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9-0037-04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及意識形態工作,強調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1高校作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的固本工程、是關乎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全面貫徹落實的戰略工程、是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鑄魂工程。[2]
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媒體深刻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大學生目前是我國網民結構中參與度最廣、反應最積極,情緒最敏感,自我意識最強烈,價值觀最容易受影響的群體。[2而且目前的在校大學生都是\"00后”,他們有個性化的價值傾向、自主化的學習思潮以及務實的人生理想。[3新媒體在深刻改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對學生的意識形態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在當前移動通信技術高速發展、智能網絡終端普及、人人都是發聲器和傳聲筒的新媒體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體不斷強化大學生的意識形態,不斷強化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高校利用新媒體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可行性
(一)新媒體功能強大,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通過新媒體,知識傳遞不再局限于書本和傳統課堂,教育資源呈現開放化、全民化和時代化特點。4新媒體平臺具有巨大的資源與素材庫,包含了新聞資訊、教育知識、生活記錄以及影視音樂等海量信息,用戶不僅可以自由地、選擇性地瀏覽各種資源,還可以個性化、自由化地進行創作。而且,隨著網絡媒體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實現了由傳統圖文模式向動態視頻模式的轉變。視頻模式的內容更加具體、直觀、立體,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用戶的多樣化需求。由此可見,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創新意識形態工作方法,積極引導和促進大學生轉變思維與行為方式,通過新媒體來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新媒體交互性強,促進主客體平等互動
不同于傳統媒介的單向灌輸模式,新媒體背景下教育主客體之間可以進行平等雙向互動。一方面,高校主體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相關短視頻,將思政內容融入短視頻,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在高校發布的視瀕下評論、轉發、點贊甚至私信學校,及時向學校反饋自身的需求與想法,有助于高校主體及時了解學生,從而實現教育主客體平等互動。[5]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教育主體,人人也都是教育客體,這種主體客體互動緊密無間、交流暢通無阻的現狀,極大滿足了信息反饋、教學相長的內在要求。
(三)新媒體精準推送,實現因材施教
新媒體平臺可以根據學生的活躍軌跡,通過智能算法將相關信息精準推送給學生。通過學生評論、轉發、點贊、關注等相關數據,進一步精準掌握學生的偏好,從而更好地向學生推薦他們感興趣的信息。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可以通過新媒體,根據大學生的不同思想政治狀況,對價值取向、信仰狀況、情感傾向、態度變化、輿情熱點識別、輿論走向預測、信息傳播路徑、影響力評估等做出精準分析、分類教育,有針對性開展工作,實現思想政洽觀念的精準傳播。
(四)新媒體傳播迅速,提高時效性
新媒體作為時代化的產物,承載著新時代的熱點問題和新興事物,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能夠敏銳地捕捉大學生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并且通過大數據技術迅速傳播,從而引起大量用戶熱議,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這種高效的傳播機制,不僅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速度,還拓寬了信息的傳播范圍,使得無論是重大新聞事件、社會熱點話題,還是日常生活,都能通過新媒體平臺迅速傳播。新媒體平臺的用戶日活躍量上億,每天都有大量用戶主動轉發、點贊、評論等,因此高校思政意識形態工作可以依托新媒體的巨大流量池來傳播學生身邊的榜樣與故事、科普知識與答疑解惑等,并利用熱榜、熱點來弘揚社會主旋律,從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時效性。
二、新媒體時代意識形態工作出現的新問題
與傳統方式相比,新媒體以其平等、開放、及時和多元的特點,豐富了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教育資源。社交媒體軟件、移動應用、網絡直播、自媒體、公眾號等一系列新媒體深人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其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多元、立體的學習空間,也拓展了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場域空間。學生在享受這些新業態帶來便利的同時,不同的價值理念、意識形態、思想、文化互相碰撞,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更多未知情況和挑戰。[7]
(一)新媒體主體的去中心化分散了意識形態教育的話語權
當前,信息時代帶來了大量的信息來源和內容創作者,許多自媒體已經成為學生獲取知識、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這種形式在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的快捷性的同時,話語主體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不再局限于政府、媒體或教育機構等權威機構,更是擴展到了廣大的網民群體。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也會削弱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二)新信息的碎片化削弱了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認同
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短小精悍、形式多樣,形成了碎片化的信息特征。碎片化信息雖然便于快速獲取和傳播,但也存在著內容不完整、深度不足等額外問題。[8]學生在接觸這些信息時,往往只能獲得片面的認知,難以形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全面、深人的理解。學生無法清晰地判斷哪種價值觀更符合社會主流或更有益于個人發展,從而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堅定認同。
(三)多元化思潮削弱了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認同
新媒體平臺上的內容豐富,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這種話語內容的多樣化使意識形態教育的話語權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政治宣傳或思想教育,在多元化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學生可能傾向于認為價值觀是相對的、可變的,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特別是在網絡空間中,非主流的意識形態也得以傳播,將會削弱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三、新媒體時代意識形態工作出現新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利用新媒體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意識不足
各大高校利用各種新媒體的最初目的都是提高院校知名度,并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分析各大高校在新媒體上的官方賬號后,發現大多數視頻都是校園趣事、校園美景、學生生活等娛樂性的內容,缺乏原創性、教育性內容,對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導致其在實際工作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此可知高校對利用新媒體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意識不夠,沒有充分發揮高校利用新媒體的思政育人功能。
(二)利用新媒體融合意識形態建設的條件不足
高校進行意識形態工作的平臺非常多,但新媒體作為新的傳播載體,運營方式與微信微博的圖片、文字方式不同。新媒體的運營從前期的題材選擇、中期的視頻拍攝到后期的剪輯宣傳都需要團隊成員有效配合。目前多數高校對利用新媒體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專門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對新媒體的運營進行專項學習,借助新媒體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效果難以達到。
(三)新媒體的監管體系不健全
新媒體作為新興載體,其監管體系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包括內容監管、廣告監管、用戶隱私保護、版權保護、網絡安全監管等,需要政府、企業和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有效實施。首先是官方平臺對作品的發布審核不力,讓一些非主流的視頻流入用戶群體。其次是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網絡監測不力,沖擊主流聲音。最后是高校相關作品審查體系較混亂。
四、高校利用新媒體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策略
(一)主動利用新媒體,積極掌握話語權
新媒體平臺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交互性強等特點。這種即時性和交互性使得意識形態教育的話語權在傳播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如網絡輿論的波動、謠言的傳播等。而且新媒體用戶數量龐大,如果視頻內容魚龍混雜,思想觀念和道德觀點很容易出現多種聲音,缺少主流思想引導方向。因此,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都受新媒體內容的影響較大。面對日新月異的媒體傳播技術,高校要堅持“創新為要”,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拓展網絡意識形態新領地,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微博、b站等可用于學習的App,開拓和發展“云思政”,[9打破時空限制,線上線下結合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積極利用新媒體弘揚社會主旋律,搶占意識形態陣地,適時掌握話語權,強化自身的主體地位。
(二)深耕傳播內容,甄選優質表達形式
高校一方面要通過新媒體技術打造“硬核\"內容,增設相關媒介素養課程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提高大學生在網絡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大學生強烈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去傳播、引領社會道德風向。另一方面,有價值的內容需要適合的形式來打造和傳播,需要統籌形式與內容,運用校園微電影、校園短劇、校園采訪等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短視頻形式深人大學生內心,從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
(三)優化團隊構成,塑造高校思政新星
目前,高校都面臨一個共同挑戰,即意識形態工作者缺乏運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有新媒體技術的人員又缺乏意識形態工作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對此,高校除了要加強新媒體技術培訓或者是增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外,還應該引進一支專業技術的隊伍,將思政團隊與技術團隊相結合,形成一支“思政 + 技術\"的復合型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充分發揮其帶頭和示范作用,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旋律,利用其強大的輿論引導力,占領思政育人新陣地。
(四)聯合多方主體,完善監督管理機制
隨著新媒體影響力的快速擴大,社會、媒體平臺、高校三方應該聯合監督管理,構建協作平臺與機制,明確監督主體和職責,加快建設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進程。
1.社會層面
當前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已經入駐各新媒體官方平臺,不僅獲得了巨大的瀏覽量,還贏得了大量學生的關注。因此,社會主流媒體要牢牢把握輿論導向,讓大學生群體能夠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辨別信息。中央與地方的輿論監督部門要實時掌控輿論動向,優化網絡生態環境,最終“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安全的網絡空間。[10]
2.平臺層面
目前各種新媒體的官方對作品的審核主要集中于審查內容是否合法合規,部分用戶利用不同平臺審核機制的漏洞,對一些禁詞,通過使用表情、同音詞表達來進行傳播。鑒于,官方平臺首先要完善和升級作品內容審核大數據技術,對作品發布進行嚴格的把關。其次,適時增加人工抽審,對有爭議的內容完全進行人工審核。最后,完善和升級作品舉報系統。用戶可以通過一鍵舉報的方式把相關視頻和評論留言反饋給平臺官方。
3.高校層面
高校利用新媒體模式開展意識形態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督管理機制。一是要嚴格審核發布內容,包括原創內容、轉發評論的信息等。高校可以形成由學生干部初審、指導教師終審、分管領導抽查的監督管理機制。二是實時掌控學生輿情動態,及時分析、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降低發生輿情的風險。三是健全應急處理機制,輿情突發時迅速成立處理小組,引導輿論風向向好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網絡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運用新媒體開展意識形態工作是大勢所趨,作為人才培養搖籃、意識形態工作高地的高校一定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占領新媒體的育人新陣地。通過積極擁抱新媒體,主動掌握話語權;深耕傳播內容,甄選優質表達形式;優化團隊構成,塑造高校思政新星;聯合社會、媒體平臺以及高校等多方主體,完善監督管理機制這些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推動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孫杰,田卓冰.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四個維度[N].中國青年報,2024-04-28(03).
[3]陳莉,高銘竺.“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及意識形態形成環境研究[J].西部學刊,2020(12):19-21.
[4]邢曉紅.新媒體境遇下提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的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78-79.
[5]駱郁廷,李勇圖.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2019(03):84-89.
[6]陳曉慶.論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話語維度建構[J].西部學刊,2023(03):22-25.
[7]湯苗苗,譚文軼.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85-87.
[8]徐志翔.短視頻對大學生思想的負面影響及其遏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71-73.
[9]吳婭琳,任曉杰.大學生“抖音熱\"現象的思考[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58-62.
[10]劉洪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模式研究[J].西部學刊,2019(20):83-85.
(責任編輯:楊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