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聚焦學前教育建構區游戲,以大班幼兒“體育運動場”建構游戲為實例,通過一對一傾聽觀察,深入剖析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與發展價值。探討教師在其中的角色與支持策略,結合幼小銜接要點,為學前教育改革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助力提升學前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過渡。
〔關鍵詞〕" 幼小銜接;一對一傾聽觀察;建構區游戲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1" " 0133-03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石,對幼兒終身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尤其是在幼小銜接的關鍵階段。建構區游戲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活動類型,能有效促進幼兒認知、語言、社會交往以及創造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為其進入小學做好準備。在學前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如何精準把握幼兒在建構區游戲中的發展需求,提升教師的指導與支持水平,同時兼顧幼小銜接的需要,成為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本研究通過對大班建構區游戲的一對一傾聽觀察案例進行深度分析,旨在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實操性的建議,推動學前教育質量提升,助力幼兒平穩過渡到小學階段。
一、一對一傾聽觀察的重要性
一對一傾聽觀察是教師深入了解幼兒游戲行為與想法的有效途徑。在學前教育中,幼兒的表達能力有限,通過一對一傾聽觀察,教師能夠近距離觀察幼兒在游戲中涉及科學探究的行為表現、語言交流,深入理解他們的思維過程和科學探索需求。這種觀察方式不僅有助于教師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和探究水平,還能為教師適時介入游戲、給予適宜支持提供依據,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為其在幼小銜接階段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礎。
二、一對一傾聽觀察的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班級開展的“一起‘趣’運動”主題活動中,幼兒對建構“體育運動場”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前期對各類運動場認知的基礎上,幼兒明確了搭建足球場、射擊場、高爾夫球場等多個運動場所的目標。同時,在教師引導下,他們開始思考如何在建構中融入科學元素,如不同材料的特性、結構的穩定性等,一場充滿創意、挑戰與科學探索的建構之旅就此拉開帷幕。
(二)觀察記錄及分析
1.傾聽記錄一——建構前準備。游戲開始,宸宸、昀昀等幾位小朋友來到建構區。他們先找來“體育運動”繪本,圍坐在一起,仔細翻閱后熱烈討論建構計劃。宸宸提議:“搭建運動場需要多種積木,我們分工分類,找起來方便。”昀昀贊同。他們迅速按形狀、大小等特征分類擺放積木,搭建“積木材料庫”,整個過程配合默契,約五分鐘完成。
解讀與分析。關鍵經驗解讀,分類能力:幼兒能按形狀、大小等多種特征對積木分類,體現多角度分類能力,反映其數學認知及對材料科學特性的初步認知發展。主動探索:《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科學領域強調幼兒應主動探索材料,在本環節中,宸宸、昀昀等積極思考分類方式,關注積木材質差異并主動比較,情緒高漲,充分體現了該經驗。根據《指南》社會領域要求: 5~6歲幼兒活動時能分工合作。在此次活動中,幼兒商討分工,宸宸選正方形積木,昀昀選圓柱形,鵬鵬選長方形,各司其職為共同目標努力,展現了良好的分工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對材料科學特性的初步關注。
傾聽感受:教師欣慰地看到幼兒借助繪本制定建構計劃、合作分類積木,更欣喜于他們對積木材質等科學特性的關注。深刻體會到游戲對幼兒人際交往、合作能力及科學探究意識培養的積極作用,認識到可在后續活動中強化此類能力培養,助力幼小銜接的小組學習、任務安排及科學課程的學習。
2.傾聽記錄二——小小運動員。“積木材料庫”搭建完成,昀昀等小朋友對照設計圖開始搭建運動場外圍。他們邊討論邊搬運積木,不一會兒,運動場輪廓便現出了雛形。此時,宸宸在材料庫中選出三塊正方形積木與四塊長方形積木。回到場地后,他熟練操作起來,先把兩塊長方形積木平行擺好,接著小心翼翼地將另一塊長方形積木架空在上面,隨后依次放上兩塊正方形和一塊長方形積木,最后在頂端架上一塊正方形積木。“我成功了,可以這樣搭!”宸宸激動地大喊。昀昀聽到后,馬上湊過來,滿眼期待地請求學習。宸宸爽快答應了,耐心指導,兩人一起開啟更多小運動員的搭建。
解讀與分析。關鍵經驗解讀,圖形與實物建構:搭建運動員時,幼兒拼搭簡單對稱圖形,組合積木呈現對稱結構,展現空間認知與圖形建構能力的進步。同時,還關注結構穩定性,經探索找出“下面寬上面窄”更穩定的特點,體現了對簡單力學原理的初步感知,且能組合出“運動員”等復雜模型,反映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同伴交往:幼兒友好相處互助,昀昀主動加入,宸宸熱情接納并指導,互動增進友誼,推進合作。幼兒能力分析:在學習品質上,幼兒對建構材料組合及結構特點充滿好奇,如宸宸創造性搭建運動員,顯露出良好的學習品質與科學探究能力;在同伴交往中,各方積極互動,促進社會性發展,也推動科學探索共同進行。
傾聽感受:教師欣喜于宸宸專注搭建與熱心分享,更驚喜于他對結構穩定性的發現和探索,意識到游戲不僅對幼兒動手、品德和社交能力培養有重要意義,更是滲透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好機會。同時,思考在日常活動中進一步引導幼兒關注建構中的科學現象,發展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社交能力,以讓其更好地適應小學科學課程學習和班級環境。
3.傾聽記錄三——體育運動場。上次建構完成運動場外圍后,此次宸宸選長積木平鋪建構地板,鵬鵬了解目的后叫來昀昀幫忙,三人快速鋪好地板。接著,他們搭建網球架、籃球場等。鵬鵬發現正方形積木不足,大家圍坐討論,宸宸提議把正方形積木當成小運動員,兩人比賽就組合,多人比賽就單個擺放。眾人贊同,很快建成布局合理的“體育運動場”。
解讀與分析。關鍵經驗解讀,社會交往:依據《指南》社會領域提示,幼兒喜與同伴游戲且有固定玩伴。此次建構中,宸宸、昀昀、鵬鵬在解決“網球架網易塌”問題時,通過更換材料感知支撐力差異,將材料特性認知用于建構,體現了對材料科學特性的應用能力。建構技能及科學融合:《指南》要求大班幼兒嘗試架空、圍合等技能。在此次活動中,幼兒除用平鋪、壘高技能外,搭器械時還嘗試架空;應用綜合技能構建多樣場景時,更融入材料支撐力考量,將科學認知用于操作,體現了建構技能與科學應用能力的成長。大班幼兒發展特點:合作意識強、建構能力強、創造性思維出色,能依據物體特征選材,建構時借助經驗等合理選材,解決問題與科學探究能力突出。
傾聽感受: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學習和建構能力較強,科學探究意識正在萌芽,且相處友好、團結協作。教師相信他們收獲了經驗與成就感,這些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能力,正是幼小銜接中需著重培養的,尤其是為小學科學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計劃后續設置更多問題情境,如提供不同材質的建構材料,引導幼兒探索其特性和用途,鍛煉幼兒的這些能力。
三、一對一傾聽觀察的感悟
(一)幼兒學習發展價值
1.豐富建構與數學經驗。在“體育運動場”建構游戲里,幼兒選積木時涉及測量、對比、等量代換等數學概念,如選地板積木比長短,用正方體積木代表不同數量運動員,處理空間與器械大小關系,為數學和空間感知發展奠基。這些數學經驗、空間感知能力和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有助于幼兒適應小學的數學課程和科學課程學習。
2.增強合作交往能力。建構“體育運動場”時,幼兒分工明確、相互協作。建構時各司其職,面對正方形積木不足等問題,共同商討解決方案。這些互動交流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更培養了他們互幫互助、理解他人的品質,讓同理心生根發芽。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興趣和精神,推動幼兒社會性和科學素養良性發展。良好的合作交往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有利于幼兒在小學學習和生活中建立新的人際關系,融入集體生活,并積極參與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和探究活動。
(二)提升教師觀察、解讀、支持幼兒游戲的能力
1.精準觀察。在觀察幼兒建構“小小運動員”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能近距離、全方位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動作、語言、表情以及與同伴的互動,準確把握幼兒的建構水平和興趣點,還能重點關注到幼兒對科學元素的關注和探索行為,如對材料特性的觀察、對結構穩定性的嘗試等。從而了解幼兒的科學認知水平和探究興趣,為開展幼小銜接的個性化教育,尤其是科學領域的引導提供依據。
2.深度解讀。基于細致觀察,教師能夠深入解讀幼兒建構游戲中的計劃性和創意想法。例如,在分析幼兒建構“體育運動場”的過程時,教師可以從幼兒對材料的選擇、問題的解決策略等方面,解讀出幼兒在數學認知、空間感知、社會交往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水平,以及他們在科學探究方面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比如如何通過實踐發現材料的特性和結構的原理。深度解讀有助于教師發現幼兒的優勢和不足,在幼小銜接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特別是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
3.有效支持。準確觀察和解讀幼兒游戲,為教師給予適宜支持筑牢根基。教師依游戲進展適時介入,幼兒建構遇到困難時,以提問、提示啟發他們思考,助其自主解決;游戲結束后組織討論分享,推動幼兒經驗與認知水平進一步提升。有效的支持策略能夠幫助幼兒在游戲中不斷成長,為幼小銜接特別是科學課程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三)進一步支持策略
1.豐富材料投放。開展游戲時,教師可為幼兒提供多種材料,如牙膏盒、紙筒等廢舊物,還有彩色紙條、貼紙這類裝飾材料。它們能激發創意,讓幼兒組合建構、開發新玩法。豐富的材料投放可以滿足幼兒多樣化的探索需求,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為幼小銜接積累更多科學經驗。
2.拓展游戲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基于“體育運動場”的建構主題進行拓展,比如建構與運動相關的配套設施,如觀眾席、運動員休息室、裁判室等;或者開展與運動賽事相關的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在建構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運動比賽的樂趣,豐富游戲內容,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和科學認知水平。拓展游戲主題能夠拓寬幼兒的知識面和思維視野,讓其更好地適應小學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尤其是科學課程的學習。
3.組織分享交流。游戲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分享交流,鼓勵幼兒分享自己在建構過程中的想法、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通過分享,幼兒可以相互學習,拓寬思路,同時也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其他幼兒對分享者的作品和經驗進行評價和討論,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分享交流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這在幼小銜接中至關重要。
本文借大班建構區“體育運動場”建構游戲的一對一傾聽觀察案例分析,展現幼兒在融入科學元素的建構游戲中的學習發展過程和教師的關鍵作用,強調在其中融入幼小銜接要點的重要性。建構區游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理應被重視。教師要提升觀察、解讀、支持能力,精準把握幼兒在游戲中的科學探究需求,打造優質且富含科學元素的游戲環境,同時結合幼小銜接需求進行引導。鼓勵幼兒積極探索、合作交流,在建構游戲中主動發現和探究科學知識,發揮游戲的教育價值,助力幼兒全方位成長,特別是科學素養的提升,為其順利進入小學,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尤其是科學課程的學習奠基。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核心任務:提升質量[J].學前教育研究,2016(1):3-6.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周欣.幼兒數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龐麗娟.幼兒同伴交往類型特點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4):34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