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尤其是在近年來集團化辦學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逐步提升。但是,目前農牧區科學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隱性制約著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為此,我們特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分析出現象背后的具體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了優化農牧區學校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建議。
〔關鍵詞〕" 小學科學;集團辦學;農牧區;教師隊伍;建議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1" " 0091-03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目前瑪納斯縣已經實現中學縣城辦的格局,小學19所學校以縣城4所學校為核心校、農牧區學校為成員校,成立了教育集團。此舉進一步優化了教育資源,積極回應了廣大人民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緩解了當前義務教育中擇校熱的現實焦慮。
雖然通過集團化辦學盡可能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均衡,但是通過調查問卷、教學問診、深入課堂、教學評價等手段,發現農牧區科學教育教學仍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師資短缺,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教育教學觀念不新、教學方法落后、教師隊伍不穩定、教研能力欠缺等。本文旨在根據對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基本情況(性別、年齡、教齡、學歷、專兼職情況)和教學現狀(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研水平)等的調研結果,分析影響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發展的影響因素,同時給出可行性的對策。
一、瑪納斯縣農牧區學校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為了準確了解該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的基本信息和教師隊伍的整體情況,本次調研通過問卷星向所有農牧區學校小學科學教師發放問卷。該農牧區共有科學教師25人,參與問卷調查的科學教師為24人,對調研報告進行分析如下。
(一)科學教師隊伍整體情況分析
1.性別比例均衡
男教師占比45.83%,女教師占比54.17%。基于科學學科內容(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特點,這樣的性別比例比較適合科學教師整體綜合素養的提高。
2.年齡結構不夠合理
30歲以下科學教師占比僅為8.33%,31歲到40歲的教師占比為37.5%,41歲到50歲的教師占比為33.3%,51歲以上的教師占比為20.83%。從年齡結構上可以看出,科學教師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不利于科學教師的梯次培養。
3.教齡結構不夠合理
該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教齡1到2年的占比為33.33%,3到5年的占比約20.83%,6到10年的占比約37.5%,10年以上的占比約8.33%。對于科學學科來說,教齡達到6年才能算是相對成熟的科學教師,而該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的教齡達到6年的不足50%,剛走上小學科學教學崗位的教師卻占比33.33%。
4.學歷水平相對均衡
該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本科以上學歷者占比為75%,專科占比為25%。通過調研發現,其他學科教師的學歷水平也基本如此。
5.專職教師太少
該農牧區小學專職科學教師占比只有17%,83%的科學課都是由學校的語文教師、數學教師或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由此可見,該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專業化水平極低,更談不上必備的科學素養了。專職科學教師太少,是影響該農牧區師資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教學現狀
1.教學理念有待更新
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講授為主的占比41.17%,注重學生探究的占比20.83%,引導學生進行拓展的占比16.70%,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的占比20.8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強探究實踐。而在調研中發現,該農牧區仍有40%左右的教師上課時還在以講授為主,足以說明該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理念亟須改進。先進的教學理念能有效地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由此證明,教學理念也是導致該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學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2.學校領導對科學課的重視程度不夠
只有12.5%的領導對小學科學課特別重視,還有37.5%的領導對小學科學課不夠重視,這說明還有部分學校領導沒有認識到科學課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科學課能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
3.教研水平不高
教師每學期參加科學教研活動達5次以上的僅占比41.76%,還有25%的小學科學教師每學期只參加1至2次教研活動。這說明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頻次低,教研能力水平不高,還有部分教師忙于自己的主學科而無暇參與兼職的小學科學教研活動。
二、制約瑪納斯縣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發展的因素
(一)教師年齡、教齡結構不合理,整體科學素養偏低
農牧區小學科學教師老齡化、科學教齡年輕化是普遍現象。有部分教師是因為不能很好地勝任語數英學科的教學而轉向了科學教學,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擔任其他學科教學的同時兼任科學教學,他們極少受過科學教學專業訓練,大多是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閱歷開展科學教學工作。年齡老化的教師教學理念落后,知識結構老化,教學水平難以提高;科學教學教齡年輕化的教師缺乏必要的引領和指導,專業成長較慢、理念更新滯后,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教師專業化水平低,科學教師不配套現象嚴重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優化了課程內容,設置13個學科核心概念,引導學生通過對學科概念的學習,理解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與模型、穩定與變化4個跨學科概念。但絕大部分任教小學科學的教師既不是畢業于科學相關專業,職前又沒有接受系統的小學科學教學培訓,直接導致這些教師科學知識匱乏、核心概念模糊、實驗技能不強、科學教學方法不合理。“嚴而不活”“灌而不思”“教而不啟”是大部分農牧區小學科學課堂的真實寫照。
(三)小學科學課不被重視
縣城的科學教師基本上都是專職科學教師,基本上能保證按課表開齊開足課時,農牧區小學由于大部分學校科學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職,普遍存在“重語數英輕科學課”的現象,導致科學課上課效果大打折扣,還極有可能科學課被其他“主學科”所取代。因此,學校對科學課的關注和對科學教師科學素養的要求就相對較低,教師的成長自然就較慢。沒有好的教師引導,學生的科學素養很難得到發展,這將直接影響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間接制約國家科技的發展。
(四)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農牧區科學教師兼職居多,他們忙于積極參加主學科的教研活動,不能很好地參與科學教研活動,更不會自主地開展與科學相關的教研活動。更有甚者,部分教師以工作忙、調不開課為借口不參加科學教研活動,所以導致部分科學教師還在憑經驗上課,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他們不能基于學生特點開展科學教學,更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學學科要培養學生什么樣的核心素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因而也得不到提升。事實證明,只有切實地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相結合,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理念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只有自身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才能更清晰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踐。
三、優化瑪納斯縣農牧區學校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建議
(一)縣級層面
1.提高認識,重視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的實施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在未來世界科技領域的競爭力,《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更彰顯出科學課程的重要性。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科學課程有助于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從親近自然走向親近科學,初步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關系,發展基本的科學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今后的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因此,只有努力提升科學課程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推進和實施科學教育。尤其是農牧區學校,教育教學環境和教學觀念比較落后,教育行政部門更要采取相應措施,幫助這些學校普及科學課程,重視科學教育,努力縮小農牧區與城區學校科學課程實施程度的差異。
2.加強培訓,提高科學教師專業化水平
教育部多次發文強調,要加強小學科學教師的培養,通過師范生公費教育、“優師計劃”等,從源頭上加強本科及以上層次高素質專業化小學科學教師供給,提高科學教育水平,鞏固創新型人才培養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已經加大了對科學教師培養的力度,同時也對科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目前農牧區科學教師不專業的現狀,教育行政部門更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接地氣的本土培訓,均衡各集團科學教師團隊建設,統籌國培、區培、州培等各級各類培訓項目。應借助福建援疆、石瑪融合等渠道,搭建跨集團教研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修、研討活動,加大培訓力度,促進科學教師能力素養發展,助推科學教師專業化。
3.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科學教育均衡化
建立科學教學共同體,均衡各集團科學教學力量,打造良好科學教學生態。借助教研網、百研坊等公眾號和“三個課堂”,引領科學教師觀摩互聯網上一些先進的教研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進行內化。必要時,根據所學開展相應的教研活動,打造良好的科學教學生態,滿足學生對個性化發展和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二)集團層面
1.成立集團科學教研組,加強集團備課組建設
集團科學教研組長由集團核心校的科學教研組長擔任,集團核心校要充分發揮監督、指導、服務的職能,制定集團同年級同學科教師聯合教研集體備課制度。集團要統一安排,協調各備課組備課時間,每周定期組織跨校集體備課或校際線上遠程備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爭取對每節科學課都進行集體備課,進一步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做到資源共享,助推農牧區科學教師快速成長。
2.根據集團內科學教師情況,加強科學教師隊伍的梯次化培養
一方面通過跟崗學習、影子工程、青藍工程等方式加強對能力薄弱科學教師的培養,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引領輻射作用,通過專題講座、觀摩研討、名師送課等形式,在集團內開展教學交流活動。各集團每學期要組織學科帶頭人上示范課、骨干教師上優質課、青年教師上匯報課、入職教師上達標課,實現集團內優秀教師資源共享,逐步提高科學教學水平。
3.豐富教研活動
由集團科學教研組長策劃,以提高集團內教師專業素養為宗旨,以解決典型共性問題為目標,以主題式校本研修為抓手,開展主題研討、課堂教學大賽、自制教具大賽、教學論壇等各種研修活動。要創新教研活動模式,通過開展一系列扎實有效的集團大教研活動,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建立“互聯網+”下的校本研修協作機制,創新研修方式,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錦秀,蘭智高.大別山區域中小學科學教師現狀調查研究:以黃梅縣為例[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5(1):86-8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