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二十世紀中國最具憂患意識、最具犧牲精神、最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群人,聚在革命圣地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八十年過去,這次大會發出的那些聲音、形成的那些決議,仍在深刻影響著中國和世界,許多專家和黨史愛好者將其作為一座精神富礦,從各個維度進行深入研究。近日,魯迅文學獎得主、報告文學作家丁曉平耗時十二年潛心創作的《靠什么團結" 憑什么勝利:中共七大啟示錄》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聯合出版,現場式再現黨的七大盛況,全景式解讀“決定中國命運的五十天”里發生的各種故事,為我們讀懂黨的七大、讀懂延安、讀懂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歷史密碼提供了立體認知框架。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現代著名詩人賀敬之的《回延安》,寫出了人們對延安、對寶塔山的深厚感情。有機會去延安,登上寶塔山,走進楊家嶺“中國人自己修的房子”,也成了很多人的夢想。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樣的魅力,讓世人對延安如此著迷?為解開這個謎題,我們策劃出版了《靠什么團結" 憑什么勝利:中共七大啟示錄》。
中共七大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建筑里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是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的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會,它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統戰、外交等各領域的成功探索、偉大實踐,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沒有深厚的黨史積累,沒有生花妙筆,是無法將那一段曲折而又光輝的歷史講清楚的。
這一次,我們與丁曉平老師同頻了,其時,他正在寫一本關于七大的書。丁曉平是一位在黨史、軍史、國史寫作領域頗有建樹的知名作家,創作過《紅船啟航》《世界是這樣知道毛澤東的》《人民的勝利:新中國是這樣誕生的》《王明中毒事件》《埃德加·斯諾:紅星為什么照耀中國》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作品,也是《勝戰:中國人民志愿軍五任司令員》一書的作者。作為魯迅文學獎得主,他來寫中共七大、寫延安的故事,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從2012年萌生寫中共七大故事的想法,到完成寫作,丁曉平花了十二年時間。他以紀實手法書寫黨的七大歷史,以近百萬字、八百頁的規模,以史學家的理性考辨和文學家的飽滿熱誠,呈現出這本皇皇巨著。他說,在研究中,中共七大在中共黨史上的地位、作用、價值,“始終像一塊磁鐵般深深地吸引著我,令我著迷而神往”。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2022年10月27日,黨的二十大閉幕不過四五天,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體同志來到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勝利的出發點——延安。站在中共七大舊址——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里,習近平總書記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延安,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要書寫好這么重大的題材,是很不容易的。該書別出心裁,緊緊抓住“團結”和“勝利”兩個核心關鍵詞,真實、立體、準確地再現了中共七大的歷史地位、作用和意義,全方位重述和解讀了延安十三年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各領域進行的成功探索、偉大實踐和取得的歷史經驗,氣勢磅礴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靠什么團結,憑什么勝利”這一重大命題。
為了“在人人都知道結果的情況下,讓故事依然保持新鮮和懸念,在推陳出新中無限接近和抵達歷史的現場和真相”,書中援引了毛澤東、任弼時、胡喬木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文集、傳記、年譜、日記、回憶錄和《七大代表憶七大》等口述史料,援引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選編》等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這些與我們日常生活存在著時空距離的史料,在書中再次鮮活起來,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交響、思想與藝術的共鳴。
“團結”與“勝利”作為中共七大的核心關鍵詞,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事業的成功密碼,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這兩個概念既蘊含深刻的歷史邏輯,又彰顯鮮明的時代價值,既是貫穿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進程的永恒歷史命題,也是新時代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政治課題。如何才能讓黨的七大與延安十三年的歷史光輝照進現實,“讓人人都能在歷史中看到新意,讀出新思想,獲得新啟迪,從而增添奮力前行的力量和勇氣”呢?
該書嘗試以問題為導向,以故事為索引,以文學為依托,以歷史為根本,以思想為靈魂,從“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視角,將歷史與現實聯結,在還原歷史的過程中呼應時代、觀照現實、昭示未來。
“時間是最精準的指南針,歲月是最放心的過濾器。歷史歷經歲月洗禮愈加奪目,思想歷經時間淬煉愈加閃光。”作為首部系統運用紀實筆法呈現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黨史著述,相信將會在時光的洗禮與淬煉中閃耀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