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輕籠漆水河畔,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東門外,四千年的教稼臺靜靜矗立。臺體四面各辟一門,寓意四季輪回;24根欄樁對應二十四節氣;前后臺階分別為五階六階,象征五谷豐登與六畜興旺。相傳,這里是農業始祖后稷傳授農耕技術的圣地。
如今,在晨曦中顯露莊重輪廓的教稼臺,正見證著武功縣以文化基因激活鄉村振興的壯舉:古老織機聲與現代商貿喧器交織,這座關中古鎮將深厚的農耕文明基因,轉化為驅動振興的動力之源。
農脈根源:四千載圣地的現代榮光
“后稷教農傳千古,武功遺下教稼臺。”當地民謠傳唱著四千多年前的傳奇一一有臺氏族的姜姬在漆沮流域踩下巨人足跡而孕,誕下周人始祖后稷。被尊為“稷神”的他,于教稼臺前講授稼穡之術,引領人類告別茹毛飲血的游獵生活,開創農耕文明。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后稷乃帝嚳元妃姜姬所生,因兒時好種麻菽,成人后精于耕作,被帝堯舉為農師,封于有郃(今武功縣境內)。后世為紀念這位農業始祖,遂建后稷教稼臺。
“教稼臺堪稱華夏最早的農業科研所,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所農業大學。”一位當地文化學者撫摸著臺壁石刻感嘆。
1992年,教稼臺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垂柳翠柏間,游人登臺遠眺,漆水如帶,田野碧綠,農耕文明的基因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河灘古會:四千年集市的新生
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教稼臺前的漆水河灘便迎來延續四千余年的盛會一一河灘古會。這項為紀念后稷教民稼穡而形成的傳統活動,于2022年12月20日正式列入省級非遺名錄。
“教稼臺前仰神農,洪蕭遺跡揚祖風;樹藝代代有傳人,有部熠熠萬世功。”古會源于先民感念后稷功德,攜收獲物產答謝先祖,并由此開啟以物易物一一中國最早的市場即發端于此。
2024年的河灘古會盛況空前。作為第八屆后稷文化藝術節核心內容,古會設特色美食、電商產品、農機農資等9個展區,匯聚2000余家商戶。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非遺趕大集”活動,12月7日至9日,咸陽市35個非遺項目齊聚后稷文化廣場,涇陽茯茶的醇香、普集燒雞的誘人色澤、彬州旋木工藝的精巧,交織成一幅生動的文化圖景。
如今,武功人更賦予其新內涵:點亮“夜經濟”,知名樂隊與傳統藝人在此同臺獻藝,主要街區的舞龍舞獅、變臉、陜北說書等沉浸式巡演,讓無數游客慕名而來。
城隍廟會:王冠之下的民俗復興
武功鎮東街中段,一組氣勢恢宏的古建筑群巍然矗立。武功都城隍府一一始建于北周,重建于明代,因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城隍神為“輔德王\"而獨具殊榮,形成\"天
I鄉村文旅
俗文化的重要載體。農歷六月初一,民間稱為“半年節”。此時正值當地麥收結束,新糧入倉。武功鎮文旅中心主任張黨鋒介紹:“古時此日,百姓以新麥蒸饃、時令鮮果敬天祭祖,既是感念豐收,亦祈風調雨順。商號亦此日設宴犒勞伙計,放假休憩。”一句“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道盡農人對天時的敬畏與期盼,
城隍廟會也由此衍生。
清晨,城隍廟山門前人流漸密,其中多見銀發蒼蒼的老婆婆與樸實的大媽們,她們手提竹籃,安靜地匯入廟門。因此,城隍廟會也被當地人稱為“老婆會”。
如今,“老婆會”已升華為“武功古城城隍廟民俗文化節”,2024年,該活動以“祈福納祥祝盛世”為主題,融入仿唐樂舞等新元素。這場以婆婆媽媽為主角的千年古會,在傳承與創新中,不僅延續著對天地祖先的敬仰,也在向古城人與四方香客展現武功人民對血脈的虔誠守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土布生金:蘇繪織就的致富之路
從教稼臺到河灘會,從城隍廟到織布坊,武功人用四千年的智慧編織著鄉村振興的圖景。當后稷文化節遇上電商直播,當璇璣圖技藝化作時尚設計,古老的土地正萌發新芽一一老織機吱呀作響的韻律,恰是這片農耕文明發源地最有力的心跳。
土織布在武功已有千年歷史。東晉時期,武功才女蘇蕙織就千古絕唱《璇璣圖》,用五彩線將回文詩織于八寸見方的手絹中。隨著時代變遷,這項絕技曾一度瀕臨消失。
“2005年走訪鄉村時,這項技藝幾乎絕跡。”蘇繪土織布合作社負責人趙哲回憶。這位曾經的服裝設計師敏銳捕捉到市場對生態紡織品的需求,隨即以“蘇繪”為品牌,開啟非遺產業化之路。合作社創新采用“合作社 + 基地 + 農戶”模式,提供紗線、技術培訓和統一回收。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實現靈活就業,“每人每年可織布800米—1500米,人均年收入達1.2萬至1.8萬元。”武功縣南可村曾創“百人百機”織布盛況,村民農閑織布增收百萬元。
變革帶來生機。2006年楊凌農高會上,蘇繪土織布一舉榮獲“后稷特別獎”。展臺上,武功織女現場演示從紡線、上機織布到縮水、捶布等72道工序,吸引觀眾駐足。如今,蘇繪合作社已帶動全縣3000多戶參與,解決5000多人就業,年銷售額達7927萬元。產品也從傳統布匹拓展至手工家紡、養生用品、中式時裝等上百個品種,其中6項獲國家專利。
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武功路徑
武功鎮的鄉村振興之路,呈現出文化引領、多維融合的鮮明特色。這里深挖農耕文明基因,將其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教稼臺作為精神地標,河灘會打造商貿平臺,城隍廟會激活民俗資源,蘇繪土織布則構建產業鏈條一一四大歷史文化項目共同織就武功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
“南有農高會,北有河灘會。”當地廣為流傳的這句話,生動展現了武功人貫通古今的雄心。傳統河灘會與現代農高會,一前一后,一古一今,串聯起關中農業文明展示的完整鏈條。
非遺保護與市場機制的融合尤為關鍵。蘇繪合作社的案例證明:當農村婦女得以“把門看了,把孫子接送了,把錢也掙了”時,傳統技藝便自然獲得強勁的傳承動力。此外,政府的引導也不可或缺。武功縣政府通過補貼織機購置、提供技術培訓、組織參展參賽等方式,為非遺產業化鋪路搭橋。2024年10月,河灘古會被陜西省文旅廳認定為首批“陜西省優秀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四千年前,后稷播下的農耕火種,如今化作麻花油鍋的香氣、織布車里的針腳。古老的漆水河依舊流淌,水波蕩漾著關中平原的過去與未來一一城隍廟的琉璃瓦輝映落日,與教稼臺的磚影在河水中交疊。臺前新耕的沃野圖景,正是對農業始祖最生動的禮贊。從后稷教稼的古老土地,到非遺賦能的新鄉村,一條穿越四千年的文化之河,正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