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作為圖書館空間設計的重要元素,以其獨特的空間體驗和參與性,為圖書館空間建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本文從場景理論視角切入,構建裝置藝術、讀者、空間的場景理論模型,以2021年至2023年各地圖書館中應用的10件裝置藝術作品為例,從合法性、戲劇性和真實性三個維度深入探討裝置藝術在圖書館空間設計中的場景應用,包括裝置藝術作品與讀者多維互動塑造的場景體驗、空間與自然的和諧對話、主題與創意認同的場景化表達以及裝置藝術如何在圖書館空間中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以期加深人們對圖書館空間設計中裝置藝術應用的認識,從而推動圖書館空間設計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Art)是指通過錯置、懸空、分割、集合、疊加等手法對現成物品予以重新建構,置放于展示場所,并賦予其新的意義指向的一種藝術創造和展示方式。它通過在空間內創造環境或場景吸引觀眾,強調藝術品、空間以及觀眾之間的互動關系,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欣賞方式。觀眾可以借助裝置藝術走近藝術,通常用“戲劇化的”“身臨其境”“充滿體驗感的”等詞語描述。可見,裝置藝術是情感觀念的表達以及公眾與作品之間的重要聯結,是集合了“環境、材料、情感”的整體藝術。
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陣地,其空間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讀者的使用體驗。目前,國內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主要聚焦概念創新、硬件建設等,對空間設計中裝置的人文價值內涵關注不足,出現重物理空間建設而輕文化傳遞的問題,導致許多圖書館仍以功能性為主,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低下,各類裝置缺乏藝術元素和人性化設計,難以有效營造讀者之間的知識分享和交流氛圍。為解決這一難題,國際圖書館學界開始探索圖書館空間的創新利用。《國際圖聯趨勢報告2021更新版》中提到,圖書館可以創設“技術體驗區”,為公眾提供一個低風險、低成本乃至無成本的技術體驗和互動空間。
場景理論認為,文化的傳導性使人們可以借助文化符號感知信息,增強特定場域內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目前,圖書館空間的功能性和創造性正經歷深刻變革,具體體現在如何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環境,以促進學習、交流和創意的碰撞。在這一背景下,裝置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在圖書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正成為現代圖書館空間建設發展的重要趨勢。
圖書館裝置設計研究現狀
圖書館作為社區公共文化空間,日益成為居民文化生活和社區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場所。一方面,新興技術在圖書館裝置設計中的融合研究引起了廣泛討論。學者們探討將AR/VR、互動投影、元宇宙等技術手段融入裝置設計,研究數字化裝置如何優化圖書館的信息傳達和服務體驗,分析前沿技術如何拓展裝置的功能,提升其交互性。例如,武利紅剖析AR閱讀推廣現狀與問題,指出采用技術實現普惠,可以有效提升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水平和效果;郭亞軍等人梳理美國大學圖書館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情況,指出我國大學圖書館要關注空間建設,以技術裝置推進信息資源建設,從而提升圖書館的利用率;戴文靜等人提出在元宇宙視域下,高校圖書館要將物理空間、社會服務空間與虛擬空間進行交叉融通,通過打造具有多樣性、沉浸式、擴展性、交互性等特征的場景,滿足公眾的多元化需求。這些研究表明,新技術的融合能賦予裝置更強的信息功能和更高的體驗價值。
另一方面,裝置設計與讀者交互體驗備受關注。例如,徐永順等人在對當前主流智能終端交互模式及用戶認知規律與操作方式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意象圖式理論,將匹配、容器、路徑、“部分一整體”等圖式融入跨屏交互設計,提高了跨屏產品的用戶使用體驗;黃紅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數字媒體與交互技術,提出了“屏幕與讀者的智能互動裝置”和“循環動態標識”兩
文化產業
個優質創意交互設計方案,讓讀者感受到互動、參與給自己帶來的愉悅;高華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對基于人機交互的移動數字圖書館交互行為進行探究,發現從人機交互的交互技術和交互裝置技術等角度提高情感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提升移動數字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重要方式。
總的來說,當前圖書館裝置藝術研究呈現從單一空間設計到融合新技術多元素設計,從關注裝置本身到優化讀者體驗的趨勢。現有研究多強調硬件而忽略裝置內核文化營造,對圖書館空間裝置及其價值維度缺乏深入分析,致使空間營造缺乏精神文化吸引力,缺少激發用戶與空間共鳴的深層文化呼應。鑒于此,本文從場景理論出發,以用戶為中心,強調裝置設計要與環境、氛圍、互動等要素有機結合,深入分析不同場景下的讀者行為特點和需求。
圖書館空間設計與裝置藝術的場景化理論模型
知覺現象學強調人與空間的關系是由感知起始的
讀者進入圖書館,首先通過感官接觸空間的各種元素,如光線、色彩和材質。這一初步的感知體驗會引發一系列的對比、還原和聯想,逐步轉化為情感感知。德國現象學家胡塞爾指出,空間體驗是一個開放、交流和動態的過程。裝置藝術通過引入技術和參與性元素,使空間體驗更加豐富和多元,讀者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在裝置藝術的影響下,空間中的每個元素都能引發參與者的思考與交流,推動他們在知識和文化層面上的互動。裝置藝術作為一種內容載體,通過創造富有表現力和互動性的環境,將參與者的注意力從靜態物體轉移到人與空間之間的關系上。
通過上述分析,裝置藝術、人、圖書館空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裝置藝術不僅豐富了空間的結構和功能,更通過人與空間的互動,促進了情感的交流與認知的深化,使得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個人與集體記憶匯聚的文化場所。

裝置藝術、讀者、空間的場景化理論模型
以上是對裝置藝術、讀者、圖書館空間三者關系的刻畫表述,下面主要基于場景理論視角,從合法性、戲劇性和真實性三個維度分析圖書館空間建設的優化思路。
場景理論強調人與環境的動態交互,認為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都受到環境場景的影響和制約,是對社會場景理論和媒介場景理論的細化,主要包括三個維度,即“合法性”(Legitimacy)、“戲劇性”(Theatricality)和“真實性”(Authenticity)。具體理論模型如圖2所示。

一是合法性。合法性指的是裝置藝術在特定空間中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反映了文化和社會背景對藝術形式的認同。在圖書館這一公共空間中,裝置藝術的合法性取決于其是否與圖書館的文化使命相契合。只有當裝置藝術被視為一種有價值的知識傳播媒介時,它的存在才能得到廣泛認可。
二是戲劇性。戲劇性強調裝置藝術如何在空間中創造引人入勝的體驗,吸引觀眾注意力。裝置藝術通過設計和布局,賦予空間戲劇性特征。照明、色彩和材料的運用能夠創造出不同的情境,使空間充滿活力和吸引力。
三是真實性。真實性關注讀者的個體體驗與真實感,體現在裝置藝術反映的文化與歷史兩方面。在圖書館這一特定場域,裝置藝術可以通過展現本地文化、歷史和故事,增強其真實性。
場景理論視角下圖書館空間設計實踐案例分析
前文對圖書館裝置設計領域的研究進行了闡述,以下將進一步明確裝置藝術、讀者和圖書館空間三者的關系,引入場景理論構建場景化理論模型,對裝置藝術在空間中扮演的角色進行深刻分析。據此,本研究選取2021—2023年國內4座圖書館應用的10件裝置藝術作品,分析裝置藝術對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影響和作用(如表1所示)。

多維互動塑造沉浸式場景體驗
如表1所示,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聯合閱文集團舉辦的“甲骨文 + 網文跨千年展”交互裝置展,通過多維互動向讀者描述中國文字的歷史演變。其中,“懸空雕塑”裝置再現了文字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層層演進。
海派文化交互裝置展“撲捉上海”通過捕捉海派文化元素,展示了上海歷史建筑及藝術文化。在視覺層面,觀眾可以用手搖相機觀看上海的文藝發展歷程;在聽覺層面,觀眾可以聆聽留聲機播放的《天涯歌女》;在技術層面,通過AR相片機查看原版草圖手稿,以“所觸即所建”(觸覺)、“所聽即所享”(聽覺)和“所觀即所聚”(視覺)的多維互動方式,帶領觀眾沉浸式感受海派文化,給予觀眾戲劇性體驗。
空間與自然的和諧對話
環境裝置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通常是為特定的場地或空間量身定制的。其可以改變或增強所在空間的氛圍感,提升公眾對空間的認可度及接受度。寧波圖書館通過“我在閱讀·云朵裝置展”系列活動,依托環境裝置藝術促進文化閱讀,激發觀眾對知識的渴望。徐家匯書院中庭展示的3D打印裝置“光啟之門”巧妙汲取了土山灣博物館鎮館之寶“中國牌樓”的設計靈感,不僅將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3D打印技術完美結合,還展現了歷史與現代的和諧“對話”。
主題與創意認同場景化表達
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甲骨文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國圖聯合閱文集團舉辦的“甲骨文+網文跨千年展”通過演繹文字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參與者能夠直觀感受漢字發展的歷史脈絡,從而增強對文化傳承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個體體驗與真實感的重要體現。
場景理論視角下裝置藝術在圖書館空間中的設計啟示
上文通過對裝置藝術在圖書館空間設計中的場景應用三個維度分析可知,裝置藝術在圖書館空間設計中的角色愈發重要。它不僅是空間分隔的媒介、氛圍營造的要素,更是連接文化傳承與讀者情感的橋梁。由此,本文得出以下啟示,以期為未來圖書館空間設計奠定基礎。
深度融入場景,強化空間敘事
獨特的裝置藝術應深度融入圖書館的場景設計,成為空間敘事的一部分。通過巧妙運用裝置藝術的形態、色彩、材質等元素,與圖書館的主題、氛圍及讀者需求相結合,營造獨特的空間故事。例如,在前文所分析的圖書館中,裝置藝術可以融入當地的歷史故事、民俗風情等元素,使讀者在空間中感受文化的深度與廣度。
注重個體體驗,促進情感聯結
裝置藝術應能夠反映和尊重讀者的個體經驗,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體驗方式,如視覺、聽覺、觸覺等,使讀者在空間中產生真實的情感聯結。通過交互式裝置藝術,讀者可以親自參與創作或體驗,從而與空間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系。這種情感聯結不僅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還增強了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認同感。
融合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
在圖書館空間設計中,裝置藝術應成為連接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的橋梁。通過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歷史及故事,結合現代科技和藝術表現手法,創造既具有文化底蘊又富有創新精神的裝置藝術作品。通過深度融入場景、強化空間敘事、注重個體體驗、融合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旨在構建既具有美學價值又富有文化內涵的圖書館空間。
隨著裝置藝術在圖書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其豐富的實踐案例展現了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深遠的社會影響。裝置藝術通過其多媒介和多元化的表達方式,不僅豐富了圖書館的視覺環境,還增強了空間的互動性和參與感,為圖書館創造了獨特的教育和文化體驗,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從實踐案例來看,無論是交互裝置、環境裝置、光影裝置還是抽象裝置,它們都以不同的形式,將藝術與圖書館的日常功能相結合,為公眾提供了新的互動和學習方式。這些裝置作品不僅增強了圖書館的文化氛圍,還有助于推動文化教育的創新和延續,同時使圖書館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未來,期待看到更多創新的融合實踐,為我國圖書館空間設計注入新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