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的《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成書于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經歷重大變革、內憂外患交織的特殊歷史時期。當時,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思潮沖擊傳統儒家教育模式,科學民主思想與“兒童本位\"理念開始興起,新式學校逐步取代了私塾,但家庭教育仍深陷在重知識灌輸、輕人格培養的困境中,亟須實現科學化轉型。陳鶴琴基于留美時學習的兒童心理學理論,并結合創辦中國首個現代幼兒園一一南京鼓樓幼稚園的實踐以及長期觀察子女成長的實證研究,針對當時家庭教育中過度依賴體罰、忽視兒童心理發展等問題,提出融合中西的“活教育\"理念,主張以兒童為中心,通過生活實踐來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與情感,致力于通過科學化和本土化的教育方案,提升我國家庭教育的質量,為提升現代國民素質提供實踐路徑。
一、陳鶴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論家庭教育的目的
“培養、教育兒童的目的不僅是為兒童個人或少數家庭的幸福,而是擔負培育新的民族幼苗的責任”,且實施兒童教育的第一個場所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陳鶴琴在書中指出,教育兒童的根本所在是培養兒童的三個方面,即心理的健康和發育、生理的健康和發育、服務的習慣。[2]
1.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與發育”
“兒童的腦筋原是純潔無瑕的,我們教導純潔無瑕的兒童,就要教他們吸收一切有益的印象,發展合理的思想和思考的能力避免差誤的思想和無謂的恐懼。”3陳鶴琴認為,父母既要讓兒童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經驗,也要培養其良好的思想和情緒,還要培養一切有益于兒童發展的興趣,以使兒童形成健全的心理。
2.促進兒童“生理的健康和發育”
“健康是事業之母。”4陳鶴琴提出,身體健康是一切活動的基礎,要使兒童身體健康發育,就應注重兒童的飲食、改良兒童的服裝、為兒童提供游戲設施等。因此,父母應讓兒童攝入適宜的食物、穿著便于運動的寬松衣服、給兒童提供玩具等,以使兒童的身體得到發展。
3.培養兒童“服務的習慣”
“有了健全的身心,不能做有益公眾的事情,這不但對于社會無益,或許是有害的,所以我們教育兒童,還要培養他們服務的習慣。”5陳鶴琴認為,在家庭中,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兒童無私、助人為樂、遵守秩序等良好的品質和習慣,使兒童學會承擔責任,為國家和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二)論家庭教育的內容
1.衛生教育
陳鶴琴認為,“衛生上的習慣與身體的健全是有密切關系的\"“強健的身體是小孩子幸福的源泉”。陳鶴琴強調,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兒童在衣、食、住、行以及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的衛生習慣,這種習慣不僅能使兒童保持身體健康,還能培養其獨立能力。因此,父母應從小對兒童進行衛生教育,并注意衛生教育的方法,通過誘導、勸告和暗示等方式,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衛生觀念,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情緒教育
陳鶴琴在《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中關于情緒教育主要提及兒童的恐懼和哭兩個方面。他認為,兒童在疲倦、不高興、想要挾人時都會哭。因此,父母需要細心觀察,了解兒童情緒產生的原因,并以理性的態度應對,以便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教育。“小孩子的許多懼怕,大部分是由父母的暗示養成的。”7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為兒童創造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不暗示兒童、恐嚇兒童。
3.群育
《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中的群育主要是教兒童如何愛人、如何待人接物等。陳鶴琴認為,“今日之孩童不能顧慮他人的安寧,則他年之成人即將侵犯他人的幸福”8。因此,群育的目的是培養兒童的同情之心、愛人之心、謙遜之心等。父母應當從小教育兒童要考慮他人的感受,養成同情他人、尊重他人、樂于助人、有禮貌、講誠信等品質,促進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以促進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
4.智育
陳鶴琴認為,豐富兒童的經驗和常識可以發展兒童的智育。因此,父母應帶兒童到戶外接觸大自然,通過與自然界的互動,滿足他們自身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欲。這種互動不僅能夠激發兒童的求知欲望,還能為他們提供直接感知和學習的寶貴機會,促進兒童感性經驗的積累和成長。另外,兒童在與自然界互動過程中提出問題時,父母不應直接拒絕或回避,也不應隨意搪塞,而應當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自己尋找答案。
(三)論家庭教育的原則
陳鶴琴《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的實踐性與操作性較強,在闡述理論的同時,以自己長子的成長變化為例,詳細記錄了其動作、模仿能力、思維等方面的發展,并將這些真實的資料編寫成冊9,總結出一百零一條家庭教育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依照身心特點施教原則
陳鶴琴提出,對兒童實施家庭教育之前要先了解兒童的身心特點,教育才會行之有效。陳鶴琴概括兒童的心理特點如下:“好游戲的、好奇的、好模仿的、好群的、喜歡野外生活的、喜歡成功的、喜歡別人贊許他的。”[10針對這些特點,父母應為兒童提供適宜的伴侶和游戲設施,如溫順的小動物、玩偶等,使兒童心情愉悅、不孤獨;帶領兒童到野外接觸大自然,促進兒童身體強健、心情愉悅,這對兒童身體和行為的發展以及知識的獲得都是有益的;引導兒童注意言行舉止;注重稱贊兒童,稱贊對兒童來說是一種表揚也是一種認可,但應注意不能濫用稱贊。
2.堅守立場原則
“事屬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陳鶴琴認為這是父母對待兒童的正確態度。父母教育兒童時不能一味地去阻止兒童。在阻止之前,父母應先考慮事情對兒童發展的利弊情況,若對兒童無弊,就順應兒童;反之,應堅決禁止。若一開始就禁止兒童去做,則要堅持立場,不能隨意改變自己的立場。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盡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來指揮兒童。一旦對兒童發出命令,父母也應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應因兒童的不情愿而改變初衷。陳鶴琴強調,父母不應輕易對兒童下達命令,否則兒童將對父母的命令習以為常,違背父母,或養成缺乏主見的性格,不利于兒童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父母應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堅守自己的立場。
3.及早施教原則
陳鶴琴指出:“教婦初來,教兒嬰孩。”[12]陳鶴琴認為,兒童具有可塑性和可教性。洛克的“白板說”認為兒童生來猶如一張白紙,父母怎樣“畫”,兒童就會變成怎樣的人。兒童無論學什么,早年學得好,后來就更容易好;早年學得不好,之后再改就較為困難。因此,良好的思想和習慣應從小就開始培養。父母教育兒童時應注重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及早施教,同時應注意教育的方法,促進兒童養成好習慣、擁有好思想、鍛煉好體魄。
(四)論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小孩有教小孩的方法,照方法去教,才能教得好。”[13陳鶴琴認為,父母要想教好兒童必須懂得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中有很多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1.創設環境法
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生來大概都是好的,但是到了后來,或者是好,或者是壞,都是因為環境的關系。\"[14陳鶴琴認為,為兒童創設環境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環境熏陶,培養各種興趣;二是供兒童模仿學習。對于兒童來說,環境是先有的,他們無法選擇自己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的環境塑造不同的人格。因此,父母應盡量為兒童創設溫馨、和諧、自由、平等的環境,讓其在溫暖和快樂的氛圍中成長。同時,父母也應為兒童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培養兒童的興趣,及早培養,及早施教。
2.“游戲式的教育法”
陳鶴琴認為:“做父母的要使小孩子聽你的話,要使得大家高興最好用游戲式的方法去教訓他。”i5]父母通過游戲對兒童實施教育不僅能激發兒童的興趣和積極性,幫助兒童增進認知、積累經驗,還能增加情感聯系,拉近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睦。因此,父母應為兒童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提供多種多樣的游戲機會,在游戲中教育兒童。父母既是參與者也是引導者,陪伴兒童,為兒童指引,讓兒童在快樂中發展。
3.“注重自動”的方法
《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中“教小孩子的方法”的部分中提到“注重自動\"這一方法,指出小孩子好動的天性“與他的能力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倘若做父母的事事代替他做,使他沒有自動的機會…能力也無從發展\"[16。父母應給兒童\"自動\"的機會,盡量少對兒童說“不\"或代替他們做事情。父母的過度干預會阻礙兒童能力和經驗的發展。因此,父母在日常家庭教育過程中應注重鼓勵兒童多嘗試,避免代替和禁止,否則兒童就會永遠依賴他人,無法獨立自主,無法獲得經驗,其能力也無法得到發展。另外,陳鶴琴強調,應在兒童的能力范圍內為兒童安排事情做,太容易和太難都不利于兒童的發展。
三、對當代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
隨著經濟水平的飛速提高,父母對教育子女的重視程度也隨之增高。陳鶴琴的家庭教育思想為當代父母教育兒童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與教育方法。
(一)樹立長遠眼光,更新家庭教育觀念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間接影響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因此,父母實施家庭教育之前應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其一,父母應深刻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陳鶴琴認為,父母教育值得國人重視。18家庭教育的質量不僅影響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而且影響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父母應深刻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懂得如何教育兒童、如何教好兒童的基礎。其二,父母教育兒童樹立長遠目光。父母教育兒童不僅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也要放眼長遠,將個人的教育規劃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緊密相連,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未來的高質量人才。總之,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是父母的責任和使命。只有真正理解了家庭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和教育兒童,以培養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二)尊重兒童,根據兒童身心特點施教
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身價值,他們的心理與成人心理有顯著的區別。父母在進行教育時,應避免將兒童塑成“小大人”。因此,父母應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進行家庭教育。
其一,父母需要深入了解兒童的身心特點。《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中提到的關于兒童的心理特點,僅是兒童普遍化的心理特點。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父母要了解兒童的身心特點,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查找、觀看相關影片、紀錄片以及相關課程等途徑,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與子女的接觸、觀察,結合子女的個性化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其二,父母應基于兒童的心理特點,為兒童提供游戲環境。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不活動的兒童得不到發展。父母應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根據兒童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特點,著眼于兒童身心的均衡發展和健全人格,為兒童提供活動的機會和游戲的環境。例如,繪畫、手工、拼圖、唱歌、舞蹈等,注重培養兒童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各種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來學習和成長。總之,基于對兒童心理特點的深刻理解與尊重,父母應通過精心設計活動和游戲環境來教育和發展兒童,不僅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能在無形中促進他們各項能力的發展。
(三)相輔相成,兼顧兒童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
家庭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石,人的全面發展指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地提高,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9陳鶴琴家庭教育思想的內容包括衛生教育、情緒教育、群育、智育四個方面。其中,群育中“教小孩子愛人、對待長者有禮貌\"等原則體現了德育的內容;衛生教育體現了勞動教育的內容等。因此,陳鶴琴家庭教育思想的內容提醒父母應注重兒童的全面發展。另外,父母在注重兒童全面發展的同時,還應注意其個性發展,實現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其一,重視兒童的全面發展。兒童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德育方面,父母應以身作則,成為兒童學習的榜樣;智育方面,父母可以為兒童創設不同的環境,在環境中發展其智力;體育方面,父母應給兒童提供活動的機會,鍛煉其身體;美育方面,父母可以帶兒童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或根據兒童的喜好報興趣班等,來提高兒童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勞育方面,父母應注重培養兒童的主動意識,培養兒童的勞動意識、勞動能力等。其二,重視兒童的個性發展。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個別差異性。父母首先要了解兒童的獨特性,對兒童發展中的個別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需要父母具備一定的心理學和生理學知識,還應經常觀察兒童的一舉一動,發現他們的獨特之處。總之,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最高追求,也是教育的核心宗旨。父母不能只重視兒童某一方面的發展,而應該在個性化的基礎上,注重其多方面的發展,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認準定位,準確發揮多重角色作用
父母是兒童最親近的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擔任多種角色。其一,父母是兒童環境的創造者。陳鶴琴認為,環境會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好壞會影響兒童發展的好壞。另外,父母通過創設不同的環境,可以促進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其二,父母是兒童游戲的支持者。兒童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游戲,父母應支持兒童的游戲活動。例如,父母應盡量幫助兒童結交適宜的伴侶,父母也應做兒童的朋友。父母可以參與兒童的游戲活動,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引導他們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其三,父母是兒童養成良好習慣的引導者。兒童年齡尚小,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生活、學習等習慣。父母應從小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總之,父母在兒童的成長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他們不僅是兒童最親密的伙伴,也是環境的創設者、游戲的支持者和習慣的引導者等。父母在兒童成長中應扮演好這些角色,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鋪設一條充滿愛與智慧的道路。
四、結語
陳鶴琴先生作為中國現代兒童教育的奠基人,其家庭教育思想不僅深刻影響我國近現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對當今的家庭教育實踐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陳鶴琴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兒童為中心,同時強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關鍵作用。兒童家庭教育任重道遠,我們應將陳鶴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并結合當代社會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和完善家庭教育體系,共同為兒童營造一個健康、和諧、富有成效的成長和學習環境,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時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1][2]34[56]7[8[10[11]12131415[1618]陳鶴琴.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185-187,185,185,187,80,105,129,19,36,127,210,193,46,212,207.
[9]曹琦.陳鶴琴家庭教育理論初探——評《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3(2):131.
[17]邢昊,李雅麗,李慧霞.《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解讀及落地思考LJ.法制博覽,2023(26):27-29.
[19彭其林.論家庭教育在促進人全面發展中的作用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