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學業的好壞,而在于能否找到興趣所在,能否保持內心熱愛,是否有勇氣追逐夢想。
趙冬梅是北京大學教授,家住北京海淀區。都說海淀媽媽是全國最“卷”之一,加上職業身份,她應該是“戰斗機中的戰斗機”。可是兒子初二就輟學時,她竟然坦然接受了……
我覺得孩子保持點天性挺好
我和愛人都在北京大學工作,我研究歷史,他研究生物。雖然我倆都有高學歷,但對兒子浩然,我們是放養的。
我小時候沒上過學前班、補習班,上學后成績卻很好。在我的認知里,課堂知識很容易,不用提前學,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更重要。所以,浩然上幼兒園時,我給他選的幼兒園也是主張快樂游戲的那種。
浩然精力旺盛,從幼兒園回來,每次都在小區玩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一天,他把頭磕破,血流了一臉。我看見嚇了一跳,趕緊帶他去醫院,醫生給縫了2針。幾天后,他又把頭磕破,再次去醫院縫了2針。1個月,他的頭上就縫了4針。幼兒園老師見了我,無奈地搖頭:“哎呀,你家浩然太調皮了。”
浩然的童年無憂無慮,不學小學知識、不補課,每天瘋玩。然而上學后,他傻眼了。
上語文課,老師念“a、o、e”,全班同學馬上跟“i、u、ü”。老師默認所有同學都會:“好,既然大家都會,那就過了,咱們進行下一步。”
浩然坐在那里,看看左邊的同學,又看看右邊的同學,再看看老師,一臉蒙。敢情全班同學就他不會!
浩然基礎不行,還貪玩。課間,很多同學不出去玩,抓緊時間做作業。他不僅課間不做作業,放學后還因為玩得太嗨而忘了做作業。一次,老師讓他一次性地把一周作業補齊,他一直補到深夜,氣得哇哇直哭。
偏偏周圍的同學在學習上很“卷”。晚上,浩然約同學出來玩,對方十有八九說不行,不是要上鋼琴課就是要補文化課。
2008年,我在德國教書,我愛人帶浩然去探親。在學校,我跟我的德國同事介紹:“這是我愛人,這是我兒子。”提到我兒子時,浩然不知怎的,滾到地上去了。
后來,我的德國同事說:“之前來的北大老師的孩子個個干干凈凈的,就你的孩子例外。”但我覺得孩子保持點天性挺好,所以他玩泥、爬樹、摸爬滾打,我從不攔著。
當時,我們住海淀區,海淀媽媽是全國有名的“雞”娃媽媽。她們的腦海里有一張信息圖,對上什么班、通過什么渠道能提高孩子上名校的可能性都門兒清。
按理說,我作為海淀媽媽,加上職業身份,應該是“戰斗機中的戰斗機”。可我工作太忙,我愛人也不操心,而且我倆都是想法簡單的人,覺得孩子是北大教職工子弟,上北大附小、北大附中相對容易,孩子稍微努努力,以后隨便考個什么大學就行。
父母大意加上孩子貪玩,導致浩然的學習一直不太好。到小學五年級,數學老師對浩然很友好,經常鼓勵浩然,而且教學不是“填鴨式”的,浩然開始用心學習。五年級期末,他的數學破天荒地考了滿分。
遺憾的是,這位數學老師只教了浩然1年。
兒子突然說不想上學了
上初中后,功課增多,壓力增大,學習驟然緊張起來。為督促學生學習,老師不允許學生的課桌上出現任何與學習無關的東西。考后,老師會公布全班平均分。
浩然也想好好學,遺憾的是,當他把成績從60分提到70分時,老師覺得還是分太低。一次,老師生氣地說:“你的父母都是北大教授,怎么生出你這樣的孩子?”
浩然大受打擊,每天早上一睜眼:“啊,又要上學……”到了學校,除課間10分鐘開心點外,其余時間都不開心。
到了初二,學習壓力更大,浩然越來越不想上學。他先是裝病,一次兩次三次,次數多了,就露餡兒了,后來他干脆挑明,說不想上學了。
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我17歲參加高考,之后讀研、讀博,27歲留校任教。我愛人上學時也是學霸,我倆都認為學習不是難事,怎么兒子連初中都上不下去了?
說實話,我當時還是希望兒子回學校“走大路”的。因為對普通人來說,讀書仍是相對安全、簡單的成才之路。但我勸了兒子多次,都沒用。我一度很焦慮,出現嚴重的偏頭痛。后來,我開始思考兒子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
回想過去,我發現兒子上小學時就不太喜歡學校,但當時我沒重視。他上小學低年級時,有一次考試考了90分,但在班級已經墊底了。90分不如95分,可也不算差。但是同學們都考那么高的分,浩然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另外,我和他爸爸上學時都是學霸,不理解上學有什么難的,對他缺乏同情。
如今,上初二的浩然死活不去學校,我無可奈何,只能先同意。
浩然不上學后,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不和我們打照面。那段時間,他白天睡覺,晚上上網,到了飯點,我把做好的飯菜放在他的房間門口。兩三個月后,他才愿意從自己的房間里出來。
一天,我拉他去菜場一起買菜,一個30歲左右的人突然喊我“阿姨”。我非常驚訝,經兒子介紹,我才知道這人是他在網上結交的朋友。
以前,我總覺得兒子不上學,肯定沒朋友,沒想到,他在網上認識了很多朋友,有上班的,有在校大學生,大家都愿意和他交流。
原來,兒子沒有我想的那么差,而且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還很成熟。在網友群里,有群友鬧矛盾,他能夠快速地解決問題且別人愿意聽從,這不是有領導力的體現嗎?
回憶兒子的成長歷程,我發現他盡管不愛上學,但對喜歡的東西,學習能力、動手能力都很強。
上幼兒園時,姥爺給他買了一輛遙控車。他把遙控車拆開,看里面的構造,最后原樣裝上。上小學時,他用家里的空酸奶盒做了一艘1米多長的紙船,漂過了北大未名湖。如今,他在家閑著沒事,就想裝一輛適合自己的自行車,于是上網查資料,逛網店,買來一個個零件,很快就組裝好了。
另外,他沒有封閉自己,上網加了很多研究群、技術群,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以前我想讓兒子重回校園,是擔心他以后的生存。如今,看到他是有能力的,確認他不上大學也不會餓死,我也就放心了。
你不需要成為人中翹楚
至于兒子上到初二就不想上學了,是不是讓我這個北大教授丟面子,我倒是沒想過。
我不太看重面子。我小時候家里窮,過年時家里才買一個豬頭、一掛豬下水。我爸鹵豬肝時,我和我妹就在旁邊看著。我爸看我們眼饞,會切一點給我們吃。我媽見了,每次都嚷嚷:“別給她們吃,要留著待客。”
“沒事,”我爸對此毫不在意,“客人來了,有啥吃啥。”
吃飽肚子比充場面重要,里子比面子重要。這是我爸教給我的人生準則。所以,看到兒子有能力融入社會后,我坦然接受了他的現狀。
我問自己:你希望兒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思考過后,我自答: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一個有尊嚴的人、一個快樂的人。
想成為這樣的人,非得通過上大學來實現嗎?不一定。
想通這一點后,我反倒擔心兒子有思想包袱,花了很多時間來肯定他,我想讓他相信“自己很不錯”。因為他既然不走尋常路,他的內心就要比普通孩子更強大才行。我作為媽媽,要幫他完成這種心理建設。
為證明他行,我不惜自吹:“我是中國最好大學的教授,見過很多聰明孩子,而你就是我見過的聰明孩子中的聰明孩子,你的學習能力是杠杠的。”
我曾想按學校流程在家為他授課,但不行。因為我一旦成了老師,會本能地對他有要求,如果他達不到,我就會生氣。發現這點后,我不再給他授課,而是由他在網上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當他需要支持時我給予支持,而他也更樂意不在我的教導下自己學習。
他的興趣非常廣泛:學踩縫紉機,學打版,自己做褲子;學木工,給家里打柜子;學計算機知識,學編程;學修車、改車……我真心接納孩子后,心情放松了,孩子也放松了。
很快兩三年過去,浩然18歲了。這時,他喜歡上了攝影。他賺的第一筆錢,就是在一次賣車活動中幫別人拍照。他陸續把買相機的錢賺了回來,還買了一些二手鏡頭。
當時,我認識的一個導演正好在拍紀錄片,想找一個攝影助理。我問浩然想不想去,他很感興趣,同意了。
初生牛犢不怕虎,他抱著幾十斤的設備滿場飛,每天工作12個小時。睡覺的地方就是木板上鋪層褥子,條件艱苦,但他毫不在意。凌晨3點,攝影師喝杯咖啡,說:“接著干。”他趕緊起來。
他在劇組待了40多天,結束那天,導演對我說:“你這孩子行,將來一定能出來。”
其實,他能不能“出來”不重要,只要他努力了,不出來也沒關系,我都能接受。
如今,浩然23歲,是一名攝影師。我摸他的手,能摸到很多老繭。因為在外拍攝,要干很多粗活,吃得也較差。上次拍攝,他出去50多天,中間回了一趟北京。那晚,他沒睡,我也沒睡,我倆聊了一夜。
他跟我講他遇到了什么事、出了哪些錯、有哪些做得不到的地方、跟著有經驗的老攝影師們學到了什么。
我跟他講,其實,他也是我的老師。我年輕時是教育體制內的好學生,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因為他,我才對挫折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為他,我才認識到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學業的好壞,而在于能否找到興趣所在,能否保持內心熱愛,是否有勇氣追逐夢想。
最后,我告訴浩然:“你不需要成為人中翹楚,只需要身體健康、開朗自信,這樣的你就是媽媽期望中的最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