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接了湘潭縣排頭鄉1700多畝高標準農田項目,每天在田里轉轉,看著眼前這長勢喜人的水稻,心情都是美美的。
排頭鄉是典型的丘陵山區,農田小而分散,村里一直面臨水稻灌溉無水可用的窘境——零散分布的山塘,要么蓄水能力差,要么是熏人的一塘死水。我所在的倉沖村由于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村里很多農田常年荒廢,長滿了野草。
我下定決心要讓“糧田”變“良田”,和村干部商量后,決定清理村里山塘,解決高標準農田灌溉問題。走訪時,一些村民竟不以為然地反問:“山塘還清理干什么,現在誰還種地?”“這個事不是鄉政府來干的嗎,怎么你一個教書匠來種地?”
我白天和村干部們現場走訪各村組,調研摸清山塘情況并制定整改方案,晚上和大伙一起嘮家常,入戶做工作讓村民配合山塘整改。
萬事開頭難,村民很猶豫,但清理后的水塘蓄水量上來了,水質也干凈了,甚至都有人在水塘游泳了。看到實效后,村民踴躍申請清理山塘。現在,倉沖村的水清了,山綠了,村里環境也更美了。
建設高標準農田雖然有財政資金支持,但合作社也需配套拿出一部分資金。這個問題一度令我發愁。
為減輕資金壓力,湘潭縣探索通過鼓勵支持國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自有資金或金融資本增加投入,形成了“主體自籌、銀行貸款、財政補助”的“投貸聯動”模式,這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資金壓力。這個模式成功開啟了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先河,不僅加速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進程,也極大地提高了種糧農民效益。
我們看到,科技正在為高標準農田插上“智慧的翅膀”。走在高標準農田田埂上,一場“海陸空”聯合作戰正在上演: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在山塘取水后(“海”)在稻田中行進噴灑,連著水塘的風送式噴霧機可覆蓋田埂死角(“陸”),無人機(“空”)盤旋上空查漏補缺。這套機械化體系,讓合作社高標準農田每畝植保成本從120元降至70元。
現在,我們依靠機制創新和科學技術,對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和管護可以實現動態數字化管理,成本大幅下降,效率逐年增高,真正把好收成變成農民實實在在的收益。
(本文作者系全國勞動模范、湖南湘潭縣春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由本刊記者郭志強整理)
責編:楊琳 yanglin@ceweekly.cn"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