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已成為教學的核心目標。《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數學教育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量感、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能力、模型意識等素養。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真實任務中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從而深度理解數學知識,提升核心素養。本文以“校園測量師”項目為例,探討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實施項目式學習,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與實踐能力協同發展。
在項目式學習中,數字化工具的運用為數學探究提供了強大支持。通過智能測量設備、數學建模軟件和數據分析平臺,學生能夠更精準、高效地完成項目任務。例如,在“校園測量師”項目中,學生可以使用電子測距儀進行精準測量,誤差控制在±0.5%以內;利用GeoGebra軟件動態呈現不同形狀場地的面積變化規律;通過Excel表格自動計算各類圖形的面積占比,并生成可視化圖表。這些數字化工具不僅提升了數據采集和處理的效率,更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實現從具體操作到抽象思維的躍升。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使用Padlet等協作平臺實時共享測量數據,或通過班級微信群開展線上討論,突破時空限制,延伸學習場域。
項目式學習的核心在于以真實問題驅動,讓學生在任務探究中整合知識、發展能力。以“校園測量師”項目為例,教師首先提出驅動性問題:“如何科學測量并優化校園活動區域的布局?”學生分組后,通過實地測量籃球場、花壇、跑道等區域的長、寬、周長和面積,運用數學工具(如卷尺、測距儀)收集數據,并利用幾何知識計算不同形狀場地的利用率。例如,在計算不規則花壇面積時,學生需靈活運用“分割法”或“填補法”,將復雜圖形轉化為熟悉的長方形、三角形進行求解,這一過程不僅鞏固了面積公式的應用,還培養了他們的幾何直觀和空間觀念。此外,學生還需分析數據,如對比不同形狀區域的面積效率,提出優化建議(如“將三角形空地改為矩形以增加可用空間”),從而將數學計算與實際決策相結合,強化模型意識和應用能力。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需采用多樣化的策略確保學習深度。首先,采用階梯式任務設計,如初級階段讓學生測量規則圖形,進階階段則引入復合圖形或實際優化問題,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其次,融入游戲化元素,如設置“最佳測量小隊”競賽,激勵學生精準完成數據采集與分析。此外,技術工具的應用也至關重要,例如利用GeoGebra動態呈現圖形變換,或通過Excel表格自動計算面積百分比,讓抽象數學可視化、自動化,提升探究效率。最后,通過小組辯論、方案展示等環節,學生需用數學語言論證自己的設計(如“我們的布局方案可使活動空間增加20%”),從而鍛煉邏輯推理和表達能力。這種“做中學”的方式,不僅讓學生理解數學的實用性,還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實踐表明,基于核心素養的項目式學習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在“校園測量師”項目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測量與計算技能,還在真實問題中學會了數據分析、優化決策,這正是新課標所強調的“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未來,教師可進一步拓展項目主題,如“家庭節水方案設計”“社區停車位規劃”等,讓數學學習與社會生活更緊密結合。同時,需注意項目任務應與學生認知水平匹配,并提供差異化支持,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并獲益。總之,項目式學習為核心素養的落地提供了有效路徑,讓數學教育真正走向實踐、走向創新。
(作者單位:利川市第一民族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