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4年公司法修訂版開啟了企業財務的新篇章,以法律形式明確企業可以使用注冊資本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這是企業在彌補虧損方式上的一個新突破。文章分析了注冊資本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法律依據與實踐,梳理了從1994年第一部公司法到2024年新修訂公司法的立法演變,揭示了目前資本公積彌補虧損規定中缺乏債權人保護條款可能導致削弱企業償債能力的后果,進而影響到企業債權人利益的問題。研究建議為資本公積彌補虧損設置與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相同程度的限制性條款,鑒于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在實操中給企業帶來納稅上的困惑,呼吁國家出臺在注冊資本彌補虧損操作中的統一稅收政策,明確賬面減資免稅,以平衡股東靈活性與債權人利益,促進公司治理的公平與穩定。
【關鍵詞】 注冊資本; 資本公積; 彌補虧損; 公司法
【中圖分類號】 F275;F812.42;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6-0094-08
公司以超過面值的價格發行股票進行股權融資的情況下,投資者向公司投入的資本會在公司所有者權益中形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形成了公司的新增股本,投資額超過計入股本的那一部分形成了公司的資本公積,這兩部分都是股東投入的資本,均屬于2024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被允許用來彌補公司虧損的方式,這個新變化使公司對發生虧損的彌補增加了新途徑。本文聚焦于《公司法》中公司以注冊資本和資本公積彌補公司虧損的法律規定演進,旨在客觀評價其合理性與不足,并對公司以注冊資本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實踐以及對納稅方面的影響進行探討。
一、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經歷了從允許到禁止再到放開的過程
關于公司在發生虧損后對虧損的彌補方式,一般采取的順序依次是五年內的虧損使用稅前利潤彌補;超過五年以上的虧損使用稅后利潤彌補;公司也可以使用盈余公積彌補虧損。但是對所發生的虧損公司能否以資本公積來彌補,在我國經歷了一個從1994年的允許到2006年的禁止再到2024年放開的過程。
(一)《公司法》中關于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法律規定演進
改革開放后的第一版《公司法》是1994年正式實施的,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公司的公積金用于彌補虧損、擴大公司生產經營或者轉為增加公司注冊資本。”由于公積金包括資本公積和盈余公積兩部分,所以,第一版《公司法》事實上是允許資本公積用來彌補公司的虧損的。
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修訂版《公司法》對公積金彌補虧損又有了新的規定。2006版《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九條中明確了“公司的公積金用于彌補公司的虧損、擴大公司生產經營或者轉為增加公司資本”,同時增加了“資本公積金不得用于彌補公司的虧損”,增加的這一規定徹底堵住了公司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渠道,此后,資本公積金除可以用于公司的經營和轉增資本外,不能用于其他方面。
謝德仁[ 1 ]認為資本公積金不得用于彌補公司虧損的背景是此前有一些上市公司采用巨額資本公積金彌補公司虧損。而實踐中2006年修訂版《公司法》的即將正式實施引發了眾多上市公司趕在修訂版《公司法》實施前紛紛采用資本公積彌補公司的虧損,其中,僅在2005年11月30日這一天就有包括大冶特鋼在內的十余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擬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公告。
2006年修訂版《公司法》中的資本公積金不得用于彌補公司虧損的規定一直延續到2024年7月1日實施最新版《公司法》才有了改變。
2024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修訂后《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四條規定,資本公積金除了用于經營和轉增資本外,還可以在使用法定盈余公積和任意盈余公積彌補虧損后,對仍然沒有彌補完的虧損部分,“可以按照規定使用資本公積金”,這條規定將資本公積的用途又恢復到了最初的1994版《公司法》的規定狀態,這里所說的“可以按照規定使用資本公積金”是指資本公積金的其中一部分資本公積可以用于彌補虧損。
資本公積來源主要有三個:(1)股東出資產生的資本溢價;(2)公司接受現金捐贈、特定財政撥款、債務豁免等取得的資產;(3)因會計處理導致的資本公積科目賬面變動項目,例如接受非現金資產捐贈準備、股權投資準備等。前兩項來自股東或其他主體的實際資產投入,均可以增加公司的資產和償債能力,第三項的準備項目其利益均尚未實現。《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0〕25號)第八十二條最后一款明確規定:“資本公積各準備項目不能轉增資本(或股本)”,基于《企業會計制度》的這條規定,資本公積中的各項準備不可以用于彌補虧損。
本文認為,資本公積本質上是屬于投資者投入或他人投入但沒有形成注冊資本的投入資本,其中,資本公積最主要來源是超過面值價格發行股票所產生的資本溢價,公司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可以看成公司的股東愿意拿出自己的資金去填補公司的虧空,并無不妥。這一點也得到不少學者認可,如黃亞穎[ 2 ]認為,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具有其合理性,但運用的前提是應該考慮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和股東間的權益協調;李美云[ 3 ]認為,在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不足彌補虧損時可以用公司的股本溢價彌補虧損,這個觀點與2024版《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的規定一致。
(二)2006年修訂版《公司法》禁止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原因
2006年修訂版《公司法》中禁止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規定表明當時的立法者沒有接受資本公積可以彌補虧損的看法。本文認為當年這種對資本公積金使用范圍上的收縮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考慮。
1.可以避免股東變相將其投入的資本從公司抽離
改革開放早期的公司基本上是國有企業,基于股權性質當年不存在資本退出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民營經濟出現大繁榮,通過IPO成為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資本公積忽略不計相比,IPO時的高溢價發行致使很多公司在賬面上形成了巨額的資本公積,如果對這些巨額資本公積不加以約束,將使公司股東有了一個通過財技手段將資本公積轉入留存收益項目彌補賬面虧損,再在公司實現盈利時通過現金分紅的方式將資本抽離的手段;加上我國當時的資本市場正處于股權分置狀態,非流通股東的股份不能上市流通,難以通過資本市場變現退出,所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就會成為一種潛在的抽離資本的手段。
2.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權益
資本確定、資本維持和資本不變三原則是大陸法系公司法的核心,資本維持原則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債權人利益,同樣作為股東投入資本的資本公積理應與注冊資本一樣保持其資本的充實與穩定,根據現行法律法規:公司的彌補虧損和現金分紅方案可以由管理層提出且股東通過后即可實施,均不需要通知債權人,如果允許公司任意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將會導致公司股東投入資本的減少,再在公司盈利時通過現金分紅流入股東手中,這將會降低公司的價值,也必然會對債權人的權益造成損害,所以堅持資本維持原則,禁止將公司的資本公積用于彌補公司虧損就成了一個選擇。
3.資本公積與留存收益屬性不同
在學術界有支持資本公積可以用于彌補虧損的同時,也有反對使用資本公積來彌補公司虧損的,認為資本公積屬于投資者投入資本,而未分配利潤屬于公司的留存收益,兩者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將公司的永久性資本轉入屬性上完全不同的未分配利潤來彌補公司虧損并不妥當。史習民[ 4 ]認為,資本公積與股本屬性相同均屬于需要保持其長期穩定的公司永久性資本,不應該用于彌補公司的虧損。陳文祥等[ 5 ]認為,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等于將資本直接轉化成利潤,在企業正常經營的情況下,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是不恰當的,但可以在資本重組情況下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
(三)2024版《公司法》再次放開資本公積彌補虧損
從1994年允許公司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到2006年開始禁止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再到2024版的《公司法》又再次被允許。再次允許使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表明立法者在制定相關條文時,放棄了過于僵化的資本維持不變原則,采取更為靈活且符合現實的處理辦法。本文認為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
在2006版《公司法》實施后,我國資本市場上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通過這次改革改變了上市公司的股份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種不同性質股份的狀態,使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份均成為流通股,股東如果需要抽離資本可以在遵守《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管理暫行辦法》的前提下隨時通過在資本市場出售股份來實現,退出機制的完善使采用禁止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來約束公司的資本抽離,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而對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會影響到債權人利益的問題,則可以通過設置必要的資本公積彌補虧損門檻來防止債權人的利益遭到損害,這也是符合資本維持原則的。
2.注冊資本與資本公積屬性相同
一般情況下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應該大于注冊資本,即實際資本應該大于名義資本,當公司出現巨額虧損吞噬公司資本導致公司的所有者權益低于名義上的注冊資本時,使公司的名義資本更符合公司實際資本的減資就成為一個選擇。新《公司法》在法律上第一次正式明確允許公司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作為應先于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資本公積在新《公司法》中被允許用于彌補虧損也就順理成章了。
3.有利于改善公司財務狀況增強投資者信心
對那些難以在短期內靠正常盈利彌補賬面虧損的公司來說,用股東投入的資本彌補這部分虧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當公司“未分配利潤”賬面處于預計在一個較長時間內難以彌補的借方余額狀態時,如果堅持資本維持原則不能變通,將導致公司累積的虧損難以在短期內填平,不僅會影響到公司聲譽,給公司經營造成負面影響,而且由于賬面的虧損導致公司無利潤可分,也會影響投資者的持股信心,對公司股票價格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公司以資本公積彌補公司累積的虧損有利于公司迅速擺脫賬上長期累積虧損狀態,改善公司財務數據,使公司卸下財務負擔,給投資者一個公司經營趨于正常的信號,從而恢復投資者的持股信心,進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上市公司大冶特鋼(證券代碼000708)從2001年起因賬面“未分配利潤”呈現借方余額導致連續多年無法給股東分紅,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公司賬上仍然有66 358萬元未彌補虧損。2005年11月30日大冶特鋼發布擬以公司盈余公積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公告,公告中稱公司擬用賬上全部盈余公積5 485萬元和資本公積中的部分股本溢價60 873萬元按順序依次彌補虧損,彌補虧損完成后大冶特鋼賬上未分配利潤為0元,盈余公積為0元,資本公積賬面余額44 852萬元,至此大冶特鋼彌補了經營上的巨額財務虧損,并從2007年開始恢復對股東發放現金股利,公司股價也在之后的15年時間里上漲了6倍。
二、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實踐與新版《公司法》的突破
2024版《公司法》中關于彌補虧損規定的最大亮點是第二百二十五條:“公司依據本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彌補虧損后,仍有虧損的,可以減少注冊資本彌補虧損。”這里所說的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款是指公司用盈余公積和資本公積彌補公司虧損,對仍然還有未彌補完的虧損,依據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可以用注冊資本彌補公司的虧損。
關于公司能否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問題在2024版《公司法》之前各版本《公司法》中從未涉及,但是《公司法》沒有涉及并不表示法律上的禁止,也不表示政策上不允許。“法無禁止即可為”,正是因為在法律上沒有禁止注冊資本彌補虧損,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在我國早已經有過相關政策性文件規定和多次實踐。
目前能查閱到的最早的一份可以用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政策性文件是國資評價〔2003〕74號文。2003年9月13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發的《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資金核實工作規定》(國資評價〔2003〕74號)第十條規定:“對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查出的各項資產損失和資金掛賬,依據國家有關清產核資政策規定,以及財政部《關于國有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財務政策問題的通知》(企財〔2002〕310號文)有關規定,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審核批準的,可以依次沖減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潤、公益金、盈余公積金、資本公積金和實收資本。”但“沖減所有者權益應當保留的資本金數額不得低于法定注冊資本金限額”。
74號文的這條規定實際上明確了國有企業的注冊資本是可以用來彌補國有企業發生的虧損的,只不過國有企業在擬以注冊資本彌補企業虧損之前,需要得到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審核批準后才能實施。既然國有企業可以使用企業的注冊資本彌補虧損,民營企業也應該可以進行同樣的彌補虧損處理。
在這份政策性文件允許企業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后,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企業運用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實例。
中國銀行在國資評價74號文下發僅三個月后的2003年12月份使用了注冊資本彌補長期累積下來的虧損,當時財政部通過匯金公司向中國銀行注資了225億美元,中國銀行將注資前的包括實收資本在內的所有者權益余額全部轉入了未分配利潤項目,用以彌補因對不良資產進行計提減資準備所形成的累積虧損,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使用公司的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實例。
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典型案例是2006年上市公司飛彩股份的股權改革。飛彩股份(000887)在2006年7月提出了一項股權分置改革方案,這份股改方案中最大亮點是方案中的第四點:公司先使用資本公積以每10股轉增22股向飛彩股份的全體股東轉增資本,轉增完成后,非流通股東再將其獲得的轉增股份中的2 291.2萬股,按照相同比例轉送給全體流通股股東,最終全體公司股東均拿出自己所持飛彩股份中的67.335%用來彌補公司的虧損。
根據股改方案第四點飛彩股份所有的股東合計拿出了6.4857億股轉入飛彩股份的未分配利潤項目,使公司的總股本由9.632億股減少到了3.1463億股,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后飛彩股份的所有者權益總額沒有變化。股改方案的實施使飛彩股份完成了用注冊資本彌補公司累積經營虧損,經過2007年的過渡,到2008年基本上保持每年對股東分配利潤,公司的價值也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股價在股改完成之后一直處于上漲趨勢。
在飛彩股份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后,資本市場上又發生多次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實操案例,其中包括2008年10月江銅銅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注冊資本由原來的23 240萬元變更為18 560萬元以實現減資補虧;2017年10月湖南南新制藥將注冊資本由21 000萬元減少至10 500萬元用于轉入未分配利潤彌補虧損,之后南新制藥2020年3月成功上市,證券代碼688189;2021年8月北京神州航天軟件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將2.91億元注冊資本轉入“未分配利潤”彌補公司累積虧損,使公司在2023年IPO前“未分配利潤”項目回升到正數,2023年5月成功上市,證券代碼688562。
可見,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雖然《公司法》沒有明確注冊資本是否可以用來彌補公司的虧損,但并不妨礙公司在必要時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操作,立法者并非沒有看到這種使用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實操案例,而是選擇默認在名義資本大于實際資本的情況下通過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可以使名義資本與實際資本相符的做法,而且為注冊資本彌補虧損設置的門檻在保護債權人利益方面比較完善。
自從我國第一版《公司法》頒布實施以來,各修訂版的《公司法》中都有一條這樣的規定:“公司應當自作出減少注冊資本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并于三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擔保”。可見,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公司要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就必須對債權人履行一個告知的義務,而作為債權人也有權要求作為債務人的公司清償債務或要求對其債務提供必要的擔保。
除了各版本《公司法》中公司在減少注冊資本之前需要履行告知義務,以及債權人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提供債務擔保外,為了更好地保障債權人的利益,新《公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一款和第三款中,在允許公司以注冊資本彌補其虧損的同時,還規定了采用減少注冊資本的方式來彌補虧損的公司不得向股東分配利潤,也不得免除股東繳納出資或者股款的義務,而且規定了公司在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之后的經營中提取的盈余公積金在未達到公司注冊資本百分之五十之前,不能向股東分配利潤。
公司以減少注冊資本的方式彌補虧損,實質上是公司在其實際資本已經減少的情況下,為了保持名義資本和實際資本相符而進行的減少名義資本的行為。由于這種以減少注冊資本的方式彌補虧損只是核減公司賬面上的注冊資本總額,所以,這種方式被稱為一種名義上的減資。由于減少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只是在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間的數據調整,并不影響所有者權益總額,但卻有可能因為公司在彌補虧損之后形成的利潤進行分配,進而會影響到債權人的利益,這筆盈余公積金沒有達到注冊資本百分之五十時不能對股東進行利潤分配的規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三、公司以股東投入資本彌補虧損的影響
在不考慮納稅這一因素下,公司以股東投入的資本進行虧損的彌補只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結構產生影響,潛在影響是使公司因為改善財務狀況而提高公司的聲譽,增強投資者的信心,進而對公司未來的業績產生正面影響。從靜態角度看,使用股東投入的資本彌補公司的虧損對公司股東的股權價值在理論上也不會有影響。
(一)對公司所有者權益及公司股東股權價值的影響
公司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和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在會計處理上是分別將“股本”(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轉入“未分配利潤”,它們只是在所有者權益結構上的調整,其中,采取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不會對公司的股本產生影響,所以每股凈資產不會發生變化,股東的股權價值也不會發生變化。而在采取以注冊資本彌補公司虧損的情況下,由于會減少公司發行在外的股份,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均會發生相應比例的變化,但股東的股權價值在理論上不會發生變化,只是在股票價格上因股本減少而需要進行股價的復權處理,即公司在縮股后股票價格也將相應調高,股價調整的公式為:
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縮股復權參考價=縮股登記日股票收盤價/(1-縮股比率)[ 6 ]
繼續以前面的飛彩股份彌補虧損案例為例,2006年的年報顯示飛彩股份所有者權益結構如下:股本96 320萬元(股),資本公積9 737.5萬元,盈余公積3 555.8萬元,未分配利潤-76 627.9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32 985.4萬元,公司每個股東均需要拿出自己持有的67.335%的股票用于彌補公司虧損,在所有股東總計拿出96 320×0.67335=64 857萬元(股)轉入飛彩股份的未分配利潤項目后,飛彩股份所有者權益結構變更為:股本31 462.9萬元(股),資本公積9 737.5萬元,盈余公積3 555.8萬元,未分配利潤-11 770.8萬元,所有者權益仍然為32 985.4萬元。
由于所有者權益總額沒有變化,隨著飛彩股份股本的減少,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均發生相應比例變化,飛彩股份的每股凈資產由之前的每股32 985.4/96 320= 0.3425元提升到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后的每股32 985.4/ 31 462.9=1.0484元,每股凈資產增長了約206%,在股價上出現了相應調整。
飛彩股份在宣布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后,縮股登記日的2007年3月29日股票收盤價是3.83元,第二個交易日股票理論開盤參考價=3.83/(1-0.67335)=11.73元,飛彩股份當天實際開盤價恰好就是11.73元,股價上漲206%。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2024版《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四條和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當公司需以注冊資本來彌補虧損的時候,由于可用于彌補虧損的公積金已經為零,所以公司的每股凈資產正常情況下會低于股票面值,即公司處于實際資本低于名義資本狀態。比如飛彩股份在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之前每股凈資產只剩下0.3425元,遠低于每股1元的名義資本額,通過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后每股凈資產提升到了面值以上,即飛彩股份的32 985.4萬元的實際資本超過公司的31 462.9萬元的名義資本。
公司以股東的注冊資本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有可能會給公司和公司股東帶來納稅方面的影響,在具體實施以注冊資本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時需要在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慎重決策,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與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在所得稅方面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
(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納稅影響
雖然資本公積與注冊資本都屬于投入資本,但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是將資本公積轉入未分配利潤并不會影響公司注冊資本的變化,所以不屬于減資彌補虧損,而且在我國稅法上也并沒有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要繳納所得稅的規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股份制企業轉增股本和派發紅股征免個人所得稅的通知》(國稅發〔1997〕198號)規定,“股份制企業用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不屬于股息、紅利性質的分配,對個人取得的轉增股本數額,不作為個人所得,不征收個人所得稅。”既然資本公積轉增股本不需要納稅,對投資者來說,被投資企業以資本公積彌補公司的虧損當然也不存在繳納所得稅的問題。
公司在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時需要厘清擬彌補的虧損是否屬于五年內的虧損,這是因為對公司所發生的虧損我國稅法上允許在五年內使用公司的稅前利潤來彌補,所以,一般情況下公司使用賬上資本公積來彌補虧損時,應該只限于對那些已經超過可以用稅前利潤彌補虧損期限的虧損部分進行彌補,否則就可能會因未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而給公司帶來損失。
2024版《公司法》正式實施的第二天(7月2日),華昌達(300278)發布《關于公司使用公積金彌補虧損的議案》公告:“公司及子公司擬按照相關規定使用公積金彌補虧損,進一步便利未分配利潤轉正后繼續實施分紅”,公司擬用全部的盈余公積金和18.43億元的資本公積金用于彌補公司累計虧損。
華昌達公司在公告中直言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目的是盡快使未分配利潤轉為正數后便于向股東分紅,如果按照該彌補虧損方案進行彌補虧損的處理,公司的未分配利潤數將為0,之后華昌達公司實現的利潤就可以進行利潤分配,華昌達也將會成為新公司法實施后第一個采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上市公司。但在7月8日,華昌達又發布了一份公告,在公告中稱取消“使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議案,理由是“為了確保相關會計處理的嚴謹性”,所以公司決定暫緩該議案。
雖然華昌達公司解釋暫緩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議案是為了確保相關會計處理的嚴謹性,但是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公司發生虧損的年度主要是在2019年和2020年,華昌達公司在這兩年中因營業收入大幅度下滑和資產及商譽減值等因素產生的合計21.22億元虧損到2024年7月份時仍然屬于可以用五年內稅前利潤彌補虧損的時間范圍內,如果執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方案,根據公司的實際業績情況,2024年和2025年多繳的所得稅在數千萬元以上,所以,即使重提該議案上股東大會表決也會推遲到2026年以后。
(三)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納稅影響
關于公司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是否需要繳納所得稅在我國稅法上并沒有明確規定。本文認為由于減少注冊資本的目的只是彌補虧損,本質上是股東將向公司投入的資金轉入未分配利潤以彌補公司的虧損,股東并未實際收回投資,公司與股東之間也沒有產生現金流,所以不宜將彌補虧損式減資作為收入,不應該繳納所得稅,而且在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實際操作中,在前面列舉的包括飛彩股份使用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等許多相關案例,無論股東還是公司都并未繳納所得稅。
有一種看法認為彌補虧損的減資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這種看法主要來自部分省市稅務機關,有的地方稅務機關認為注冊資本彌補虧損需認定為企業收入而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在國家稅務總局12366納稅服務平臺上,有一部分地方稅務機關就注冊資本彌補虧損是否需要納稅問題曾做過答復,認為減資屬于收入,需要納稅。
2024年6月28日江西省稅務局在國家稅務總局12366納稅服務平臺答復“有限責任公司用實收資本彌補虧損,對彌補虧損部分,對公司來說是否并入應納稅所得額”問題時是這樣回答的:“投資企業從被投資企業撤回或減少投資,被減資企業減少實收資本的,如未向投資者支付對價,無論企業用減少的實收資本數彌補以前年度虧損還是增加企業資本公積,均應將減少的金額確認為當期捐贈收入計入納稅所得計征企業所得稅”。遼寧省稅務局在2019年3月28日、四川省稅務局在2019年9月9日、大連市稅務局在2020年9月15日、河南省稅務局在2021年7月16日等在國家稅務總局12366納稅服務平臺上就當地企業提出的減資是否需要納稅問題的答復與江西省稅務局2024年6月28日的答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減資彌補虧損需要納稅。
根據對部分稅務機關的解答進行整理,稅務機關將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看成一筆業務分兩步處理,第一步是公司股東減資,既然是股東減資,法人股東就應該按照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4號第五條處理,即應該確認為收益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個人股東則應該按照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1號處理,即應該繳納個人所得稅。在注冊資本彌補虧損業務中,可以認為被投資的公司因為無法實際支付而形成了一筆應付款項,無需繳納相關稅費,但是在將減少的注冊資本轉入未分配利潤賬戶后,等于股東又將減資返還給公司,公司的應付款項減少,應付賬款減少可以被認定為公司的一筆收入而并入企業收入總額,并繳納企業所得稅。
根據彌補虧損減資需要繳納所得稅的觀點,在會計處理上分兩步做賬,即第一步借記“股本”“實收資本”,貸記“其他應付款”;第二步借記“其他應付款”,貸記“營業外收入”。
鑒于在實務中公司通過減資彌補虧損并未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國家稅務總局12366納稅服務平臺部分省份對該問題的回復則認為需要納稅,建議當公司擬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時,需要提前與稅務機關及時溝通,確定是否應該繳納企業所得稅,以避免納稅風險。同時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就注冊資本彌補虧損是否需要繳納所得稅問題盡快制定出一個全國統一執行的規定。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根據國稅發〔1997〕198號的規定,資本公積轉增注冊資本(股本)時不存在納稅問題,但是如果再從注冊資本(股本)轉回或減資則可能要納稅,可以預見的是由于注冊資本彌補虧損與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在納稅政策上的不盡相同,將會對公司是否以資本公積轉增資本的決策產生影響,進而也會影響到債權人的利益。
四、關于資本公積彌補虧損下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建議
本文認為,在2024年之前所有版本的公司法都沒有明確注冊資本是否可以彌補公司的虧損,但在實務中卻又有采取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操作,這絕不是法律條文制定上的漏洞,畢竟在實際資本遠小于名義資本的情況下,通過減資彌補虧損可以使公司的實際資本與名義資本相符,而且在法律上設置的諸多的門檻可以防止債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雖然對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問題在很長的時間里是一種禁止狀態,但公司也并非不能通過資本公積去彌補公司的虧損,法律上既然默許了公司可以用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即等于也默許了公司可以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只不過在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過程中需要通過一種變通方式且門檻等同于注冊資本彌補虧損。
如果公司需要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可以先將資本公積轉增資本,再通過減少注冊資本的方式來彌補公司的虧損,這樣可以避開《公司法》中的“資本公積金不得用于彌補公司的虧損”規定。但這樣操作后,公司將資本公積輾轉通過轉增資本再將轉增資本的部分彌補公司虧損時,公司就進入了一個需要對債權人履行告知義務,債權人有權要求償還債務或提供擔保的局面,而且還要面臨一個因減資彌補虧損帶來的可能需要繳納所得稅的問題,這也就意味著公司即使采取變通手段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也會面臨與采用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方式一樣的嚴苛門檻,即在2006年到2024年期間,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門檻與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門檻實際上處于同一級別。
2024版《公司法》關于公司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規定中,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設置了需要向債權人履行告知義務,債權人有權要求清償債務或提供擔保,在彌補虧損之后提取的盈余公積金達到注冊資本50%之前不能分配利潤等一系列限制條件,但是作為同樣是股東投入資本的資本公積金用于彌補虧損卻并沒有設置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必要門檻,能找到的對債權人保護的僅僅是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公積金彌補公司虧損,應當先使用任意公積金和法定公積金;仍不能彌補的,可以按照規定使用資本公積金。”即公司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應該在窮盡盈余公積彌補虧損之后。
2024版《公司法》中資本公積與盈余公積在彌補虧損上只存在一個先后順序上的差別,而公司的資本公積和留存收益是兩種屬性不同的資本,雖然都可以用于彌補虧損,但資本公積是來自股東投入,而留存收益則來自公司經營利潤的提取和留存,屬性不同所以應該區別對待。另外,由于公司發行新股產生的資本溢價往往會遠大于增加的股本部分,債權人要求債務人的資本公積的穩定性應比要求注冊資本的穩定性更加重視,所以也理應對公司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設置必要的限制條款,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本文認為,長期以來資本公積不允許直接用來彌補虧損的規定,其初衷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現在法律明文規定資本公積可以用于彌補虧損,不再需要通過轉增資本,也不需經過原來注冊資本彌補虧損中保護債權人利益的條款后,由于對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沒有設置特別門檻,其后果之一是債權人利益將會受到損害。
結合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嚴苛條件,公司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門檻也應該等同于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門檻,即為了更好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建議在規定履行對債務人告知的義務、債權人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擔保的同時,還應該設置發放現金股利的門檻。可以沿用針對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三款的規定,即在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積和任意盈余公積金累積達到注冊資本50%之前不得進行利潤分配,這樣有利于促使公司盡快補充盈余公積,增強企業財務的穩定性,使企業能更好地抵御經營風險,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債權人利益。
另外,在2024版《公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一款中,“減少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公司不得向股東分配”,并未明確不得向股東分配的限制性條件,而該條第三款則規定:“在法定盈余公積和任意盈余公積累計額達到公司注冊資本百分之五十前,不得分配利潤”。本文理解第三款是對第一款“公司不得向股東分配”的進一步解釋和說明,但若能將第三款合并于第一款當中,則強調和解釋的效果會更好。
五、結語
本文對我國《公司法》中關于公司以投入資本彌補虧損規定的演進以及給公司和公司股東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公司法》相關法律規定的變化反映了社會發展和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資本維持原則的觀點變化,增強了資本維持的靈活性與合理性。從注冊資本彌補虧損的門檻可以看出,2024版《公司法》有了很好的保護債權人利益的一些條款,在2006年至2024年期間,資本公積可以通過變通采用先轉增資本后進行減資彌補虧損,即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門檻等同于注冊資本彌補虧損,但2024版《公司法》中并沒有體現出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應有的保護債權人利益的條款。
本文認為,當公司的實際資本遠低于名義資本,維持原則就會變得沒有意義。采取以公司的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可以使公司的名義資本更為符合公司的實際資本,而資本公積也是屬于股東的投入資本,資本公積彌補虧損和注冊資本彌補虧損一樣應該建立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會損害市場的公平。如何在債權人利益保護和股東利益之間做到平衡,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在研究中還發現,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和資本公積彌補虧損這兩種方式對公司和公司股東的納稅影響是不同的。這是因為有部分省市稅務機關認為以注冊資本彌補虧損需要納稅,但本文認為注冊資本彌補虧損只是在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間的一個賬面調整,對注冊資本彌補虧損額征收所得稅等于是對股東投入的資金再征一次稅,而公司與股東間并沒有產生現金流,是否應該征稅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謝德仁.資本公積是否用于彌補公司虧損?——基于股東對公司承擔的有限責任之價值邊界的分析[J].會計之友,2022(9):151-161.
[2] 黃亞穎. 資本公積補虧的公司法立場——基于*ST飛彩的資本公積變相補虧[J].經濟法研究,2015,15(1):193-209.
[3] 李美云.資本公積金功能的立法完善[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22(5):127-138.
[4] 史習民.資本公積補虧問題的分析[J].財務與會計, 2001(6):19-21.
[5] 陳文祥,譚勁松. 資本公積能否補虧損[J].財務與會計,2001(6):21-23.
[6] 劉宏.飛彩股份股改方案中彌補虧損方式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08(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