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媒體時代,同時采用多種媒體手段進行報道的融合新聞逐漸被新聞界所關注。2018年,中國新聞獎增設了媒體融合獎項。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從敘事語言、敘事邏輯及敘事結構三個方面,分析近年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獲獎作品的敘事要素及特點。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融合新聞;敘事要素;特點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大數據和移動直播等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新聞產品注入了活力,其豐富了表現形式,提升了用戶體驗,使新聞傳播更加生動有趣。融合新聞逐漸被廣泛應用,其趣味性、可視化和互動性打破了傳統新聞的嚴肅性,為用戶提供了全新的體驗。在此背景下,中國新聞獎于2018年增設媒體融合獎項,不僅反映了對媒體融合發展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對新聞內容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的鼓勵。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融合新聞在內容創作、傳播方式和用戶體驗等方面不斷創新,推動新聞行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目前,關于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的敘事要素及其特點的研究只有少數,曾祥敏、楊麗萍認為,媒體融合獲獎作品在新聞性、現場性以及媒體輻射層級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1]卿志軍認為,媒體融合獲獎作品在報道主題和使用的傳播技術等方面分別呈現出重要性和創新性等特點。[2]毛汶真以第 28 屆媒體融合獲獎作品為樣本,從敘事者、敘事空間角度出發展開思考。[3]郝周成從敘事結構等要素對融合創新獲獎作品展開分析,認為形式結構和內容結構應分開看待。[4]
本文通過對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作品進行研究,深入分析這些作品敘事要素及其特點,以期為今后媒體融合新聞實踐提供參考。
一、融合新聞獲獎作品概述
(一)什么是融合新聞
融合新聞是一種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和超鏈接等多媒體產品形式進行融合的新聞形態,也是一種融合了多種媒介元素的“終端新聞產品”。融合新聞被看作是一種對傳統媒體進行變革的新的新聞樣態,通過數字化技術,將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與新媒體的互動性相結合,新聞內容得以轉變為集文字、音樂和視頻于一體的“綜合報道”,從而提升了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5]
對融合新聞的探索始于美國。2013 年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雪崩》就是融合新聞的代表作品,它通過綜合運用文字、圖片、 音頻和視覺化模擬等多種媒介手段,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受眾,并以新型的多媒介報道方式為受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感受。這篇報道以流暢的連接和敘述方式,全面呈現了雪崩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和后續結果,從多個角度對事故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報道。這一報道僅在發布后六天,訪問量達 290萬、瀏覽量為 350萬,[6]其表達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成為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強化報道效果的典范。同年,中國日報網推出反映失去獨生子女家庭群體(失獨者)狀況的深度報道作品《繼續活著》,運用可視化信息手段和垂直排列結構,融合了文字、圖表和圖片等多種形式,通過上下滑動的方式實現內容的切換,最終呈現出一個交互性的網頁專題。
(二) 獲獎作品的特點
1.以用戶需求為主導,增強參與感
從一定意義上說, 融合報道是傳媒行業對科技和市場變化的一種最直觀的反映。融合報道作品創作的重點從創作者的完成向符合受眾要求轉變,這也使得新聞生產開始以團隊和集體的創意來引導新聞產品的創作。[7]比如第 29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情·淮〉: 淮河莊臺 40 年簡史》,該作品以用戶為主導,將長圖、聲音、文字等要素融于 H5形式中,打破了傳統新聞單一的傳播形式。
融合報道作為一種創新新聞產品,其核心在于內容的深度與質量,以及如何將內容有效呈現給受眾。這就要求在新聞制作中,不僅關注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還需重視整體包裝、傳播方式和受眾反饋。以第29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人民日報社的《時光博物館》為例,該作品注重視覺效果和用戶體驗,通過精美設計和多媒體元素吸引用戶關注,并鼓勵互動以收集反饋,優化內容和傳播策略。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增強了參與感,提高了傳播效率。
2.虛擬和現實融合,沉浸感增強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項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獨立性的新技術,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將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讓用戶能夠在虛擬現實世界中獲得真實體驗,讓用戶身臨其境。如今,媒體工作者也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新聞報道中,增強了用戶對作品的體驗感和沉浸感。例如,第 29 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一等獎作品《海拔四千米之上》,它以專家和當地牧民的講解,充分展現了三江源地區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采用靜態 VR與移動 VR相結合的方法,將黃河源、瀾滄江源、長江源三大板塊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細節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當用戶瀏覽各個頁面時,可以隨意轉換角度觀看其特定的部分??梢苿拥膱鼍?、360 度旋轉的球狀空間,增強了沉浸感,給用戶帶來了更加逼真的感受。
二、融合新聞獲獎作品敘事要素及特點
(一)敘事語言:多元且靈活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符號和工具,從這個層面來看,新聞敘事語言是多種符號體系的融合,可以被理解為新聞中的敘事者用來表達自己情感或觀點而使用的文本或者聲音。[8]融合報道是音頻、視頻、動圖和互動游戲等元素的相互融合,其表達和敘事是在一個由多種不同元素相互融合的結構中進行的,是一種豐富而立體的表達方式,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新聞內容的可聽、可視和可觸,使得信息的呈現更加直觀和易于理解。例如第 31 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大山里的“燃燈者 ”》,作品融合一鏡到底、逐幀動畫、SVG效果等手段,結合插畫、視頻、游戲等元素,運用口述、旁白、紀實片等表現形式,真切地講述了大山里李莎教書育人的故事,帶給用戶一場一鏡到底、連環畫式的沉浸體驗。
又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淘·沙》,綜合運用了“沙畫+動畫+視頻”的表現形式,滿足了用戶的多元體驗需求,創新性地運用“沙畫+動畫”生動還原碭山治沙的發展史和電商扶貧之路,融合地方語言、視頻、長卷等元素,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閱讀體驗。
(二)敘述邏輯:交互性和游戲化
傳統新聞的敘事邏輯仍然是以“生產者 ”為中心,但融合新聞是媒介融合時代下融合思想的結果,其交互性和游戲性成為融合新聞區別于傳統新聞的重要特點。[9]
通過研究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發現,其交互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新聞生產,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你好中國·問答 70 年》,用戶可以通過評論等方式參與、回答,產生更多的新聞內容;另一方面是新聞獲取,如第31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圳”撼!大數據解碼深圳 40 年奇跡》和第33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大國工匠朱恒銀:向地球深部進軍》,都采用了將新媒體技術和互動游戲相結合的報道形式,用戶想要獲得新聞信息,需要自主選取線路或提供內容。交互技術的引進,使得互動在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中成為“常規操作 ”。在互動過程中,用戶需要點擊屏幕、長按和滑動等,這些操作不僅僅是簡單的輸入方式,更是用戶與系統之間建立聯系的重要手段。
例如第 30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下黨開啟“一鍵美顏”!你來幫她變變看》,用戶輕觸一下,黑白的老照片就逐漸消失,彩色的新景象會緩緩顯現,展現了下黨鄉20年來在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的顯著變化。有用戶表示,通過 H5“零距離 ”接觸下黨鄉,真切體會到鄉村的驚艷變化,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性和內容的趣味性。第28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聽,長江說!》,巧妙地運用了前端開發與交互設計等多種新媒體技術,在視聽效果和交互體驗方面表現出色。作品被精心構思為一個話匣子的形象,既新穎生動,又與標題《聽,長江說!》及其聲音游戲的形式完美契合,而且作品中的每道題都精心設計、以小見大,既有趣味,又有內涵,以便讀者在游戲中得到啟發。[10]
(三)敘事結構:空間化敘事突出
敘事結構是由媒介所展示的信息和傳達意見的各種符號所組成的一種完整的多模態話語體系。傳統的新聞敘事是一種平面、線性和單一的敘述結構,而融合新聞的復合敘事體系則是多維、層級式和多空間并置的。
劉濤、黃婷認為:“ 由于數字媒介的模塊化特征,一個空間場景對應的是一個模塊化的空間單元,這些模塊單元之間的連接、過渡與編排語言,便推演出空間化敘事結構。 ”[11]第 29 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ofo 迷途》,由 11 個城市的記者實地走訪高峰期主要商圈和地鐵站周邊的共享單車使用情況,探訪當地監管機構及 ofo 辦公地點,通過視頻、圖片的方式,多樣化呈現報道內容,并結合圖表全面呈現 ofo 市場占有率、消費者投訴以及欠款情況等,為消費者呈現 ofo 共享單車的真實運營狀況。調查的最終結果以 H5的形式呈現,融合交互設計、動畫和可視化數據圖等多種元素,將 11 個城市名稱用標簽的方式標注在同一線路上,用戶通過自由點擊標簽來獲取不同城市的詳細內容。這種方式在構建空間化敘事結構方面較為出色,摒棄了傳統的專題報道方式,巧妙地將城市名稱聚合在同一線路上,在視覺呈現上更為直觀,方便用戶了解報道內容。
第 30 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慶祝上海解放 70 周年群英展 ”邀你一起點亮星星!》,用視頻、三維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在“漫游星空”頁面上,70顆璀璨的星星各自代表一位杰出人物。用戶在瀏覽時可以隨意點擊這些星星,彈出的個人頁面將通過文字和圖片展示他們的事跡,同時被點擊的星星也會被點亮,幫助人們追尋這些人物的足跡,深入了解他們的故事。在“一鏡到底”穿行路線中,用戶點擊任何一個入口,就能進入其對應的路線,長按“前進”或“后退”鍵,即可穿梭其中,點擊人物畫像,同樣可以進入人物畫面閱讀。與傳統新聞作品相比,立體空間化的敘事作品能夠增強用戶對作品的關注度,更有效地將用戶引入文本的敘述空間,提升作品傳播效果。
媒體融合作品由各種不同形式的要素組成,在新聞敘事要素的表現中,通常又呈現出一種空間化的特征。由中國軍網推出的第28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你收到的是1927年8月1日發來的包裹》,用戶可以點擊首頁的圖片訪問相關內容,不同媒介元素的相互配合,進一步擴大了該H5產品內容的傳播范圍。在那些以多切口展現主題內容的融媒體報道中,空間化敘述邏輯更適合。通常情況下,這種報道的新聞元素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要求創作團隊或集體以報道主題為核心,一層一層地提煉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關聯情況,建立合乎情理、容易被人接受的敘事邏輯。
三、結語
隨著媒體融合逐步深入,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將會遇到更大的考驗,因此,傳統媒體需要學習和借鑒優秀成果,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本文結合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分析其敘事要素及特點,希望對媒體人在融合報道上的創作有所幫助。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在追求技術創新和形式多樣化的同時,如何保持融合新聞的真實性和深度,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受眾對新聞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形式上的新穎,更關注新聞背后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媒體融合的未來不僅需要技術的支持,更需要內容的創新和深度挖掘。此外,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融合新聞的敘事方式和傳播渠道也將面臨新的變革。媒體從業者不僅要掌握現有的技術手段,還要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技術環境,以更好地滿足受眾不斷變化的需求。我們期待在未來,融合新聞能夠在技術創新和內容深度之間找到平衡,為新聞傳播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媒體融合走向更高的水平。
注釋:
[1]曾祥敏,楊麗萍.媒體融合作品創優路徑探析——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評析[J].新聞與寫作,2020(12):83-88.
[2]卿志軍.融媒時代新聞報道的策劃與創新——對近三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分析[J].傳媒,2020(24):24-26.
[3]毛汶真.移動端融合新聞的敘事特征——基于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的分析[J].青年記者,2019(30):67-68.
[4][7]郝周成.新媒體語境下“融合報道 ”的敘事學分析—— 以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獲獎作品為例[J].出版廣角,2020(14):68-70.
[5]王君超.融合新聞的定義、實踐與改進途徑[J].中國報業,2014(09):75.
[6]陳蘭.融合新聞的敘事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
[8]吳佳佳.中國新聞獎融合創新獎獲獎作品的特色研究[D].南昌大學,2021.
[9]劉濤,楊爍燏.融合新聞敘事:語言、結構與互動[J]. 新聞與寫作,2019(09):67-73.
[10]迪麗阿拉木·艾力木拉提.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作品特點研究[D].新疆大學,2020.
[11]劉濤,黃婷.融合新聞的空間敘事形式及語言——基于數字敘事學的視角[J].新聞與寫作,2023(02):56-67.
(作者:均為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