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股東資格繼承中公司章程的自治邊界

2025-08-02 00:00:00雷興虎沈友平
法治研究 2025年4期
關鍵詞:公司章程繼承人公司法

一、問題的提出

章程自治是私法自治原則在公司法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展現,是公司獨立人格的基石。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的“另有規定\"屬于公司法和繼承法的交叉領域,具有多重規范之意義。2023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新《公司法》)經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訂通過,其在2018年《公司法》的基礎上新增了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資格繼承的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我國股東資格繼承制度。然而,新《公司法》第90條和第167條但書規定均采用的是“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的法律表達,極具原則性和模糊性。該種規定至少會產生兩大問題:第一,導致其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的可操作性不強,極易引發分歧;其二,缺乏限制的章程自治會導致公司治理中各方民事主體利益的失衡。因此,有必要細化但書規定,進一步明確公司章程自治的邊界。

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股東資格繼承中公司章程自治的研究,尚未形成清晰統一、系統深人的認識。現有的理論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股東資格繼承的基礎理論較為混亂。例如,“股東資格繼承”\"股權繼承”和\"股份繼承”等各種觀點層出不窮。第二,沒注意到繼承法在章程自治中所產生的影響或作用。第三,難以在公司利益、其他股東利益和繼承人利益之間實現有效的平衡,要么過于強調對公司或其他股東利益的保護,要么過于突出對繼承人利益的保護。司法實踐中,有些法院對公司章程相關規定的裁判標準不一,導致類案異判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的規定是否等同于對股東資格繼承問題的規定?有法院認為二者等同,應予以支持;有法院則認為,不宜將股權轉讓的規定作擴大解釋,不予支持。目前,針對股東資格繼承中章程自治的實證研究闕如。股東資格繼承制度自2005年確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實踐基礎和司法裁判經驗。為此,本文在對股東資格繼承的相關案件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明確股東資格繼承中章程自治需要留意的三點內容,進而厘定股東資格繼承中章程自治的邊界。

二、股東資格繼承中章程自治的實證研究

本文的實證研究主要是對與股東資格繼承相關的司法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期間定為2009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并細分為兩個子期間: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2005年《公司法》首次將股東資格繼承制度納入第76條規定,但該條規定在2013年《公司法》修正時被調整至第75條,條文位置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研究的樣本數據來源于北大法寶,筆者以“裁判依據\"為范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七十六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七十五條”分別為關鍵詞,在上述兩個期間分別進行檢索,發現北大法寶中最早的司法案例數據為2009年。因此,本文將研究期間分為兩個區間,并將2009年1月1日作為研究的時間起點。

(一)公司章程規定的總體情況

1.公司章程有規定的占比情況

筆者在北大法寶上一共檢索到965例與股東資格繼承相關的案件。由于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股東資格繼承中的公司章程,因此還需對相關的樣本案例作進一步的篩選:第一,剔除上述裁判依據適用錯誤的案例,包括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及其他一些情形;第二,案由、案件事實和訴訟請求等相同的案件,保留1例。表1對剩下的547例案件進行分析:

表1公司章程是否有明確規定的案件情況

需說明的是,表1中兩種情形的區分以法院裁判文書的\"事實\"和\"理由\"兩部分內容中,是否明確提及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的具體規定為標準。第一種情形,是指裁判文書中明確提到公司章程規定的具體內容。第二種情形,是指裁判文書未提及公司章程的具體規定,包括兩種類型:一是,法院進行裁判說理時,雖然會表明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事項沒有另作規定,但至于是完全沒有規定還是參照舊《公司法》第75條的前半句作了規定,并未詳細說明;二是,法院直接認定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沒有提及公司章程是否另作規定。

從上述的統計結果來看,可以發現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事項明確作出規定的情形較少,共有81例案件,僅占比 14.81% ,其原因可能有二:實踐中投資者對舊《公司法》第75條或第76條作為推定適用規范的高度認可;與中國人往往在行事伊始希望圖個好意頭有關。第二種情形表明,有些法院在對股東資格繼承案件進行審理時,沒有形成清晰、周延的法律適用或論證說理邏輯。為進一步了解實踐中公司章程規定的具體情況,本文接下來的內容主要對上述81例案件進行分析。

2.公司類型

表2主要分析了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事項有規定的案件中被告公司的類型及其占比情況。可以看出,該類案件中的公司類型主要是有限責任公司( 85.19% ),而股份有限公司僅有2例 2.46% ),其原因有二:第一,舊《公司法》僅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規定了股東資格繼承的問題,并未涉及到股份有限公司。法院對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東資格繼承問題的裁判通常是參照舊《公司法》第75條規定。為回應司法實踐中的此類問題,新《公司法》第167條新增了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資格繼承的規定。第二,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市場主體中最重要的一種組織形式,其數量遠大于股份有限公司。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至2021年有限責任公司的數量(9716013個)是股份有限公司(665390個)的14.60倍。

表2章程有規定的公司類型統計

此外,還有一種組織形式是兼具公司制企業或者合伙制企業組織部分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占比12.35% 。我國立法機關尚未制定專門規范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法律。在此之前,法院對該類企業股東資格繼承問題的裁判均是參照有限責任公司的相關規定。根據新《公司法》第167條的但書規定,只有“股份轉讓受限”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才能對股東資格繼承事項另作規定,目的在于維持公司的封閉性。上述10例案件中的企業也均屬于封閉性企業,符合新《公司法》第167條但書規定的精神。因此,法院今后可以參照新《公司法》第167條規定對類似案件進行裁判。

3.合法繼承人的數量

表3顯示了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事項有規定的案件中合法繼承人的數量情況。其中, 80.24% 的合法繼承人數量大于1人, 40.74% 的合法繼承人數量為3到5人。上述統計結果表明,理論界對通過繼承股東資格的方式,導致公司股東人數超過法定上限的憂慮并非空穴來風。②

表3合法繼承人的數量統計

(二)公司章程規定的具體內容

表4公司章程具體規定的統計

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事項的規定,主要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是參照舊《公司法》第75條的前半句規定(章程示范條款)。在具體內容的表述上,不同的公司章程會有所差異,如“股權”“股份”“股東資格”以及“出資額\"等。有學者認為,實踐中的公司章程基本上是公司法文本的“抄襲\"或\"臨摹”,最多做幾項填空而已。從上述數據來看,該種觀點不無道理。

另外一種是,公司章程從實質上作出與章程示范條款不同的規定,進而排除或限制股東資格的繼承,包括實體性限制和程序性限制兩個方面(見表4)。就實體性限制而言,主要有公司章程直接排除股東資格的繼承、規定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或公司的回購權、限制繼承主體或繼承方式等幾種情形。其中需要說明的是,公司章程對繼承主體能力或身份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合法繼承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如排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繼承資格。 P(2) 合法繼承人的戶籍類型,如《公司章程》要求其必須具有當地戶籍。 G(3) 合法繼承人與已故股東之間的親屬關系,如《公司章程》要求其必須為直系親屬或法定繼承人。就程序性限制而言,主要有公司章程規定股東資格的繼承須經股東會的表決、其他股東的同意或董事會的批準,抑或完成變更登記的辦理等。

(三)公司章程規定的裁判分析

表5統計了司法實踐中存在爭議和被認定為無效的公司章程規定。結合表4,可以看出,法院對參照法律規定、直接排除股東資格繼承或要求遵循公司相關程序的章程規定,基本上不存在爭議,并予以支持。法院主要對以下三種公司章程的規定存有爭議:第一種,是否可以排除股權中財產權的繼承;第二種,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的規定是否等同于對股東資格繼承的規定;第三種,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公司對章程中股東資格繼承規定的修改是否有效。

表5公司章程具體規定的統計

三、股東資格繼承中章程自治的留意點

經過上文對有關觀點進行梳理、分析后,筆者發現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公司章程應當如何規定股東資格繼承的問題仍存在較大的分歧,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沒有厘清股東資格繼承的理論基礎,導致股東資格繼承制度的邏輯體系呈現出混亂的狀態。比如,“股東資格\"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本次修訂通過的新《公司法》第90條和第167條仍然規定的是“股東資格繼承”,而非“股權繼承\"或“股份繼承”?第二,沒有明確公司法和繼承法在股東資格繼承制度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如何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第三,不能有效平衡股東資格繼承過程中各方民事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一)股東資格是指公司團體中的身份權

根據新《公司法》第90條和第167條規定,合法繼承人繼承的客體是“股東資格”。那么,股東資格是什么?新《公司法》上述規定的邏輯合理性在何處?這一問題的明晰是公司章程自治邊界厘定的核心與關鍵。在該問題上,除了上文提到的理論界存在爭議外,實務界的觀點也同樣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觀點認為,股東資格可以被繼承,該股東資格既包括股東的財產權,也包括基于財產權產生的身份權。第二種觀點認為,股東資格不等于股東身份,股東資格只是獲得股東身份即成為股東的條件。第三種觀點認為,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財產繼承,合法繼承人繼承的客體為股東資格,其同時獲得了股東權利及對應的義務。上述分歧的關鍵在于兩點:其一,股東資格是財產權還是身份權,抑或二者兼有;其二,如果是身份權,其人身專屬性的強弱如何?

筆者認為,股東資格僅指公司團體中的身份權。根據利益層面和身份功能的不同,有學者將社會中的身份體劃分為家庭身份體、社團身份體以及社區身份體等幾種類型。民法主要規范和調整婚姻家庭領域基于親屬身份地位而產生的權利、義務法律關系,如父母與子女、夫與妻等之間的關系。該種身份關系是基于家庭關系而產生的,無疑具有極為強烈的人身專屬性,不能轉讓或繼承。而且,該種身份會隨著自然人的死亡而消滅。民法學領域中的身份問題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私法\"問題,與社團、社區等社會身份問題應有適當的界分。因此,一般而言,股東資格與民法中的身份權不同,其是指股東基于對公司的出資而享有的公司團體中的身份,屬于社團身份體中的一種形態。該種身份體現的是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正如日本有位學者所言,作為法人的公司,擁有人和物的兩面性:對于本來是物的公司資產而言,是所有關系的主體,即起著人的作用;對于本來就是人的股東而言,是所有關系的客體,即發揮著物的作用。

股東資格是此種公司團體中的身份,不具有強烈的人身專屬性,不隨著自然人股東的死亡而消滅,而只是產生繼承或其他變更。股東資格與股東出資之間存在著極強的依附性關系。當股東對公司的出資不存在時,其對公司所享有的身份權便喪失了存在的基礎。正是由于股東資格不具有極強的人身專屬性,決定了其具有可轉讓性和可繼承性。需說明的是,該種身份還與以下兩種身份存在區分:第一種,公司團體中的職務身份,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該種身份依附于公司團體中的職務安排,由公司根據法律規定、章程約定或公司需要進行設置,既不能被繼承,也不能按照擔任職務的自然人的意志進行轉讓。第二種,與股東個人專有技能有關并被公司強調具有人身專屬性的權利資格,如技術崗股、高管股等所體現的股東身份。

將\"股東資格\"界定為公司團體中的身份權,有助于理順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條文邏輯。有學者認為,股權雖然兼具財產權和非財產權雙重性質,但本質上為財產權。正是由于股權的財產權屬性和非人身專屬性,決定了其符合繼承法關于繼承標的的構成要件。如果按照此種邏輯,那么股東資格繼承制度就沒有必要在公司法中予以規定,直接由繼承法規定即可。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章程另有規定”,是指公司章程可以排除前半句的適用。若前半句規定的是“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權”,就相當于公司法允許公司章程排除股權中的財產權繼承,這顯然是背離了憲法和繼承法的基本原則。那些忽略股東資格而將股權認定為財產權的觀點只留意到了股東對股權的持有關系,事實上其理論基礎在于經濟關系而非法律關系。“股權\"不僅在于表達“股東權利”,更是指向股東在公司中的整體地位,或圍繞股東地位所產生的法律關系。反之,若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規定的是“股東資格”此種身份權的繼承,就不會出現上述問題或者有產生歧義的可能性。而且,將股東資格界定為公司法中的身份權,也符合該項制度的立法意旨。正如有些學者的解釋,“繼承法規定的繼承,僅限于財產權的范圍,繼承法對于具有人身專屬性的身份關系,并沒有作出規定。因此,股東資格的繼承問題,有必要在公司法中作出規定。”@

(二)章程自治應以繼承法規則為底色

股東資格繼承制度不僅是公司法發揮作用的場域,亦是繼承法產生影響的結果,應當始終關注繼承法和公司法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學者認為,2018年《公司法》第75條中的前半句是繼承法的表述,后半句是公司法的要求。該種觀點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容易引起公司章程在對股東資格繼承另作規定時過分關注公司法的作用,而忽視了繼承法的影響。股權既包括財產權內容,如利潤分配請求權、剩余財產請求權等;也包括身份權內容,如表決權、質詢權等。股權二分論認為,如果股權的財產權可以和身份權內容分離,公司法將原本屬于民法范疇的財產權保留給民法規范,而只對身份權進行規范,或許可以為公司法中的各種問題找到合理的解決路徑。基于此種邏輯,有學者認為,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本意是只對股東資格的繼承作出規定,至于股權所對應的財產份額應如何處置則由民法調整。該種觀點對股東資格繼承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同樣沒有關注到公司法和繼承法二者的協同作用。上述觀察視角的片面性,容易導致有些學者或實務人員在理解和適用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時陷入公司法“至上主義\"的錯覺。例如,在公司章程沒有排除股東資格繼承或者承認可以繼承股東資格時,有些學者或者實務人員出于公司團體法的視角,認為繼承人是否取得股東資格仍應經過公司或其他股東的同意,抑或需要完成股東變更登記的辦理。

公司章程在對股東資格此種身份權進行調整時,仍應遵守繼承法的基本原則。從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文義解釋來看,“合法繼承人”所合之“法\"表明股東資格的繼承主體不僅需要符合公司法的有關規定,亦應符合繼承法的相關要求,即股東資格的繼承主體必須具備繼承已故股東財產權的資格。此外,在繼承人從繼承法領域進入到公司法領域時,意味著股權中財產權的繼承人數、繼承順序、繼承時間等都已基本確定。由于財產權和身份權是股權的兩種基本權能,不能分割成獨立的權利。失去財產權內容的股權,等于“無源之水”;失去身份權內容的股權,同樣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股東資格的繼承雖然體現了公司法對繼承法有關規則的改造,但是,公司章程在對股東資格此種身份權的繼承人數、繼承順序、繼承時間等另作規定時,應當兼顧繼承法的相關規則,避免造成股權中財產權和身份權兩種權能的人為割裂。

股東資格繼承的本質是繼承,該種特殊性質也決定了公司法對其應作特殊處理。以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的規定是否等同于對股東資格繼承的規定為例,司法實踐中存在分歧:有的法院認為出于維持公司人合性和封閉性的原因,可以將二者等同;有的法院則認為:“如果將股權轉讓的規定認定為系對股東資格繼承的禁止性規定,不甚合理,該規定并未體現公司利益、其他股東利益、已死亡股東生前的意愿及其繼承人利益之間的協調和平衡,故對股權轉讓的規定不宜作擴大解釋。\"該種分歧的根源在于,沒有關注到股東資格繼承的特殊性。從法律行為的性質上看,股權轉讓主要規范的是基于自然人股東的意思表示而引起的股權有償轉讓行為,而股東資格繼承是基于自然人股東死亡的事實而引起的股權無償變動行為。換言之,“轉讓”意味著必須要求有一個轉讓人和一個受讓人,但是在繼承中不存在一個人向另一個人的轉讓。因此,股東資格持有人從原來的股東到其繼承人或個人代表(包括遺囑執行人和遺產管理人)的變化,不是股東資格的“轉讓”,而是股東資格的“轉移”。其實,《民法典》對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第290條、第224條)和對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第229條、230條等)作出了不同的規定。《民法典》第230條規定,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無須遵循交付或登記的要求。除公司章程另有規定外,公司法同樣應將“股權轉讓”和\"股東資格繼承”采取不同的處理辦法,如未辦理股東變更登記應不影響股東資格的繼承取得。

(三)章程自治應注重多方主體的利益平衡

法律制度是理性建構的產物,也是利益平衡的產物。股東資格繼承制度體現的是公司、其他股東、已故股東和繼承人等不同主體之間利益平衡的結果。然而,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但書只是簡單粗略地規定了“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極有可能導致公司章程淪為公司或其他股東侵害合法繼承人利益的工具,最終導致各種利益之間的嚴重失衡。該種利益的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司和繼承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二是公司其他股東與繼承人之間的利益沖突。

就公司和繼承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而言。公司章程是公司意思介入股東資格繼承的重要路徑,也是公司利益表達的重要形式。公司利益的獨立性源于公司的獨立人格,有別于全體股東或部分股東利益、董事或高管利益、債權人利益等,具有自身獨立的功能與價值。在股東資格繼承制度中,從公司的利益出發,該項制度設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公司在股東因死亡發生更替的過程中的穩定與長期發展。因此,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允許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事項另作規定,賦予股東阻止不受歡迎的繼承人進入公司的可能,即出于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轉讓受限的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合性或封閉性的考慮。從繼承人的利益出發,公司章程的自治范圍應有一定的邊界,不能一味地追求公司利益而侵害或剝奪合法繼承人的利益。例如,在已故股東的股權無法向公司其他股東或公司以外第三人轉讓時,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的排除意味著公司必須以公司資產回購已故股東的股權,這將對公司資本維持或者公司生產經營的穩定造成損害。為此,一些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在公司章程中直接排除合法繼承人的財產繼承權。因此,為平衡公司和繼承人之間的利益,有必要劃定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事項的自治邊界。

就其他股東和繼承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而言,其他股東也極有可能為自身的利益而損害合法繼承人的利益。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人數往往相對較少,具有人合性和資合性的雙重屬性。其中,人合性強調股東之間的信任關系,該種信任關系是保障公司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公司其他股東可能基于維持現有股東之間的信任關系的目的而拒絕繼承人加入公司,避免對現有信任關系造成負面影響,進而波及公司的經營和發展。除此之外,當繼承人加入與否成為影響公司控制權結構變化的決定性或重要性因素時,既有股東與已故股東的繼承人之間同樣可能存在利益沖突。例如,“殷某、龍口市供銷貿易中心有限公司請求變更公司登記糾紛案\"中,在被告公司股東之一的方某貴(持股 45% )死亡后且未經其合法繼承人同意的情況下,被告公司其他股東召開股東會決議修改公司章程,并擅自將方某貴的股權轉讓給第三人。其他股東該種做法的可能目的之一是,通過排除繼承人進入公司的方式以獲得(或間接獲得)對公司的控制權。此時,法院就有必要審查公司章程的修改是否有效,是否對繼承人的利益造成了損害。

四、股東資格繼承中章程自治的邊界厘定

公司章程“另有規定”之規范,是公司法自由主義精神理念的集中體現。有學者認為,我國公司法現代化改革應當構建\"四自型\"的公司法。新《公司法》也在2018年《公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適用范圍。我國有學者表示,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規制方式應由法定轉變為意定,即由公司章程另作規定。德國也有學者認為,對于具有股東人數較少、信任關系密切等特征的人合公司,建議在公司章程中規定有關的繼承問題。但是,章程自治是為了公司制度的利用者而被認可的,如果許可程度過大,反而會失去\"目標\"并因此變得沒有效果,同時也可能造成利益的嚴重失衡。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但書規定的原則性和模糊性,也將導致其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為此,有必要厘定公司章程自治的邊界。

(一)一般性邊界:章程自治不得違背公司正義原則

理論界對章程自治邊界的觀點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1)“股東平等原則說”。其認為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效力應根據章程類型(初始章程和章程修正案)分別作出判斷,且在適用上不能違反股東平等原則。(2)“比例原則說”。該學說反對區分初始章程和章程修訂案、區分程序性規范和實體性規范的做法,認為法官應考察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條款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G(3) “目的性標準說”。該學說認為,公司章程作為公司內部之組織憲章,其制定與修改均應以增進公司之整體福利為目的,不能成為控制股東或高管謀求個人利益制度化的手段。(4)“效率目標說”。該學說認為,由于大股東的濫權和內部人控制,公司法必須基于效率目標對章程自治加以限制。(5)“效力強制性規范說”。該學說認為,公司章程例外性規定的內容不得違背法律的強制性規范。 ‰ “股東固有權說”。該學說認為,股東的固有權是決定股東身份、投資期望和公司法之根本目的的關鍵因素,公司章程\"另有規定\"不能剝奪股東的固有權。需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學說只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也會存在某學說贊成其他學說部分觀點的情況。

與上述學說不同的是,有學者認為“初始章程”和“修正章程”兩分法、“效力強制性規范說”和“股東固有權說\"等理論具有理論和實踐操作上的局限性,主張應在公司登記之前,由法院依據非訟程序進行效力審查,經司法審查確認有效的公司章程除外條款才能登記。該種觀點看到了上述學說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為公司章程的效力判定提供了一種程序上有益的手段或路徑,但其并非一種效力判斷的實體標準。即便是采取上述路徑,法院也同樣需要依據某種實體標準對公司章程的具體規定進行效力審查。

公司章程自治之一般性邊界的確立和明晰,可以嘗試通過提煉“共性”的方式來解決。所謂提煉“共性”,是指對股東表決權、股權轉讓、股東資格繼承和股份有限公司利潤分配等章程自治邊界的共性進行提煉,該種共性對立法和司法裁判均有指導性意義。上述各種學說即是對該種共性提煉的諸多嘗試,但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之處。筆者認為,章程自治邊界的共性是指不得違背公司正義原則。該項原則不但是對上述各種學說的一種高度概括和總結,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和延展空間,以涵蓋將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只有符合正義性要求的公司法才是既具有生命力的成長型公司法,同時也是真正符合人類理性要求的良善公司法。公司章程“另有規定,從其規定\"之規范,是私法自治理念在公司法文本中最集中、最重要的表現。即使初始章程的制定可以保障公司股東之間的平等,但章程修改采取的資本多數決方式同樣可能會破壞此種平等。我國《公司法》對章程自治的原則性和粗略性規定,極易導致公司章程淪為大股東、控制股東威脅或侵害中小股東及其繼承人合法權益的工具,進而形成股東壓制的局面。公司正義原則是對公司自治、章程自治的制衡和矯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立法上,公司正義為公司自治劃定范圍;第二,在法律適用中,公司正義對公司自治進行司法審查。

(二)章程不得排除或不合理地限制股權價值的繼承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有學者認為在公司章程排除股東資格繼承的情況下,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權中的財產權。該種觀點不夠準確。股權中的財產權是一種權利束的總稱,是一種概括性權利,包括利潤分配請求權、優先認繳出資權等。該種權利是股東在公司經營期間對公司持續享有的請求權。在公司章程排除股東資格繼承之后,已故股東股權中的財產權在其死亡時即已轉化為具體的、一次性的債權請求權。繼承人對公司所享有的權利是股權中財產價值(即股權價值)的請求權,而非股權中財產權的請求權。

司法實踐中,對公司章程能否排除或限制股權價值的繼承存有分歧。例如,在“云南保山金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與李某芹、張某良公司決議糾紛案”中,原告《公司章程》第12條規定,“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法定繼承人不可以繼承股東身份資格,法定繼承人須無償、無條件協助公司辦理股權變更登記的相關手續。如法定繼承人不協助辦理相關的手續,應當經其他三分之二及以上股東同意,對已死亡股東進行除名,其所持有股權無償、無條件劃轉給公司法人股東,并辦理股權變更登記,未果的,公司將依法向隆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認為,公司章程的該項規定合法有效,并予以支持。但有的法院則認為,公司章程可以另行規定股東資格繼承的辦法,但是該種規定不得違反繼承法的基本原則,不得剝奪繼承人獲得與股權價值相當的財產對價的權利。筆者更傾向后一種觀點,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股權價值是自然人股東死亡后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除法定事由外,任何民事主體均無權剝奪。公司章程排除或不合理地限制繼承人取得股權中的財產價值,不僅是對繼承法基本原則的背離,也是對《憲法》第13條規定的違反。股權中財產價值的繼承問題應由民法進行規定,不能由公司法或公司章程另作安排。德國有學者認為,如果公司章程約定的強制回購或轉讓價格與股權經濟價值之間嚴重不對等,這實際上是一種以不合理的方式限制已故股東權利的情形。其還認為,章程規定的上述價格應確保至少達到市場價值 75% 到 85% ,并且平等地適用于所有股東。股權的市場價值由仲裁員根據《德國民法典》第317條進行估算,對所有相關方具有約束力。因此,如果公司章程對股權中財產價值的計算標準有規定的,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審查該項規定的合理性。

第二,公司章程排除或不合理地限制股權中財產價值繼承的規定,也違背了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立法目的。繼承法規定的是財產繼承問題,無法調整公司團體中身份權的繼承問題。而且,股權中財產權和身份權兩項權能又不具有可分割性。為此,2005年《公司法》在第76條規定了股東資格此種身份權的繼承問題。雖然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但書沒有詳細規定公司章程可以規定的具體內容,但從條文規定的前后邏輯來看,公司章程也只能對股東資格此種身份權的繼承問題另作規定,而不能涉及財產權的繼承問題。正如有學者所言,公司章程的“另有規定\"不得僭越其他部門法益。此外,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但書規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以下簡稱《合伙企業法》)第50條第2款規定的立法目的基本相同,均在于維護企業團體的人合性或封閉性。然而,后者直接規定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伙企業應當向合伙人的繼承人退還被繼承合伙人的財產份額:(1)繼承人不愿意成為合伙人;(2)法律規定或者合伙協議約定合伙人必須具有相關資格,而該繼承人未取得該資格;(3)合伙協議約定不能成為合伙人的其他情形。

第三,從域外立法來看,一些國家的公司法同樣規定應當將股權中的財產價值退還給不能成為公司股東的繼承人。法國《商法典》第L223-13條第3款規定,公司章程可以規定,股東死亡后,公司仍繼續存在的,死亡股東的繼承人可以成為公司股東,也可以由仍然健在的股東繼續經營。但若拒絕認可死亡股東的繼承人成為公司股東,繼承人對自然人股東的股權價值仍享有權利。日本《公司法》第611條第1款也規定,對不能繼承份額的繼承人予以退還相應的財產價值。

(三)章程可以排除或限制股權中部分身份權的繼承

公司章程既然可以完全排除股東資格此種身份權的繼承,那么是否也可以只排除或限制其中部分權利(如表決權)的繼承?在“童某芳等13人訴上海康達化工有限公司確認決議無效糾紛上訴案\"中,被告公司章程第24條規定:“合法繼承人只繼承部分股東權利(繼承《章程》第25條規定的7項股東權利中的4項)和所有義務;繼承人可以出席股東會,必須同意由股東會作出的各項有效決議。”該案中的公司章程對合法繼承人本應繼承的股東權利進行了嚴重的限制,其中包括作為股東固有權的表決權。法院認為,一旦章程規定繼承人可以繼承死亡股東的股東資格,則繼承取得資格的股東就應當依法享有法律所賦予的股東權利,而不應對其股東權利隨意加以限制。有學者認為,除非存在利益輸送之嫌,否則公司章程不能限制股權中的表決權。該種觀點值得商榷。筆者認為,公司章程可以對股權中部分身份權的繼承加以排除或限制,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符合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立法目的。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但書條款允許公司章程排除或限制繼承人的股東資格繼承權,立法目的就在于維護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對股權中部分身份權繼承的限制,即是維護公司人合性的一種表現。德國有學者認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在控制新股東的進入和防止大量共同繼承人之間的股權分散方面具有利益,公司可通過章程的方式控制并干預股東權利繼承的結果。因此,公司章程可以更改股東權利繼承的內容,如通過撤回股權中的表決權以對新股東施加不受歡迎的影響。

第二,有利于公司利益和繼承人利益之間的平衡與協調。股份轉讓受限的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均屬于封閉性公司,且兼具人合性和資合性雙重屬性。對公司章程自治邊界的厘定,不能一味地強調對其他股東人合性的保護而忽視公司資合性的特征。股東資格繼承的排除會導致公司資本的流失,對資本維持原則將會形成巨大的沖擊。然而,承認公司章程對股權中部分身份權的排除或限制,可以實現公司利益和繼承人利益的雙贏。從公司利益的視角看,在承認合法繼承人的股東資格繼承權并排除其表決權內容的情況下,不僅有利于維護公司資本的穩定,也不會影響公司現有股東之間的人合性。從繼承人利益的視角來看,其有更多的選擇權。也就是說,既可以選擇不繼承股東資格,只繼承股權價值;也可以選擇通過繼承股東資格成為公司股東,并持續從公司中獲取利潤。此外,該種做法不僅與公司法現有的其他制度也不存在沖突,還有利于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新《公司法》第144條在股份轉讓受限的股份有限公司中新增了類別股制度,允許采用與普通股不同的股份類型。也有學者為有限責任公司適用類別股制度提供充分的理論論證和具體路徑。②

公司章程是股東身份“分化\"后所締結的契約,是公司控制股東和非控制股東之間的締約,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公司整體和非控制股東的利益。《公司法》采取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問題另作規定的方式,本身也是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一種保護。除非公司章程規定的內容或通過程序存在“股東壓制\"的行為或存在其他不正義的可能,否則對表決權繼承的排除或限制性規定應當有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股東會決議事項與合法繼承人利益直接相關,合法繼承人對該事項應當享有出席權及表決權。

(四)章程對繼承主體的限定不得違反法定繼承順序

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公司章程可以限定股東資格繼承主體的觀點通常不存在爭議,但在該種限定是否可以違反法定繼承順序的問題上存在分歧。有學者認為,公司章程是全體股東的共同意志且是維護公司人合性的重要手段,司法實踐中應認可公司章程的此種限制性效力。但隨著股東資格繼承制度在實踐中適用的不斷深人,有法院認為,公司章程在不排除繼承法有關繼承順序的規則或者對其進行變動的情況下,可以對股東資格的繼承作出一定的排除或限制。筆者認為,后一種觀點更具合理性。

據上文統計(表4),在公司實踐中,2人及以上符合股東資格繼承條件的占比 80.24% ,甚至還有不少5人以上的情形。為維護公司的人合性或者股權結構的穩定,公司往往通過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主體的條件進行限制,比如合法繼承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戶籍類型、親屬關系或者直接從繼承人中指定。但是,該種限制極有可能會破壞繼承法上的法定繼承順序,使原本處于第一順位的財產權繼承人無法繼承股東資格。筆者認為,公司章程的該種限制性規定在邏輯上是存在問題的。首先,缺乏財產繼承權的其他順位繼承人一開始就無法進人公司法領域,不符合股東資格繼承的主體要件。從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文義來看,“合法繼承人\"中的“合法”二字便要求股東資格繼承主體必須是具有財產繼承權的民事主體。因此,其他順位的繼承人既然都不符合股東資格繼承的主體要件,那么便不存在公司章程指定其繼承股東資格的可能性。其次,該種限制性規定會造成股權內容的人為割裂。財產權和身份權是股權的兩項基本權能,不具有可分割性。然而,公司章程對繼承法上繼承順位的排除或變更,會使原本按照繼承法已經取得股權中財產權內容的繼承人不能繼承股權中的身份權內容,而按公司章程的規定可以繼承股東資格的繼承人同時也沒有股權中財產權的繼承資格。由此,任何一位繼承人所取得的權利,均不是完整的股東權利。即使處于其他順位的繼承人出資購買股權中的財產權,也是不具有合理性的,因為此時股權變動的性質是為股權轉讓而非股東資格繼承。

在德國,盡管《有限責任公司法》第15條規定“營業份額可以讓與和繼承”,但并沒有規定公司章程可以限制繼承的問題。也有德國學者認為,不能基于《有限責任公司法》來排除或變更繼承法關于遺產繼承順序的規定,通過公司章程也不存在這種可能性。

(五)公司原則上不得事后修改章程的相關規定

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公司召開股東會對公司章程中股東資格繼承規定的修改行為是否有效?司法實踐中,有的法院認為有效。例如,在\"西安灃百商貿有限公司、程某股東資格確認糾紛案”中,程某某是被告公司的股東(持股 8.12% ),于2013年去世。2013年之前被告公司的章程并未有股東資格繼承的相關規定。程某系程某某的繼承人,于2020年向被告公司主張繼承程某某的股東資格。2021年4月18日,被告公司召開股東會并將公司章程修改為,“公司股東死亡的,死亡股東的繼承人可以繼承其財產權利,一名繼承人可以登錄在公司內部股東名冊(職工出資人股花名冊)上,但不能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股東。死亡股東的繼承人應當委托其他股東代持所繼承的股權,具體委托持股事項由公司董事會決定”。一審、二審法院出于公司人合性的理由,認為被告公司的章程修正案合法有效。但大多數法院認為,修改后的公司章程相關規定對合法繼承人不具有約束力。

理論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從是否有利于繼承人的視角出發,認為有利于繼承人的公司章程的修改規定應當有效,否則不對繼承人具有約束力。第二種觀點認為,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公司應盡量避免召開股東會。公司必須召開股東會的,已故股東的合法繼承人有權參加并進行表決。第三種觀點認為,應當從公司利益的視角出發,自然人股東死亡時公司章程對股東資格繼承沒有規定的,應當允許公司進行補充性規定。第一種和第三種觀點沒有在繼承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間實現很好的平衡。第二種觀點也存在不合理之處,原因在于:當公司其他股東中存在大股東時,很有可能通過操縱股東會決議的方式排除合法繼承人本可以繼承取得的股東資格。

筆者認為,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公司對章程中相關規定的修改對繼承人均不產生拘束力,但合法繼承人同意的除外。理由有以下幾點:第一,根據新《公司法》第90條、第167條的文義,“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中的“公司章程”,應指發生繼承時的公司章程。除非股東死亡時的公司章程對上述事項另作約定,否則不應產生疑義,如公司章程規定自然人股東死亡后股東資格的繼承事項須經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等。第二,公司章程是商事外觀主義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公司以外善意第三人賴以信任的重要文件,對公司具有約束力。所謂商事外觀主義,意指在交易中名義權利人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或者有關權利公示所表現出來的構成某種法律關系的外觀,導致第三人對于該種關系產生了信賴,只要該第三人的主觀信賴合理,據以作出的法律行為效力就受法律的優先保護。據此,公司應根據自然人股東死亡時的章程規定,來決定繼承人是否可以繼承股東資格。第三,公司章程中對股東資格繼承修改的規定之所以須經合法繼承人同意,既是基于私法意思自治的原則,也是出于對合法繼承人利益的保護。

Abstract: The proviso provisions of Articles 90 and 167of the new Company Law are too principled and not very operational.Empirical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cour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divergent standards foradjudicating on the provisions on succession of shareholders'qualifications in the company's articles of association.Therefore, there is anurgent need to define the autonomous boundaries of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in the succession of shareholders'qualifications.In the caseof succession of shareholders'qualifications,the autonomyof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should be basedontheobjectof shareholders'qualifications as therightof identity inthecorporate body,and should be underpinned bytherulesof the lawof inheritance,with emphasis onthe balanceof interests between multiple civil subjects.Specifically,the articles of assciationmay exclude or restrict the inheritance of some identityrights (such as voting rights) in theequity,but shallnot excludeor unreasonably restrict the inheritanceof the valueof theequity;thearticlesofassociation may limit themainbodyof the successionof the shareholders'qualification,butshallnot violate theorderof legal succession;after thedeathofanatural person shareholder,the modification ofthe provisions relating to the inheritance of the shareholders'qualification in the articles of asociation shallnot be bindingon the lawful heirs,but the lawful heirs shall not agree to the amendment,except forthe consentof the lawful heirs.The amendment of the provisions relating to the succession of shareholders'qualification in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a company after the death of a natural person shareholdershallin principle haveno binding effcton thelawful heirs,exceptfortheconsentof the lawful heirs.

Keywords:shareholder succession; 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autonomous boundaries; corporate law revision

猜你喜歡
公司章程繼承人公司法
股東權益保護與新《公司法》下的失權制度
喪偶兒媳有權繼承公婆的遺產嗎
老年人(2025年7期)2025-08-16 00:00:00
新《公司法》背景下的高校資產公司治理結構變革研究以 XNJT 大學資產公司為例
新《公司法》下股東資本彌補虧損:突破與挑戰
會計之友(2025年16期)2025-08-02 00:00:00
論優先股股東之股息權
法治研究(2025年4期)2025-08-02 00:00:00
《公司法》修訂:制度創新及法制化保障
領導文萃(2025年14期)2025-07-29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中文字幕1区2区|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毛片| 亚洲三级a|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swag在线观看| 亚洲va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亚洲综合色婷婷|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香蕉伊思人视频|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欧美一区精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国产毛片基地|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热|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区|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久草中文网| 性欧美在线|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亚洲91在线精品|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亚洲香蕉在线|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午夜18| 五月婷婷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