,形成互相協作、互利共存的產業鏈共生系統。在這個系統里,多個利益相關者協作互助,以實現單個個體不能實現的碳減排目標。產業鏈各利益相關者的協同衍生出兩個機制,一是政府監管與審計、消費者綠色偏好等的壓力機制(利益相關者需求,利益共享);二是基于價值創造的產業鏈動力機制(利益相關者貢獻,責任共擔)。
第三,研究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戰略、流程與能力框架。在國家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跳出原有產業鏈治理模式,實現合作治理、網絡治理、空間治理、環境治理等多個治理模塊的耦合,從而實現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工業互聯網體現了創新鏈與價值鏈的深度融合,通過對人、機、物、系統等的全面連接,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全新制造和服務體系。因此,借助工業互聯網滲透低碳理念,打通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文化共通、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技術共用,逐步形成產業鏈各環節的文化協同、人碳協同、技術協同、制度協同,從而構建產業鏈命運共同體,推進產業鏈碳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的建設。從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戰略、流程、能力,構建實現路徑。
四、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達峰碳中和壓力機制與實現路徑研究
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達峰碳中和壓力機制與實現路徑研究如圖3所示。具體而言:
第一,研究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預算平衡管理,屬于實現“雙碳”目標壓力機制中的內部約束。每條產業鏈包括政府、產業鏈上下游和創新鏈等利益相關者,各利益相關者對產業鏈碳治理的需求對產業鏈的運營過程具有約束作用。表面上是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碳預算平衡管理,本質上其實是依靠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合作與博弈,強調的是集體理性,符合共生的理念。從減碳機制方面,過去的碳預算體系主要目的是限制各排放主體的碳排放量,而實現“雙碳”目標不僅需要依靠減碳降碳措施,還需要依靠碳預算平衡手段。從研究主體方面,過去的碳預算體系主要集中在國家、區域、行業或企業層面,但事實上這四個主體是協同共生的關系,已有的碳預算平衡體系研究僅停留于國際層面,研究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碳預算平衡體系有利于“雙碳”目標的具體落實。因此,在推進“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應考慮到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互動與協同機制,從全局出發,綜合考慮不同產業碳減排現狀、發展趨勢和碳減排難度,進而進行產業鏈、供應鏈層面的碳預算平衡管理。
第二,研究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審計監督體系構建,屬于實現“雙碳”目標壓力機制中的內部約束和外部監督。內部約束機制的相關研究已較為豐富,本文希望繼續充實審計相關的內部約束機制,同時繼續研究外部監督機制,從而實現內外部雙約束的壓力機制的構建。從各產業鏈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來看,無論是政府監管、還是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交流,以及對產業鏈低碳減排進行針對性的創新,這都離不開高質量的碳數據,而碳審計監督可以保障碳數據質量,有利于滿足政府、產業鏈上下游和創新鏈利益相關者對產業鏈治理的需求,同時有利于實現審計全覆蓋。傳統的碳審計主要關注碳專項資金和節能減排項目,因此綜合從碳排放、碳信息披露、碳核查等多個層面建立碳審計體系并設計相關指標尤為必要。
第三,研究產業鏈利益相關者碳責任分解與確認依據。在碳鏈識別上,結合大數據、區塊鏈等相關技術手段,通過區塊鏈對產業鏈形成的碳網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MRIO)對產業鏈各環節的碳排放進行核算。個體難以孤立開展經濟活動,需要產業內或跨產業多邊主體互動(多邊共生)產生新的價值,因此本專題研究如何將價值鏈貫穿產業鏈,并對產業鏈中各環節進行增值分析,同時如何通過分解和追蹤各環節所占價值份額確定責任分擔標準,進而利用各環節所占價值份額進行碳責任的分配。
第四,構建基于新興科技的產業鏈碳數據治理框架。在全球化、大數據背景下,本文以碳數據治理為中心,重點研究基于工業互聯網技術的碳數據治理框架,賦能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中和壓力機制的實現。工業互聯網通過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全面互聯互通,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構建數據驅動的工業生產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重塑供應鏈運作管理新范式,將碳數據的獲取嵌入到工業互聯網架構中是必要的。因此本文建議將碳數據嵌入到工業互聯網中,并根據由政府、產業鏈上下游和創新鏈利益相關者需求決定的戰略、流程、能力來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碳數據治理框架。
五、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達峰碳中和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
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達峰碳中和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如圖4所示。具體而言:
第一,產業鏈政策協同的驅動機制與實現路徑。價值創造過程受到的制度因素影響主要來自政府,同時政府是支持碳中和實現的最大利益相關方。首先,來自政府綠色金融方面的支持能極大緩解產業鏈及其內部企業的資金問題,也能進一步助推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產業鏈的構建。其次,通過政府要求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使產業鏈、供應鏈及其內部節點企業的綠色低碳信息披露更加透明,促進產業鏈同步優化并合理配置碳排放,實現產業整體碳排放下降的同時提升產品價值。最后,政府能有效指明市場的發展方向和產業的調整方向,能夠極大程度降低產業轉型搜索新市場的成本以及戰略轉型的管理成本,同時來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降低了產業鏈市場開拓的成本。這三方面的內容是政府促進產業鏈碳價值創造的三條有效路徑,以此為基礎形成政府支持系統,可以助力產業鏈上的低碳價值創造,盡早實現碳中和目標。
第二,產業鏈價值協同的驅動機制與實現路徑。產業鏈是碳價值創造的主體,產業鏈內不同節點企業和上游供應市場、下游銷售市場作為產品制造過程的重要利益相關方,具備不同的重要程度、所需資源不同、價值增值效果也不同,因此只有從產業層面統籌協調才能使整個產業層面碳排放最低的同時價值創造效率效果最高。首先,產業鏈要責任共擔。降低碳排放,實現產業綠色化是產業鏈整體的責任,任何節點企業的責任履行不到位都將拖累整體的產業革新進程。其次,產業鏈要技術共建。由于產品低碳制造、產業鏈整體含碳能源配置優化,以及碳排放合理配置都需要不斷革新相關技術,才能實現總體目標,而不同節點企業也各具特征,因此,需要產業鏈技術共建,建立能夠包容各節點企業、關鍵供應鏈所需,符合其價值創造要求的技術體系作為支撐,才能實現整體的低碳綠色化。最后,產業鏈要利益共享。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產業鏈通過責任共擔,技術共建形成的價值成果應當共享,才能激發產業鏈各節點責任履行的積極性和技術共建的熱情。這方面的內容,正是產業鏈協同促進碳價值創造的三條有效路徑,以此為基礎形成產業鏈協同系統,可以助力產業鏈上的碳價值創造,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第三,產業鏈創新協同的驅動機制與實現路徑。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措施,鼓勵低碳技術創新是實現我國碳減排的重要途徑。碳中和不是憑借單一企業或單一產業鏈自身力量可以實現的,需要協同與產業鏈相關的上游供應市場、中間制造市場、下游消費市場以及相關輔助職能等利益相關方共享資源、共建能力體系、共同創新。首先,產業鏈要技術資源互補。產業鏈各節點企業的創新資源互補,有效實現知識的生產、轉移、吸收利用、試驗、調試、成果推廣等步驟,構建完整、可行的創新系統,促進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其次,產業鏈要技術資源共享。產業鏈的延伸需要協同其他產業鏈的技術支持,讓某一產業鏈與另一產業鏈形成上下游關系,才能確保價值創造過程的進一步延伸。最后,產業鏈要技術成果共享。產業鏈各節點與產學研的合作都為產業鏈整體的低碳綠色化貢獻了自身的技術、資源和管理辦法,應當將最終的價值創造成果合理分配,激發其聯合創新的動力。上述三方面的內容是創新協同促進碳價值創造的三條有效路徑,以此為基礎構建產業鏈層面的低碳技術創新共享系統,能加速實現低碳綠色價值創造,最終促進碳中和的實現。
六、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績效評價、監測預警及獎懲機制
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理論體系,構建“三層次、五維度、多主體”的產業鏈治理碳績效評價與監測預警體系,進而構建激勵機制。評價體系如圖5所示。
第一,研究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F有研究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對碳績效進行評價。宏觀層次上,主要集中對區域范圍內的碳績效進行評價,包括國家層面、省份層面等;中觀層次上,主要涉及對供應鏈及行業范圍內的碳績效進行評價,集中于對能耗較大的行業進行碳績效評價,包括煤炭、造船、電力、物流業、房地產業、熱電行業和鋁工業等;微觀層次上,主要側重于單個企業內部的碳績效評價。事實上,碳管理過程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從原材料的供應到產品的處置與再利用,涉及整個產業鏈的碳治理。因此,基于產業鏈治理視角構建碳績效評價體系至關重要。本文希望以利益相關者理論、共生理論為基礎,從產業鏈治理,以需求—壓力驅動和貢獻—動力驅動為雙重驅動力,以戰略、流程、能力為實施路徑,構建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構建基于產業鏈治理的多層次碳績效綜合評價模型。本文希望基于產業鏈治理視角,針對產業鏈、產業鏈中的供應鏈、供應鏈中的企業,將其分別看作碳管理系統,分層次地構建碳績效綜合評價模型及評價標準體系。和諧管理理論指出,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能減少由各種復雜的不確定問題引發的內耗和摩擦,從而實現系統的整體目標。本文希望在和諧管理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產業鏈碳管理系統、供應鏈碳管理系統、企業碳管理系統中各利益相關者的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管理活動以及各節點間各利益相關者的碳管理協同性進行分析,結合基于決策實驗室法的網絡層級分析法(DANP)、懲罰型變權綜合評價法,構建產業鏈層、供應鏈層、企業層的多層次碳績效綜合評價模型及評價標準體系。
第三,構建基于產業鏈治理的多層次碳績效綜合評價標準體系。本文希望基于產業鏈治理,以國家為評價主體,構建評價產業鏈碳績效的評價標準體系;以產業鏈為評價主體,構建評價供應鏈碳績效的評價標準體系;以供應鏈為評價主體,構建評價企業碳績效的評價標準體系。
第四,構建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監測預警體系。本文希望通過對基于產業鏈治理的多層次碳績效過程和結果的不斷評價,形成碳標準體系和碳大數據,進而形成監測預警體系,實施動態監控優化,實現“雙碳”目標。
第五,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績效獎懲實施和控制優化。基于產業鏈碳治理的獎懲實施和控制優化作為推動力,可以調動產業鏈、供應鏈、企業中各利益相關者參與碳治理的積極性。本文將基于產業鏈治理的多層次碳績效綜合評價結果及監測預警過程,建立行之有效的獎懲機制與配套的實施方法。本文希望通過經濟、法律、行政、社會輿論與綠色技術等,對產業鏈利益相關者、供應鏈利益相關者、企業利益相關者碳治理行為進行合理的正向激勵和負向控制,從而實現產業鏈層、供應鏈層、企業層的利益相關者碳管理行為的利益共享和責任共擔。
七、基于產業鏈治理的碳達峰碳中和保障機制與政策
第一,構建基于產業鏈治理的“雙碳”目標實現保障機制。為了促進產業鏈穩定低碳發展、優化產業布局、為加強產業間協調關聯提供強有力支撐,需要不斷地健全和完善保障機制來滿足低碳產業鏈發展的功能需求。基于前人研究,利用實地調研與訪談、系統分析、專家決策支持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文化、組織、制度、資金、技術、人才與監督七個維度對產業鏈碳治理的保障機制體系進行探討,具體包含培育貫徹產業、企業、消費者的低碳文化保障,建立產業鏈低碳發展統籌協調組織保障,構建適應低碳產業發展路徑優化的制度保障,加快構建服務于低碳產業鏈的資金保障,加快構建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的技術保障,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保障,以及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監督保障。七個保障機制的協同配合旨在確保“產業鏈—供應鏈—企業”三個層次的低碳發展規劃得以有效實施落地?;跇嫿ǖ谋U蠙C制框架,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第二,構建基于產業鏈治理的“雙碳”目標實現政策體系。在碳中和的發展中,低碳產業鏈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工具,作用顯著。產業鏈綠色治理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等多方利益相關者協同共治,這需要科學的政策體系,充分考慮宏觀、中觀與微觀政策的高度融合,形成系統有效的政策體系,促進資本和人才朝著碳中和技術創新和市場化推廣應用方向快速匯集?;诂F有政策措施和研究成果,提出以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觀政策為指揮棒,以產業鏈碳排放監測預警體系、產業鏈低碳發展評級體系、產業鏈低碳發展激勵政策、產業鏈內部開放共享政策四項中觀政策為驅動力,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管理會計工具和報告體系、碳足跡管理“智能+管理會計”體系兩項微觀政策為抓手,面向“產業鏈—供應鏈—企業”三個層級的政策體系。
八、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在全球碳中和愿景下,產業鏈治理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核心抓手。本文從產業鏈治理視角出發,構建了涵蓋理論體系、動力機制、績效評價及保障政策的系統性研究框架,旨在為破解“雙碳”目標實現路徑的復雜性問題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引。
首先,本文創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理論體系,圍繞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原則,從需求、貢獻、戰略、流程、能力五個維度整合鏈內與鏈外利益相關者的協同作用。通過構建產業鏈共生系統,推動質量、效率與動力變革,形成低碳轉型的共享價值網絡。其次,研究揭示了政策協同、價值協同與創新協同的三重驅動機理:政府通過綠色金融、信息披露與市場導向政策形成頂層推力;產業鏈通過責任共擔、技術共建與利益共享激發內生動力;產學研跨鏈協作通過資源互補、知識共享與成果轉化強化創新引擎。三者耦合形成“壓力-動力-能力”復合驅動模型,為產業低碳轉型提供結構性動能。
進一步的,本文構建了“三層次五維度”碳績效評價與監測預警體系,突破傳統單一主體評價局限,通過產業鏈層、供應鏈層與企業層的動態聯動,結合DANP與變權綜合評價方法,實現碳管理行為的精準測度與風險預警。配套設計的獎懲機制融合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維手段,形成激勵相容的責任傳導鏈條。最后,研究提出“七位一體”保障機制與三級政策體系,從文化培育到技術賦能,從宏觀財政工具到微觀管理會計創新,構建覆蓋“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的全周期政策工具箱。
(二)展望
1.基礎理論研究突破
傳統的產業鏈治理模式存在著諸多的局限性,難以適用于目前的發展實踐,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應運而生。因此,如何從單體企業的視角擴展到產業鏈的視角,同時如何從產業鏈單邊治理突破到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視角,進而構建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的理論框架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2.驅動機制研究突破
從壓力機制視角來看,政府和資本市場對產業鏈、供應鏈以及企業都會產生壓力,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產業鏈內部供應鏈以及供應鏈內部各企業之間也會存在競爭壓力;從動力機制視角來看,產業鏈實現碳中和的內在驅動力就是價值創造,而這離不開上游供應市場、下游銷售市場、各核心節點企業以及政府等內外部利益相關方的協同配合。因此,如何從單體企業的視角突破到產業鏈共同治理的動力與壓力驅動機制,存在新的研究空間。
3.評價監測與激勵機制突破
產業鏈積極開展碳管理活動的驅動力來自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壓力驅動和貢獻動力驅動的雙重驅動,實施路徑來自合理的碳管理戰略、有效的碳管理流程、相應的碳管理能力,而能力又來源于利益相關者的貢獻。因此,如何從單邊治理突破到產業鏈共生共贏,共擔責任、共享價值的評價與激勵機制需要深入探討。
4.保障與政策建設突破
目前,針對“雙碳”目標實現的保障機制與路徑研究多聚焦于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而致力于推動產業鏈治理的碳政策尚屬起步階段,為了解決現有保障機制與政策體系的困境,如何從單個的宏觀層面、行業層面以及企業層面的政策,突破到產業鏈共同治理層面的政策值得進一步研究?!?/p>
【參考文獻】
[1] 韓玉剛,金嬌,葉雷.產業鏈治理、區域文化與集群績效:以寧國市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為例[J].經濟地理,2021,41(4):93-99.
[2] SUN J R,WANG H,MENG L.Energy consumption optimization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 2606(781-784):2524-2533.
[3] 張寅浩.能源消費強度的區域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22(10):129-142.
[4] 張同斌.重點行業碳減排是否會導致行業間的碳泄漏[J].統計研究,2018,35(8):69-81.
[5] 孫攀,吳玉鳴,鮑曙明.產業結構變遷對碳減排的影響研究:空間計量經濟模型實證[J].經濟經緯,2018,35(2):93-98.
[6] SAMI H.Discussion of “Determinants of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s:an internation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16,51(2):306-309.
[7] BARANOVA P,MEADOWS M.Engaging with environmental stakeholders:routes to building environmental capab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17, 26(2):112-129.
[8] 陳迎.氣候變化的經濟分析[J].世界經濟,2000(1):65-74.
[9] 章勇,康健.英國碳預算對中國的啟示[J].科技促進發展,2010(7):79-81.
[10] LIU LI,WANG ZHE,ZHANG ZAISHENG.Matching-game approach for green technology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a supply chain und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2021,283:71-390.
[11] 韓晶,姜如玥,孫雅雯.數字服務貿易與碳排放:基于50個國家的實證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21(6):34-49.
[12] 盛春光,朱琦琦,孫曉彤.內部碳定價能提升企業價值嗎?[J].商業經濟,2024(4):158-163.
[13] 蔡棟梁,閆懿,程樹磊.碳排放補貼、碳稅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11): 59-70.
[14] 于孝建,詹愛娟.基于碳稅沖擊的我國商業銀行氣候轉型風險壓力測試分析[J].南方金融,2021(6):20-33.
[15] 任高飛.低碳經濟發展及其績效評價[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2(1):73-75.
[16] BRAAM G J M,WEERD L,HAUCK M,et al.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assuran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29):724-734.
[17] 李林,朱沙沙.公共工程項目的低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J].求索,2012(12):35-36.
[18] 邰曉紅,孫一萌.玻纖企業績效評價新思路——基于G-SMART原則的低碳經濟增加值指標[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6):437-442.
[19] 鐘昌標,胡大猛,黃遠浙.低碳試點政策的綠色創新效應評估:來自中國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19):113-122.
[20] 宋國君,王語苓,姜藝婧.基于“雙碳”目標的碳排放控制政策設計[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31(9):55-63.
[21] 王明喜,胡毅,郭冬梅,等.碳稅視角下最優排放實施與企業減排投資競爭[J].管理評論,2021,33(8):17-28.
[22] 王敏,胡忠世.碳排放權交易政策對產業集聚的影響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21(3):1-12.
[23] 胡鞍鋼.中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及主要途徑[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3):1-15.
[24] 王燦,張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實現路徑與政策體系[J].中國環境管理,2020,12(6):58-64
[25] 董利蘋,曾靜靜,曲建升,等.歐盟碳中和政策體系評述及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2):1463- 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