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關于組織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新時代教師教育體系構建指明方向。作為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領域深耕百余年,其探索實踐備受關注。圍繞《通知》涉及的關鍵問題,記者采訪了校長王進軍。
《教育家》:《通知》提出構建教師人才培養新模式、搭建教師教育研究新平臺等五大任務,您如何理解這一政策對新時代教師教育體系構建的戰略意義?
王進軍: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是教育強國建設的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近年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持續著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強支撐。“提升工程”的戰略意義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
一是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基礎工程,為培養創新型教師提供重要保障。持續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立足教育強國建設對教師隊伍的新要求,提升創新型教師培養能力,培養更多國家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提升工程”從構建教師人才培養新模式、搭建教師教育研究新平臺、夯實教師教育改革新支撐、建設引領服務社會新高地及開創教育國際交流新局面五方面系統著力,為進一步發揮基礎教育的基點作用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師資基礎,為加快建立結構更加均衡、機制更加健全、支撐更為有力的教師教育發展格局提供重要保障。
二是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系統工程,為引領全球教育變革與加快本土轉型提供強勁推力。“提升工程”既是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重塑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新格局的主動謀劃,也是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推力。聚焦發展梯隊建設、教育均衡難題破解、師資精準供給、師范生智能素養強化等改革重點,提出分批次支持、有組織區域布局、多層次差異發展等規劃模式,既有結構定位、空間布局、方法路徑的設計,也有組織領導、政策支持、資源保障等方面的要求,這將為世界教師教育體系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三是牽引師范院校未來發展的示范工程,為教師教育轉型發展提供創新活力。“提升工程\"對師范院校學科專業建設、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優化、理論研究深化和評價機制改革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為師范院校創新發展提供了著力點與突破口。尤其著眼全面增強“創新型未來教師培養能力”,突出提升師范生的跨學科學習、科學素養、人文素養、數字素養、智能素養等創新型教師特質,為未來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行動遵循。
《教育家》:“提升工程”實施背景下,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能力應包括哪些核心維度?
王進軍:師范院校須扛牢政治責任、落實教師教育第一職責,為支撐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應著力提升四方面能力
一是領軍型教師人才培養能力。加快教師教育學科專業建設、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實踐平臺升級,夯實師范生學科知識基礎,培育持續更新知識、善用數智技術、主動探索改革、創新教學方法的領軍型教師人才,引領推動中國特色教師教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二是教師教育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引導師范生深刻把握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和教育家精神核心要義,自覺立德修身、敬業立學、教書育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教師教育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三是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能力。立足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沿趨勢,探索解決教師教育、基礎教育重難點問題。通過支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提升學歷、掛職鍛煉、系統培訓、協同研究、數字賦能等,不斷完善基礎教育教師發展支持體系,更好地服務基礎教育教師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
四是國際教師教育推廣影響能力。拓展交流渠道,搭建國際平臺,擴大教師教育的國際交流,通過“國際經驗本土化”和“本土經驗國際化”雙向賦能,在標準制定、學術引領、資源輻射與文化傳播等方面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教師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教育家》:《通知》要求“開展區域教師隊伍需求預測分析,健全學科專業調整與教師隊伍需求聯動機制”。中小學教師在量、質上的需求變化,給教師教育帶來了什么影響?師范院校人才培養如何與基礎教育教師需求同頻共振?
王進軍:師范院校融入國家戰略,應對需求變化,須加快三方面謀劃探索
一是緊扣培養定位與目標升級新要求,聚焦質量提升核心,以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徑應對教師供需矛盾。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根本在于師范院校的辦學水平。部屬師范院校須立足區域需求,依托辦學底蘊積淀,推進“優師計劃”“國優計劃”“本研銜接”等改革任務,完善教師教育貫通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梯度,加快構建特色化、差異化的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培養儲備“大國良師”和“未來教育家”。師范院校應對標培養目標升級要求,重構課程體系、創新培養模式、強化資源保障,通過系統性轉型加快紓解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短缺困境。
二是順應培養結構與規模調整新態勢,聚力供需精準適配,以動態化、精準化專業調整化解師范生需求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當前,高校學科專業建設緊密對接國家戰略、社會經濟發展重大需求,師范生培養呈現整體規模動態縮減的趨勢。師范院校須結合辦學定位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前瞻布局、主動求變,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強化教育學科與理工學科交叉融合,與地方政府協同構建“招生一培養一就業”聯動機制,合理調整師范專業招生計劃,有效響應人口結構變化和區域師資需求。
三是應對培養模式與機制改革新挑戰,聚合深度協同育人,以全鏈條、多主體融合機制強化基礎教育教師能力的提升。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涵蓋培養模式革新、教學方式迭代、教研形式升級、評價體系重構等多方面任務,需要師范院校創新體制機制,依托學科專業優勢,強化教研共同體建設,以教研協同為牽引,貫通“教學研究一教育實踐一社會服務”鏈條,增強教師教育學科的學術引領力,驅動高質量研究成果持續轉化為教師教育教學資源和改革成果。
《教育家》《通知》提出推動“本碩一體化”模式改革,并要求“加大實驗教學、實習實踐在師范生課程中的比重”。作為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在公費師范生培養、卓越教師計劃中已有成熟經驗,未來如何將政策要求與學校“師德為先、實踐為基”的特色理念相結合,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
王進軍:學校堅持遵循“全球視野、未來導向、智能驅動、協同共治”原則,深入構建“1451”教師教育體系,即:緊扣百年師范卓越基因與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戰略勢能融合聚變這一主線,聚焦學科專業能力與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不平衡、數字化供給與未來教師培養需求匹配度不夠、國際影響力與參與全球教師教育治理互構度不夠、教師教育體系與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治理體系耦合度不夠等四個關鍵問題,著力從以下“五大行動”入手,錨定培養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具備卓越學科專業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數字勝任力、國際化能力的“一鑄魂五卓越”未來教師這一目標。
一是實施構建“一鑄魂五卓越”未來教師培養新模式。以學科能力強化為根基、育人素養提升為靈魂、全生命周期發展為主線,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師教育數字化與國際化轉型,構建AI賦能教師教育教學新范式。
二是搭建以綜合大學和一流學科為支撐的教師教育研究新平臺。圍繞構建中國特色教師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搭建集學科建設、政策研究、實踐創新于一體的教師教育科學戰略研究平臺和新型高端智庫,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
三是夯實以深化教師教育體制機制綜合改革為牽引的新支撐。對標國家教師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和學校構建“1451”卓越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的自標要求,深化教師教育治理機制、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教師教育協同支持機制綜合改革,形成多元開放、協同共治、充滿活力的發展生態。
四是建設引領服務鄉村振興和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與精準施策,形成“引領發展一幫扶提質一培訓賦能”三位一體的教師教育支持體系,強化師范院校內涵建設,深度服務鄉村教育振興與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五是打造開放互鑒的教師教育國際合作新局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集聚一流教育資源和要素,全面提高教師教育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積極參與全球教師教育規劃制定,講好中國教育故事,傳播中國教育聲音,為世界教師教育改革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