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兩大新的要點,即“核心素養”“跨學科主題學習”。為落實國家教育改革政策,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針對中高段(4一6年級)學生設計實施了基于自然主題的項目式學習課程—“春花秋實”自然筆記和“邂逅農博·沐春手作”自然手作,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探索和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對各學科知識進行重構,進而內化為自己的素養。
課程和學科目標
根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的“價值認同”“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目標,以及學生的需求、經驗和特點,學校確定了以下項目式學習課程大目標- 一
價值認同。引導學生感受新津區美麗的自然景觀,體會古蜀農耕文明,在實踐中培養文化自信,理解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
實踐內化。讓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教師指導以及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對花朵、果實的成長過程進行細致觀察。引導學生自主利用信息技術查閱相關資料,積極尋求外界幫助。在實踐中內化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
責任擔當。通過對新津區的風景名勝等自然景物的觀察與學習,培養學生強烈的愛鄉愛國情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創意物化。在研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和網上查閱的資料,對觀察結果進行簡單的圖像處理,設計作品效果圖。鼓勵學生創新和發散思維,通過繪畫、寫作、動手實踐等方式,以“自然筆記”和“自然手作”展現學習成果。
基于自然主題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涉及語文、科學、數學、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知識融合。根據最新版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學校還確定了以下學科目標
科學觀察能力。認識周邊常見的植物:花和果實,能通過自然觀察簡單描述其外部特征和生長過程,知道植物生存需要的環境條件;能在教師指導下,觀察植物的特征,在長期的觀察中,形成花和果實生長的圖景;能制定較為詳細的觀察計劃,選擇合適的觀察方法和觀察工具,并對觀察對象的特征和變化進行記錄與整理,采用不同方式呈現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正確的觀察態度和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激發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及探索自然世界的興趣,培養自然情懷、審美品位和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
寫作能力。能用科學、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藝術表達能力。運用畫筆、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再現花和果實的生長過程,通過制作手工藝品,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將美術與自然相結合,創意設計屬于自己的作品,提高綜合探索和學習遷移的能力。
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能力。能根據學習需求,利用信息技術查找獲取、交流分享和新津及自然有關的資料,并對所獲信息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能利用數字設備,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記錄自已的觀察所得;能借助信息技術設計方案,制作效果圖,并通過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課程內容
此項目的核心主題是“通過自然觀察,采用藝術性的手法記錄自然景物和事物的狀態及特征”。項目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前置知識(課堂2課時)
介紹自然筆記和自然手作的有關知識,了解二者的概念及其制作方法。
了解家鄉新津,多種途徑搜集有關新津的自然風景和大府農博園的相關資料,初步確定探究問題,制定觀察計劃。
了解一些常見的觀察方法和觀察工具,初步確立觀察對象,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小組討論等方法明晰任務對象的基本特征及生長習性。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作品相關元素。
深入觀察(課外學習一周,課堂2課時)
學生在教師或家長的帶領下走進新津的天府農博園,觸摸大自然,尋找自己的觀察對象,運用肉眼或放大鏡以及數字設備觀察花朵、果實的生長變化,用相機或文字記錄觀察所得。
在觀察過程中撿拾自然掉落的葉子、樹枝或石頭作為創作的原材料。
小組交流各自的觀察所得,并完善自己的觀察筆記。之后展開小組討論,嘗試設計并制定設計方案,用簡單的圖文表達小組的設計創意。
實踐創作(課外學習一周,課堂2課時)
修改創意,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用落葉、樹枝等材料完成作品,呈現自己的觀察結果。
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多途徑展示點評。
課程實施
聯系生活,激趣吸引。在項目引入、問題確立階段,教師播放植物從開花結果到成為盤中餐的演變過程視頻,聯系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自然作物的距離,引發學生對農作物生長、農作物豐收景象的興趣,激發學生深入參與的動機。
項目推進,充分準備。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想要了解的植物,先自行觀察、查閱書籍或網絡資料,觀看單個植物開花結果的過程;還可采訪老一輩,就農耕景象是什么樣的、豐收的喜悅等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和匯總。各小組根據整理好的資料,先在校內開展一次分享會,小組互相借鑒、點評,教師根據小組準備的內容適當調整活動設計。教師設計好自然筆記和自然手作的活動內容,并提供豐富的資源包;組織學生觀賞往期活動優秀作品,鼓勵他們放飛想象、大膽創作;引導學生從大自然中取材,尋找手工材料,自行準備好筆記所用資料。
研學采風,實地考察。學校選取了天府農博園作為研學采風的地點,并邀請學生家長一同參與活動。天府農博園不僅擁有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實體模型,還有專業人員詳細講解天府農耕文明的歷史演變過程。參與活動的家長也可以講述自己參加農事活動的親身經歷。研學過程中,學生們以農耕的場景、農田里的植物生長狀況和豐收盛景為創作主題,拾撿大自然的材料。
整合提煉,完成作品。學生對前期學習的成果進行整合提煉,動手創作理想中的農耕豐收圖景,用畫筆描摹天府農博園中盛開的花朵,點綴色彩讓花朵煥發生機,并在藝術創作中融入科學知識,再現花朵的美態,用文字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親近與喜愛之情。自然筆記與自然手作活動以藝術、文學、科學、數學、信息技術等知識內容為載體,真正鍛煉了學生的整合知識能力和創造性運用能力,達到了綜合性學習與深度學習的目的。
課程評價
評價量表。一是對學生作品的藝術性進行評價;二要考量作品的立意主題,如學生傳達的科學知識是否正確、作品的立意和情感是否打動人;三看學生描述作品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評價階段。一是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質性評價。二是終結性評價。學生在語文、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指導下,對作品進行潤色完善,通過自評、互評、師評,進行量化評分。三是激勵性評價。通過校內展臺和公眾號推送等多種方式對優秀作品進行全方位展示,激發學生的榮譽感。
隨著國家新課程方案的深入落實,跨學科的融合教學已成為必然趨勢。學校基于自然主題的項目式學習課程的構建實施,不是簡單地應用不同學科的知識,而是帶領學生圍繞真實問題在不同學科領域學習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以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