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低碳發展已成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目標。我國超大城市作為經濟活動與人口集聚的核心區域,在全國碳排放總量中占據重要份額。本文選取北京、深圳、重慶、成都四個超大城市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碳排放的多樣化和復雜性特點,從經濟、社會、交通、公共服務等方面分析城市“雙碳”指數得分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針對性的低碳治理策略。
關鍵詞:低碳治理;超大城市;“雙碳”指數得分
引言超大城市在低碳治理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能源結構轉型、交通擁堵治理、建筑節能改造以及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的復雜問題。國務院關于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的通知提出“強化碳排放強度管理,分領域分行業實施節能降碳專項行動”,這一政策導向為超大城市低碳治理提供了明確的方向[1]。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根據《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選擇北京、深圳、重慶、成都四個超大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結合“雙碳”指數、經濟、社會、產業、文化等指標,全面分析影響超大城市“雙碳”指數得分影響因素,提出超大城市低碳治理策略[2]。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線性回歸分析和對比分析兩種方法。運用線性回歸分析法探討城市“雙碳”指數得分與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常住人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科學支出、教育支出、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博物館數、醫院和衛生院數、公路貨運量等變量之間的關系。通過回歸模型評估各自變量對因變量“雙碳”指數得分的影響程度和方向,確定關鍵驅動因素,同時運用對比法橫向分析不同城市之間的“雙碳”指數得分,分析出各城市在低碳治理方面的優勢與不足,為后續的政策建議提供依據。
二、指標解釋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地方統計年鑒及蔚藍地圖公開數據,通過對2021—2022年經濟、社會和環境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獲取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參考學者劉元欣,賀鑠,江雅婧發表的論文《中國四大城市群碳排放驅動因素時空分解研究》及傅鈺,任繼勤,李廣等發表的論文《我國超大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及實證研究》,確定本研究的考察指標(見表1)[3-4]。
三、超大城市“雙碳”指數得分影響因素分析
(一)“雙碳”指數得分與地區生產總值的相關性
圖1反映了北京、深圳、重慶和成都四個超大城市在2021—2022年的地區生產總值(萬元)與城市“雙碳”指數得分之間的關系。2021—2022年北京市“雙碳”指數得分為72.6和75.3,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40270億元和41611億元,低碳發展與經濟增速均取得成效;深圳市“雙碳”指數得分從77.2下降至69.5,地區生產總值從30665億元上升到32388億元。經濟增長的同時,碳排放指數下降。重慶市“雙碳”指數得分為53.3和50,地區生產總值為27894億元和29129億元,經濟增長,“雙碳”指數下降,面臨較大挑戰;成都市“雙碳”指數得分為75.2和73,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9917億元和20818億元,經濟平穩上升的同時,“雙碳”指數得分較高且穩定。
(二)“雙碳”指數與地區產業結構相關性
表2中,回歸模型顯著性p=0.001,小于0.05,第一產業增加值對城市“雙碳”指數得分有顯著影響,高F值(39.417)進一步表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關系。
分析表明,第一產業增加值與城市“雙碳”指數得分顯著負相關,Pearson相關系數為-0.932,plt;0.01,第一產業的發展對城市“雙碳”指數具有顯著的消極影響,例如高能耗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第二產業增加值與城市“雙碳”指數呈負相關,Pearson相關系數為-0.560,p=0.074,接近邊界顯著性(plt;0.05為顯著),凸顯了當前工業生產方式的高能耗和高排放問題。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城市“雙碳”指數得分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Pearson相關系數為0.378,p=0.178),相關性不顯著。
(三)“雙碳”指數得分與科學教育等公共服務相關性
“雙碳”指數得分與公共服務相關性分析發現,城市“雙碳”指數得分與科學支出之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646,顯著性水平P值0.042(plt;0.05),說明科學支出在提升城市“雙碳”指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城市“雙碳”指數得分與教育支出、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博物館數的皮爾遜相關系數分別為0.021、0.336、0.204,顯著性水平P值均大于0.05,以上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醫院、衛生院數與城市“雙碳”指數得分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83,顯著性水平P值0.113(pgt;0.05),盡管未達到統計顯著性,但負相關趨勢預示在強化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時,需綜合考慮其環境影響,探索更加環保、可持續的醫療服務模式。
(四)公路貨運量與城市“雙碳”指數相關性
圖2可見,北京的公路貨運量接近25000萬噸,城市“雙碳”指數得分為72.6、75.3,維持運輸量的同時較好地控制了碳排放。成都的公路貨運量接近35000萬噸,公路貨運量較大,城市“雙碳”指數得分為70和75,表明成都在綠色交通、工業節能減排等方面卓有成效。深圳的公路貨運量處于35000萬噸左右,城市“雙碳”指數得分為77.2、69.5,深圳在保持較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控制了碳排放量。重慶的公路貨運量顯著高于其他城市,超過110000萬噸,城市“雙碳”指數得分為53.5、50,得分較低反映出高貨運量對城市環境帶來的壓力,需要進一步減少公路運輸排放以及推動綠色技術應用。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超大城市碳排放具有多樣化和復雜性特點。結合北京、深圳、重慶、成都四個超大城市實際,根據《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以下治理策略。
(一)強化科技創新和環保政策
以北京和深圳為例,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地,應進一步推動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實現科技創新與環境保護的深度融合,借助高效綠色技術降低生產與運輸環節的碳排放。同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環保責任與義務,增強企業環保意識,提供財政支持與政策激勵,鼓勵企業研發與應用綠色技術,并對違反環保規定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
(二)減少高耗能產業
以重慶和成都為例,重慶的高碳排放主要受高耗能工業結構制約。需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推動第一產業在整體碳排放結構中的調整與技術優化,改進農業技術,加大環保投入,促進農業向節能減排方向發展。同時,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傳統產業比重,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擴大綠色產業規模,引入更多低碳綠色技術。
(三)推廣公共交通與綠色出行
公共交通系統優化與綠色出行模式推廣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舉措。以北京和成都為例,北京應持續完善地鐵和公交系統,鼓勵市民選擇低碳出行模式,引導企業在物流與配送環節應用新能源車輛。成都應著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質量,積極推廣自行車、步行等低碳出行模式。
(四)增加公共文化與環境教育投入
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是推動城市低碳發展的基礎,四個城市均應加大公共文化和環境教育投入。城市可以借助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多元化的環保知識宣傳活動,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與參與度。通過加大公共文化與環境教育投入以及開展文化宣傳,提升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共同推動低碳城市建設。
五、結語
本文結合北京、深圳、重慶、成都四個超大城市的實際情況,基于對其碳排放多樣化和復雜性特點的分析,提出靈活采取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交通改善和文化教育等多種策略,以持續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的經濟發展目標。后續研究可進一步深入探討各策略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效應、成本收益以及政策間的協同優化等問題,為超大城市乃至更廣泛區域的低碳發展提供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助力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4〕12號)[EB/OL].2024-05-29.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國發〔2014〕51號)[EB/OL].2024-11-20.
[3]劉元欣,賀鑠,江雅婧,等.中國四大城市群碳排放驅動因素時空分解研究[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24,20(02):231-241.
[4]傅鈺,任繼勤,李廣,等.我國超大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及實證研究[J].中國商論,2017,(02):131-133.
〔基金項目:四川省科學技術廳2025年第一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NO:2025JDKP0129)〕
(作者簡介:劉曉琳,成都醫學院大健康與智能工程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